呂勇煥,高旭峰
奉化市中醫(y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茵梔清肝湯治療急性肝損傷臨床觀察
呂勇煥,高旭峰
奉化市中醫(y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目的:觀察茵梔清肝湯治療急性肝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10例急性肝損傷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給予易善復治療;研究組給予茵梔清肝湯治療。療程為1月。觀察2組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檢測白細胞介素-16(IL-16)、白細胞介素-19(IL-19)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結果:治療后2組IL-16、IL-19、MDA、SO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IL-16、IL-19、MDA、SOD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ALT、AST、TBil、DBil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ALT、AST、TBil、DBil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茵梔清肝湯治療急性肝損傷,降低細胞因子的干擾,減輕炎癥反應,保護其肝功能。
急性肝損傷;茵梔清肝湯;臨床療效
急性肝損傷(acute hepatic injury)是指在無慢性肝病基礎上,突然短期內由各種病因導致的肝細胞損害。醫(yī)學科學國際組織委員會認為,肝功能異常持續(xù)時間不超過3月為“急性肝損傷”[1]。臨床主要表現為乏力、納差、惡心、嘔吐、上腹或脅肋不適等,也可有發(fā)熱、皮膚及鞏膜黃染等癥狀。筆者采用茵梔清肝湯治療急性肝損傷,收到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急性肝損傷患者,共11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5例。研究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5~58歲,平均(43.5±3.7)歲。對照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24~57歲,平均(43.8± 3.9)歲。2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參考文獻[2]擬定。①無慢性肝病,肝功能異常持續(xù)時間不超過3月,男女不限。②癥狀體征:腹脹、乏力、納差、惡心、嘔吐、上腹或脅肋不適等,也可有發(fā)熱、皮膚及鞏膜黃染、皮膚瘙癢和尿色深黃等癥狀。③肝功能檢驗: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正常值上限2~5倍。
2.1 對照組 給予易善復[賽諾菲安萬特(北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28 mg/粒]456 mg,每天3次,口服,療程1月。
2.2 研究組 給予茵梔清肝湯治療,處方:茵陳30 g,梔子、黃芪、板藍根各15 g,丹參、甘草各10 g,大黃4 g。水煎,每天1劑,早晚服用,連續(xù)治療1月。
2組停止攝入對肝臟有損害藥物和乙醇等,戒煙、禁酒。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的食物。
3.1 觀察指標 肝功能檢驗,AST、ALT、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檢測白細胞介素 -16 (IL-16)、白細胞介素-19(IL-19)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
4.1 2組治療前后IL-16、IL-19、MDA、SOD比較見表1。治療后2組IL-16、IL-19、MDA、SO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 IL-16、IL-19、MDA、SOD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IL-16、IL-19、MDA、SOD比較()
表1 2組治療前后IL-16、IL-19、MDA、SOD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研究組( n = 5 5 )對照組( n = 5 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 L -1 6 ( p g / m L ) 1 8 1 . 5 ± 1 2 . 6 6 6 . 3 ± 7 . 8①②1 7 9 . 7 ± 1 2 . 9 9 0 . 6 ± 9 . 2①I L -1 9 ( p g / m L ) 1 5 2 . 5 ± 2 2 . 1 7 0 . 3 ± 9 . 5①②1 5 0 . 1 ± 2 3 . 4 8 4 . 7 ± 1 0 . 6①M D A ( n m o l / L ) 6 . 9 ± 1 . 0 4 . 2 ± 0 . 4①②6 . 7 ± 1 . 2 5 . 9 ± 0 . 8①S O D ( u g / m L ) 4 2 . 5 ± 5 . 3 9 9 . 5 ± 6 . 8①②4 1 . 9 ± 5 . 6 8 0 . 4 ± 7 . 1①
4.2 2組治療前后肝臟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治療后2組ALT、AST、TBil、DBil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ALT、AST、TBil、DBil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肝臟功能指標比較()
表2 2組治療前后肝臟功能指標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研究組( n = 5 5 )對照組( n = 5 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L T ( U / L ) 6 4 5 . 6 ± 5 6 . 9 6 3 . 6 ± 1 1 . 7①②6 3 3 . 8 ± 5 5 . 1 1 4 2 . 5 ± 1 3 . 2①A S T ( U / L ) 4 0 8 . 5 ± 3 4 . 8 6 4 . 8 ± 9 . 8①②3 9 9 . 5 ± 3 5 . 1 1 7 7 . 4 ± 1 7 . 4①T B i l ( u m o l / L ) 5 4 . 8 ± 1 2 . 6 2 3 . 8 ± 6 . 4①②5 2 . 1 ± 1 2 . 9 3 7 . 5 ± 9 . 3①D B i l ( u m o l / L ) 1 2 5 . 8 ± 2 1 . 7 3 3 . 3 ± 9 . 5①②1 2 8 . 3 ± 2 0 . 2 6 5 . 3 ± 1 0 . 3①
茵梔清肝湯以張仲景之《傷寒論》中茵陳蒿湯為基礎加減而成,《世醫(yī)得效方》載:治黃疸,食已即饑,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寒熱,或身體多赤多青,皆由酒食過度,為風濕所搏,熱氣郁蒸而成。與本病病機切合,現代研究認為,茵陳蒿湯具有顯著的保肝、利膽、退黃,能使肝損傷生化指標明顯得到改善,增強膽汁淤積性肝纖維化大鼠的肝功能,抑制膽汁淤積性肝纖維化形成的作用[3~4]。在茵陳蒿湯基礎上加用涼血和清熱的中藥,以達到清熱解毒與疏肝活血的作用。本觀察顯示,茵梔清肝湯可調節(jié)機體細胞因子網絡平衡有關,茵梔清肝湯具有下調IL-16、IL-19的作用,抑制炎性細胞因子分泌,減輕肝損傷,最終提高肝臟功能。脂質過氧化的最終反應產物是MDA,該產物的含量可以直接的反映出組織中過氧化損傷狀況。一旦肝炎患者其肝臟損傷時,其肝內的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使得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大量的增加,最終導致肝細胞膜脂質的過氧化。而SOD是機體中強抗氧化劑,其作用是可以快速清除體內的氧自由基,最終保護其機體細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損傷。本觀察顯示,急性肝損傷患者服用茵梔清肝湯,SOD含量增加,MDA含量減低,進一步說明該藥物可以減少脂質的過氧化產物,并且較好的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快速的清除機體內氧自由基,改善急性肝損傷。
本觀察顯示,治療后 2組 IL-16、IL-19、MDA、SO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IL-16、IL-19、MDA、SOD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ALT、AST、TBil、DBil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ALT、AST、TBil、DBil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急性肝損傷若經過及時、有效的診治很少引起嚴重肝損傷和急性肝衰竭或轉為慢性肝病,本觀察較好的佐證了及時有效給予茵梔清肝湯治療,從病機上阻止急性肝損傷的發(fā)展。
[1]厲有名.藥物性肝損害的臨床類型及診斷策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7):445-446.
[2]王伯祥.中醫(yī)肝膽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60-96.
[3]王喜軍,王萍,孫暉,等.茵陳蒿湯對ANIT誘導的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醫(yī)藥學報,2007,35(4):17-21.
[4]孫長明,杜天虹.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抗結核藥致肝損害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7,28(10):73-74.
(責任編輯:馬力)
R575
A
0256-7415(2016)02-0055-02
10.13457/j.cnki.jncm.2016.02.023
2015-05-22
呂勇煥(1975-),男,副主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消化內科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