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麗,李倩
1.廣州市白云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470;2.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
蔡小麗1,李倩2
1.廣州市白云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470;2.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目的:觀察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湯,2組治療時間均為4周。治療前后分別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其療效,檢測治療前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總膽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2組FMA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Barthel指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hs-CRP、TC、LDL-C水平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益氣活血通絡湯可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同時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降低hs-CRP水平。
缺血性中風;氣虛血瘀型;益氣活血通絡湯;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脂
缺血性中風多發(fā)于中老年人,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指腦血栓形成或在腦血栓的基礎上導致腦梗死、腦動脈堵塞而引起的偏癱和意識障礙。因其高致殘率、低治愈率,很多患者雖經搶救存活下來,但大部分遺留了以偏癱為主的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本研究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患者6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依據(jù)《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0》[1]中缺血性中風的診斷標準: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甚或全面性的神經功能缺損。③癥狀和體征持續(xù)時間超過幾個小時以上。④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其它腦血管病變。⑤頭顱CT或MRI檢查有責任性梗死病灶。中醫(yī)依據(jù)《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①主要癥狀:偏身不遂,偏身感覺異常,言語困難,或無法言語,意識模糊,口舌歪斜。②次要癥狀:眩暈、頭痛、瞳孔變化等,飲水困難或嗆咳、偏盲、共濟運動失調等。③起病方式:急性起病,發(fā)病前大多有誘發(fā)因素,常伴有一些先兆癥狀。④起病年齡:發(fā)病年齡在40歲以上。符合2個主要癥狀及以上,或者符合1個主要癥狀伴2個次要癥狀癥及以上,同時結合患者發(fā)病時的誘因、起病方式、年齡等即可確診。不符合上述條件者,影像結果也可以作為確診的參考依據(jù)。
1.2 證候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定的氣虛血瘀型中風的標準:①主要癥狀:偏身不遂,感覺障礙,口舌歪斜,言語困難,或者無法言語。②次要癥狀:面色蒼白,自汗,乏力氣短,舌質暗淡、苔白膩,脈沉細。符合2個主要癥狀以上,或者符合1個主要癥狀伴2個次要癥狀及以上即可診斷。
1.3 恢復期標準 發(fā)病2周至半年之內。
1.4 病例選擇 ①知情同意者;②符合缺血性中風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癥候標準;③發(fā)病時間2周至半年之內;④發(fā)病年齡40~80歲;⑤入選和隨機分組期間的臨床情況穩(wěn)定。排除①腦出血或者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②頭顱外傷、顱內腫瘤、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引起的中風患者;③伴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④合并較嚴重認知障礙,及完全性失語無法配合治療者;⑤精神疾病患者;⑥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⑦正在參加其它藥物臨床試驗者。
1.5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廣州市白云區(qū)中醫(yī)院院內科住院,符合標準的缺血性中風患者120例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2組各60例。治療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40~80歲,平均(59.4±11.8)歲;病程0.5~6.0月,平均(2.4±1.4)月。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0~80歲,平均(59.7±12.2)歲;病程0.8~5.8月,平均(2.5±1.1)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血脂水平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采用最新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推薦的方法,納入該研究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改善腦循環(huán)等西藥基礎治療:①常規(guī)治療:注意休息、低鹽低脂飲食、吸氧等;②血壓的管理:合并高血壓者,控制血壓<140/90 mmHg;③血糖的管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糖在6~10 mmol/L;④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拜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每晚飯后服用1次;⑤降脂藥的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每晚睡前服用1次;⑥治療期間,停止服用可能影響臨床觀察結果的藥物,如活血化瘀類中藥、中成藥等。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益氣活血通絡湯,處方:黃芪60 g,當歸尾、赤芍、紅花各15 g,雞血藤30 g,土鱉蟲、全蟲、僵蠶、地龍、川芎、桃仁各12 g,甘草6 g。辨證加減:肢冷者,加桂枝10 g、熟附子15 g溫通經絡;腰膝酸軟者,加續(xù)斷15 g、杜仲15 g、桑寄生20 g補肝腎、強腰膝;夾有痰濁者,加石菖蒲12 g、遠志6 g化痰開竅;日久效果不顯著者,加水蛭3 g、虻蟲3 g以破瘀通絡;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20 g、草決明20 g潤腸通便。用法:將上述藥物混合后,加水800 mL煎至200~300 mL,每天2次,分早晚2次飯后口服。
2組均以4周為1療程,治療1療程后觀察其效果。
3.1 觀察指標 用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4](FMA)評價其恢復情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評價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 Index,BI),并進行治療前后的方差組間比較。①肢體運動功能的測定:采用Fugl-Meyer評分法[4]來評定,于治療前、治療后各評定1次。②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shù)分級法[6]來評定,于治療前、治療后各評定1次。觀察2組治療前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變化。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
4.1 2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后,2組FMA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
表1 2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6 0 6 0治療前3 3 . 6 8 ± 1 7 . 5 6 3 3 . 7 1 ± 1 8 . 3 3治療后5 6 . 1 3 ± 2 1 . 8 4①②4 7 . 2 3 ± 2 0 . 8 9①
4.2 2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見表2。治療后,2組Barthel指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表2 2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6 0 6 0治療前4 1 . 9 4 ± 2 3 . 1 6 4 2 . 2 8 ± 2 1 . 3 6治療后6 3 . 5 1 ± 2 1 . 7 3①②5 2 . 3 9 ± 2 0 . 4 4①
4.3 2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TC、LDL-C水平變化比較 見表 3。治療后,2組 hs-CRP、TC、LDL-C水平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缺血性中風發(fā)病原因,多與人體正氣不足相關,如李杲所云:“中風者,非外來邪風,乃本氣病也?!睔鉃檠畮?,正氣不足則血行無力,尤其中風后,元氣耗傷,氣虛則帥血無力,血液瘀滯,痹阻脈中,經脈無以濡養(yǎng),故發(fā)偏枯。筆者認為,缺血性中風的主要病機是氣虛血瘀,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氣虛血瘀是中風的病機關鍵。因氣虛而致血瘀,血瘀而使經脈瘀塞不通,血液無法達于肢體,筋肉失于氣血濡養(yǎng),廢而不用,而形成缺血性中風。故對于氣虛血瘀型中風,強調從氣從血論治,治療重在益氣活血、通絡利肢,使臟腑氣血平衡,達到血隨氣行,四肢百骸得充,腦神得養(yǎng)之目的。如戴思恭所云:“治之之法,調氣為先”,“及其久也,即當活血”。本臨床研究中,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湯正是立足于上述觀點,取其益氣補虛,活血通絡之效,益氣活血通絡湯是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來,方中重用黃芪補益正氣,氣旺則血行,行氣而化瘀;當歸尾、雞血藤補血活血,化瘀而不傷血;川芎為血中氣藥,合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疏通經脈;土鱉蟲、全蟲、僵蠶、地龍力專善走,周行全身,通經活絡;甘草調和上述藥物之性;全方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補氣而不壅滯,活血而不傷正,共奏補氣虛、瀉實瘀,標本兼顧之功。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TC、LDL-C水平變化比較()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TC、LDL-C水平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
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已證實,黃芪對缺血缺氧的神經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小板聚集,使氧自由基得以清除,改善腦循環(huán)。當歸可擴張周圍血管,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能使動脈內壁脂質含量顯著下降,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改善大腦血管內皮功能。紅花能顯著改善大腦的耐缺氧能力,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有保護作用,亦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赤芍可以擴張腦血管,改善大腦微循環(huán)。地龍可以有效減輕血管痙攣,起到保護大腦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研究顯示,2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增高(P<0.05),提示2組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得到明顯的改善;其中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配合服用益氣活血通絡湯劑對氣虛血瘀型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顯著,可加快患者的康復進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本臨床研究過程中,2組未見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安全性確切。hs-CRP、TC、LDL-C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hs-CRP在預測斑塊穩(wěn)定性上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和精確性[7]。近年來,國內外通過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炎性遞質研究確定hs-CRP是炎癥的敏感指標之一,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8]。hs-CRP作為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大量研究顯示hs-CRP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并且對于監(jiān)測、病情評估與療效判斷都具有重要的價值。hs-CRP能夠促進巨噬細胞表達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導致動脈內斑塊的破裂[9]。本研究結果顯示益氣活血通絡湯能夠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能明顯降低患者的TC、LDL-C水平,降低血清hs-CRP的含量(P<0.05)。
可見,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湯具有攻補兼施的作用,活血通絡寓于補氣之中。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方中投益氣化瘀、補血活血之屬,使脈絡瘀血得以化之、暢之、通之,氣血得舒,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周身氣血津液得充,經脈得以濡養(yǎng),則偏廢自愈。現(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全方可起到拮抗氧自由基、改善腦部缺血缺氧狀態(tài)、降低血脂穩(wěn)定斑塊、抗炎的作用。經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確切且安全,可作為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之良方。
[1]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5-186.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9(1):55-56.
[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4]周維金,孫啟良.偏癱康復評定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5-51.
[5]王玉龍.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69.
[6]于兌生.康復醫(yī)學評價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80.
[7]Ridker PM,Morrow DA.C-reaction protei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rational for screening and primary prevention[J].Am J Cordiol,2003,21(3):315-325.
[8]左鷹,于東明.燈盞花素治療急性腦梗死對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及療效機制[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8,28 (2):109.
[9]AbeN, Osanai T, Fujiwara T, et al.C-reactive protein-induced upregulation ofextracellular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in macrophages:Inhibitory effect of fluvastatin[J].Life Sciences,2006,78(9):1021-1028.
(責任編輯:駱歡歡,李海霞)
R743.3
A
0256-7415(2016)02-0008-04
10.13457/j.cnki.jncm.2016.02.004
2015-07-11
蔡小麗(1983-),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