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千
(山東省昌邑市飲馬鎮(zhèn)山陽小學)
在情景會話中展開有效的英語學習
◆王德千
(山東省昌邑市飲馬鎮(zhèn)山陽小學)
情景會話教學不再是單純地來講解知識,而是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展開,更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體現英語學科的交際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實現有效的英語學習。
情景會話 英語教學 學習興趣 英語思維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沒有興趣的英語活動,只能成為學生的負擔,苦不堪言,不僅不利于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同時還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科徹底失去興趣。而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教師領讀學生跟讀來學習單詞,短文也只是教師機械地以語法的講解來貫穿,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思維狀態(tài)不佳,就如同機器只是在一味消極地接收,這正是傳統(tǒng)教學中所存在的最大弊端。而采用情景會話教學模式,不再是單純地來記單詞、背語法,而是在真實的會話場景中展開,將靜止的教材轉化為或動態(tài)或真實的場景,賦予枯燥的教學以生命的活力,這樣的教學更具直觀性與趣味性,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自然能夠換來飽滿的英語學習熱情。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注入生活的活水,將枯燥的語言知識點寓于直觀而生動的生活情景之中,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這樣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睛,更能激起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徹底改變學生以往的被動參與與消極接受,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由苦學到樂學的轉變,實現學生的認本參與與快樂學習,從而向有效教學邁出成功而堅實的第一步。
對于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來說,母語是學習英語的最大干擾。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用會看到許多學生用漢字來標注英語單詞,在閱讀、寫作與交流中也是以漢語為中介,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用漢語來思維,再將漢語思維后的答案翻譯成英語,這樣自然會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混亂。眾所周知,英語與漢語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因此,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要幫助學生擺脫母語的干擾,學會用英語來展開思維。而要讓學生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好習慣,教師首先就不能用漢語教學,而是要為學生營造全英的學習氛圍,感受到語言背后強烈的文化氣息,這樣才能不斷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而運用情景會話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學詞匯、背語法,而是將這些語言材料寓于真實的會話場景之中,將學生看似復雜深奧的語言與熟悉的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模擬的會話場景中來加以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學會用英語思維。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運用中才能自覺地用英語思維,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的本質,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運用。為此,在具體的教學中,將靜止的教材轉換成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展開想象與思考,避開母語的干擾,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良好習慣。
語言的最終價值是體現在實際的運用中,這就決定了有效的語言學習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學習,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不斷地將語言知識轉化為交際能力。
1.配音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配音錄制下來,集中來播放學生的配音以及原音,讓學生來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糾正自己的發(fā)音,模仿不同的語氣、語調,這樣更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
2.分角色朗讀?,F行教材的編排更能體現英語的交際性,具有很多情節(jié)對話。這樣的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更加利于學生對抽象枯燥語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自由表演。語言的學習與運用有著更寬廣的空間,這并不是有限的教材資源能夠呈現的,教材只是語言世界的冰山一角。為此,將語言學習置于寬廣的生活世界中,結合學生的生活,選取學生所熟悉的生活話題來讓學生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與表演。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挑戰(zhàn)性,更能幫助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重新加工與組合,更能展現學生的個性,實現學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更能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總之,有效的英語學習并不是單純地看學生詞匯量與語法的多少,而是要看學生是否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能夠靈活地運用語言知識,展開正常的交流與交際活動。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厭學,加重學生的負擔,而讓學生對英語學科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為此,我們要運用情景會話教學,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景中快樂學習,積極思維,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能夠用英語進行流利交際,實現學生英語綜合運用水平的整體提高,實現英語有效教學。
[1]李鳳丹.搞好情景會話表演,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淺談案卷中英語教學.現代閱讀,2013,(02).
[2]劉愛娟.初中英語情景會話教學設計之我見.新課程,2015,(03).
[3]徐玉梅.小議初中英語情景對話教學.吉林教育,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