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劍 英石瑛
?
因聲求氣返璞歸真
賀劍英石瑛
《沁園春·長沙》是高一的起始篇目,這個時候的學生正充滿好奇和熱情,特級教師李仁甫正是借著這樣一份激情因聲求氣帶領學生完成對這首詞的解讀,可謂返璞歸真,渾然天成。
“因聲求氣”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提出的,“聲”指節(jié)奏、音調平仄、押韻,“氣”指情感、氣勢,“因聲求氣”就是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jié)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通過聲情并茂的吟誦感受作品的情感。在這一課里,李老師充分利用“讀”的功能,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吟誦,將學生一步步地引向作品深處。
詩歌教學中,語文老師都會重視朗讀,但如何去讀,則跟老師的個人素養(yǎng)和學識有關,李老師對讀的理解:“吟是有節(jié)奏地讀出來,吟誦,就是我們不僅僅是有聲音地朗讀,還要有節(jié)奏地朗讀”,“不過背誦和吟誦還不是一回事,吟誦要求有節(jié)奏、有聲音地朗讀出來”“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全詩,在此基礎上每一個人準備挑一兩個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吟誦”“既然是活動體驗,大家就要充分地去體驗。剛剛大家朗讀得不是很熱烈,不是很有激情”。他用簡單的幾句話,驅動著學生的活動體驗,使他們懂得吟誦要講節(jié)奏、要有激情,使其行為上更是從自由讀到富有激情地放聲朗讀。
準備到這里,已經激活了學生的主動性,有同學舉手來吟誦自己喜歡的句子了。而且一上來就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同學對他的評價是慷慨激昂。再來便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李老師說“吟誦青春”,這里的詩句才是青春??!呵,誰的青春不豪邁!學生的回答都是最真切的感受。
因為自由,所以自然;因為專業(yè),所以深刻。
朗讀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什么畫面,用眼神和動作把畫面表演出來。這樣的設計真的很絕。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是一大難點,因為高中的第一課,李老師沒有用太多的術語,而是讓學生通過吟誦、想象以及眼神動作的表演,將這個難點以一種更簡單更生動更自然的方式去解決。既然是體驗,那就是參與、行動,學生們的踴躍表演活躍了課堂,課堂也在笑聲中越來越向文本的深處走去。
針對學生的表演,李老師作著點評和糾正,譬如“他扮演得最像的還是最初的那個‘仰視、俯視’,那個頭動得很準確。前面的那個‘萬山紅遍’應該怎么看?還是停留在剛剛‘鷹擊長空’的視角上嗎?‘鷹’是小的,所以眼睛去看它的時候,應該是聚焦的。然后再看到水里的‘魚’,眼睛還是聚焦的。所以,在‘鷹擊長空’之前,眼睛要不要聚焦?。?/p>
……
“應該放開眼光,掃視吧?!f山’不是‘一座山’啊,是無數(shù)的山?!慈f山紅遍’,視野開闊,好像萬物都能看到,是吧?‘萬山紅遍’,這個‘紅’是一大片吧,‘紅遍’,哪一個字很傳神啊?”
“放開眼光掃視”那才是“萬山”,才是“紅遍”。然后自然地走向“一字傳神”。用動作,用眼神把傳神的字表現(xiàn)出來,“萬”“遍”“盡”“染”“透”“百舸”“爭”“擊”“翔”……一一分析中也便將紅綠相映,動靜結合等手法水到渠成地揭示了。
到下闋的時候,仍舊采用“吟誦”的手法,讓學生讀他們喜歡的詩句,下闋的情感與年輕的孩子們的內心不謀而合,不難看出詩中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熱情,對達官顯貴的蔑視——盡管讓學生們去讀,去“吟誦青春”,這既扣住了本專題的主題,也扣住了2014年高考的作文,更扣住了作者以及讀者的情懷。
下闋直白,但同樣豪邁,含蓄的結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言有盡而意無窮。
每一次的深情吟詠,闡述喜歡的理由,春水無痕地完成了對詩句的理解,而在李老師的點撥下又渾然一體。
因為學生對結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喜愛,又因著“這實際上就是‘主沉浮’的問題”,李老師的仿寫要求將學生的青春激情和愛國深情推向了一個高潮??磳W生的出手:“曾記否,到岱宗攀巖,氣勢磅礴?”“曾記否,登山頂眺望,手撥浮云?!倍际菢O為豪邁和時尚的。但為了音韻和諧,李老師還是讓人做了修改,將前句“氣勢磅礴”改為“精神抖擻”,后句改為“曾記否,張手撥浮云,眺望山頭”,且自己仿了三句:“曾記否,高歌一曲,放聲在層樓?”“曾記否,到操場賽跑,拔得頭籌?”“曾記否,詩歌朗誦賽,獨占鰲頭?”句句押韻,何嘗不是一節(jié)高深的填詞課。
沒有高深的理論,在內容上舉重若輕地激發(fā)青年們的青春熱情,在形式上深入淺出地加強了音韻詞格的才華。
這就是李老師為我們演繹的《沁園春·長沙》。
[作者通聯(lián):賀劍英,江蘇常州市湖塘橋初級中學;石瑛,江蘇常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