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文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徒然”之趣
——從《徒然草》之趣味看吉田兼好的處事哲學
羅婧文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徒然草》作為日本隨筆文學的雙璧之一,在中國似乎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截至今日,共有三個全譯本,幾段摘譯,以及一些著重研究其影響的論文。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吉田兼好的儒釋道觀念及其無常觀的討論,對于其中比較重要的趣味觀,缺少研究。本文就以《徒然草》中的“趣味”問題,來探討吉田兼好的處事哲學。
徒然草;吉田兼好;趣味;處事哲學
兼好法師(1282-1350)本姓卜部,居于京都之吉田,故通稱吉田兼好。初事后宇多院上皇,為左兵衛(wèi)尉,1324年上皇崩后在修學院出家,后行腳各處,死于伊賀,年69歲。兼好出身下級貴族家庭,從小就學習和歌,通曉漢和文學?!锻饺徊荨酚山翊丝∶思溥z稿,編集成二卷凡二百四十三段,取開卷之語定名。
(一)《徒然草》的作品特點
《徒然草》是日本中世(1192-1603)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叭毡镜闹惺牢膶W,按照其創(chuàng)作主體,大體可以分為公家(皇室、貴族)文學、武家文學、僧形文學和庶民文學,把僧形文學再進行細分,又能劃分出僧侶文學和隱者文學兩大類。在日本中世社會,僧侶和隱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股中心勢力?!盵1]
近代學者北村季吟著疏《徒然草文段抄》有解題之語:“此書大體仿清少納言《枕草子》,多用《源氏物語》之詞。大抵用和歌辭句,而其旨趣則有說儒道者,說老莊者,亦有說神道佛道者。又或記掌故儀式,正世俗之謬誤,說明故實以及事物之緣起,敘四季物色,記世間人事,初無一定,而其文章優(yōu)雅,思想高深,熟讀深思,自知奇妙?!盵2](P328)
(二)《徒然草》的寫作背景
兼好所處的日本中世社會處于平安時代和江戶時代之間。由有閑貴族階級支配的平安時代,和德川家族強大堅固幕藩體制統(tǒng)治下的江戶時代,是日本歷史上相對比較和平穩(wěn)定的兩個時期。而其間的中世,大小規(guī)模的戰(zhàn)亂不勝枚舉,被稱為戰(zhàn)爭時代、亂世時代。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兼好所處的鐮倉時代末至南北朝時代與整個日本中世時代一樣不幸。前一個時代——平安時代以來的貴族統(tǒng)治衰落、解體,武士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掌握了政治軍事大權?;适曳至褳槟媳眱山y(tǒng)對峙,皇室與幕府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不僅如此,幕府內(nèi)部的斗爭也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這樣一個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生活困頓、人心不穩(wěn)的大環(huán)境下,文學世界更加敏銳地感受到了這種不安,而民族性的體驗卻也展現(xiàn)出了不同于前代的風貌和格局。
宿久高教授在1992年出版的《日本中世文學史》“隱士文學”一章中,專門抽出一節(jié)——兼好法師和《徒然草》,并附有九段譯文。文中分析了兼好出家的原因,認為兼好“出家只不過是形式上與置身于現(xiàn)實社會不同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建立,而絕不是嚴格的佛教意義上的求道者”,“實質(zhì)上就是逃離紛紜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本質(zhì)上與貴族式的生活方式無異的獨自的天地。比鴨長明更灑脫,更具有隨意性和興趣所至的特點”,認為“兼好的思想是懷古非今,懷戀昔日的貴族社會的舊秩序、舊制度、舊文化,而對中世的封建制度采取了否定的態(tài)度。這也是他的世界觀和文藝觀的主導方向”。[3]作者將《徒然草》與《枕草子》《方丈記》作了比較,非常簡練精當。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情感變化中,吉田兼好對于美之體驗,也更趨向一種更為內(nèi)斂性的美。雖然吉田兼好在書中的性格并不統(tǒng)一,禁欲家與快樂派的思想同時并存。但就是這種矛盾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充滿人情的,更自然而且充滿趣味的法師形象。
王以鑄對《徒然草》極為欣賞,評論說“作者在本書中,無論是記載典章制度、逸聞趣事、自然與人事的知識,還是對人的世俗心理的描述與分析,都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各種表現(xiàn)和周邊事物的深入細致地觀察和積極、風趣的態(tài)度。作者的冷靜與灑脫、淡而不俗的詼諧與機智具有高度的日本特色。他的文筆超妙而不空疏,風趣而不油滑,本書很多段落都是絕妙的小品文,使人百讀不厭”。[4](P8)可以說王譯本在作為譯著的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關于《徒然草》中國古典文化研究的著作。
《徒然草》是一部散文合集,所以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吉田兼好對于生活、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文東在《徒然草——一個日本法師的生活觀》中提到:“兼好的思想,融會了儒、釋、道,而臻于通達之境。他的基本立場,仍然是勸人舍世向佛,但他不是高頌佛號,廣宣教義的法師,他安坐下來,悠然地對你擺談:你倘要立功名,或者當如是;你倘要積財貨,或者當如是;你要吟風賞月、倚紅偎翠,這里也有幾個故事,看看是怎么個玩法。”“他的意思是,你看世上精致優(yōu)雅有品味的生活,我這個法師其實都很懂,然而歸根結底,我覺得人世間是個變幻無常的所在,我們朝思暮想、朝三暮四,想要這個,想要那個”[5](P212)。這樣的處事態(tài)度讓人心煩意亂、勞神費力。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不期而亡,一切在瞬間化為烏有,所以內(nèi)心的安寧平靜、沒有煩擾,才是人生的精要所在。要做到這點其實很簡單:放下過多的欲望,簡素度日;更明智一點的,就潛心修佛,以求往生。
在這些評價中,我們都看了一個共同的關于《徒然草》的趣味的認同。《徒然草》最大的價值可以說是在于它的趣味性,卷中雖有理智的議論,但決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學家的常態(tài),根底里含有一種溫潤的情緒。文中所提到的有“趣味”的內(nèi)容又有無趣和有趣之分。
(一)無趣之理趣
雖然喜歡攀比,或者炫耀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是無趣之事,但正因為其“無趣”,所以又處處透露著作者對世間事物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第三一段,某個早晨起來,白雪飛舞,意趣盎然。去某人書信一封,但信中并未提及早晨的飛雪?!皩Ψ交匦耪f,‘對這場雪作何感想,尊駕真是吝于一言。如此俗物,豈能與我言事?君胸中甚少情趣也?!@話著實令人回味?!盵5](P34)因一封未提及晨雪的書信,兼好卻被加上了無趣的標簽。對于生活中的不同景致,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來看待,這種審美之趣味和心胸之廣闊也相關聯(lián)。
第一五四段,資朝卿在東寺門下避雨,看到了許多殘廢人,“無不手足扭曲、身體怪異,泉水世上無雙的畸形人?!盵5](P140)起初還極感興趣,后來便覺得慘不忍睹,“轉(zhuǎn)念想世上最好看的,莫過于天然無異常的事物吧?!盵5](P140)兼好法師認為人養(yǎng)盆栽,為了自以為的美,把枝條弄得盤曲詭異,如同身體畸形之人一般是非常無聊的事情。這里也透露出了兼好那種對于自然平和之美的喜愛。
第一七五段,喝酒眾生相?!熬浦诮裆橇钊朔稿e誤、損財貨、生疾病之物。雖然號稱‘百藥之長’,但百病皆因酒而生;雖然號稱可以解憂,但醉后反易讓人傷心而泣?!盵5](P155)醉酒讓人顛三倒四,形象全無,喪失心智;而風花雪月之時,酒卻可以助興、發(fā)雅致,不善飲者,少飲也可喜;善飲者,醉酒也天真可愛。若說因為醉酒過度而丑態(tài)百出,那就是無趣的;然而小酌,或是醉臥卻也有樂趣。這其間的變化,就在于度的把握。
(二)有趣之意味
這一意味,文中提到了很多種。其實除了作者所描寫的具體的有趣與無趣的直接評價外,也通過其他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了對生活中有趣之事的觀察?!坝腥ぁ敝畱B(tài),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意趣、情趣、景趣、樂趣。
1.意趣之趣
第一三九段,“可以在自家宅院中栽種的樹木,有松和櫻?!盵5](P126)松、櫻和柳都是有意趣之物,這都是一些常被吟詠之物?!笆郎虾币姷钠贩N,名字都有唐風但聽起來不太雅馴的品種,以及花不太常見的品種,都不是那么妥帖可親?!盵5](P126)并且“大體說來,凡是珍奇少見的東西,都是品味地下的人所贊賞的?!盵5](P126)表現(xiàn)了他對于庭院之自然的要求。正是這種要求,就又能夠明晰地表現(xiàn)出他對于老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種自然之態(tài)。
2.情趣之趣
兼好法師的戀愛觀似乎是受到平安朝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大概可以說他有強烈的王朝式“風流好色”的傾向。情趣雖然包括了很多方面,但是這里主要闡述的是愛情之趣。
兼好對于情的看法是不同與一般人的,他認為“男人不應有妻?!本退恪爸鞒旨艺呐擞绕渥屓擞憛?,生兒育女,百般寵愛,也是毫無意義的事?!辈⑶摇安还芎畏N女人,與她相處久了,也會心生厭惡。”他所贊同的有趣之愛,是不同住而經(jīng)常往來,這樣“可于雙方都保有新鮮之感?!?/p>
對于兼好人品后世議論紛紜,迄無定論。有人說他是放蕩不法的和尚;又或者說是高僧;或說他是憂國志士遁隱者。從以上各章段中我們也能了解到,兼好法師除了對“色”抱持相當敏銳的感受性之外,同時他又是個佛教信徒,因此不論在怎樣的場合下,他都不耽溺于情感上,頭腦始終都很清醒,可稱得上是一位純享受“風流好色”氣氛和感受的人。
3.景趣之趣
西方人和中國人描寫凋滅與殘破時往往流露出悲哀的情緒,然而日本人往往以欣賞的眼光去尋找一種凋滅與殘破的美。既然無常與變化是生命的真諦,那它就一定孕含天之大美。
第二一段,“因境會之不同,萬物莫不有其本來之情趣也。”“月、花,固無論已。雖風,亦自有動人心弦之處。若夫巖邊激蕩之清流,更無時不發(fā)人清興?!钡诙亩危裆鐑?yōu)雅,古木青蒼,玉垣圍繞,木棉垂系,蔚為壯觀。
第一三七段,盛開的櫻花和明朗的月色能為人所賞,陰雨或是垂簾幽居不問春歸,卻見遍地落花也是一種景色之趣。花是景,物是景,而在路上觀景的人也成了景中的一部分?!熬奂诳磁_前之人眾中,相識者不少,可知世間之人亦非如是之眾也??v我身必死于此等人眾盡死之后.亦無須久待也?!盵5](P123)由于無常觀與變化在日本人心中的優(yōu)位,使得日本人在審美意識中,還存在著一種凋滅、殘破的美學?!肮嗜松谑溃M可須臾茍安予來日方長之思哉!”人生在世,死亡或許就在下一秒,人不能有片刻來日方長的懈怠。因為“無常”有常。
第一九一段,夜幕之趣?!叭f物之光采、裝飾與夫色調(diào),唯于夜間見之始覺非凡。晝間不妨簡素、質(zhì)樸,夜間則以絢爛華美之裝束為最佳。人之姿容借夜間燈火觀之,美者愈美。談話之聲于暗處聞之則引人注意,優(yōu)雅有味。香味與樂音亦唯夜間更覺動人。平常之夜,夜深來訪之人,別有清新之致,頗為有味也?!盵5](P168)
雖然兼好用理知的議論,如道學家的常態(tài),但根底里蘊含著一種溫潤的情緒,在文字上也富于詩意。這些民俗風景,亦是在徹悟的境界中,漫說生平見聞,筆調(diào)率真自然、詼諧有趣,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人情的洞達和博通。雖然他認為人應恪守其本,或有專精,但是心境卻應博通豁達。內(nèi)心安寧平靜、沒有煩擾,放下過多的欲望,簡素度日?!巴饺弧痹谌照Z中是“無聊”的意思,隨為首句隨意所摘錄,但這“心安理得的無聊”,不妨也是一種生活的境界,與莊子“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漫述的筆調(diào),應該也是兼好隨意自然心態(tài)的體現(xiàn)。
4.樂趣之趣
樂趣則又包括語趣、事趣、學趣等。
語趣是話語的趣味性。第二三段,“方今已是末世之象,只有九重之中,還肅然不受流俗之氣侵染,可堪額手稱慶?!笔芯l(xiāng)野之間的語言,用在了雅正的皇宮之中。雖然變化融合也是有趣之事,但是這種家國混亂之態(tài)也讓人遺憾。第二三一段,園別當入道是一流的廚師,他的烹飪技巧十分巧妙。一日做客,眾人想觀其技,但不好啟齒,入道便說,“近來我已經(jīng)連續(xù)剖鯉百日,今日也不能免。麻煩各位一定讓我把這條魚做了?!比氲兰饶荏w察眾人心意,又風趣,人皆感激。然而“自制佳話而為人添興致,不如雖無興致也能泰然處之?!迸c人交往自然而真誠,不要矯情造作,這樣便是很好的。第二四三,兼好八歲的時候詢問父親什么是佛。在四問四對之中,父親卻沒有回答出來,在與人笑談提及時也是無可奈何。
事趣,除了一些有趣味性的事件之外,還包括對于新鮮事物的看法等。第一五段,談到出京游歷之事,“時出小游,無論何地,均足以一新耳目。乃于彼處,漫步四眺,于田舍山村等,必能多見新穎之事。若有上京便人,則可托邀侶信,告以‘此事彼事便中務祈辦妥’云云,實有趣也。”對于身邊的事物充滿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雖然世為亂世,但是在這之中自己也應該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用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外事外物。第一五二段,提到“西大寺靜然上人傴僂而白眉,望之甚似高德者。西園寺內(nèi)大臣殿見之,日。‘狀何可敬!’皈依之情似甚篤?!辟Y朝卿對此十分不屑,改日他抱一只老年脫毛的獅子狗進獻給內(nèi)大臣大人,并附言,“真是令人尊重的相貌啊!”資朝卿不與世俗同流的形象躍然紙上,此事也頗為有趣。
學趣,兼好認為人可學。但是人也應該守其度,做事也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齡。第一五一段,“某人曰:‘年至五十而未能精一藝,舍之可也!’困而學之,亦無厚望。老人之事,人不得笑之,然老人雜廁人眾之中,觀之殊屬不雅。大體言之,老后于諸事宜止而不為,保有閑之身,望之得體,是所愿也。終生糾纏于世俗之事者,至愚人也。有所欲知之事,習而聞乏,得共旨趣明其大略為佳。著自始即無所欲知,則可稱最善?!盵5](P138)學習,得旨趣就可以了。但如果從來就沒有想學的東西,亦為幸事。
《徒然草》是在許多方面具有高超思想的一部作品。王以鑄認為“要了解日本人的精神面貌的來龍去脈,《徒然草》簡直是一部小小的百科全書”。兼好法師把“萬物永恒的變動,看成是一個實實在在、活活潑潑的過程,并且認為世界本身的情趣正是存在于這種變動之中,甚至用十分欣賞的心情來看待這種變動,根本不曾像佛教那樣從中做出悲觀的、虛無的結論”。兼好認為人世間是變幻無常的所在,我們朝思暮想、所想甚多,不僅心煩意亂,且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不期而亡,化一切為烏有。不如用“有趣”的目光來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隨心隨意地接受這些趣味。不期而遇之樂,與不期之亡同在。內(nèi)心安寧,才是人生的精要所在。
[1]朱珠.從<徒然草>看日本中世美的本質(zhì)[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
[2](轉(zhuǎn)引自)周作人.周作人文類編·日本管窺[M].鐘叔河(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3]宿久高.日本中世文學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4][日]清少納言,吉田兼好.日本古代隨筆選[M].周作人,王以鑄(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5][日]吉田兼好.徒然草[M].文東(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李志紅)
Tsurezuregusa, as one of the two important essays of Japan, does not seem to get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in China. Until today, there are only three translations, several selected translations, and some papers about its influence. Current studies are mainly about Yoshida’s idea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his casual discussion, lacking in his important view of interest.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Yoshida’s life philosophy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est" in Tsurezuregusa.
Tsurezuregusa; Yoshida Kenkō; interest; life philosophy
2016-04-05
羅婧文 (1992-),女,四川省成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研究。
I106.6
A
(2016)03-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