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黎
(延邊日報社,吉林 延吉 133000)
淺論記者體驗新聞的重要性
□陳黎黎
(延邊日報社,吉林延吉13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這是黨中央在新時期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新聞記者的神圣使命。如何寫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新聞作品?關(guān)鍵是要堅持“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特別是要“沉”下去,“沉”到基層或“沉”到人民群眾中,擁有深沉的情懷,大書特書記者體驗新聞。
堅持寫記者體驗新聞,把新聞工作的坐標定在基層,才能發(fā)揮出新聞作品的最大價值,為此記者要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寫作途徑。吉林《延邊日報》自2004年始,開設(shè)“記者體驗新聞”專欄,要求編輯記者做到“四個一”:即到最艱苦的一線、扮演一個角色,跟采訪對象勞動一天或住宿一天,然后寫一篇體驗新聞。并作為全年業(yè)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實施一票否決。通過“記者體驗新聞”這個平臺,引導“逼迫”采編人員深入實際、貼近百姓、貼近生活,采寫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無論是新聞界,還是社會各界,好評如潮。
實踐證明,“記者體驗新聞”備受讀者歡迎,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新聞品種。編采人員懷著人間真情,體驗各行各業(yè)百姓的生活,嘗盡他們的酸甜苦辣,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這充分體現(xiàn)了記者的良知和責任感,可以說是新聞改革中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改變記者采訪作風的可喜嘗試。那么如何寫好有思想、有溫度的記者體驗新聞,使其真正成為百姓的代言人和“原聲帶”?筆者認為,應(yīng)該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堅持“三貼近”,寫記者體驗新聞,是提高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者思想、業(yè)務(wù)素質(zhì)的根本保證。它不僅是檢驗新聞工作者作品有無生命力的試金石,聯(lián)系新聞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橋梁,而且是記者轉(zhuǎn)變作風改進文風的重要舉措,通過記者的體驗,深入生活,從群眾生活里找題材。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愿望,始終是新聞宣傳的主旋律。要反映群眾的心聲,必須走進群眾生活之中。走近群眾,不是說到了基層,扮演一個角色,接觸了幾個人就算到位了,而是要真正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找到讓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題材。同時,深入群眾,用群眾的語言寫給群眾看,語言是文風的體現(xiàn),也是作風的體現(xiàn)。根據(jù)不同的體驗內(nèi)容和對象,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這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反映群眾的生活,群眾關(guān)心的問題,一定要用群眾的語言。記者在體驗中,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說話。黨報為百姓說了話,維護了群眾的利益,群眾對黨報更加滿意和信任了,從而更加牢固樹立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光輝形象。
一定要抓住讀者心理。報紙要受讀者歡迎,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就要深入實際,貼近生活,了解群眾,敢為群眾立言,為他們呼吁,說出他們的心里話。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是把筆頭瞄準領(lǐng)導,瞄準上級機關(guān),瞄準有油水的部門,還是瞄準基層,瞄準群眾,這對我們的思想作風,乃至世界觀都是一個檢驗。可近幾年來,我們的記者作風有些漂浮了,跑機關(guān)、跑有油水的部門多了,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接觸實際少了。寫記者體驗新聞,恰恰是有針對性地對我們記者的作風的一個大校正,“逼”記者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否則,你怎么寫得出有血有肉的稿件來。黨報的人民性,體現(xiàn)在讀者對象是大眾,他們大多是平民百姓,關(guān)心平民百姓,反映他們的生活,為他們說話,正是貼近群眾的一大亮點。我們的編輯記者不怕辛苦,有的清晨去掃大街當清潔工,有的深夜在火葬場——這一人生最后驛站當火化工,有的在深山老林高高的望塔上當望員,有的去麻風病院當護理員,有的深入千尺井下當采掘工,有的在幼兒園當保育員,還有的下苦力當搬運工、拉板車,還有的當“破爛王”……??梢哉f是五花八門,林林總總。我們通過這一系列記者體驗新聞,把這些行業(yè)部分人群搬上報紙,給他們露了臉,使人們看到“小人物”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就為弱勢群體長了志氣,樹立了信心,無形中宣傳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作用。
過去作為記者,似乎像個“旁觀者”,你做出了成績,我就報道,這次就不同了,記者體驗生活得親自下基層,親自去干,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去體驗生活。記者通過實踐嘗到了“梨子”的滋味,感受就大不一樣了,寫出來的東西都是自己親身體會到的,沒有什么官樣文章,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生動感人。如,當清潔工掃大街,熟人來了臉紅不紅;當搬運工、拉板車的,開始干不覺得怎么樣,時間久了就感到體力不支、是否堅持下去;當保育員,小孩拉了屎尿,你怕不怕臟;特別是在殯儀館給尸體美容,更使人毛骨悚然,你膽子大不大,敢不敢接觸尸體,這無一不是對記者的考驗。通過這樣的考驗,記者寫出來的稿件有真情實感,尤其是對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心理狀態(tài)的描述,使人看了可親、可信。這說明,一些鮮活、生動的新聞題材是隱藏在群眾中的,隱藏在實際中的,只有你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與群眾接觸,與他們交朋友,交心談心,才能挖掘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新聞從業(yè)人員,在思想觀念上來一個大轉(zhuǎn)變,在作風上來一個大變化。通過這樣的采訪,也使我們的記者自身得到了鍛煉,對實際有所了解,初步了解了一些基層群眾到底在干什么,又是在怎么干的?他們有些什么希望和追求?這不但增加了與基層群眾的感情,記者也從群眾中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大大改進了我們的世界觀,改進了記者的思想作風,特別是采訪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