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湖北十堰442000)
?
淺析《看不見的人》中事物的象征意義
葉慧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看不見的人》是美國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的杰出作品。作者在這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通過對腳鐐、桑博娃娃、烤紅薯、公文包等不同事物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的探討,巧妙地烘托了小說的主題,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以及在種族歧視的社會中追尋自我的艱辛歷程。
[關(guān)鍵詞]《看不見的人》;象征;不可看見性
《看不見的人》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著名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的杰出作品。小說描述了一個美國黑人青年從南方到北方尋找自我,追求自我存在的價值,最終幻想破滅的過程。它深刻揭露了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展示了現(xiàn)代人尤其是美國黑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追求成功和渴望實現(xiàn)自我的艱難歷程。
小說中,作者運用多種藝術(shù)手法,尤其是象征的手法別具匠心。李建軍博士認為:“象征都借助于自然物象與主觀情感在本質(zhì)上的同構(gòu)性或相似性,通過賦予主觀情感以客觀對應(yīng)物的方式來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彼苁棺髌芬馓N深刻,讓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還能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表達出作者的思想寓意,并賦予文章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作者在小說中使用一些事物的象征,如腳鐐、公文包、桑博玩具等附加到人物身上,使象征這一修辭手法在整部小說中更為凸現(xiàn),從而深刻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寓意。
1.腳鐐——追求自由的象征
人們總是用腳鐐來鎖住他人,限制他人的自由,因此腳鐐成為枷鎖和奴役的象征。在小說中,作者兩次提到了腳鐐。一處是黑人學(xué)院的校長布萊索博士桌上放著奴隸制時期的外表光滑的腳鐐,他驕傲地管它叫“我們進步的象征”。另一處是兄弟會里,塔普兄弟因?qū)Π兹苏f“不”而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戴了十九年的腳鐐,作者給予腳鐐更深刻的寓意。
自奴隸制度廢除以來,非裔美國黑人獲得了自由,他們不再是白人主人的附屬品,白人也沒有權(quán)力讓他們戴上腳鐐。所以布萊索博士把他桌上的腳鐐稱之為“進步的象征”。然而他并沒有看清表面現(xiàn)象所掩蓋的真相。雖然黑人獲得了自由和受教育的權(quán)力,但是白人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通過教育方式灌輸給黑人,希望黑人能成為他們所期待的溫順聽話的“好奴隸”。布萊索就是這樣一個被教育出來的“好奴隸”。在白人面前他是一個謙卑溫順的好奴才,對待白人他偽裝欺騙、卑躬屈膝,喪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嚴。而對待黑人他冷漠、嚴厲,不念自己的種族親情,喪失了人性,他的靈魂已不再是屬于黑人的。因此,從本質(zhì)上來講,他雖然表面上獲取了成功,但是淪為一個沒有自我的“無形”人。他桌上光滑閃亮的腳鐐象征一種無形的束縛,時刻提醒非裔美國黑人曾被奴役的狀況。但是,黑人塔普兄弟那段又黑又油又粗重的鋼制腳鐐上還保留著當時用斧子砍過的印記,時刻提醒著他要記住黑人為自由而奮斗的經(jīng)歷。塔普對一個要奪走他東西的白人,說了聲“不”。結(jié)果他被關(guān)了十九年六個月零兩天,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家人。但是在監(jiān)獄里,他始終沒有放棄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決心。因此,這腳鐐不僅象征了被剝奪的自由,也成為了不屈不撓、堅忍不拔抵抗斗爭的標志。當塔普兄弟將腳鐐送給主人公時,腳鐐使主人公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物品,也是黑人文化的傳承。正如書中所說:“我并不需要它(腳鐐),但我得好好保存,即使不是為了別的,至少因為我感覺到塔普兄弟把它送給我這件事的本身就意味深長……也許就像一個人把祖父的表傳給兒子……這行為能把他和他的祖先聯(lián)系在一起?!敝魅斯J為腳鐐的贈與就像父親把祖先繼承下來的表傳給兒子一樣具有意味深長的含義,那就是把自己和祖先的過去聯(lián)系起來。腳鐐是讓主人公記住那段黑人奴隸遭受屈辱的歷史。它也作為標志,成為所有黑人聯(lián)合起來追求自由的象征。
2.桑博娃娃——被操縱命運的象征
桑博娃娃的形象要追溯到美國奴隸時期,它代表著溫順沒有責任感,忠誠卻懶惰的黑奴??死锓蝾D是兄弟會的一位成員,當他看清了兄弟會的真面目之后就離開了這個組織,以在街上販賣會跳舞的桑博娃娃來謀生。這些“頭腦空空”的桑博娃娃之所以能自動跳舞,是因為它的背后有一根“看不見”的黑線,只要緊緊拉住這根線,它就會自動地跳起來。作者艾里森用桑博娃娃這樣一個意象作為象征,揭示不僅是主人公,所有的非裔美國黑人的生活就像這個被一根看不見的線操控的娃娃一樣,被白人控制和利用,從來沒有真正的自我,也沒有過自己的思想,社會的歧視偏見和白人的強勢文化也一直限制著他們的個性,這也是主人公無法實現(xiàn)自我的根源。在當時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環(huán)境中,不管是什么人,即使自身有強大的力量,也不能抗拒來自社會、政治、習俗偏見對他們的壓力。這些世俗偏見對他們的控制通常是看不見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就像操縱桑博娃娃背后那根看不見的黑線一樣,怎么拼命掙扎都逃脫不掉。
3.烤紅薯——接受自己民族文化的象征
主人公對自己的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拒絕到接受的轉(zhuǎn)變過程。一開始他努力否認自己的黑人文化特征,曾經(jīng)隱藏自己的南方黑人身份,在剛到紐約時,他拒絕吃他認為品位低的豬排和麥片這樣的黑人喜歡的食物。這一行為象征著在以白人主流文化占據(jù)社會統(tǒng)治地位情況下,黑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喪失了自我。然而當主人公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之后,他走在哈萊姆街頭,看到一個年老的小販在賣烤紅薯,那噗噗地冒著糖汁,涂著黃油,香氣撲鼻的紅薯使他想起在南方的家鄉(xiāng)吃紅薯的多種方式。紅薯是一種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食物,在大街上大口地吃紅薯,也是黑人的風俗習慣。因此,主人公再也不想掩飾自己的喜好,第一次在北方的大街上毫無顧忌地吃著自己喜愛的食物?!拔矣昧Φ鼐捉乐t薯,正當這個時候,我不禁突然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自由的感覺……我再也不用擔心誰會看見我,也用不著考慮怎樣做才得體?!@是我的胎記,我生來就喜歡吃紅薯!”吃紅薯引起主人公一番深刻思考,他一改過去一味模仿白人的生活喜好,對黑人喜歡的東西感到羞愧的態(tài)度,因為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指望得到像白人校董那樣的大人物的幫助,也就沒有理由再害怕他們。吃著黑人愛吃的烤紅薯,象征主人公不再掩飾自己的南方黑人身份,公開地承認和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雖然這種行為不能為黑人帶來徹底的自由,可是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主人公在追求自我的路上已開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4.公文包——各種身份的象征
貫穿這部小說發(fā)展始終的那個“公文包”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的象征。艾里森通過對公文包由新到舊以及主人公帶著它由一開始的興奮到最后絕望的描寫,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追尋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和夢想幻滅的艱難歷程。這只用白縐紙裹著的牛皮公文包是主人公發(fā)表成功演說時白人獎勵的獎品。白人督學(xué)對他說:“過來領(lǐng)獎,好好保存,要把它看成職責的象征。珍惜它。要一如既往,繼續(xù)前進。會有這么一天,這只公事包里將裝滿決定你們民族命運的重要文件。”在拿到這個公文包時,主人公異常興奮并且十分珍惜這個公文包。在以后的奮斗中,無論在什么地方,都隨身攜帶著它,按照白人所指引的方向前進,但是在前進的一路上卻屢次受挫。當他因為讓一個董事看到了不該看到的事情而被學(xué)校開除時,校長布萊索給他寫了七封推薦信,他把這些信都放進了公文包里,滿懷信心來到紐約四處奔波找工作,但結(jié)果這些信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后來他才知道這些信件的內(nèi)容卻是不讓收信的人給他工作,主人公感受到自己被校長愚弄和欺騙了,他開始體會到現(xiàn)實的殘酷。在兄弟會工作時,他把兄弟會的重要文件裝進他的公文包里,勤勤懇懇地為兄弟會工作,以為自己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存在的價值,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是兄弟會利用的一個工具,他的心情變得灰心喪氣,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公文包里裝有高中畢業(yè)證、布萊索博士的推薦信、杰克給他起名字的那張紙、一封匿名信、桑博娃娃、黑人形象的儲幣器的碎片。這些東西無一不是白人社會強加給他的各種身份,象征著主人公的命運被白人無形地操縱、牢牢控制著。主人公一直是在別人的操縱下奔波不停,遭遇不停,屢屢受挫。當拉斯追趕他時,他把公文包當做武器,當警察追問他公文包里有什么東西時,他回答:“我的公文包里一直把你們裝在里面,可是你們起先不認識我,現(xiàn)在又看不見我?!彼幕卮鸨砻髯约簩θ松氖⊥耆^望了。他認識到自己的失敗根本沒有人注意到,因為自己是個“看不見”的人,由此也揭示了小說的主題“不可看見性”。最后他掉進了一片漆黑的煤窖里,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而最具有象征意味的是主人公為了尋找光明,燒掉了公文包里所有象征著那些虛假身份的東西。這意味著他與過去的謊言和幻想徹底告別,為今后的人生做好準備。公文包也成為他從一開始盲目地追尋自我到最后真正認識自我的思想變化的重要見證。
除了以上一些事物的象征外,小說中還有很多非常絕妙的象征,如眼睛、顏色、黑人音樂等都表達了作者深刻的蘊意。艾里森在《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中對象征這一手法的巧妙運用,把他對美國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現(xiàn)代人的普遍命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通過以上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交織迭起,向我們揭示了黑人在白人主導(dǎo)的社會里逐漸喪失自我和被迫處于“無形”的悲慘境遇,也使這部小說更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美國文學(xué)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3:234.
[2]拉爾夫·艾里森.看不見的人[M].任紹曾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356,239,30,515.
[3]董穎.淺析《看不見的人》中諷刺手法的應(yīng)用[J].長春大學(xué)學(xué)報,2007(2):63.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0046(2016)1- 018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