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昉(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新媒體視角下的“官二代”“富二代”標簽化現(xiàn)象解讀
劉昕昉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富二代”“官二代”是公眾視野一個敏感的標簽化的語匯,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集中反映了我國社會面臨的社會分層、利益分配不均和階層固化的社會現(xiàn)實。在當代新媒體技術應用與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更應從傳播的角度理性看待這種“集體圍觀”的行為,分析其標簽化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新媒體;官二代;富二代;標簽化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源具有很強的代際傳承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進入一個利益結構調整、轉型的關鍵時期和各種矛盾凸顯的階段。隨著一些社會事件的發(fā)生和曝光,“官二代”“富二代”也進入了公眾和媒體傳播的視野。新媒體的普及,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意見表達的渠道,直觀反映了普通社會公眾對既得利益群體和社會分層的看法?!肮俣薄案欢钡臉撕灮F(xiàn)象也就此產生。
媒體,就是傳播信息的平臺和載體,傳統(tǒng)媒體的形態(tài)主要有報紙、電視、雜志和廣播,除此之外,還有戶外媒體和移動媒體等。所謂“新媒體”,從名稱上來看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形態(tài)而言的,因此,新媒體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媒體在形式上的延伸,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衍生出新的媒體形態(tài),如博客、SNS社交網絡、微博、手機移動終端等,都可以歸到“新媒體”的范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為新媒體下了這樣的定義,即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xiàn)和影響的媒體形態(tài)。
從傳播內容上來看,新媒體是對不同的受眾提供不同信息的媒體?;谌諠u發(fā)達的網絡技術,新媒體已經摒棄了傳統(tǒng)媒體“媒體——受眾”的單向傳播渠道,而是轉向了二者之間的雙向傳播,傳播方式和內容都呈現(xiàn)出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新媒體就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因此,新媒體可以概括為一種基于網絡技術、數(shù)字通信技術等發(fā)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形態(tài),以移動電子設備、個人計算機等為接收終端,能夠實現(xiàn)即時傳播的傳媒形式。新媒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傳播內容海量且呈碎片化的形態(tài),傳播速度快,已經超出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速度和輿論控制的范圍。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話語權已經不是稀缺資源,傳播渠道也因技術進步而拓展。每個人都能夠通過網絡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尤其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手機網絡用戶的增加,徹底打破了輿論場中精英傳媒對大眾的把控,實現(xiàn)了信息的對等傳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一方面是指在人們通過各種渠道獲知了非常多的信息,但卻不能夠消化理解;另一方面也指信息本身呈現(xiàn)方式的碎片化,大量的信息只是以表面、簡短、膚淺的形式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在碎片化的信息傳播現(xiàn)狀下,大量公眾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而是將意見表達寄托于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和網絡主流輿論上。因此,無論是人們接受信息,還是對信息做出評論,都難以做出深思熟慮的思考和判斷。
所謂“富二代”,特指在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繼承父母的大筆財富的年輕一代。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企業(yè)家的子女?!肮俣庇种浮皺喽?,指因為血緣和親緣關系,優(yōu)先獲得父輩的權勢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一代。在公共視野中一般含有貶義。
無論是“富二代”還是“官二代”,都反映了處于一定社會階層的社會成員,將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掌握的社會資源(包括人際資源、財富資源等)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的過程及現(xiàn)象。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轉型期間所面臨的社會分層和社會階層固化的現(xiàn)狀。
“富二代”“官二代”只是一種客觀描述,并不具備價值判斷的意義與功能。但是根據(jù)網絡搜索結果和輿論顯示,公眾對“官二代”和“富二代”普遍持調侃和仇視的心理。這種消極情緒擴張和彌散導致了公眾對“富二代”和“官二代”負面的標簽化認識,并且加大了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間隔,影響著當代中國社會的走向和發(fā)展。
社會公眾對“富二代”和“官二代”的“標簽化”的負面看法有著根深蒂固的社會現(xiàn)實原因和心理原因。簡析如下:
1.社會資源配置失衡導致社會分層加劇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格局深刻變革和調整,社會結構最直觀的改變就是社會階層結構的分化和重新整合,社會階層從單純的農、工、知識分子細化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層、私營企業(yè)主、工人、農業(yè)勞動者等多個社會階層。不同階層之間,其社會分工、生活方式也千差萬別,最直接、最有決定性的差別當屬收入水平的差距。收入差距直接決定了不同群體在消費方式、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別的加深也會自然而然反映在家庭代際傳承與變化上。在社會分層的背景下,上一代人為其子女提供的經濟、文化、社會資源方面的差異會直接體現(xiàn)在下一代身上,社會階層分化和階層固化得以出現(xiàn)并確定。隨著特定的“圈子”的形成,那些處于較高等次的社會階層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排外性。
2.“仇官仇富”的心態(tài)反映出的社會認知偏見
社會心態(tài)的走向深刻影響著個體的心態(tài)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社會心態(tài)產生于每一個社會公眾個體,又以一種整體的形態(tài)存在和影響著每一個社會公眾,是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社情民意、社會熱點和社會公眾情緒的折射和反映。隨著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我國當前的社會心態(tài)最顯著的變化是公眾焦慮感的增大。普通社會民眾往往面臨著來自工作、學業(yè)、環(huán)境、前途等各種外部壓力,因此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種焦灼不安的心態(tài)。同時,隨著社會分層和利益分化的加劇,社會心態(tài)中的不公平感增強,“我是弱勢群體我怕誰”的心態(tài)在社會各階層滋生并傳播。尤其是當“富二代”高調炫富、“官二代”公權私用等社會事件的曝光,更加劇了社會較低階層的“群體性怨恨”的心態(tài),從而產生了人們對“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羨慕嫉妒恨”的情緒。這種不良社會情緒的滋長,給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溝通和互動帶來極大難度。
從傳播學意義上來講,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放大了媒體炒作的效應,為社會消極情緒的擴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體制內輿論場和體制外輿論場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的分化
目前我國存在著兩個輿論場,即“體制內”輿論場和“體制外”輿論場。前者指的是各級宣傳機構、黨報、網站等,由政府主導;后者泛指各種民間傳播渠道,如社交網站、微博、論壇等,由民間意見領袖主導。
“體制內”輿論場以正面宣傳為主,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之下,新聞媒體并不愿意深度報道社會負面事件,因此,“體制內”輿論場在信息傳播上難免呈現(xiàn)出片面、滯后的特點。而“體制外”輿論場則充分發(fā)揮其技術優(yōu)勢和公眾關注優(yōu)勢,對社會公共資源的運用展開監(jiān)督,并對社會成員尤其是處于社會較高階層、掌握較多社會資源的人們進行“輿論監(jiān)控”。隨著體制內輿論場的媒體話語權一路走低,體制外輿論場即民間輿論場得以繁榮。許多關于“富二代”和“官二代”的負面報道也首先來源于民間輿論,進而才進一步傳播并滲透到體制內輿論場中去。
2.新媒體時代激發(fā)了社會公眾的“圍觀”熱情
新媒體的發(fā)展尤其是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讓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成為“當事人”。社會公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例如微博,在數(shù)以億計的網民推動下,體現(xiàn)出了可觀的社會監(jiān)督效用。在微博發(fā)信息幾乎零門檻,信息到達“微博廣場”,可被所有微博使用者看到。微博上加關注與轉發(fā)功能的應用,形成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極易形成網絡輿論。微博建立在人情社會和熟人社會基礎之上,在較為分散的網民中形成了有一定共同身份的組織人群。年輕網民更關注社會公共權力、公共道德等社會公共事務和問題。社會經濟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帶動了公共空間的發(fā)展,網絡成為事件現(xiàn)場的第一新聞源,這種“集體的力量”足以攪動整個社會。因此,網絡激發(fā)了網民的“圍觀熱情”,尤其是在本就不平衡的社會心理的推波助瀾之下,“富二代”和“官二代”們一有風吹草動,立馬就會成為網絡圍觀的對象。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使社會各階層能夠充分流動?!案欢薄肮俣睔w根究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的產物。去掉“富二代”“官二代”妖魔化的標簽,培植寬容、進取的社會心態(tài),才是政府和當下學者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1.在社會公眾中培植奮發(fā)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
隨著社會分層的出現(xiàn)和加劇,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利益協(xié)調危機。社會公眾的心理壓力增大,尤其是弱勢群體人微言輕,不良情緒積聚容易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了關于社會心態(tài)的內容,即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輔導,培育奮發(fā)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良好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不僅需要政府的宏觀引導,更需要發(fā)揮各類社會機構和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拓寬民意表達的渠道,重視群眾的利益表達,完善政治、經濟、法制、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
2.消弭體制內輿論場與體制外輿論場的割裂
新媒體的應用和傳播方式迎合了社會公眾的心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社會大眾求新、求異和民間媒體過度追求爆炸性新聞所致。如此一來,官媒黨報的體制內輿論場與民間媒體、社會公眾的體制外輿論場就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割裂,如何彌補這條裂痕也是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之一。首先,應充分尊重新媒體時代民眾的話語權和表達權。其次,政府宣傳機構和黨報、黨媒應該放下“架子”和“腔調”,以新媒體的形式作為信息和社會主導價值觀傳播的平臺,讓文化建設更貼近大眾的心理需求和現(xiàn)實需求。
3.媒體從業(yè)者和社會公眾應善用新媒體,樹立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
在“富二代”和“官二代”中,也不乏勤勤懇懇、成績斐然的佼佼者,但是對這些青年才俊的報道卻難以引起社會反響,反而是那些關于“富二代”“官二代”炫富、違法亂紀、公權私用等負面報道屢屢見諸報端。不少新聞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眼球,甚至不惜夸大事實,利用并操控網絡輿論,喪失了媒體應有的公信力和責任感。因此,媒體從業(yè)者必須引導社會公眾善用自己手中的傳播工具,樹立起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公信力,從而在分析社會事件中做到客觀、公正,避免給某一群體貼上“妖魔化”的標簽。
[1]傅金珍.社會心態(tài)失衡與治理對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10):62-68.
[3]田迎娣.微博傳播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聞知識,2011(10):64-66.
H1
A
1673-0046(2016)3-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