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斐
農村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現(xiàn)狀研究
——以上海市奉賢區(qū)X鎮(zhèn)為例
◎郁 斐
本文作者研究的問題是:農村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現(xiàn)狀研究,主要以上海市奉賢區(qū)X鎮(zhèn)為例。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分為以下三類:文獻法、訪談法和調查法。其過程有文獻研究:通過大量閱讀各類期刊學術論文,以及相關碩博論文、查閱相關法律文獻、法律法規(guī)等;確定研究對象和收集資料,通過走訪奉賢區(qū)民政部門、X村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奉賢區(qū)失獨家庭大致現(xiàn)狀(人數(shù),生活狀況等),以及中央、市政府、區(qū)政府、街道地方社區(qū)的各項失獨政策和關懷措施,尋求失獨家庭信息;實地調查與訪談:深入失獨老人群體,通過訪談以及介入失獨老人參與的各項社會活動,整理分析失獨老人生活的現(xiàn)實情況和主要困境,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失獨老人的社會支持問題;充實信息,分析數(shù)據(jù);評估與論文撰寫。走訪中發(fā)現(xiàn),不少農村失獨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人幾乎沒有經濟來源,僅僅依靠政府的救濟或親朋好友的幫助來維持基本生活。尤其是由于疾病而造成失獨的家庭,經濟狀況更加貧困。再加上失去唯一孩子后,相當一部分失獨者無心工作,不少人還患上心里和生理疾病,這樣每月還要產生一筆不小的醫(yī)藥費開支,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初次了解到失獨家庭,是在網上瀏覽時,看到一則新聞報道:《上海失獨家庭約3.9萬戶,養(yǎng)老問題日益突出》。
中新網上海8月22日電(記者需陳靜)上海市婦聯(lián)今日披露,根據(jù)人口學人口預測辦法估算,上海失獨家庭(即,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總量約為3.9萬戶,養(yǎng)老問題正成為失獨家庭最突出的生活需求和社會問題。
看到上面新聞后,我們感到很震驚,能想象得到失獨將會給家庭帶來多大痛苦。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起,我國實施了“單獨”政策,因此,城市中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我自己就是獨生子女。作為中國率先開展計劃生育的城市,上海獨生子女家庭比重更高,伴隨而來的失獨家庭問題也更加嚴重。此前相關部門公布上海失獨家庭總量為7000戶,很大程度低估了申城失獨家庭規(guī)模。最初七八十年代首批實施“單獨”政策家庭的夫妻如今都已經進入老年階段,他們的生活保障等問題日益突顯,也給政府和社會管理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
近年來,由于獨生子女死亡而產生的失獨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關專家根據(jù)人口普查等相關統(tǒng)計資料,對我國失獨群體的數(shù)量、增長速度、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推斷,普遍認為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其中廣大農村地區(qū)家庭又占有很大的比例。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和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2010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也顯示,中國現(xiàn)有獨生子女2.18億,15~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人/10萬人,每年的獨生子女死亡人數(shù)至少有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增加7.6萬個失獨家庭。
而相對于城市,農村失獨家庭就更顯得困難,更需盡快展開失獨家庭支持計劃和相關社會政策設計,通過社會工作者的介入來給予這一群體必要的關懷和支持。
了解農村失獨家庭現(xiàn)狀。以上海市奉賢區(qū)某個鎮(zhèn)X村為對象,了解奉賢區(qū)失獨家庭(家庭成員平均年齡50~80歲需)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
了解目前政府和社會對農村失獨家庭的支持與幫助現(xiàn)狀。
通過調查和研究,提出對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的一些改進措施和政策建議。
本課題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為:
文獻法。文獻閱讀和分析,文獻主要源自學術期刊網上近十年來各類期刊文章、會議文集、報刊報導及博碩士論文等相關文獻,同時結合現(xiàn)有各類相關學術、著作出版物等紙質文獻,并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細致梳理、分析,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訪談法。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對失獨家庭進行深度訪談,從而獲得課題研究所需數(shù)據(jù),以及了解目前失獨家庭面臨的現(xiàn)狀,分析原因和提出解決方法。
調查法。對失獨家庭、街道、居委、社會團體組織、慈善基金會等進行實地調查,參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失獨家庭生活現(xiàn)狀,以及社會對失獨家庭的支持方式。
第一階段:文獻研究
大量閱讀各類期刊學術論文,以及相關碩博論文。
查閱相關法律文獻、法律法規(guī)等。
第二階段:確定研究對象和收集資料
本課題以上海市奉賢區(qū)X村的失獨老人為主要研究對象。
通過走訪奉賢區(qū)民政部門、X村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奉賢區(qū)失獨家庭大致現(xiàn)狀(人數(shù),生活狀況等),以及中央、市政府、區(qū)政府、街道地方社區(qū)的各項失獨政策和關懷措施,尋求失獨家庭信息。
第三階段:實地調查與訪談
深入失獨老人群體,通過訪談以及介入失獨老人參與的各項社會活動,整理分析失獨老人生活的現(xiàn)實情況和主要困境,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失獨老人的社會支持問題。
到奉賢區(qū)X村進行實地調研,采訪社會相關人士,從而了解全中國和上海市對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的基本情況,以及社會各界對“失獨”現(xiàn)象的觀點和看法。
第四階段:充實信息,分析數(shù)據(jù)
根據(jù)調研及訪談所得出的信息,完善調研和訪談提綱,對研究對象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對失獨家庭生活現(xiàn)狀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對失獨老人社會支持的現(xiàn)狀及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尋求社會和政府力量來幫扶農村的失獨老人,提出使失獨老人擺脫生活困境,融入社會的方案。此外還要進行反思,以達到政策倡導的目的。
第五階段:評估與論文撰寫
本階段主要工作是通過匯集各種資料、總結工作方法來檢查介入的結果和目標,總結工作經驗,發(fā)展本地社會工作在此領域的研究,為研究失獨老人群體提供案例分析。
近年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人口的老齡化,失獨老人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一些理論工作者和社會實踐工作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失獨老人面臨心理創(chuàng)傷,缺乏救助。趙仲杰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的意外死亡(特別是大齡獨生子女的死亡)使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擊,長期處于痛苦之中。張瑞凱研究發(fā)現(xiàn),71.9%的家庭選擇他們而臨的最主要困難是“如何解決因子女死亡導致的家庭成員情緒長期低落”的問題。陳雯等采用仲氏抑郁癥量表,發(fā)現(xiàn)有76.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
二是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保障亟待完善。張瑞凱對北京市Y區(qū)調查顯示,“失獨”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養(yǎng)老金和特別扶助金,其中選擇養(yǎng)老金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失獨”家庭比例高居首位占入,5.5%的家庭選擇了低保金,這一方面反映“失獨”家庭主要成員多處于離退休狀態(tài),也折射出農村“失獨”家庭在沒有退休金收入的情況下,養(yǎng)老經濟困境更為嚴重,城鄉(xiāng)差別對“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需
三是失獨老人的生活醫(yī)療缺乏照護。袁偉霞調查統(tǒng)計,“失獨”父母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换贾卮蠹膊〉挠?0%~70%。張瑞凱調查顯示,“失獨”家庭被訪者及其配偶身體健康情況不佳,55%的被訪者表示患有某種疾病,還有6%的被訪者身體嚴重疾病??梢姡S著“失獨”父母年齡的增長,生活照料以及醫(yī)療陪護的需要就越來越迫切,然而,我國老年服務市場化水平較低,養(yǎng)老的專業(yè)人才資源缺乏,在居家養(yǎng)老仍是主要的養(yǎng)老模式的情況下,失獨老人的生活、醫(yī)療照護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針對以上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將失獨老人納入救助制度。社會救助應是解決“失獨”家庭問題的主要依托,而心理救助是難點。謝勇才等提出:在對“失獨”群體進行社會救助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心理救助和醫(yī)療救助。此外,李赫一提出針對法律訴訟及賠償問題,需建立獨生子女亡故家庭的法律救助制度。查波等以上海市郊區(qū)為例,洪娜以蘇州市吳中區(qū)為例對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進行了入戶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扶助機制的建立。需
二是提高失獨老人養(yǎng)老保障。袁偉霞提出應啟動“倒按揭”為獨生子女死亡老人提供生活保障。楊中強對我國發(fā)展逆向年金住房抵押貸款[]分析的結論是,建議推行逆年金住房抵押貸款。而劉佳等通過對“倒按揭”進行概念解析,構建了個體“倒按揭”精算模型和家庭“倒按揭”精算模型。
三是創(chuàng)新失獨老人救助相關社會工作。解決“失獨”家庭問題,需要創(chuàng)新社會工作,突出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性,整合政府、社區(qū)、社會企業(yè)、義工團體、志愿者等社會資源,使社會力量的參與常態(tài)化,并積極引導“失獨”家庭自助組織的健康發(fā)展。彭善民認為針對“失獨”人群的服務目標或任務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危機應對期、封閉孤獨期、反社會期(部分“失獨”人群因得不到適當疏導,可能會產生反社會的情緒和行為)、增能發(fā)展期,并對不同階段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點提出建議。梅志罡從宏觀社會政策介入、中觀社區(qū)社會工作介入、微觀小組和個案工作介入三個層面,提出社會工作在幫助“失獨”家庭走出困境的具體建議。需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失獨”問題具有著多元化的視角,但也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并且農村的失獨老人在研究中也往往被人忽略。且有些也只是基于口頭推想,停留在關懷,溫暖,援助方面,而沒有深入進行微觀的社會調查與分析,缺乏實踐性、操作性的研究。所以,有必要嘗試,在系統(tǒng)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將社會支持網絡系統(tǒng)介入失獨老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來進行一些研究。
1980年9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確立了20世紀末將中國人口控制在12億以內的奮斗目標,而這樣的奮斗目標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聯(lián)系的。中國當時認為:人口每增加一點,都是對“四個現(xiàn)代化”的沖擊,以致于得出結論:“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這樣一個“宏偉目標”之后,中國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驟然收緊,即從“晚、稀、少”迅速轉變?yōu)椤耙惶セ?。其標志?980年9月發(fā)表的《中共中央關于控制中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其主要內容就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豆_信》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但后來全部成了強制。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相適應”。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由此,計劃生育政策正式開啟。
根據(jù)1990年全國生命表(兩性合計)權威數(shù)據(jù):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男性和農村孩子25歲以前和55歲以前死亡的概率比前面的平均數(shù)字還要高一些。這也意味著,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因為總有一個風險比例,讓他們中的一部分將來成為失獨家庭。“失獨現(xiàn)象”的大規(guī)模產生,表面上看,可能是各種偶然事故造成的,深層次看,則是獨生子女家庭龐大基數(shù)與一定風險概率下的必然結果。關于這個問題,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教授穆光宗有一個觀點:失獨風險雖然說起來林林種種,但最核心的卻是“唯一性風險”或者“無替代風險”。我們國家目前的獨生子女家庭,絕大多數(shù)屬于“政策性獨生”的范疇,而非“選擇性獨生”的序列。所謂“政策性獨生”,即按計生政策規(guī)定只生一個,相對應的也就有了“政策性失獨”風險,這個風險需要國家兜底承擔。所謂“選擇性獨生”,即在有選擇的前提下只愿意生一個,相對應的也存在“選擇性失獨”的風險,這種情況,應當由自己負責。顯然,對于絕大部分失獨家庭來說,“只要一個孩子”是政策的共性選擇而不是他們的個性選擇,因此,一旦遭遇“政策性失獨”的人生災變,國家理應立法保障其權益。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國自2008年全面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獨生子女傷殘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yǎng)子女的夫妻,自女方年滿49周歲后,夫妻雙方分別領取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傷殘)或100元(死亡)的特別扶助金。2012年,特別扶助金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10元(傷殘)、135元(死亡)。2013年,全中國領取特別扶助金的特扶對象共67.1萬人,其中獨生子女死亡的特扶對象40.7萬人。2014年起,中國加大對計劃生育困難家庭的經濟扶助力度,城鎮(zhèn)特扶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傷殘)、340元(死亡),農村每人每月150元(傷殘)、170元(死亡),建立動態(tài)增長機制。中央財政按照不同比例對東、中、西部地區(qū)予以補助。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特扶對象,參保給補貼,醫(yī)療享救助;有再生育意愿的,醫(yī)療費用納入醫(yī)療救助支付范圍;申請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優(yōu)先安排。至于立法層面,《計劃生育法》中也專門設立了“失獨家庭扶助條款”。
在對上海市奉賢區(qū)某村鎮(zhèn)的失獨家庭走訪中,我發(fā)現(xiàn),需政府對于失獨老人的扶助無論從物質還是心理上都存在著范圍和程度上的不足。國家政策上來看,對失獨老人主要采用救濟金形式,以及關懷活動。從地方政府政策上來看,對于失獨老人幫扶,地方政府并沒有較多的政策,只是一些零散措施。顯而易見,國家乃至地方上的一些幫扶措施既未形成制度,力度上也不足以滿足失獨老人的生活需求。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微薄的輔助金對于年老體弱,深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失獨家庭來說,在現(xiàn)今的社會是遠遠不夠的。
誠然,計劃生育政策為我國的人口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也要看到,正是這項政策的實施導致了如今失獨家庭的特有社會現(xiàn)象。在失獨家庭問題逐漸被社會各界予以關注的同時,我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也都頒布了一系列的扶助政策,但如我對失獨家庭的調查和相關社會實踐來看,失獨家庭的凄慘和心理創(chuàng)傷遠遠超出政府對其扶助的范圍和程度。做好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和人道關懷應成為政府人口福利政策的重要考慮內容。
政府救助政策難以滿足失獨家庭需求。失獨家庭目前的生活狀況不盡相同,一些家庭經濟上境況不太好,需要去扶助,但這一群體更多需要的還是精神上的幫助,以及對于日后養(yǎng)老問題的后顧之憂。當前我國對于失獨家庭的政策救助主要是養(yǎng)老金的補貼,以及地方政府的一些公益活動,但失獨家庭比較特殊,即便有養(yǎng)老金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并且當前我國農村地區(qū)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保障水平參差不齊且受限于當?shù)亟洕l(fā)展,大部分農村失獨家庭養(yǎng)老確實面臨很大的問題。
此外,如上所說,失獨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獨來獨往,恐懼節(jié)日,躲避人群,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煎熬,對失獨家庭精神上的救助可能比經濟上的補助要更加重要。因此,相對于失獨家庭面臨的心理創(chuàng)傷問題、社會融入問題、養(yǎng)老問題,政府的救助政策顯然過于單一和單薄了,當前失獨家庭老人的精神狀態(tài)亟需有針對性地、細致化的扶助,這才是以人為本政策原則的體現(xiàn)。
社區(qū)對失獨家庭生活給予了必要改善,但效果仍不理想。據(jù)目前資料分析來看,失獨老人中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種固步自封,不愿與他人社會交流。一種樂于走向社會,在積極的生活中減少悲痛。還有一種積極自主地爭取維護自身利益。但,根據(jù)我調查得知,一部分是屬于第一種類型(主要是城市中心的人),不與外界溝通和小部分人愿意參與社會活動(城郊附近的人)。(注:根據(jù)上次初步調查,上海市徐匯區(qū)楓林街道目前有146位失獨老人,街道曾經舉辦過愛心午餐項目、家政助老等活動,但據(jù)街道工作人員透露平時能來參加活動的人數(shù)有20多人已很不錯了。在對上海市奉賢區(qū)某鎮(zhèn)的失獨家庭采訪中發(fā)現(xiàn),失獨老人愿意走向社會,幫助社會,給社會帶來溫暖。)據(jù)奉賢區(qū)政府工作人介紹,大部分失獨老人對于這類活動的態(tài)度是——愿來參與活動。他們還積極參加各種社區(qū)服務,幫助其他老人。為了生存,他們還各自出去找工作來攢取自己平日里的生活費。他們積極的面對社會,但是每當有人提起孩子時,他們總是扯開話題,不愿意面對,有些甚至淚流滿面。
以上海市奉賢區(qū)某鎮(zhèn)為例,38戶失獨家庭,共62位失獨老人,他們由于居住地和身體狀況等因素,一般其中45人左右愿意參加社區(qū)組織的關愛活動,每年有約400人次參與,平均每月30余人,這些活動包括各類節(jié)日慰問活動、體檢、春游、健康心理講座、生日會等,活動均由鎮(zhèn)計生辦和鎮(zhèn)計生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經費來自區(qū)級和鎮(zhèn)級政府,此外,鎮(zhèn)政府還組織了40余人的志愿者團隊為此類活動服務。從以上這些活動數(shù)據(jù)和內容來看,社區(qū)對失獨家庭的生活做了一些關愛和改善,但明顯這些活動還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乏對不同失獨家庭的區(qū)別性對待,并不能化解失獨家庭的困苦,而對于其中患大病的家庭來說則更加幫助甚微,他們迫切需要更加人性化的和具有針對性的幫扶舉措。
失獨家庭排解困難渠道不通暢。在社區(qū)調查中,我了解到失獨家庭之間會形成一些聯(lián)誼性組織開展互助活動。據(jù)政府反映,活動比較多,效果也似乎不錯。我向失獨老人了解時,他們對于這些組織的情況談得較多,并且表示非常滿意。他們覺得奉賢區(qū)的政府幫助他們很多,說明他們不回避外界的參與,也愿意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梢姡@些互助性組織對失獨家庭很重要,盡管如此,這些組織有時還是無法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據(jù)調查,失獨家庭還是希望政府能在經濟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扶助。但是由于失獨家庭的封閉性及精神上的脆弱,他們往往不愿意展示這些訴求表達,并且,由于缺乏深入的溝通,失獨家庭的困難訴求極易被忽視,而被簡單視為經濟補助上的訴求??梢姡И毤彝サ纳鐣U虾腿说狸P懷問題都是需要政府予以關注和重視的,如何構建有效的困難排解渠道是首先要面對的問題,而其中溝通渠道尤其重要。
通過對農村失獨家庭的深度訪談,以及對社區(qū)失獨家庭幫扶活動的實踐參與,我深深感受到了失獨家庭所面臨的無助和悲涼。獨生子女家庭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下出現(xiàn)的特有社會現(xiàn)象,失獨家庭則是政策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悲劇。究其根源,失獨家庭是國家和社會共同施加影響的產物,要解決失獨家庭的問題,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從不同方面合力運作。
社區(qū)的關懷機制需要得到改善。從目前調查結果來看,當下社區(qū)對失獨家庭關懷的方法,主要是逢年過節(jié)的禮節(jié)性的慰問、聯(lián)歡活動和政府社區(qū)給予一定的經濟幫助。但對于失獨老人來說,僅有這些服務和幫助作用并不是很大,尤其過節(jié)時,失獨家庭大都恐懼節(jié)日,或冷冷清清,或大門緊閉,謝絕探訪,或舉家外出躲避,毫無過節(jié)之氣,喜慶的節(jié)日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傷感需。社區(qū)的關懷應更側重于失獨家庭的精神層面,以幫助他們重新振作精神和融入社會為主要內容,更多的應是一種心理疏導。
目前政府機構與其讓社區(qū)舉辦失獨慰問活動,這種外在的主動干預,不如來扶持他們的自助性組織,或者通過一定的支持手段,來讓他們形成自助團體,“抱團取暖”。
要在社區(qū)街道建立專業(yè)的社工和義工服務。通過義工、社工的介入能夠對失獨家庭提供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針對性性服務。
建立援助中心。成立對于失獨老人專門的援助中心,可以在失獨家庭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獲得有效的專門的幫助。
發(fā)揮失獨家庭自助型組織的有效幫扶作用。通過初步調查,我發(fā)現(xiàn)對于失獨家庭來說,物質和精神上的最好幫助其實是來自他們的自助型組織。我們從而推測,社工的參與(即個體介入)可能比整體的活動更為有效。一方面,應重視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性,利用社會工作者的優(yōu)勢,將他們這一群體納入失獨老人管理視野,借助社會工作人員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幫助失獨老人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政府應放寬民間團體、社會組織等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權限,讓這些組織去關注失獨老人這個群體,為老人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的服務,通過社工服務,抱團取暖的方式,在改變失獨老人生活現(xiàn)狀的同時,也讓失獨老人們的心情舒暢,排解孤獨寂寞,感受到親情與溫暖。
政社結合,重視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在對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中,政府和社會應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同時二者應有效結合,統(tǒng)整各類社會資源,以更加靈活的形式為失獨家庭服務。
將失獨家庭列為重點救助對象,在醫(yī)療保障上對失獨家庭進行“特扶”,減輕他們沉重的負擔,免去他們養(yǎng)老的后顧之憂。
構建多元主體參與幫扶失獨家庭的實踐機制,鑒于政府行為的鞭長莫及,以及社會組織對失獨家庭介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考慮由政府購買服務,社工組織介入失獨家庭扶助的模式。在該體系中,政府作為主體是失獨者救助和社會支持的構建者,社會組織是失獨者救助和社會支持體系的承載著,工作單位是失獨者社會支持網絡資源中的主陣地,親屬朋友同學是失獨者社會支持體系中的主力軍,同命人是失獨者社會支持體系中的互助者,志愿者擔當著失獨者社會支持體系中的奉獻者的角色,社區(qū)是這一體系的樞紐,養(yǎng)老機構則是重要載體,調動和整合了各方資源,形成合力。
將創(chuàng)建更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作為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從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少出生人口近4億,但也因此帶來了最凄涼的“失獨”現(xiàn)象。2002年6月,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兒童意外傷害研究、時任中澳兒童意外傷害防治中心主任的丁宗一教授公布了該中心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意外傷害在致使兒童死亡因素中已占約40%,其中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車禍、溺水、燒燙傷、中毒、窒息、自殺他殺等。這反映出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創(chuàng)建更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政府要勇于面對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社會問題,社會組織也要有所作為,通過各種形式和內容干預獨生子女成長,關愛獨生子女家庭,正視他們?yōu)樯鐣l(fā)展所做出的貢獻。
從課題的發(fā)掘到關注失獨家庭、查閱相關“失獨”材料,到調研失獨家庭,再到實地參與各類失獨家庭幫扶活動,我經歷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而在課題的推進中,這種洗禮逐漸轉化為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對社會的責任,伴隨這種心理變化的,是我對社會現(xiàn)象的更深層次的、更寬范圍的考察和思考,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行動能力有了很大進步。
失獨家庭問題是一個特有歷史階段的、特定政策環(huán)境下的社會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了解和探討我僅是做了個開端,今后我將繼續(xù)關注這一社會群體,更深入地考察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政策訴求以及精神訴求,為挖掘更有效的、更人性化的幫扶措施而努力,這需要我不斷增強社會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我會繼續(xù)面對和承擔這個責任。
1、中國新聞網. 上海失獨家庭約3.9萬戶 養(yǎng)老問題日益突出「EB/OL」.(2013-08-22)[2015-02-05] http://www.chinanews. com/sh/2013/08-22/5195900.shtml
2、晁霞,高春鳳.城市社區(qū)失獨老人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13(6)
3、周云,榮如靜.我國失獨老人養(yǎng)老保障的問題及對策[J]. 人力資源管理, 2014(3)
4、許騰飛.關于失獨老人合法權益保障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現(xiàn)代物業(yè)(中旬刊),2014(05)
5、齊恩平,傅波.完善失獨老人養(yǎng)老路徑的法律探析[J].天津商業(yè)大學學報,2013(05)
6、陳協(xié)平,丁芳.獨老人社會保障體制探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6)
7、中國新聞網.上海失獨家庭約3.9萬戶 養(yǎng)老問題日益突出「EB/OL」.(2013-08-22)[2015-02-05]http://www.chinanews. com/sh/2013/08-22/5195900.shtml
8、新文化報.失獨家庭救助,法律不應失守「EB/OL」. (2016-01-18) [2016-01-24] http://news.ifeng.com/ a/20151225/46825327_0.shtml
9、周雪松.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不容忽視「EB/OL」. (2016-01-18)[2016-01-24] http://www.p5w.net/news/gncj/201601/ t20160118_1330043.htm
10、蔣肖斌.來自失獨家庭的報告[N].中國青年報,2015 12 06(12)
11、趙仲杰.城市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給其父母帶來的困境及對策——以北京市宣武區(qū)調查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J] . 人口與社會, 2009, 25(2)
12、張瑞凱,獨生子女傷殘或死亡家庭現(xiàn)狀及救助體系的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Y區(qū)的調查[J] .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0). http://blog.people.com. cn/article/21/1324992374415.html
13、陳雯.從“制度”到“能動性”對死亡獨生子女的家庭扶助機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2)
14、袁偉霞:應啟動“倒按揭”為獨生子女夭亡老人提供生活「EB/ OL」.http://blog.people.com.cn/ article/21/1324992374415.html
15、謝勇才.中國獨生子女死亡問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社會工作,2015(02)
16、李赫一.成年獨生子女亡故家庭父母養(yǎng)老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3)
17、查波,李冬梅.上海市郊區(qū)獨生子女死亡情況調查[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8)
18、楊中強,趙艷霞,孔媛媛.我國發(fā)展逆年金住房抵押貸款的分析[J] .西北人口,2007(06)
19、劉佳,王立劍.“倒按揭”養(yǎng)老模式的精算模型構建與應用[J] .西北人口,2008(04)
20、彭善民.失獨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可能[J].中國社會工作,2013(1)
21、梅志罡.社會工作助力失獨家庭走出困境[J].中國社會工作,2013(2)
22、新文化報.失獨家庭救助,法律不應失守「EB/OL」. (2016-01-18)[2016-01-24] http://news.ifeng.com/ a/20151225/46825327_0.shtml
23、周雪松.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不容忽視「EB/OL」. (2016-01-18)[2016-01-24] http://www.p5w.net/news/gncj/201601/ t20160118_1330043.htm
[備注]通過上門走訪調查,我發(fā)現(xiàn),政府對于失獨老人的扶助無論從物質還是心理上都存在著范圍和程度上的不足。國家政策上來看,對失獨老人主要采用救濟金形式,以及關懷活動。從地方政府政策上來看,對于失獨老人幫扶,地方政府并沒有較多的政策,只是一些零散措施。顯而易見,國家乃至地方上的一些幫扶措施既未形成制度,力度上也不足以滿足失獨老人的生活需求。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微薄的輔助金對于年老體弱,深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失獨家庭來說,在現(xiàn)今的社會是遠遠不夠的。
以上說明,我國沒有關于這一特殊群體養(yǎng)老的法律保障制度,他們的養(yǎng)老和精神安撫制度嚴重缺失。同時,也可以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失獨老人采取著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失獨老人因其特殊性,難以與人交流,不愿吐露心扉,很難舒坦融入社會。與此同時,因為生活以及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后果,他們積極為自己維權,要求政府給予物質幫助。由此可見,面對失獨老人這樣的一種人群,我們至少需要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面向社會。
(作者單位:上海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