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林泉薛 麗
?
用石頭砸傷高速路上行車人的行為定性
文◎彭林泉*薛麗**
內容摘要:行為人用石頭砸傷高速路上行車人的,砸車行為是不法狀態(tài),具有相當?shù)奈kU性,侵害了法益,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如果行為人未滿16周歲,不能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造成人員傷亡結果的,可以按照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關鍵詞: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不法狀態(tài)故意傷害
*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檢察院[620020]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民檢察院[620500]
[基本案情]2013年4月17日晚9時許,徐某某(生于1997年4月)邀約秦某某(生于1996年9月)、曹某(生于1996年3月)到雙流縣大林鎮(zhèn)去偷草莓,發(fā)現(xiàn)時間尚早,徐某某便提出一起在高速公路上砸過往車輛玩耍,三人遂到成赤高速成都往赤水方向44KM+100余米處,撿水泥條砸車。幾分鐘后,曹某因事離開。
徐某某、秦某某則繼續(xù)往赤水方向走,在走到44KM+300余米處,用石頭砸車。當陳某某駕駛川QA4680白色中華車從成都至仁壽方向行駛到二人面前時,二人用石頭砸向該車,石頭砸碎擋風玻璃后砸中坐在副駕駛室的王某,致王某頭部及左手手臂受傷。在砸中該車后,二人繼續(xù)撿石頭砸車。徐某某則翻過護欄,站在緊急停車道上,用一塊大石頭砸向經過此地的由錢某某駕駛的AH0237POLO車,石頭砸碎擋風玻璃后砸中車內的王某某和幸某,致使王某某左手肩膀大面積軟組織受傷,幸某腹部受傷。后幸某被送往仁壽縣人民醫(yī)院救治,因搶救無效死亡。經鑒定,幸某系鈍性物體砸傷胸腹部,造成肝臟碎裂,致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死亡。案發(fā)后,被告人家長與受害人家長達成賠償協(xié)議,徐某某、秦某某、曹某分別賠償受害人經濟損失13萬元,6萬元、4萬元,取得諒解。
對秦某某和徐某某以石頭砸傷高速公路上車內人的行為如何定性,在訴訟過程中,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導致polo車上人員幸某死亡結果的石頭,是徐某某扔的。秦某某、徐某某二人行為的危害后果可以明顯分清,故徐某某和秦某某不構成共同犯罪。徐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車的行為系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但因徐某某未滿16周歲,沒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體資格,故徐某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車的行為系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但其不應對Polo車上人員幸某的死亡結果承擔責任,故對秦某某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適用《刑法》第114條處罰。
第二種觀點認為,徐某某和秦某某的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徐某某在高速公路砸車導致Polo車上人員幸某死亡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適用《刑法》第234條處罰。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車的行為系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為,因徐某某和秦某某的行為造成的結果可以明顯區(qū)分,其不應對Polo車上人員幸某的死亡結果承擔責任,故對秦某某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適用《刑法》第114條處罰。
第三種觀點認為,秦某某和徐某某的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犯罪。秦某某和徐某某的砸車行為屬于明知在高速公路扔石塊砸車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并最終導致polo車上人員幸某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其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適用《刑法》第115條定罪處罰,因徐某某未滿16周歲,對其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適用《刑法》第234條。
對徐某某和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車的行為定性,筆者大致同意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秦某某和徐某某的行為符合“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成立條件。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缎谭ā返?14條規(guī)定,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按照《刑法》第115條的規(guī)定,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與《刑法》114條的規(guī)定相比,該條第1款的規(guī)定針對的是采取上述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雖然罪名沒變,但提高了法定刑,且該條第1款中的“投毒”已在《刑法修正案(三)》中修改為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這里的以其他危險方法,從嚴格解釋的角度來看,應是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危險性相當?shù)姆椒?,而不是泛指一切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質的全部行為。如何理解這里的“相當?shù)奈kU性”,在我國刑法學界,認識并不統(tǒng)一。筆者傾向于認為,本罪中的危險行為是指“那些針對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所列舉的對象具有嚴重“破壞性”,并且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行為?!边@里“危險的相當性”體現(xiàn)為對公共安全的嚴重破壞性。[1]“危險方法”必須堅持體系解釋的同類解釋規(guī)則,當《刑法》條文列舉了具有確定的構成要件要素之后,又使用“等”、“其他”等概念時,對于“等”、“其他”必須作出與所列舉的要素性質相同的解釋。[2]《刑法》條文沒有明文規(guī)定此罪的具體行為結構與方式,導致“其他危險方法”沒有限定,這與罪刑法定原則的明確性要求還存在距離;在司法實踐中,對“以其他危險方法”作了限制性的理解?!耙云渌kU方法”僅限于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相當?shù)姆椒?,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質的方法。因為《刑法》將本罪規(guī)定在第114條和115條之中,根據(jù)同類解釋規(guī)則,它必須與前面所列舉的行為相當;根據(jù)該罪所處的地位,“以其他危險方法”只是第114條和115條的“兜底”規(guī)定,而不是《刑法》分則第二章的“兜底”規(guī)定。換言之,對那些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不相當?shù)男袨?,即使危害公共安全,也不宜認定為本罪。但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使的,在具有瓦斯爆炸高度危險的情形下令多人下井采煤的,在多人通行的場所私設電網的,可以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3]從本案來看,徐某某、秦某某以石頭砸向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與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使的情況相類似,而且情況更為嚴重,因為其危害或侵害的對象為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就其嚴重程度而言,往往是行為人自己也難以預料和控制的,客觀危險性和危害性極大。本案中,徐某某、秦某某以石頭砸向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導致車輛和車上人員被砸傷,甚至人員死亡的后果。
第二,秦某某與徐某某的砸車行為是不法狀態(tài),侵害了法益。按照我國《刑法》第25條第1款的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對此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強調“共同故意”,認為成立共同犯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共同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者單位”;二是,“構成共同犯罪必須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各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必須是犯罪行為,否則不可能構成共同犯罪”;三是,“構成共同犯罪必須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4]這是我國傳統(tǒng)刑法理論的看法,也是司法實踐中的通常認識。這種關于共同犯罪的傳統(tǒng)方法,存在不區(qū)分不法與責任、正犯與狹義的共犯、不分別考察參與人行為與正犯結果之間的因果性等三個特點,這種認定方法導致難以解決諸多復雜案件。按照這種傳統(tǒng)的共同犯罪理論和認定方法,秦某某和徐某某砸車,導致幸某傷亡的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因為兩人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也沒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另一種解釋是《刑法》第25條第1款只是將共同犯罪限定在故意犯罪之內,而不是要求二人以上具有相同的故意。倘若要在上述規(guī)定中加一個“去”字,就應當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去故意犯罪”,而不是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去犯罪”。[5]所以,該款規(guī)定并沒有否認共同犯罪是一種不法形態(tài)。共同犯罪是不法狀態(tài),其本質是損害法益。有學者認為,認定共同犯罪應當采取相反的方法:其一,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僅在于不法層面,應當以不法為重心認定共同犯罪;至于其中的責任判斷,則與單個人犯罪的責任判斷沒有區(qū)別。其二,正犯是構成要件實現(xiàn)過程中的核心人物,應當以正犯為中心認定共犯;當正犯造成了法益侵害結果(包括危險)時,只要參與人的行為對該結果做出了貢獻,就屬于不法層面的共犯。其三,只有當參與人的行為與正犯結果之間具有因果性時,才承擔既遂犯的刑事責任,故共同犯罪的認定應當以因果性為核心。[6]據(jù)此,徐某某和秦某某的行為是不法狀態(tài),侵害了法益,或對公共安全造成了威脅。具體地說,徐某某與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的第二次砸車行為是故意犯罪,是共同故意去犯罪,即共同砸車,以石頭砸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其中徐某某是正犯,秦某某是共犯或幫助犯,徐某某和秦某某的供述均證實,秦某某先撿了一個大石頭給徐某某砸車,在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心理上的因果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二人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應當對幸某死亡的結果負責。二人的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犯罪,或者徐某某和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車導致Polo車上人員幸某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其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適用《刑法》第115條定罪處罰。因徐某某未滿16周歲,未達到應負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責任的年齡,根據(jù)犯罪構成分析,徐某某的行為同時符合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徐某某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適用《刑法》第234條定罪處罰。
第三,徐某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的看法不近情理?!斑`法(原則上)是連帶的,責任是個別的”。由于共同犯罪是不法形態(tài),而不法是指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且違法,所以在認定共同犯罪時,首先要判斷參與人中誰的行為符合什么罪的構成要件,法益侵害結果由哪些人的行為造成(或者說哪些人的行為對結果的發(fā)生做出了貢獻)。這方面的判斷可謂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基本上表現(xiàn)為共犯的因果性的判斷。根據(jù)這種看法,徐某某的行為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導致錢某某駕駛的紅色川AH0237POLO車被砸傷,車上的王某某和幸某被砸傷,致幸某死亡。而且在這次行為之前,被告人徐某某和秦某某、曹某已用石頭砸傷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致使范某某駕駛的川AOOOHM奔馳越野車右反光鏡被砸壞,經濟損失2萬元。在這起案件中,徐某某處于重要地位,起著主要作用,不僅是提出(砸車)者、邀約者,也是直接的行為者和加害者,理應追究其相應的刑事責任。若不追究其刑事責任,而單獨追究秦某某的刑事責任,則有失公平和公正。因徐某某未滿16周歲,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其行為和結果,以及主觀方面的犯罪故意,符合故意傷害罪的成立條件,以此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是有法律依據(jù)的,也是適當?shù)摹?/p>
注釋:
[1]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頁。
[2]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頁。
[3]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610頁。
[4]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頁。
[5]同[3],第348頁。
[6]張明楷:《共同犯罪的認定方法》,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