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利,龐 虎
(廈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
延安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點與民粹主義辨析
田利,龐虎
(廈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摘 要:群眾路線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不僅體現在政治軍事路線上,也體現在文化領域。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發(fā)展和成熟的重要時期,其群眾情結表現得尤為顯著。也正因如此,毛澤東的這些群眾觀點經常被一些學者視為其存在民粹主義傾向的論據。追根溯源,這種誤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學者對民粹主義的理解泛化、研究方法的運用不當、本土根源的認識不足等因素造成的。
關鍵詞:毛澤東;延安時期;文化思想;群眾路線;民粹主義
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群眾路線觀點貫穿于毛澤東的整個思想體系之中,不僅體現在政治軍事路線上,也體現在文化領域。基于毛澤東對群眾路線如此強調,有學者將他的群眾思想作為其有民粹主義傾向的主要論據。民粹主義與毛澤東及其思想的關系問題也因此逐漸成為學界爭論的話題。
關于毛澤東思想中存在民粹主義的論斷,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等人提出的。20世紀60年代,邁斯納在分析毛澤東思想形成過程時指出:“民粹主義的影響將成為毛澤東主義解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保?]95到了 70年代,他又進一步斷定:“毛澤東不僅是一個在馬克思主義偽裝下的民粹主義者(正如他不過是一個披著共產黨外衣的中國民族主義者),而且民粹主義的思想和要求還深刻地影響了他修改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保?]51對此,日本學者永野英身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的確,在北伐以前,他(毛澤東)的思想傾向于民粹主義……作為他終身不變的思想上的潛流在持續(xù)不斷地流動著?!保?]30國外學者的上述看法提出后,對國內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20世紀90年代末,胡繩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前瞻——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一文中提出:“孫中山和毛澤東本人都曾染上過民粹主義色彩。孫的名言是‘畢其功于一役’。毛的典型說法是‘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保?]朱學勤在研究這一問題時也指出:“百年之后,毛澤東幾乎逐字逐句地重復著這些民粹思想:‘若打擊貧農,便是否定革命;若打擊貧農,便是打擊革命?!罕娛钦嬲挠⑿?,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自己?!哔F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tǒng)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保?]魏紅躍也認為:“他(毛澤東)在研讀馬列主義的同時,民粹主義也不自覺地進入他的視野,并成為他一生思想里揮之不去的情結。”[6]
在對民粹主義的認識上,學術界雖然還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綜合起來,他們都強調它的一個根本特征,即重視農民,迎合和崇拜農民,把農民視為革命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目前,學術界關于毛澤東思想與民粹主義關系的研究,大多把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整體來與民粹主義進行籠統(tǒng)比附,還未發(fā)現以毛澤東思想的某一內容為例具體與民粹主義進行比較的研究著述。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時期,分析這一時期毛澤東文化思想中的群眾路線觀點,結合有關學者的論述,分析其中與民粹主義貌似的內容,了解這些學者的論證邏輯,對于深化這一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
按照一些學者的邏輯,這一時期毛澤東文化思想中的群眾路線與民粹主義貌似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文化的普及與提高的關系上,毛澤東把普及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他強調“在目前條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務更為迫切。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7]862。針對過去黨內嚴重輕視普及、片面強調提高的狀況,他指出,我們的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要正確考慮工農兵群眾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東西,并以此作為處理普及與提高關系的重要標準。在此前提下,提高應是工農兵基礎上的提高,普及就是在工農兵之中的普及。他著重強調普及的重要性,認為:普及的文藝簡單易懂,能夠迅速為人民群眾所接受;高級的文藝較為細致,創(chuàng)作也相對較難,還難以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和理解接受。因此,面對文化程度較低、長期受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工農兵群眾,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迫切要求得到他們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去提高他們的斗爭熱情和勝利信心,加強他們的團結,便于他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7]862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在人民革命中的團結、動員作用,在“向工農兵普及什么”的問題上,他明確指出,普及的內容不能是資產階級需要的,也不能是封建地主階級需要的,必須要了解工農兵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為此,他大力提倡向工農兵學習,了解他們的生活,研究他們的語言,號召“文學藝術家到群眾中去”,在群眾生活中獲取文學和藝術的材料,實現文學藝術的群眾化。毛澤東的這些觀點從表面上看確實有迎合人民大眾的嫌疑。
第二,在文化性質上,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文化。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毛澤東將這一思想靈活貫徹于文化領域,提出“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8]698。而且“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8]708。他還認為,“這種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群眾的”。“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敵人。為達此目的,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8]708。在文化創(chuàng)作上,他認為文化作家應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深入群眾生活,從群眾生活中汲取最原始、最粗糙的文化因子,加以提煉升華,創(chuàng)造更多代表人民利益的、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和易于理解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從上述分析來看,不論是文藝作品評判標準上的群眾立場,還是革命文化發(fā)展上的“唯群眾論”,毛澤東的觀點似乎都與把農民或者人民大眾當作一切事物的決定性因素的民粹主義觀點相似,很容易讓人產生毛澤東文化思想確實存在民粹化之感。
第三,在文化服務對象上,毛澤東強調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毛澤東認為,文藝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7]853。他指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8]694。在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地主階級文化、資產階級文化占據統(tǒng)治地位,而共產黨倡導的文化是為占全國絕大多數人口的工農勞動群眾服務的。因此,抗日根據地的文藝作家,其作品和行動都應該與人民大眾的需要相符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明確指出,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具體來說就是為工農兵服務的。其中農民是人數最多、最具有革命性的同盟軍,這也就強調了文藝為農民服務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lián)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保?]8641944年,毛澤東又強調:“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lián)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9]111
從以上幾點分析來看,毛澤東在文化領域的群眾觀點與民粹主義重視和迎合農民這一基本特征確有某些貌似之處,但要明確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否存在民粹化傾向,還需要就其中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作討論。
要厘清毛澤東文化思想中群眾路線與民粹主義的關系,就有必要對相關學者的論點進行甄別,對其論據的合理性加以深究。反思這些學者的研究可以發(fā)現,他們的觀點存在以下幾點局限:
1.初始語境的民粹主義內涵已被嚴重泛化
初始意義上的民粹主義是指 19世紀末出現在俄國的一種社會思潮,它是在當時俄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有著特定的內涵和觀點:第一,主張不經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從小農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否定資本主義的作用;第二,民粹派沒有找到革命的領導力量,他們認為農民是天然的社會主義者,試圖以農民村社制為依托來實現社會主義。第三,提倡絕對的平均主義,試圖把整個社會變成絕對平均的個體經濟社會,維護農民的私有制。限于本文探討的主題,這里著重關注第二個特征。
一些學者在研究毛澤東及其思想與民粹主義關系的問題時,是基于他們自身對民粹主義的理解展開的,而目前不同學者對民粹主義的理解還存在較大差異,這就很難避免泛化民粹主義內涵的傾向。以相關學者所謂毛澤東有“反智”傾向的問題為例,原本民粹主義并沒有這一內容,但被一些學者添加進去,認為毛澤東重視農民就必然排斥知識分子,這就扭曲了民粹主義的初始含義。正如石仲泉所言:“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是被統(tǒng)化了,加進好多他們自己的意思,框在民悴主義上……第一是反對現代知識及其載體——城市知識分子;第二是崇尚農民,依靠農民……這種對民粹主義的界定是按他們個人對民粹主義的理解去框的?!保?0]并且,一些學者把毛澤東文化領域的群眾路線思想作為其反對知識分子的佐證,如:“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了,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7]851,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片面曲解了毛澤東在思想上的本義。首先,毛澤東并沒有單純抬高農民階級的地位,而是認識到農民階級的弊端,把農民與工人相結合。毛澤東并沒有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去盲目崇拜農民,而是主張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lián)盟,他鼓勵知識分子和領導干部下鄉(xiāng),一方面是向農民學習,祛除資產階級等剝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是去動員和教育農民,克服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通過“灌輸”來改造和提高包括農民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的覺悟水平。其次,毛澤東的這一論述是相比較而言的,并沒有完全排斥其他階級的歷史地位,只是主張從思想感情上更貼近工農大眾。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原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分清主次是符合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際狀況的合理之舉,何況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仍是抗戰(zhàn)時期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成員,并沒有被排斥。何況,完全意義上的農民崇拜,即使在俄國也很難實現,早有學者研究指出,民粹派對農民的崇拜是一種“偽崇拜”:“民粹派的世界觀是英雄史觀,把群眾看作是群氓?!薄八麄儾皇钦嬲匕艳r民群眾看作是歷史的主人,而認為他們自己是歷史的主人”[10]。毛澤東的廣泛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無論從思想觀點上還是在現實實踐中,都擺脫了民粹主義的困擾,其實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靈活運用。
2.沒能歷史地把握毛澤東思想的客觀背景
用聯(lián)系、全面、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之一,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優(yōu)秀理論成果,其形成和發(fā)展都與具體社會背景緊密相連。要正確認識毛澤東及其思想,就必須采取這種方法進行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科學的結論。張靜如教授曾談道:“這些年,我有一個總的觀點,就是認為不論研究人物,還是研究歷史,一定要從整個社會的總體上來看問題,因為不論一個政黨,還是某個歷史人物都是在這個社會產生的,并且在這個社會中活動,他不可能離開社會。”[11]54也就是說,考察某一人物及其思想,必須要全面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要具體地、歷史地去考察相關問題。有學者認為把農民當作革命的主力是毛澤東思想民粹化的重要標志,因為這與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力量在于無產階級的觀點不同。事實上,這種看法忽視了中國革命的客觀實際,也把馬克思主義作了教條化理解。從當時社會歷史背景來看,一方面,中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并且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農民具有較強的革命愿望;另一方面,反革命勢力強大,無產階級雖然較為弱小,但卻與農民階級有著天然聯(lián)系,便于結成強有力的聯(lián)盟。這兩個因素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實行工農聯(lián)盟才能取得成功。這一特殊背景下,怎樣強調農民群眾的重要性也都不為過了。毛澤東也正是基于這兩點認識,所以在文化戰(zhàn)線上強調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認為,在那樣一個革命戰(zhàn)爭的年代,人民群眾一方面時刻面臨著死亡的考驗,另一方面文化程度低,許多人不識字,要讓革命文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快速理解接受,文藝作品就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符合他們的需要,實現完全的大眾化。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調動民眾的積極性,為中國革命提供堅實的力量源泉。所以,強調普及是符合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必然要求。
3.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不透徹,沒能很好地把握毛澤東思想的本國文化根源
首先,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毛澤東必然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這在毛澤東的著述中有明顯的體現,已有學者做過統(tǒng)計:“毛引用的最多的是孔夫子和新孔夫子的原話,其次是斯大林和列寧的著作,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引用得最少。”[12]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來源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學術界關于毛澤東思想形成過程的研究,還主要以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結合為視角,而把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作為毛澤東思想理論來源的研究還相對薄弱,這應該引起學者的充分重視。其次,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看,毛澤東的這種“文化群眾路線”更大程度上是對“民本”思想的批判繼承。中國自古就有“以民為本”的思想,毛澤東重視農民也正是這一傳統(tǒng)思想在近代革命中的具體表現。民本思想閃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之中,蘊含著大量民主性因子,毛澤東批判地提取了這些民主精華,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實際,把傳統(tǒng)民本思想發(fā)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早在青少年時期,毛澤東就接觸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后,結合馬克是主義唯物史觀,他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還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中的愛民、利民、信民思想,提出人民利益理論,即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7]1094,“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7]1096。
綜上所述,毛澤東文化思想中的群眾觀點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及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現,是完全有別于民粹主義的中國現象。這種現象之所以被誤解為民粹主義,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學者對民粹主義的理解泛化、研究方法的運用不當、本土根源的認識不足等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歷史實踐已證明,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思想對促進戰(zhàn)時文化繁榮、推動革命形勢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毛澤東文化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優(yōu)秀理論成果的組成部分,對其進行重新認識,進一步發(fā)掘其精髓,對于推動當下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與繁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美]莫里斯·邁斯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M].張寧,陳銘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美]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fā)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張瑛,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外研究毛澤東思想資料選輯》編輯組.日本學者視野中的毛澤東思想[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4]胡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前瞻——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J].中共黨史研究,1998(6).
[5]朱學勤.民粹主義與“文化大革命”[J].探索與爭鳴,1989(1).
[6]魏紅躍.毛澤東的民粹主義情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S1).
[7]毛澤東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澤東選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0]石仲泉.關于國外毛澤東研究的民粹主義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1992(6).
[11]張素華,邊彥軍,吳曉梅.說不盡的毛澤東: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2]尼克·賴特.西方毛澤東研究:分析及評價[J].毛澤東思想研究,1989(4).
〔責任編輯 葉厚雋〕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5261(2016)02-0001-04
收稿日期:2015-07-08
基金項目:廈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項目“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田利(1990―),男,貴州仁懷人,碩士研究生;龐虎(1978―),男,山東茌平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