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上的這幾句話,寥寥數(shù)語,使“二孩”成為了輿論熱點。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當然是有兩個孩子最好,而且一男孩一女孩最最好,如果是龍鳳胎、“一次搞定”,那更是再好不過了。這符合人性。全面放開二孩,讓公眾感到“喜大普奔”,最根本上說是合乎人性的需求。何況這是壓抑了那么多年的人性需求。所以,一些人口專家所搞的種種“人口模型”、所謂的“人口紅利”、所弄的“低生育率陷阱”、所言的“經(jīng)濟預期”,期望以“二孩”解決養(yǎng)老等種種問題,跟普通公眾的“喜大普奔”,似沒有什么太大關系。
在憲法里多次出現(xiàn)的“計劃生育”這個詞語,是歷史的產(chǎn)物,本質是“少生優(yōu)育”。在“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時代,如果不實施這個基本國策,結果會如何?其利其弊、其功其過,至今紛爭不絕。臺灣知名專欄作家劉芳榮不久前說:“之前我總認為‘一胎化既違反人權又破壞個人自由,但在大陸待了十多年后,我現(xiàn)在很明白,如果不實施計劃生育,如果今天大陸多出一億人口,那不僅對大陸、對臺灣、對這個世界都會是個災難,事情就是這樣,動嘴批評很容易,要自己承擔責任,要自己親自去做,很難……”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育意愿的普遍趨勢必然是降低。前年初浙江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時,我發(fā)微博說“支持單獨二孩”,到如今看來符合條件的年輕父母們生育意愿并不強烈。有人愿意生,有人不愿意生,這背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養(yǎng)不養(yǎng)得起”的問題?,F(xiàn)在全面放開二孩,一般估計未來4年內(nèi)將多新生3000萬-5000萬左右的嬰兒,平均一年1000萬左右,相當于一個中小國家的人口;有人說這是“紅利”,有人說這是“負擔”。究竟其結果與效果如何,歷史將給出答案。在“結果”到來之前,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先要看清楚:
老齡化問題,從跟本上說,并不是多生孩子所能解決的,因為大前提是:你生了一個小孩,就必然會造就一個老人。不考慮中青年意外身亡的特殊情況,“生一個小孩”就等于“生一個老人”,這是均衡的,所以必然是“生多少個小孩”就等于“生多少個老人”。你現(xiàn)在小孩生多了,三四十年后是中青年多了,六七十年后又是老年人多了。所謂老齡化,本質上是壽命延長所造成的,而非其他。對于家庭也一樣,“上有4個老,下有1個小”是老齡化,“上有4個老,下有2個小”同樣還是老齡化。
解決老年人“空巢”問題,也絕不是多生孩子所能解決的。你即使生了“7個葫蘆娃”,他們長大后各自紛飛,家里同樣還是兩個老人獨守空巢。
養(yǎng)老問題,也不是靠子女來解決的。“養(yǎng)兒防老”基本上是不靠譜的,倒是“啃老”成了越來越多的現(xiàn)實。如果認為“養(yǎng)一個子女不能防老”“養(yǎng)兩個就能防老”,那么這個世界性的“養(yǎng)老難題”就因此迎刃而解了,豈非笑話?!岸嗌缓ⅲB(yǎng)老搞定”——哪有這么“輕松搞定”的事?微信微博上曾流傳著名學者、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給兩個孩子的信:“我和媽媽已經(jīng)買好退休基金、醫(yī)療保險、投資基金,甚至也買好長期護理保險,這種保險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老了不能動、需要他人長期護理,那么,保險公司可以支付這種護理費用。等我們老了,我們要么雇人照顧,要么就去養(yǎng)老院??傊?,我們會在經(jīng)濟上做好各種安排,等年長后不用你們‘孝敬回報,不會讓我們成為你們經(jīng)濟上的任何負擔……”這個道理很簡單:每個人要以自己一生的勞動成果——財富積蓄為自己養(yǎng)老。
對于具體的家庭而言,一家生育兩個孩子,最根本上是人性問題,而不是功利問題。你要算計“兩個孩子”就能解決養(yǎng)老、空巢、“老齡化”等等問題,那注定是要落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