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
治病不必都要求除根
說到治病除根,不得不先說明一下什么是癥狀和體征。癥狀是患者對不良感受的主訴,它不同于體征,體征是醫(yī)生通過各項檢查得到的與疾病有關的陰性或陽性客觀發(fā)現(xiàn)。患者常以自己的癥狀來判斷疾病是否已愈。一些人因自身癥狀的減輕或消失而不重視疾病,最后失去治療的最好時機或導致疾病復發(fā);而另一些人因自感軀體或器官不適,堅信自己有病或病沒斷根而反復求醫(yī),以至于越治越病。在醫(yī)生看來,疾病之根是相對的概念,“斬草除根”并不絕對。小小的感冒不吃藥都能好,但無法保證你這輩子不再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更是獲得了人體“終生居住權”。因此,治療疾病得講究分寸,不能一味地追求治病除根而不顧身體的承受能力。
不要視不良反應如猛虎
很多人看了藥品說明書后頓時神傷,治好一種病,卻出來三四個不良反應,這哪還敢吃啊!其實,藥品說明書上羅列的不良反應愈多,說明對此藥了解得愈多,使用經(jīng)驗也愈豐富。反之,不良反應越少,可能是藥品還沒被研究透徹。而宣稱絕無毒副作用則幾乎成了騙子們的專用廣告詞?!笆撬幦侄尽保涣挤磻撬幚碜饔玫囊徊糠?,藥物無毒只是相對而言。出現(xiàn)不良反應是一個概率問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xiàn)。總之,不要盲目追求“無不良反應”的新藥、進口藥或昂貴的藥,只有最適合自己病情的藥才是最好的選擇。
學會與疾病相處
甲狀腺腫合并亞臨床甲減只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亞臨床狀態(tài),只要診斷清楚,就可以暫時觀察,調(diào)整生活起居以及心理狀態(tài),而不必急于打壓,更犯不著動刀子。對大部分良性疾病來說,病本身并不嚴重,患者對這個病的擔憂和焦慮對身體的影響更大。很多患者往往先是精神垮了,緊接著到處求醫(yī)問藥。
長期與病魔相伴的作家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過,他的職業(yè)是生病,寫作才是業(yè)余。他認為“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至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種心態(tài)值得我們學習。當你患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怕冷,你就戴帽、圍圍巾,多加些衣服,堅持鍛煉;它喜歡蛋白質(zhì)和碘豐富的食物,你就多吃些魚、海帶等;它需要長期服藥,你就不忘每天準時將藥送到。疾病在得到你的“尊重”之后就不會來找你麻煩,你們自然相安無事。
(摘自《家庭醫(yī)藥》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