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波
(云南警官學院刑偵學院,昆明 650223)
刑事技術工作中的危害因素辨識及防護
文云波
(云南警官學院刑偵學院,昆明 650223)
本文詳細描述了刑事技術工作(現場勘查和物證檢驗)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分析了危害因素的種類、發(fā)生場所、后果與危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以期為刑事技術部門領導和專業(yè)人員辨識有關危害因素提供翔實參考。本文分析了當前造成刑事技術工作中危害的主客觀原因,進而對危害防護提出了建議,即刑事技術部門要建立健全危害因素防控監(jiān)測制度;制定有效的安全預案,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安全教育與培訓,加大安全保障經費和設施投入;提高待遇,穩(wěn)定技術隊伍。
刑事技術活動;危害因素;辨識;防護措施;現場勘驗
近年來,為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及相關權益,國家相繼頒布了《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作業(yè)場所職業(yè)健康監(jiān)督管理暫行規(guī)定》、新的《職業(yè)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等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標準,規(guī)定凡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職業(yè)危害因素時,企、事業(yè)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作為責任主體,應當對本單位產生的職業(yè)病危害承擔責任,對作業(yè)場所的職業(yè)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應當建立有效預防控制作業(yè)場所職業(yè)危害因素的制度并制定防治措施。根據《職業(yè)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當前我國確定和劃分了6類、459項職業(yè)病危害因素。
刑事技術專業(yè)活動主要包括現場勘驗和物證檢驗,工作環(huán)境既有室外也有室內,存在著《職業(yè)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列出的有害化學、物理、生物等職業(yè)危害因素以及諸多潛在的不安全隱患,刑事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面臨很大威脅,這也是近年來刑事技術人員因公負傷甚至殉職的重要原因。以云南省為例,2015年6月份以來公安機關刑事技術人員在進行現場勘驗和檢驗操作中就發(fā)生了兩起傷亡事件:一起是某刑事科學技術室民警對一起盜竊案件現場進行補勘時,為選擇最佳拍攝地點,使現場照片更準確客觀地反映現場方位而從六樓墜亡;另一起為刑事技術民警對痕跡進行顯現操作時,因吸入茚三酮噴霧致喉頭水腫,幸經就醫(yī)獲救。在當前發(fā)案量日益上升、案件類型日趨多樣、檢驗種類不斷增多、技術手段加快更新的情況下,危害刑事技術人員的因素也大幅增加,且種類呈現新變化。刑事技術部門及其人員必須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的指導下,正確、深入認識技術活動中的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絕或降低危害程度,保護好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和權益。
刑事技術人員從事的現場勘驗、物證檢驗工作,涉及的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以及環(huán)境等方面(表1、表2)。
表1 現場勘驗中的危害因素[1-7]Table 1 Hazardous factors in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1-7]
表2 物證檢驗實驗室中的危害因素[5,7]Table 2 Hazardous factors in evidential material examination in laboratory[5,7]
絕大多數刑事技術部門對技術活動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未進行過系統梳理,有關領導、現場勘驗指揮員和技術人員對存在的危害重視不夠、認識不足,或雖有認識但因長期的操作習慣(實則可能欠缺科學性甚至違規(guī))并未引發(fā)問題而掉以輕心。技術部門沒有建立相應的預防、控制職業(yè)危害的制度或制定對應措施。
長期以來,基層一線刑事技術人員數量短缺,任務繁重,基本處于“連軸轉”的狀態(tài)。超負荷的工作量導致技術人員注意力下降,對危險的敏感度嚴重降低,身體反應能力遲滯,安全防護意識淡漠。有些技術人員為提高工作速度、完成工作任務而忽視安全隱患、甚至違規(guī)操作,容易造成人身傷亡事故。再有,受職級待遇低等多種因素影響,刑事技術隊伍一直存在人員流動性大、穩(wěn)定性差等問題,而新到崗的技術人員因安全防范意識和經驗不足又會進一步造成危害事件的發(fā)生。
因任務多,工作量大,案件發(fā)生隨機性強,出警時間要求緊,故人員集中難。絕大部分刑事技術部門不能定期開展安全培訓和演練,也就很難積累防范危害的經驗。而新入警的刑事技術人員一般僅經入警培訓和短期專業(yè)培訓即到崗工作,缺乏系統、有針對性的安全防范知識,對犯罪現場勘驗和檢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缺乏深刻了解和認識,對危害警惕性不高,經驗匱乏,臨場處置能力低,一旦遇到危害情況極易受到傷害。
盡管公安機關在刑事技術裝備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但在安全防護方面的投入卻遠遠滯后于實際需要,很多基層公安機關現場勘驗技術人員僅有一雙乳膠手套、一只無紡布口罩、一副眼鏡而已,缺少對有毒、有害環(huán)境及復雜環(huán)境條件下勘驗現場的必要防護用具,如連體防護服、防塵口罩、防毒面具、安全繩,防刺靴等。在實驗室裝修過程中,有的技術部門不按照實驗室建設標準規(guī)范設置通風櫥、洗眼器、噴淋裝置等,藥劑室未安裝換氣扇等通風換氣設施,因而檢驗過程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
3.1 加強防護制度建設
在思想認識上,各級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要高度重視技術工作中危害因素的監(jiān)測預防,按照國家法律、相關規(guī)定開展職業(yè)危害防護工作,將保障技術警察人身安全、降低危害因素作為“關愛民警”、“從優(yōu)待警”的實事抓好抓實。要保障必要的裝備和經費開支,增加技術人員編制,減輕技術人員工作負荷,提高刑事技術人員職級待遇,穩(wěn)定隊伍。
刑事技術部門應定期對各專業(yè)技術工作存在的危害因素進行梳理,建立健全危害因素與事件的告知、防護和通報制度;組織各專業(yè)科室針對不同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完善緊急安全事件的處置預案并反復演練,協同教育培訓部門從新入警技術人員培訓開始,在警銜晉升、業(yè)務學習中開設專業(yè)工作安全防護教育相關課程,并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使技術民警對身邊可能出現的各類危險因素有充分的認識了解,掌握處置方法,一旦險情出現就及時化解;關注民警身心健康,安排專業(yè)人員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加強危害因素的監(jiān)測,對工作中出現的新危害因素及其防控措施要及時研究,納入制度和處置預案中。
3.2 現場勘驗中的防護措施
3.2.1 接警與出警準備
刑事技術部門接到出警指令或報警電話時,一定要核實案件類型和現場基本情況,出警人員要根據所獲信息備齊安全防護用品與器具,特別是涉及有害化學性、放射性物質以及涉毒案件時,除常規(guī)防護用具外,還必須帶齊放射線探測儀、防輻射防護服、防刺手套、防毒面具等防護器具。
在現場勘驗前,出警人員如不能明確犯罪嫌疑人是否藏匿在案件現場,應當尋求支援力量,攜帶適當警械警具,并在勘查時提高警惕,避免受到人身傷害。
3.2.2 現場勘驗
根據《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guī)則》,對涉爆、涉槍、放火、中毒、放射性物質、傳染性疾病、危險場所等可能危害勘驗、檢查人員安全的案件及其現場,應當先排除險情,在保證技術人員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進行現場勘驗、檢查。針對現場勘驗中主要的危害因素,必須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現場勘查指揮員要重視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爆炸、起火現場應先排除安全隱患(排爆、滅火、通風、防垮塌),而后再實施勘查;如遇緊急情況必須進入現場,技術人員應穿戴防爆服、頭盔、防毒面具、防刺靴、防刺手套等護具,不可為完成勘查任務、尋取物證忽視安全。
(2)勘查初期技術人員要認真進行整體巡視,先了解自然環(huán)境狀況,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對高層建筑、山崖、溝壑處痕跡進行勘查、拍照時,一定要系安全繩,尋找適當的勘查位置,使用牢固、適宜的攀登工具,防止高墜傷害;對高溫、嚴寒環(huán)境,要做好降溫或保暖措施,盡量縮短暴露時間,防止中暑或凍傷;對江河湖海環(huán)境,勘驗時要穿戴救生用具;遇強烈日光要戴帽或擦用防曬霜,并縮短照射時間;沙塵天氣下應暫??彬灩ぷ鳎虼┐鞣雷o器具后再行工作;有發(fā)生地質災害危險可能的,則應待危險因素消除后再進行勘查[8]。
(3)現場采用粉末刷顯指紋時應注意動作要輕,以減少揚塵,要戴口罩,防止吸入粉塵。現場進行化學法噴霧顯現指紋時,應設置通風設施或在適宜的環(huán)境進行。采用光源發(fā)現尋找痕跡時要戴防護鏡,并盡量減少注視時間。
(4)提取生物物證要戴手套,提取后要及時洗手,認真清洗提取工具并消毒;對吸毒人員住所和身體進行檢查時,應用長鑷子夾持發(fā)現的注射用具,對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和衣服口袋進行檢查要使用長鑷子或細長棒狀物試探有無可疑物品,切不可用手直接抓取[6]。
(5)案件現場存在易爆粉塵、氣體時,不可在現場使用手機、打火機、閃光燈等,避免粉塵、氣體達到臨界閾值發(fā)生爆炸。
(6)法醫(yī)職業(yè)危害因素主要為致病細菌、病毒等生物性因素及銳器創(chuàng)傷,可借鑒較為成熟的醫(yī)務工作者防護經驗,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如進行活體檢查、尸表檢驗和尸體解剖時要根據檢驗對象的衛(wèi)生情況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包括手套、口罩、護目鏡、面罩、隔離衣、防護鞋、圍裙等[9-10]。遇可能有致病病毒、細菌傳染危險時要穿戴高級別防護服,解剖時要帶雙層手套,避免因手套破裂導致的暴露與接觸危險。采取正確的方式使用手術刀、縫合針等銳器,用后的銳器應放入帶蓋、密封的銳器盒中并恰當處理[11]。檢驗完成后要及時洗手、洗臉。防護用具要及時清洗消毒。腐敗尸體檢驗應設置通風裝置或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進行,最好佩戴防護用具如高級別防護服、防護面罩等。一旦出現暴露情況如手套破裂、銳器刺割傷等,應及時清洗、消毒,有傷口的要立即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避免擠壓傷口局部,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后,用肥皂液和流動水反復沖洗被污染的皮膚,沖洗后傷口用0.5 %碘伏消毒,體液噴濺在眼睛黏膜上則要及時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12]。當檢驗對象為HIV病毒攜帶者時,發(fā)生暴露或接觸的技術人員還應在24 h內及時服用齊夫多定等阻斷感染藥物。
3.3 實驗室檢驗中的防護措施
根據《公安機關刑事科學技術鑒定規(guī)則》,鑒定機構應當保證專業(yè)技術實驗室符合安全標準,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做到安全器具齊全;要教育和管理鑒定人員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guī)范,防止觸電、火災、爆炸、放射、病毒等事故和人身傷害等情況的發(fā)生;要確保技術人員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檢驗,杜絕操作失誤帶來的人身傷害,熟練掌握突發(fā)事故處置方法。為此,下列規(guī)范和要求必須落實到位。
(1)實驗室裝修要按照安全標準設置通風櫥、手套式實驗臺、噴淋器、洗眼器等安全設施。電路設置及線路、開關容量要符合要求、滿足檢驗和設備運行的條件。
(2)受理案件時,技術人員查驗可能具有污染、爆炸、放射性、傳染性疾病等危險的檢材或者樣本時,要穿戴相應防護用具如防輻射防護服、隔離服、手套、口罩等,采取排爆、鉛封等方法排除危險。
(3)所有技術人員進入實驗室應穿戴防護用品如實驗服、防護眼鏡和防護手套,不得穿涼鞋、拖鞋進入實驗室。
(4)指紋的粉末顯現應戴口罩、手套,化學顯現應在通風櫥內進行,用光源尋找、發(fā)現痕跡則應戴防護眼鏡,避免長時間連續(xù)操作。進行工具痕跡檢驗時要采取適當的操作姿勢,避免工具或痕跡載體的切、割、刺傷。
(5)對槍支進行檢驗時應嚴格按照規(guī)范清空槍膛、彈夾,避免意外走火而造成傷害;射擊實驗要嚴格按規(guī)范進行,并應戴防護耳罩以避免聽力受損;對自制武器檢驗時要謹慎,熟悉結構之后方可檢驗。
(6)進行特種照相時應戴護目鏡,穿長衣長褲,避免眼睛和皮膚長時間暴露在紫外光或激光下。
(7)刑事化驗需接觸毒物、生物樣品、爆炸裝置和大量有害化學試劑時,檢驗應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防止因操作失誤造成起火、爆炸等嚴重事故。檢驗時應穿戴實驗服、戴手套,操作應在通風櫥內進行。對吸毒人員所用注射用具檢驗時,應持長鑷子將針頭取下后丟棄在銳器盒中,再對針管進行檢驗。檢驗生物樣品時如果發(fā)生暴露(如手套破裂、體液沾附到皮膚、黏膜;吸毒工具刺創(chuàng)等),要比照法醫(yī)活體、尸體檢驗的處置方法進行防護。對爆炸裝置中的爆炸物進行檢驗時應先由專業(yè)人員排爆拆解后再進行檢驗。
(8)文件檢驗時應預防對文件可能攜帶的致病細菌、病毒的侵害,穿戴防護服、手套、口罩。
(9)法醫(yī)物證檢驗主要危害因素為生物性因素,檢驗時應穿戴防護服、手套、口罩,發(fā)生暴露或接觸時處理方法與法醫(yī)現場檢驗相同。
除了上述防護措施外,技術部門要協同政工部門,在可能出現精神心理應激的現場勘驗和物證檢驗工作后,適時開展精神和心理健康輔導,拓展壓力釋放渠道,避免技術人員出現精神、心理壓力堆積導致的精神心理疾患。
刑事技術專業(yè)活動中存在方方面面的危險因素,目前刑事技術部門和技術人員對此認識還很粗淺。為保障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刑事技術部門應加強防護經費及裝備的保障,主動梳理、監(jiān)測專業(yè)活動危害因素并及時告知技術人員,制定防護制度和安全防護預案,要定期培訓、演練以提高技術人員的預防處置水平和技能;刑事技術人員應當主動、積極接受相關培訓,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開展刑事技術專業(yè)工作,切實保護好自身安全。
[1] 龍建平,劉楚德. 淺談刑事技術人員如何做好現場勘查防護[J]. 刑事技術,2010(3):52-53.
[2] 楊鉞,楊永希. 刑事技術人員危害預防[J].經營管理者,2015(12):411-412.
[3] 侯林. 犯罪現場勘查中的自我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1(32):248-249.
[4] 趙斌,李樹平. 淺談痕跡技術人員的自我保護[J].甘肅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6(2):64-65.
[5] 何文波,張衛(wèi)星,宗華偉. 淺談犯罪現場勘驗中偵查人員的自我保護[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6):56-60.
[6] 馬敏艾. 警察職業(yè)暴露與防治艾滋病技能[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7] 趙鳳仙,趙永勝. 理化檢驗人員的危害與防護[J].口岸衛(wèi)生控制,2010,15(2):46-47.
[8] 殷衛(wèi)東. 淺談山地物探野外作業(yè)公共衛(wèi)生管理[A].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石油系統分會第五屆預防醫(yī)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3.
[9] 呂春榮. 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防護對策[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13):270-271.
[10] 耿艷杰.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分析及防控對策[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0):1340-1341.
[11] 徐桂蘭.臨床醫(yī)務人員銳器傷預防與控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687—688.
[12] 王曉燕.傳染病醫(yī)院職業(yè)暴露的分析及防護對策探討.健康大視野,2014,22(6):537-538.
Prot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Occupational Imperilment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WEN Yunbo
(Institute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of Yunnan Police College, Kunming 650223, China)
This article extensively described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rime scene reconnaissance and evidence examination. The analytical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category, whereabouts, consequences and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hazardous factors for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and personnel to get comprehensively informative reference. Bot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were elucid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cognition, personnel allocation, skill-acquisition and training, fnancial guarantee and the others.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The system of prevention, control and surveillance against hazard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in the technical departments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afety pre-planning and precautionary measure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fulflled through regular implementations; instruction and training on preventing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acquiring the required sk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adequate funding and necessary facilities; staff should be of better welfare and kept steady.
criminal investigation; occupational imperilment; identification; preventive measures; crime scene reconnaissance
DF793.5
A
1008-3650(2016)06-0482-05
2016-03-24
格式:文云波.刑事技術工作中的危害因素辨識及防護[J]. 刑事技術,2016,41(6):482-486.
10.16467/j.1008-3650.2016.06.012
文云波(1968—),女,云南澄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刑事化驗、現場勘查教學與研究工作。E-mail:duwuw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