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恩格斯《費爾巴哈論》的宗教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

        2016-02-10 18:29:37羅來文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費爾巴哈恩格斯

        羅來文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恩格斯《費爾巴哈論》的宗教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

        羅來文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費爾巴哈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成熟時期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著作中對費爾巴哈唯心主義宗教哲學進行了深入批判,并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系統(tǒng)闡述了其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宗教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宗教變遷歸根結底根源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變化,有其客觀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原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宗教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存在具有長期性,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費爾巴哈論;宗教;基督教;歷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晚年著作《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簡稱《費爾巴哈論》)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目前學術界對該著作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大多側重于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思想理論來源、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以及同德國古典哲學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而鮮有關注恩格斯對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和吸收。恩格斯在批判費爾巴哈唯心主義宗教哲學的基礎上,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全面闡述了其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在新形勢下,探究該經典著作中恩格斯的宗教思想,對我們深入理解宗教的本質,正確看待當今宗教的作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提高我國宗教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恩格斯對費爾巴哈唯心主義宗教哲學的批判

        費爾巴哈在推進馬克思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恩格斯認為,由于“對現(xiàn)存宗教進行斗爭的實踐需要,把大批最堅決的青年黑格爾分子推回到英國和法國的唯物主義?!保?]而費爾巴哈就是這最堅決的青年黑格爾分子的典型代表。因此,恩格斯在本書單行本序言中認為,在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家中,他們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最大。

        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界是絕對觀念“外化”的產物,思維和觀念是自然界的本原,這顯然是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進行了批判,恢復了唯物主義的地位,重新使之“登上了王座”。他認為自然界是唯一現(xiàn)實和存在的東西,不依賴于任何人的觀念而存在,并且是人類賴以生長的基礎。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對宗教的本質進行了唯物主義的闡述,認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我們的宗教幻想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們自己的本質的虛幻反映?!保?]“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虛幻的反映、映象?!保?]他把宗教看作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把天國的世界拉回到了塵世。如果僅從這一角度來理解費爾巴哈宗教思想,這無疑是純粹唯物主義的。但是,費爾巴哈到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由于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當我們著手研究他的宗教哲學時,其唯心主義就會真正顯露出來。因而,恩格斯專門對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宗教哲學進行了批判,從而揭示了費爾巴哈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實質。

        (一)批判費爾巴哈“愛”的宗教思想

        費爾巴哈對基督教進行了批判,但他批判宗教的目的不是要廢除宗教,而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想建立一種新的宗教來代替過去的宗教,而他的這種新宗教就是“愛”的宗教。他把宗教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情和心靈的關系,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愛。恩格斯對此進行了批判。

        1.“愛”的宗教否定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客觀性。恩格斯認為,自從有人類以來,人與人之間就存在著兩性之間的感情關系,而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并在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消亡,具有歷史性。“宗教也許明天就會完全消失,但是愛情和友情的實踐并不會發(fā)生絲毫變化。”[4]在一種宗教瀕臨消失的時候,并非需要用費爾巴哈意義上的愛的宗教去代替它。在費爾巴哈看來,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性愛、友情、同情、舍己精神關系,并不是一種客觀存在著的純粹的人的關系。這些關系只有被賦予宗教的名義并使之神圣化,才能體現(xiàn)其完整意義;只有打上了宗教的烙印,才被認為是完滿無缺的。這實際上是否定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客觀性。

        2.“愛”的宗教否定了宗教的歷史性。恩格斯揭露了費爾巴哈玩弄詞源學的把戲。為了將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關系與宗教相聯(lián)系,費爾巴哈從詞源上來考察“宗教”,認為religare(宗教)一詞的本意就是聯(lián)系,因而把兩個人之間的任何聯(lián)系都看作是一種宗教,這實際上是承認宗教具有永恒性,最終容易導致“泛宗教論”。他不是從“宗教”這個詞的實際使用的歷史發(fā)展,而是按照它的詞源來理解它的意義,這是一種機械論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據(jù)此,他還把不信宗教的人看作是一種怪物,并把無神論也看作是一種宗教,承認有無神的宗教可以存在,這是“想以一種本質上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為基礎建立真正的宗教,這也就等于把現(xiàn)代化學當做真正的煉金術。”[5]由此,他從自然觀的唯物主義走向了宗教歷史觀的唯心主義。

        (二)批判費爾巴哈“宗教變遷決定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思想

        費爾巴哈不僅否認人們在交往時存在“純粹人類感情”的可能性,把這種感情尊崇為宗教,而且還認為“人類的各個時期僅僅由于宗教的變遷而彼此區(qū)別開來”,[6]把宗教的變遷作為決定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依據(jù)。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批判了這種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不是由宗教的變遷來決定,相反,宗教的存亡是由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決定。

        1.宗教變遷的根源在于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恩格斯強調,宗教變遷,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變化而引起的,有其客觀的社會經濟條件,宗教形態(tài)是對相應的社會歷史存在及其經濟結構的反映,它必須與其社會生存狀況相適應。比如,在古代的某些部落和民族中,會自發(fā)產生具有其自身特點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他們只在其內部傳播。一旦這些部落或民族遭受外敵入侵,其獨立性就遭破壞,他們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就會消失,該宗教也就會自行消亡。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是人為宗教,他們的社會適應、自我變化的能力較強,所以,“重大的歷史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種世界宗教而言?!保?]

        2.宗教變遷不是一個永恒的歷史過程。一般的歷史運動帶有宗教的色彩不是任何歷史時期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它僅存在于資產階級解放斗爭的初級階段。對這種宗教色彩的解釋,必須從過去整個中世紀的社會歷史狀況來加以解釋:宗教和神學是中世紀最主要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資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打著宗教批判的旗號,讓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才能激發(fā)人民革命的熱情,因而宗教批判成為凝聚人民群眾革命共識的力量。文藝復興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觀念在資產階級當中普遍確立。當資產階級的力量足夠強大時,他們已經不再需要借助宗教的外衣來進行革命,而只需憑借這些法律和政治的觀念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就能完成革命。只有在宗教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絆腳石,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時,他們才去理會和批判它,因而沒有必要用一種新的宗教去代替舊的宗教。因此,宗教的變遷并不總是伴隨歷史發(fā)展進程而始終存在。

        (三)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思想

        費爾巴哈主要研究了基督教,認為基督教是一種以一神教為基礎的西方世界宗教。他雖然提出了“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虛幻的反映、映象”的思想,體現(xiàn)了其人本主義宗教觀,但恩格斯認為,他的人本主義宗教觀存在明顯的弱點和局限性,即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本身是對以前許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進行長期抽象過程的產物,是他們集中起來的精華,因而具有以往部落神和民族神的某些特點?!芭c此相應,被反映為這個神的人也不是一個現(xiàn)實的人,而同樣是許多現(xiàn)實的人的精華,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又是一個思想上的形象。”[8]作為神的本質的人本身也是一個思想上的抽象物。

        在恩格斯看來,人的本質屬性在于他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和歷史當中的人,不存在孤立的和抽象的人。費爾巴哈由于其歷史和階級局限性,不能找到從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道路?!耙獜馁M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須把這些人作為歷史中行動的人去考察?!保?]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在實踐當中看到了人的社會性、現(xiàn)實性和歷史性,看到人的社會本質?!皩Τ橄蟮娜说某绨?,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會由關于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來代替?!保?0]

        二、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的系統(tǒng)闡述

        恩格斯在闡述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時指出,國家和法應從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得到解釋比較好理解;但哲學和“宗教離開物質生活最遠,而且好像同物質生活最不相干”,[11]卻也要從社會經濟社會條件得到解釋,這有點令人費解。因為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經歷了一些中間環(huán)節(jié)而越來越變得模糊和復雜化,人們很難察覺出他們之間的內在關系,“但是這一聯(lián)系是存在著的?!保?2]因此,恩格斯在闡述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關系時,重點分析了宗教與其物質存在條件的必然聯(lián)系。

        (一)宗教的起源和本質

        1.宗教起源于人類物質生活實踐。恩格斯認為,宗教不是與人類共始終而存在。在人類社會初期并沒有宗教,宗教是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只有當人們在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并逐漸意識到自己與自然界的區(qū)別,從而對自然現(xiàn)象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有所認識時,才能形成關于自然現(xiàn)象的反映,雖然只是一種虛幻的反映?!白诮淌窃谧钤嫉臅r代從人們關于他們自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保?3]這揭示了宗教產生的自然根源。雖然只是錯誤的、原始的觀念,但它卻反映了從自然界中發(fā)展起來的人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思考。宗教作為一種觀念的意識形態(tài),它與人類的物質生活緊密相關。“人們頭腦中發(fā)生的這一思想過程,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14]

        恩格斯分析了原始宗教觀念與其相關民族集團的聯(lián)系,進而認證了民族神,就其實質而言,是其民族社會生存狀況的反映?!懊總€有親屬關系的民族集團所共有的這些原始的宗教觀念,在這些集團分裂以后,便在每個民族那里依各自遇到的生活條件而獨特地發(fā)展起來”。[15]因而民族集團分裂之后,每個民族會有不同的民族神,這些神只被族內成員所信奉,一旦超出它們所守護的民族領域便失去信仰,它們始終與民族共存亡。因此,每個民族的社會生存狀況,決定了這個民族神的特點;民族的差異性,決定了民族神的多樣性;社會生活狀況的發(fā)展和變化,決定了民族神的變遷。

        2.宗教本質上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幻想反映。在揭示宗教起源的基礎上,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闡明了宗教的本質。他在《反杜林論》中界定了宗教的本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保?6]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對象都是幻想出來的東西,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在形式上,它表現(xiàn)為超人間的和虛幻的力量,在內容上卻是對人間外部力量的一種反映,其內容并非是超驗的、不可捉摸的神秘之物,而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和社會力量。因此,宗教在本質上就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幻想的反映。

        (二)基督教的產生、發(fā)展和變革

        1.基督教的產生。恩格斯認為,古老的民族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而被摧毀,其民族神由于存在的社會生活狀況的消失而相應地滅亡。當時的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但它并不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簡單拼盤式存在,其社會結構和物質生活條件也發(fā)生了巨變。新型帝國需要新的精神支撐,因而羅馬皇帝曾試圖建立一種統(tǒng)一的世界宗教來代替以往的各種宗教,“但是一種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這樣用皇帝的敕令創(chuàng)造出來的。”[17]這種宗教必須適應統(tǒng)一的羅馬帝國社會的普遍化需求,具有綜合性和普世性的特點,而不能簡單地用過去某一種宗教或者幾種宗教來取代它。這時,基督教作為一種新的世界性宗教已經在醞釀當中產生。這種新宗教混合了東方神學和希臘哲學的特點,按照多元共構的大帝國需要,對這些古老宗教進行了整合與創(chuàng)新,并消解和揚棄了他們之前依存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單一性的特點。

        2.基督教的發(fā)展和變革。在中世紀,由于適應了封建社會生活狀況這一“時勢”要求,基督教竟發(fā)展成封建社會國家的國教,成為影響國家政權的重要力量。隨著城市的繁榮發(fā)展和市民階級的興起,在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中間發(fā)展起來了同封建的天主教相對抗的新教異端。伴隨著市民階級的發(fā)展,早期無產階級應運而生,主要包括城市平民、短工和各種仆役。他們是一種無財產的、作為公認等級的附屬品而存在的階級。與之相對應,宗教異端也出現(xiàn)了“市民溫和派”和“平民革命派”的分化??梢钥闯?,宗教異端的產生和分化,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以及市民階級日益壯大的必然產物。“新教異端的不可根絕是同正在興起的市民階級的不可戰(zhàn)勝相適應的?!保?8]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市民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他們同封建貴族之間的斗爭不再局限于地方,而是逐漸向全國范圍內擴展。德國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首先拉開了革命的帷幕,但那時的市民階級發(fā)展還不夠充分,處在不成熟階段。其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決定了他們還不足以把城市平民、下層貴族和鄉(xiāng)村農民等團結起來,導致第一次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德國近代的發(fā)展,也因此而變得更為曲折和復雜。與其他西歐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其發(fā)展長期處于落后狀況。法國的加爾文宗教改革,則顯示出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使教會共和化和民主化,……顯示出它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保?9]“光榮革命”后,法國最終建立了以土地貴族同大資產階級妥協(xié)為基礎的立憲君主制,因此,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加爾文教派實際上也沒有得到完全承認。受加爾文宗教改革的影響,荷蘭也擺脫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國的統(tǒng)治,英國發(fā)生了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宗教改革具有復雜性,既有英王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又受加爾文宗教改革的影響,因而其改革具有不徹底性。雖然恢復了國教會,但在形式上卻有很大的變化,天主教的教皇開始由國王充任,這顯然是受加爾文教派的強烈影響。

        (三)宗教的社會作用

        馬克思早年曾就宗教在階級社會中的作用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鴉片”[20]的著名論斷,很多人據(jù)此以為宗教的作用只是消極的,因而主張取締宗教,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一種誤解。應該說,宗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揮了不同的社會作用,恩格斯從社會經濟根源和階級根源上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的宗教思想。

        1.原始基督教的歷史是被壓迫者的運動。恩格斯在《論原始基督教的歷史》中,從源頭上研究了基督教的產生,認為原始基督教的歷史是“被壓迫者的運動:它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21]被壓迫者把對世間平等的要求和對社會等級制度的不滿通過宗教來加以反映,希望把基督教的神作為拯救自己命運的力量。

        2.中世紀的基督教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工具。中世紀,基督教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唯一宗教,羅馬教會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納入它的絕對控制之下,一切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所有的學科和思想都處于基督教信仰的濃重陰影之下,喪失了獨立存在的意義?!爸惺兰o把意識形態(tài)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保?2]甚至自然科學也不例外,成為“神學的婢女”。因此,當時所有的社會和政治運動都只能采用神學的形式,革命階級要發(fā)動群眾起來斗爭,就必須讓群眾的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

        3.資產階級把宗教變?yōu)榻y(tǒng)治無產階級的有力手段。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英文版導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奪取統(tǒng)治地位的斗爭中,曾利用宗教組織人民進行斗爭,作為反對國王和貴族的旗幟,但在它取得統(tǒng)治地位之后不久,便“又發(fā)現(xiàn)可以用宗教來操縱他的天然下屬的靈魂,使他們服從那些由上帝安置在他們頭上的主人的命令?!保?3]資產階級利用宗教來維護其統(tǒng)治,宗教成為資產階級控制無產階級強有力的手段。這時,無產階級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以宗教斗爭的形式來進行革命。由此,恩格斯得出結論:“基督教進入了它的最后階段。此后,它已不能成為任何進步階級的意向的意識形態(tài)外衣了;它越來越變成統(tǒng)治階級專有的東西,統(tǒng)治階級只把它當做使下層階級就范的統(tǒng)治手段?!保?4]

        4.宗教必然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宗教作為剝削階級統(tǒng)治工具的作用畢竟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在無產階級革命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宗教也不能永保資本主義社會的平安?!保?5]恩格斯認為,一切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都具有相對獨立性,總是包含著某些傳統(tǒng)的材料,宗教與傳統(tǒng)宗教也存在著承繼關系。但是,“這些材料所發(fā)生的變化是由造成這種變化的人們的階級關系即經濟關系引起的?!保?6]法律、哲學、宗教等觀念,都反映了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關系。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改變,這些觀念終究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在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成為統(tǒng)治階級后,宗教所反映的內容必然也會發(fā)生改變,必然要與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相適應,宗教界人士成為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

        三、恩格斯宗教觀的現(xiàn)代價值

        我國是一個擁有多種宗教的國家,既有世界性宗教,也有本土宗教,而且教派種類繁多。信教群眾比例不高,但信教群眾的絕對數(shù)量卻不少。因此,“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tǒng)一?!保?7]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有關宗教思想的論述,為我們認識當前宗教現(xiàn)象提供了基本的立場、觀點,為黨和國家解決宗教問題、制定宗教政策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價值。

        (一)立足基本國情,實行科學合理的宗教政策

        1.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認識宗教存在的長期性。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自覺地遵循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宗教觀,主張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我國宗教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具體體現(xiàn)?!保?8]得到了廣大信教群眾的熱烈擁護和支持。目前,我國的剝削制度已經消滅,階級壓迫已不再存在,宗教賴以存在的階級根源基本消除,但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和認識根源仍然存在。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總體不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yè)比較落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有諸多局限;時有發(fā)生的天災人禍常給人們造成種種困苦;少數(shù)人民群眾中還存在著傳統(tǒng)的信神觀念和迷信思想;宗教問題往往和民族問題交織存在。因此,宗教在我國仍有其存在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這些基礎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宗教將會在我國長期存在并成為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一支力量?!白诮套罱K走向消亡可能比階級、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保?9]因此,我們要遵循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樹立宗教長期存在思想意識。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堅持政教分離的宗教政策,強調宗教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政府不干涉宗教正常的宗教活動,宗教也不能干涉和控制政權行使。但是,實行政教分離,并不意味著政府對宗教事務放任不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堅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必須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當前,我國宗教事務更加錯綜復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國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利用宗教大肆進行破壞活動和暴力恐怖活動,利用互聯(lián)網等平臺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利用宗教干涉群眾正常生產生活,這給我國社會安全穩(wěn)定,民族團結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黨和國家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宗教管理辦法,完善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guī),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

        (二)把握宗教特點,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1.深入把握我國宗教特點。我國宗教與西方宗教在結構上存在著迥異特色。在西歐國家,天主教和基督教教會勢力強大,要想進行社會革命,首先得進行宗教革命,以至于為了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需要,馬、恩都要首先研究宗教問題,對宗教進行批判。中國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他們的影響力遠不及基督教在歐洲那么大,因此,在中國進行社會革命,宗教改革不是特別緊迫的問題,相反,中國的宗教徒也是被壓迫和剝削的對象,因此可以與革命者結成同盟軍,而不一定是革命的對象。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年代,就曾出現(xiàn)過許多真誠幫助中國共產黨人,至今仍然可歌可泣的宗教界人士。新中國的成立以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使得我國宗教存在的社會經濟條件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宗教界人士成為我國愛國主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對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規(guī)律,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宗教領域各種問題,結合我國宗教發(fā)展變化和宗教工作實際,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用以更好指導我國宗教工作實踐?!保?0]

        2.積極引導宗教與我國社會主義相適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宗教界人士自愿接受黨的領導,在支持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黨和國家積極團結和爭取的重要愛國力量。在對待宗教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guī)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保?1]為此,要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充分發(fā)揮宗教界愛國主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用,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1][22][24][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5、275、290、287、288、288、289、290、294、295、309、308、309、309、309、309、310、311、475、310、311、312.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23][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3、521.

        [27][30][31]習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EB/OL].新華網,2016-04-23.

        [28]于光君.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形成與發(fā)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06).

        [29]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0.

        責任編輯:劉建文

        B920

        A

        1671-2994(2016)05-0012-05

        2016-07-01

        羅來文(1979-),男,江西九江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黃山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猜你喜歡
        費爾巴哈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他者的批判與實踐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重新解讀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費爾巴哈與孔子“愛”的差異及當代意義
        費爾巴哈之火:一個現(xiàn)象學的分析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費爾巴哈論》中的“哲學”一詞是否適合稱謂馬克思的理論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對費爾巴哈的辯證超越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恩格斯軍事治學的方法
        軍事歷史(2003年2期)2003-08-21 06:33:00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二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精品网|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 男女啦啦啦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按摩被扣逼高潮|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蜜臀av|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一本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国产精品23p| 丁香婷婷激情俺也去俺来也| 亚洲国产av自拍一区| 日本爽快片18禁免费看| 久久婷婷综合色拍亚洲|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 vr成人片在线播放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二区 | 亚洲av日韩一卡二卡|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少妇隔壁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200篇白洁|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免费看av网站在线亚洲|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 女优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人妖av手机在线观看| 内谢少妇xxxxx8老少交| 国产精品98视频全部国产|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四川发廊丰满老熟妇|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