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良,王慶然
(1.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明珠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2)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與心理疲勞關系的實證研究
——基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理論視角
謝維良1,王慶然2
(1.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明珠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2)
目的:從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理論視角解釋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心理疲勞,并通過橫、縱向的研究檢驗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的預測作用,為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心理能力的訓練提供理論和實踐意義。方法:以137名CUBA男子籃球運動員為調(diào)查對象,測試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水平,運用相關性分析、協(xié)方差結(jié)構模型極大似然法對其進行橫向研究;以24名CUBA男子籃球運動員為測試對象,在比賽前后2周的間隔中,測試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和心理疲勞水平,運用線性回歸分析對其進行縱向研究。結(jié)果: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與心理疲勞之間有著顯著的關聯(lián)性,構建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指向心理疲勞結(jié)構方程模型得到了良好的數(shù)據(jù)擬合,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3個維度均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且賽前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賽后心理疲勞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比賽前、后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的變化也對心理疲勞的變化也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結(jié)論: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能較好地解釋心理疲勞產(chǎn)生的原因。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心理疲勞;風險認知
籃球?qū)儆诩w性同場對抗性運動項目,具有高強度、高負荷的特點,另外,在比賽過程中受外界環(huán)境的不斷刺激,這些壓力強度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運動員應對的能力,長期的超負荷壓力導致了運動性心理耗竭的發(fā)生,進而影響運動員技戰(zhàn)術水平的發(fā)揮。心理耗竭也叫心理疲勞,是指伴隨著運動員情緒或體力的耗竭、成就感降低,及出現(xiàn)運動負評價的綜合征,對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及比賽成績有著嚴重的負面性影響[1]。盡管,國內(nèi)有研究者從理論層面對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與心理疲勞關系進行了探討,但主要觀點是基于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凝練的[2],如Lemyre[3]和Stephen[4]等人分別采用座談式和回顧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損傷與心理疲勞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且發(fā)生運動損傷運動員的心理疲勞水平顯著高于未受傷的運動員。但關于運動損傷與心理疲勞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等問題還處于經(jīng)驗式的描述性水平,缺乏證實研究結(jié)果的支持?;诖?,本研究以CUBA男子籃球運動員為調(diào)查和測試對象,通過橫向與縱向的研究,分別探討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的關系,為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心理疲勞的預防及干預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研究假設: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具有橫向和縱向的正向預測作用。
1.1 研究對象以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擬采用橫向與縱向相結(jié)合的研究設計來考察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的關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國內(nèi)資料以中國知網(wǎng)為檢索端口,以運動損傷、心理疲勞、籃球運動員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設定為1990年至今,共檢索文獻37篇。國外資料以springer為檢索端口,以psychological fatigue、injury、basketball player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設定為1990年至今,共檢索文獻21篇。通過檢索的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jié),選取其中的19篇文獻來支撐本文的研究。
1.2.2 測試法
1.2.2.1 測試對象 橫向研究中,以參加2015年第17屆CUBA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聯(lián)賽的192名男籃運動員為測試對象;縱向研究中,以東北師范大學和吉林大學CUBA男籃的24名運動員為測試對象。
1.2.2.2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測量 在運動損傷恢復領域中,借助Kontos[5]等人編制的運動損傷風險量表(RISSc)測量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的手段已被國內(nèi)外研究者廣泛運用,RISSc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眾多研究中得到證實。該量表共6個維度,分為: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過度使用、上半身、表面相關、再損傷,每個維度有4個條目,在每個條目上要求被試做6級里克特(“1”代表絕不可能,“6”代表極有可能)測量其參與運動時的損傷概率。但在使用過程中,較多研究者普遍反映該量表中文版的一些條目詞義與原語義差別較大,因此,對RISSc量表的英文版進行了英譯漢,為了保證量表翻譯的準確性,采用回代翻譯的形式進行了2次翻譯。對翻譯后的中文版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不可控制的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為0.53~0.81,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80;可控制的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為0.47~0.84,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81;過度使用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為0.43~0.79,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79;上半身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為0.47~0.82,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82;表面相關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為0.39~0.74,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72;再損傷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為0.51~0.88,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84。為了能更有效地評價CUBA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對運動損傷風險的認知力,依據(jù)競技籃球運動的特征,對24個可能導致運動損傷的條目進行局部的修改與調(diào)整,對調(diào)整后的量表與英文版量表進行效標效度檢驗,中文版與英文版的運動特征維度相關系數(shù)為0.829,達到了高度的顯著水平,且6個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73,重測信度為0.85,分半信度為0.71。本研究還對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量表的相關模型進行檢驗,采用協(xié)方差結(jié)構模型的極大似然法檢驗數(shù)據(jù)對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GFI=0.87,AGFI=0.89,RMSEA=0.05),研究認為:GFI和AGFI都達到0.85以上,說明該模型得到了數(shù)據(jù)的良好擬合。
1.2.2.3 心理疲勞測量 關于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測量通常都借助Raedeke和Smith[6]編制的《運動員心理疲勞量表》(ABQ)來完成,ABQ量表由15個條目組成,分為情緒/體力耗竭(5個條目)、成就感降低(5個條目)和運動負評價(5個條目)3個維度,在測量過程中要求被試在每個條目上做5級里克特(“1”代表絕從不,“5”代表總是)測量其心理疲勞的程度。該量表中文版的可靠性與有效性雖然在國內(nèi)較多研究中得到證實,但也存在個別條目詞義與原語義有誤的現(xiàn)象,因此,也請2位雙語專家對該量表進行2次回代翻譯,以保證量表詞義的準確性。對翻譯后的中文版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情緒/體力耗竭、成就感降低、運動負評價3個維度中各條目的因子載荷分別為0.79~0.83、0.69~0.76、0.74~0.81,各維度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分別為0.78、0.71、0.75。采用協(xié)方差結(jié)構模型的極大似然法檢驗了數(shù)據(jù)對結(jié)構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GFI=0.91,AGFI=0.88,RMSEA=0.07)。由此可見,該量表模型也得到了數(shù)據(jù)的良好擬合。
1.2.2.4 橫向分析法 橫向分析是指對同一時期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橫剖研究,探討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自然狀況在特定時期相關程度、關系與變化的方法[7]。本研究中橫向分析是指在同一時期對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與心理疲勞水平進行相關程度、關系與變化的分析。因此,橫向數(shù)據(jù)來源主要在第17屆CUBA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聯(lián)賽結(jié)束后的1個月,通過郵寄的形式向192名籃球運動員發(fā)放《運動員心理疲勞量表》、《運動損傷風險認知量表》。在郵寄之前事先與要調(diào)查的被試進行溝通,以確保在調(diào)查過程中保證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客觀性,另外,通過轉(zhuǎn)賬的形式向被調(diào)查的被試交付回寄調(diào)查問卷的費用和酬謝金,以便被試及時地將調(diào)查問卷寄回。
1.2.2.5 縱向分析法 縱向分析也稱垂直分析法,是指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對同一個或同一批被試進行重復的研究,主要考察2個變量之間的動態(tài)性因果預測[7]。本研究中的縱向分析是指考察大學生籃球運動員比賽前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對比賽后心理疲勞的預測效果。因此,縱向數(shù)據(jù)來源主要以東北師范大學和吉林大學CUBA男籃的24名運動員在第17屆CUBA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聯(lián)賽開始前和結(jié)束后,分2次對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和心理疲勞進行測量,測量間隔時間為2周。前側(cè)時間為2015年4月7日,后側(cè)時間為2015年4月21日。
1.2.2.6 測試安排 運動員在填寫《運動員心理疲勞量表》和《運動損傷風險認知量表》時,要求在安靜的教室內(nèi)獨自、認真地完成,運動員填寫問卷前保持心情良好、暢通,盡可能排除外界干擾因素的影響。橫向研究過程中,運動員填完問卷后,由教練員統(tǒng)一收齊,通過EMS快速郵寄到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縱向研究過程中,運動員問卷的填寫采用當面填寫與回收的形式進行。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所有測試數(shù)據(jù)由Excel2007軟件進行統(tǒng)計,運用SPSS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和一元線性回歸處理。
1.2.4 邏輯分析法根據(jù)本研究設定的目標和任務,結(jié)合筆者對CUBA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心理疲勞程度的量化數(shù)據(jù),依據(jù)研究的設計思路,對本文進行綜合地整理、分析、歸納和論證,最終為探索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和心理疲勞關系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數(shù)據(jù)。
表1 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的相關性一覽
2.1 橫向測試結(jié)果
2.1.1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的相關系數(shù)對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各維度之間的簡單相關關系見表1。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可控制的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情緒/體力耗竭、成就感降低、運動負評價)呈顯著的正相關(0.28、0.17、0.15);可控制的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0.29、-0.30、-0.31);過度使用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呈低度正相關(0.07、0.13、0.16);上半身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呈低度正相關(0.08、0.12、0.09);表面相關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呈低度正相關(0.05、0.07、0.13);再損傷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0.22、-0.48、-0.23)。
2.1.2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預測模型對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影響心理疲勞的預測模型進行構建(圖1),圖中顯示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3個維度均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即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程度越高,心理疲勞程度越高。對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的直接效應量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進行計算,發(fā)現(xiàn)由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指向心理疲勞的成就感降低維度的路徑系數(shù)為0.48,對成就感降低的方差解釋率為23%;由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指向心理疲勞的情緒/體力耗竭維度的路徑系數(shù)為0.51,對情緒/體力耗竭的方差解釋率為26%;由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指向心理疲勞的運動負評價維度的路徑系數(shù)為0.73,對心理疲勞的方差解釋率為41%。采用協(xié)方差結(jié)構模型的極大似然法檢驗了數(shù)據(jù)對結(jié)構模型進行檢驗,模型的χ2/df為1.61,RMSEA為0.032,CFI、NFI、AGFI、NFI、IFI等指標值均在0.9以上,可見,擬合度指標達到了模型擬合的標準,構建的模型得到了數(shù)據(jù)的良好擬合。
2.2 縱向測試結(jié)果
2.2.1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縱向預測作用對比賽前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比賽后的心理疲勞進行回歸分析見表2。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賽前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賽后情緒/體力耗竭(β=0.24,P<0.01)、成就感降低(β=0.27,P<0.01)、運動負評價(β=0.31,P<0.01)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賽前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可以解釋賽后情緒/體力耗竭、成就感降低、運動負評價降低的0.28、0.27、0.39的方差。
表2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的回歸分析一覽
圖1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的預測模型示意
2.2.2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的變化對心理疲勞程度變化的預測作用對比賽前、后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變化水平對心理疲勞程度的變化水平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的變化對賽后情緒/體力耗竭的變化(β=0.22,P<0.01)、成就感降低的變化(β=0.25,P<0.01)、運動負評價的變化(β=0.41,P<0.01)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的變化可以解釋賽后情緒/體力耗竭的變化、成就感降低的變化、運動負評價降低的變化的0.12、0.09、0.17的方差。
表3 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變化水平對心理疲勞變化水平的回歸分析一覽
3.1 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關系:橫向分析本研究以運動損傷認知風險理論為指導,探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運動員心理疲勞之間的關系。相關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可控制的與心理疲勞(情緒/體力耗竭、成就感降低、運動負評價)呈顯著的正相關,可控制的、再損傷與心理疲勞呈顯著負相關,過度使用、上半身、表面相關與心理疲勞均呈低度正相關??梢?,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有著顯著的關聯(lián)性,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越高,心理疲勞程度越高。Peluso[8]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會伴隨心理疲勞的產(chǎn)生;也就是說,不僅運動損傷會產(chǎn)生心理疲勞,而且一定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也能影響運動員在心理疲勞方面的評分。從相關方向來看,與研究假設一致,但從相關的強度來看,運動損傷風險認知不同維度與心理疲勞的相關性參差不齊,這與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因為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可作為保護運動員盡量避免運動損傷的安全因素,且可提升運動員在運動損傷中具有保護性作用上的判斷,但判斷能力在運動過程中潛在性地從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極具風險的或涉及身體碰撞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分離開[9],因此,不可控制的和再損傷與心理疲勞的關聯(lián)性要強于可控制的、過度使用、上半身、表面相關與心理疲勞的關聯(lián)性。
構建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指向心理疲勞結(jié)構方程模型表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具有較強的正向預測作用,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越高,心理疲勞發(fā)生的可能性越大,風險認知水平越低,心理疲勞發(fā)生的可能性越低。這與Kentta和Hasmen[10]的觀點相反,他們認為:高發(fā)性的運動損傷能導致情緒擾亂程度的增加,情緒擾亂的監(jiān)控是防止心理疲勞發(fā)生的有效方法。另外,較多研究報道稱[11]: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越高,實際發(fā)生運動損傷的頻率越低,反之,運動損傷發(fā)生的頻率則越高。分析原因可能體現(xiàn)在“運動損傷風險承擔”這一變量因素上,因為高水平的風險認知在顯著降低運動損傷發(fā)生頻率的同時,也能相應降低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承擔,尤其是當“風險承擔”蘊含著困難及具有潛在損傷性的運動技能時,運動員就可能不會去嘗試富有危險或挑戰(zhàn)性的技能,表現(xiàn)出個體心理的恐懼和情緒的低落。所以,當運動員處于高水平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時,卻表現(xiàn)出低水平的運動損傷風險承擔,而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面對蘊含困難或潛在損傷性的運動技能時就會表現(xiàn)出消極、逃避和恐懼的思維,這種負性的情緒變化可導致心理疲勞的發(fā)生[12]。本研究驗證了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可正向預測運動員心理疲勞程度,且在心理疲勞的3個維度上,均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3.2 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關系:縱向分析對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關系的縱向分析結(jié)果得知:運動員賽前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可預測比賽后心理疲勞的程度,比賽過程中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的變化也可預測心理疲勞程度的變化,這不僅說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具有縱向的預測作用,同時也體現(xiàn)出2種預測方式存在縱向的共變關系。本文研究中的縱向分析結(jié)果支持橫向研究中提出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的因果關系。但對比2種縱向設計方式對心理疲勞3個維度的預測效果,發(fā)現(xiàn):運動員賽前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賽后心理疲勞的預測作用要強于比賽過程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變化對心理疲勞變化的預測作用。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可能與測試2個變量的穩(wěn)定性有關,雖然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都屬于過程性的變量而非結(jié)果性的變化,但Burger[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的得分具有很高的跨時間穩(wěn)定性,而運動員心理疲勞則受比賽周期、場次密集程度及比賽負荷量等的影響較大,運動員在心理疲勞方面的評分具有較低的跨時間穩(wěn)定性。因此,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受比賽強度、負荷及場次密集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心理疲勞的得分波動性較大,導致比賽前、后心理疲勞的變化較大,而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具有較強的跨時間穩(wěn)定性,受比賽周期、強度、負荷等因素的影響較小,得分波動性較小,致使比賽前、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變化小于心理疲勞變化的浮動,從而造成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的變化對心理疲勞變化的預測強度小于比賽前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比賽后心理疲勞的預測強度。另外,比賽前、后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的變化結(jié)果還顯示:比賽過程中,隨著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的提高,心理疲勞程度也相應增加,這不僅體現(xiàn)了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的關聯(lián)性,更加支持了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縱向預測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研究假設。
3.3 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關系:橫向與縱向的對比分析本研究從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的視角探討運動員心理疲勞產(chǎn)生的原因,無論是橫向研究還是縱向研究的結(jié)果都表明: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lián)性,且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這不僅提示我們從運動損傷風險認知理論可以為緩解運動員心理疲勞提供干預思路,并且也提示我們從實踐角度出發(fā)來解釋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產(chǎn)生的原因。
在橫向研究的路徑模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3個維度的預測強度不一致,預測強度效應從大到小依次為:運動負評價、情緒/體力耗竭、成就感降低;縱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3個維度的預測強度也不一致,預測強度效應大小依次為:運動負評價、成就感降低、情緒/體力耗竭。橫向與縱向預測結(jié)果都表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負評價的正向預測作用要強于對成就感降低和情緒/體力耗竭的預測。提示:對于大學生籃球運動員而言,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影響更多地體現(xiàn)在運動負評價維度上,這與心理疲勞3個維度變量的穩(wěn)定性不無關系,研究認為[14]:心理疲勞3個維度中,運動負評價體現(xiàn)了運動員對競技表現(xiàn)和運動本身喪失興趣,產(chǎn)生冷漠、抵觸甚至憤恨的態(tài)度,情緒/體力耗竭和成就感降低則體現(xiàn)了運動員當前內(nèi)心所處的心理狀況。研究報道稱[15]:在競技體育領域中,運動員狀態(tài)類變量易受訓練、比賽及競技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如態(tài)度類變量穩(wěn)定。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橫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情緒/體力耗竭的預測作用強于對成就感降低的預測作用;縱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成就感降低的預測作用強于情緒/體力耗竭的預測作用。情緒/體力耗竭是指緊張的訓練和比賽導致運動員身體能量和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憊不堪,精力/體力喪失;成就感降低是指運動員經(jīng)常感到技術水平?jīng)]有提升甚至有所降低,認為自己無法實現(xiàn)個人目標,難以達成自己的預期[16]。因此,從2個維度表示的內(nèi)容角度解釋:橫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增加了運動員對比賽過程中發(fā)生損傷的擔憂,經(jīng)常性的擔憂易于導致慢性疲勞和情緒消沉;而在縱向研究中,由于對于發(fā)生運動損傷的擔憂,導致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刻意地去保護自己避免受傷,過分的自我保護限制了個人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自己難以達到預期的技戰(zhàn)術目標,使得在比賽期間運動成就感的提升受到抑制。
在橫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成就感降低、情緒/體力耗竭、運動負評價的預測方差百分比分別為48%、51%、73%,在縱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成就感降低、情緒/體力耗竭、運動負評價的預測方差百分比分別為24%、27%、31%??梢?,在橫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具有中到高度的預測作用,而在縱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心理疲勞具有低到中度的預測作用。橫向研究的預測效果顯著強于縱向預測效果。這與實際比賽中各種因素的介入有關,因為在縱向研究中,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測試時間間隔為2周,并且在測試過程中并未對其他不確定影響因素進行控制,導致諸如賽事的密集程度以及比賽間歇期間安排的小強度訓練等因素都可能是縱向研究預測力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也可能與比賽過程中教練員和隊友之間的溝通和支持有關,Sheldon[17]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教練員或隊友給予運動員的心理需要越多,運動員自我報告運動中的積極體驗越多。Goodger[18]等人發(fā)現(xiàn):體驗到更多控制感和基本心理需要的運動員在心理疲勞上的得分更低。而籃球?qū)儆诩w性運動項目,具有濃厚的集體主義文化氛圍,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會注重心理需要的滿足,尤其是運動員受傷后重返賽場更加注重對心理需要的滿足。有研究通過回溯訪談的形式考察了運動損傷、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疲勞之間的關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基本心理需要在運動損傷與心理疲勞之間可能起著中介作用[19],但缺乏實證研究的結(jié)果支持?;拘睦硇枰ㄗ灾餍枰?、能力需要和關系需要,有研究認為[20]:自主性需要是運動員運動損傷后最重要的基本心理需要,但也有研究者認為[21]:大部分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后將能力需要排在了第1位,自主需要則位列第3位。由此可見,基本心理需要在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的確有著中介作用,但不同需要成分的中介效應可能存在差異。提示我們,當運動員具有較高的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時,為了能夠預防心理疲勞的產(chǎn)生,就要從運動員的基本心理需要入手,避免心理需要被剝奪,努力使運動員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但如果想更精細地了解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的關系,就需要通過實證研究去檢驗自主、能力、關系需要在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的中介效應。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之間有著顯著的關聯(lián)性,運動損傷風險認知水平越高,心理疲勞程度越高。橫向與縱向預測結(jié)果都提示: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負評價的正向預測作用要強于對成就感降低和情緒/體力耗竭的預測,對于CUBA大學生籃球運動員而言,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的影響更多地體現(xiàn)在運動負評價維度上。但在橫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情緒/體力耗竭的預測作用強于對成就感降低的預測作用;縱向研究中,運動損傷風險認知對成就感降低的預測作用卻強于情緒/體力耗竭的預測作用。建議在未來研究中可引入基本心理需要變量來進一步探討運動損傷風險認知與心理疲勞的關系,為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數(shù)據(jù)支持。
[1] Ryan R,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4):68-78.
[2] 張良志,謝維良,王慶然.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與心理疲勞關系的探討[J].新課程學習,2015(2):117.
[3] Lemyre P N,Treasure D C,Roberts G C.Influence of variability in motivation and affect on elite athlete burnout susceptibility[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6,28(4):32-48.
[4] Stephen J P,Scort B M,Velarie K W.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Sport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mong Wheelchair Basketball Athletes[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A pr,2001,18(2):183-192.
[5] 謝曉非,徐聯(lián)倉.風險認知研究概況及理論框架[J].心理學動態(tài),1995,10(2):17-22.
[6] Raedeke T D,Smith A L.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J].J Sport Exe Psychol,2001,23(4):281-306.
[7] 時立文.SPSS19.0統(tǒng)計分析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396.
[8] Peluso M A,Andrade L H.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and mood[J].Clinics,2005,60(1):61-70.
[9] 肖坤鵬.青少年校外體育輔導現(xiàn)象解讀[J].體育文化導刊,2016(8):152-156.
[10] Kentta G,Hasmen P,Raglin J S.Training practices and overtraining syndrome in Swedish age-group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s Medicine,2001,22(6):460-465.
[11] 石巖,侯嬋莉.體育活動風險認知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J].體育科學,2008,28(10):66-73.
[12]劉芳琳,張力為.運動員心理疲勞的定性探索[J].體育科學,2005,24(11):39-46.
[13] Burger J M.人格心理學[M].陳會昌,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309.
[14] 孫曉國,張力為.自我決定動機影響運動員心理疲勞:橫向與縱向研究的證據(jù)[J].體育科學,2013,33(7):21-28.
[15] Lonsdale C,Hodge K,Rose E.The Behabvioral Regulation in Sport Questionnaire(BRSQ):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ity evidence[J].J Sport Exe Psychol,2008,30(4):323-355.
[16] Raedeke T D.Is athlete burnout more than stressA commit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7,19(4):396-417.
[17] Sheldon K M,Watson A.Coach’s Autonomy Suppor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Varsity Compared to Club and Recreational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Coaching,2011,6(1):331-341.
[18] Goodger K,Gorely T,Lavallee D,et al.Burnout in sport:A systematic review[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7,21(3):127-151.
[19] Lonsdale C,Hodge K,Pose E.Athlete burnout in elite sport:A self 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J Sports Sci,2009,27(8):785-795.
[20] 肖坤鵬.運動信息模式結(jié)構的時間和空間特征——基于排球發(fā)球落點判斷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1(4):73-76.
[21] 朱曉娜,黃燕,李宗浩.基本心理需要理論在中國運動員中的初步檢驗[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4):346-350.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Basketball Players’ Sports Injury and Psychological Fatigue——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Sports Injury Risk
XIE Wei-liang1,WANG Qing-ran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2. Mingzhu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t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Obj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ain basketball players’ mental fatigue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sports injury risk and test the forecast function of mental fatigue through the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study of sports injury risk,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cance. Methods: Taking137 CUBA men's basketball athletes as investigation objects, it tested risk cognition and mental fatigue level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by using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 With 24 CUBA men's basketball athletes as test objects, athletes' cognition of sports injury risk and mental fatigue level were tested in the interval of 2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he game and longitudinally analyzed by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re is signif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thletes’ cognition of sports injury risk and the mental fatigue level, build cognitive points to the risk of injury of mental fatigu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btained good data ftting, sports injury risk cognition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thletes' mental fatigue has remarkable positive forecast function, and the sport injuries of the pre-match risk cognition of mental fatigue after the game has a signifcant posi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game, athletes’ cognition of sports injury risk changes which has a signifcant positive efect on the change of mental fatigue. Conclusion: the athletes’ sports injury risk cognitive level can better explain the causes of mental fatigue.
college students; basketball players; sports injuries; mental fatigue; cognition of risk
G804.53
A
1004 - 7662(2016 )07- 0086- 07
2016-07-03
2016年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體育類)(項目編號:2016b230)。
謝維良,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