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晗
加拉帕戈斯群島又稱科隆群島,位于太平洋東部,屬厄瓜多爾管轄的火山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由7個大島、23個小島、50多個巖礁組成,陸地總面積約8000平方千米,分布在約59500平方千米的海面上。群島距離厄瓜多爾本土1100千米,跨赤道兩側(cè),為加拉帕戈斯省屬地。
加拉帕戈斯群島是由四五百萬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在100多萬年前浮出海面的,因其自然純樸而被譽為“地球上最后的天堂”。受秘魯寒流影響,島上氣候涼爽并極其干旱,棲息著許多世界獨有的動植物。岸邊低地貧瘠、干旱,植被以仙人掌科為主。隨著海拔的升高,濕度不斷增大,200~500米的山坡上生長著茂盛的常綠林,而海拔最高的地區(qū)則是苔蘚、蕨類植物的天下。由于現(xiàn)存多種不尋常的動物物種,加拉帕戈斯群島被人稱作“獨特的、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
純粹的原始風貌
高持續(xù)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形成了加拉帕戈斯群島獨特的地貌。群島上聳立著一座座高大的火山,一些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猶如鑲嵌在火山頂峰的藍綠色碧玉,絕美異常。加拉帕戈斯群島是地球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凈土之一,島上色彩分明,呈現(xiàn)著一種與世隔絕的原始風貌與曠達氣魄。
不可思議的物種天地
加拉帕戈斯群島是地球上唯一有海鬣蜥的地方。這些蜥蜴以海草為食,運用發(fā)育不完全的蹼足在海上生活。群島上共有7種不同的海鬣蜥,每種都顯示明顯的差異,并在不同的島嶼上生活。群島上還有另一種聞名于世的爬行動物——巨龜。成熟的龜重達135~180千克。由于沒有競爭對手,島上最多時有15個特有品種,但是,現(xiàn)在有4種已經(jīng)滅絕,還有些品種僅存單身雄龜了。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的水域有2種特有的海生動物——加拉帕戈斯海狗和加拉帕戈斯海獅,這2種動物的活動時間正好相反,加拉帕戈斯海狗喜歡在夜間活動,而加拉帕戈斯海獅則在白天活動。這里還有2種蝙蝠和3種鼠也是特有品種。
當然這里還有必須要提及的鳥類——雀科鳴鳥。所有這些鳥都是偶然從南美洲飛抵這里的某個古老品系的后代。它們在整個群島上找到了許多適于棲息的地方生活下來,并形成了具有當?shù)靥厣?3個品種。這可是達爾文“進化論”最好的體現(xiàn)喲。
厄瓜多爾政府于1935年和1959年先后把加拉帕戈斯群島部分地區(qū)劃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地。保護地于1968年成為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在達爾文生物研究站的協(xié)助下進行管理,這個生物研究站是1959年厄瓜多爾政府和國際達爾文基金會聯(lián)合在圣克魯斯島設(shè)立的,它的宗旨是促進科學研究和保護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土生土長的動植物。公園管理部門負責島上的管理和生態(tài)保護工作。這里的生態(tài)保護制度非常嚴格,沒有持證導游陪同,游客不得入內(nèi)。島上規(guī)劃出了30個登陸上岸的地方,還為游客開辟了專門的小道。公園管理部門嚴禁游客擅自行動,而且野游確實危險,林區(qū)干燥難以通行,島上淡水匱乏,游客一旦迷路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多塞特和東德文海岸是指從東德文??怂姑┧箠W科姆巖石群一直延伸到東多塞特斯沃尼奇老哈里巨石的一段海岸,又被稱為侏羅紀海岸。它位于英國南部英吉利海峽,總長153千米,是地質(zhì)研究重要的化石采集基地,2001年作為自然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神奇壯美的自然風光
多塞特和東德文海岸擁有能展現(xiàn)地球兩億年來漫長進化史的化石,而且它還是英國壯觀的海岸線以及世界上奇妙的自然景觀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jīng)地質(zhì)變遷、海水沖刷、風霜雨雪的洗禮以及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多塞特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地形和地貌以及多種多樣的自然景觀,例如懸崖、海灘、海蝕柱、石拱門、海灣和洞穴等,它們充分地展現(xiàn)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本領(lǐng)。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然拱門——杜德爾門,在英倫海峽洶涌海浪的長期沖刷下,堅硬的巖石被一點一點侵蝕,巖石中部質(zhì)地略脆弱的部分率先被摧毀,在四周硬度很高的巖石的支撐下形成了一個巖洞,并進一步擴大成了拱門,拱門坍塌后還形成了巨柱擎天的奇景。
一億八千年的地理史
多塞特和東德文海岸由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懸崖組成,跨越中生代時期,記載了一億八千萬年的地質(zhì)史。該地區(qū)有很多獨一無二的地質(zhì)特性,并展現(xiàn)了不同的地質(zhì)構(gòu)造,包括天然拱門杜德爾門、拉爾沃思灣的石灰?guī)r褶曲和波特蘭島。切瑟爾淺灘是連島沙洲和風暴海灘的一個絕佳典型。由于地形多變,因此這里是國際野外考察的對象。
魚龍化石的故鄉(xiāng)
真正使多塞特海岸引起全世界關(guān)注的是英國人瑪麗·安寧的重大發(fā)現(xiàn)。1799年,瑪麗·安寧出生在多塞特海邊的一個小鎮(zhèn)。大約兩億年前,這個海邊小鎮(zhèn)還是一個海底河床,生活著與現(xiàn)代魷魚和烏賊相似的古無脊椎動物箭石,現(xiàn)代鸚鵡螺的近親菊石類動物,看起來有點兒像海豚又有點兒像鱷魚的魚龍,與人們描述的尼斯湖怪相像的長頸海洋生物蛇頸龍,還有數(shù)十種其他種類的魚。瑪麗一家靠向游客兜售化石為生,小時候她經(jīng)常到海邊的礁石上去收集海貝化石。1811年,也就是瑪麗12歲那一年。一天,她在巖石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奇怪的化石,看上去像是一種古代海洋中的爬行動物。后經(jīng)科學家鑒定,這是已經(jīng)絕滅了兩億年的魚龍的遺骸。在遙遠的古代,這只魚龍死后,其骨骸被泥沙埋在海底,漸漸變成了化石。后來,不知過了多少萬年,海床被拾升露出水面,在日曬雨淋的風化作用下,一些巖石破碎,形成了今天海邊的峭壁,而這只魚龍的骨架化石恰好暴露在峭壁的表面,被幸運的瑪麗發(fā)現(xiàn)了。
直到今天,海岸邊上還經(jīng)常有人拿著小錘子在巖石上東敲敲西打打,甚至還有人冒著落海的危險去敲打靠近懸崖邊緣的石塊,這些人在尋找化石。其實,尋找化石的最佳季節(jié)是冬天,洶涌的海浪拍擊巖石,將松軟的巖塊沖下來,發(fā)現(xiàn)化石的機會也因此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