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剛 (上?;莺头N業(yè)有限公司“嘉定白蒜”項目課題組 201899)
劉 衛(wèi)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 200240)
“嘉定白蒜”分生組織培養(yǎng)脫病毒及優(yōu)種繁育體系的建立
沈若剛 (上?;莺头N業(yè)有限公司“嘉定白蒜”項目課題組 201899)
劉 衛(wèi)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 200240)
為確保大蒜高質量生長,培育優(yōu)良的大蒜脫毒苗,以“嘉定2號”白蒜為供試材料,選擇不同處理的莖尖為材料,將其接種到不同激素配比的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利用莖尖組織培養(yǎng)技術進行了大蒜脫毒苗快速繁殖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以帶有1片葉原基、大小為0.2-0.6 mm的莖尖外植體較為適宜,以MS+6-BA 0.5 mg/ L+IAA 0.2 mg/L配比組成的培養(yǎng)基對大蒜脫毒苗成苗效果為最好,同時NAA濃度為0.8 mg/L時,生根率達到最高,為71%,當其濃度增至1.0 mg/L時,生根率開始下降。經(jīng)病毒檢測,大蒜脫毒苗的脫毒率為85%。
“嘉定2號”白蒜;脫毒苗;莖尖培養(yǎng)
大蒜(Allium sativum L.)又叫蒜頭、大蒜頭、胡蒜、葫、獨蒜、獨頭蒜,是蒜類植物的統(tǒng)稱,屬于百合科蔥屬半年生草本植物。大蒜是秦漢時從西域傳入中國的,經(jīng)人工栽培繁育而成,它既能作為調味品,又是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還具有抗癌功效,深受大眾喜食。世界上大蒜的栽培總面積為80 萬hm2,總產量為762萬t,單產約為9.5 t/hm2,最高單產達40.6 t/hm2[1]。近年來,我國大蒜的種植面積在逐步增加、產量在逐步提高、市場規(guī)模也在逐步擴大,許多地區(qū)已把大蒜作為主要經(jīng)濟作物進行栽培。
在我國,大蒜的主要繁殖方式為利用鱗莖進行無性繁殖,但鱗莖是大蒜的產品器官,在大蒜無性繁殖過程中,易感染和積累多種病毒,而病毒極易通過種蒜進行傳播,降低了大蒜的品質和產量,給生產者造成了嚴重的損失[2]。研究表明,利用莖尖組織培養(yǎng)技術快速培育大蒜脫毒苗,不僅可解決病毒傳染的問題、提純復壯,而且還可以解決因連年種植大蒜而造成的種性退化等問題[3]。此外,還要建立一個更加適合大蒜生長繁育的體系,以保證大蒜的高質量生長,從而培育更加優(yōu)良的大蒜脫毒苗?,F(xiàn)以“嘉定2號”白蒜為供試材料,選擇不同處理的莖尖為材料,將其接種到不同激素配比的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利用莖尖組織培養(yǎng)技術進行了大蒜脫毒苗快速繁殖的相關研究?,F(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嘉定2號”白蒜,由上?;莺头N業(yè)有限公司提供,該品種為上海嘉定大蒜的主栽品種之一。
1.2 試驗方法
1.2.1 供試材料的選取與消毒
供試大蒜鱗莖先在8 ℃低溫下貯藏30 d,以打破休眠,然后在超凈工作臺上剝去蒜皮,用75%乙醇消毒10 min,再用無菌水沖洗2-3次,在無菌條件下切取0.2-0.9 mm分別帶有1片葉原基、2-3片葉原基和不帶葉原基的3種莖尖為外植體接種到不同培養(yǎng)基上。
1.2.2 基本培養(yǎng)基試驗
將外植體接種到分別附加BA 0.1 mg/L 和IBA 0.1 mg/L 的MS、B5、WPM和N6 四種不同類型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0 d后觀察成苗情況。
1.2.3 增殖培養(yǎng)基的篩選
在篩選出的最佳培養(yǎng)基上,附加8種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1)MS+BA 0.5 mg/L+IAA 0.2 mg/L,(2)MS+BA 1.0 mg/L+IAA 0.2 mg/L,(3)MS+BA 1.0 mg/L+NAA 0.02 mg/L,(4)MS+BA 1.0 mg/ L+ZT 0.5 mg/L+NAA 0.01 mg/L,(5)MS+BA 1.0 mg/L+ZT 0.5 mg/L+NAA 0.05 mg/L,(6)MS+BA 1.0 mg/L+ZT 1.0 mg/L+NAA 0.02 mg/L,(7)MS+BA 2.0 mg/L+IAA 0.2 mg/L,(8)MS+BA 2.0 mg/L+NAA 0.01 mg/L。接種后3-4周,對各增殖培養(yǎng)基上分化出的試管叢生苗莖尖和成芽數(shù)進行統(tǒng)計。
1.2.4 生根培養(yǎng)基的篩選
將組培苗轉入生根培養(yǎng)基進行生根培養(yǎng),以MS為基本培養(yǎng)基,添加濃度分別為0、0.2、0.4、0.6、0.8、1.0 mg/ L的NAA,2-3周后統(tǒng)計生根率。
1.2.5 試管苗移栽
移栽前將大蒜脫毒苗置于自然光照下,打開瓶蓋煉苗3 d,或直接注入自來水,使其根部充分吸水,用鑷子將苗從試管中輕輕取出,洗凈培養(yǎng)基,移栽到已消毒的混合基質中,混合基質中泥碳土∶蛭石∶腐熟肥為1∶1∶1。移栽后澆足水分,移栽初期不宜澆灌營養(yǎng)液,以防止高離子濃度造成植株的生理干旱。用塑料薄膜保濕7 d,成苗率達80%以上,30 d后移至無大蒜栽培地(隔離區(qū))種植。
1.2.6 病毒檢測
將剝離的大蒜莖尖置于MS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2個月,長成球形胚狀體或愈傷組織塊,將此材料搗碎、研磨,制成組織汁液,用磷酸鹽作緩沖液在3 000 r/min條件下離心20 min,棄去殘渣,取上清液,用2%磷鎢酸(pH6.8)負染色1-2 min,在電鏡(JBM-100CXII型)下觀察,每個樣品做3個銅網(wǎng),每個銅網(wǎng)至少取20個以上不同視野檢測病毒,并以未脫病毒樣品作對照,確認所含病毒的基本形態(tài)和特征。
2.1 外植體大小對莖尖成活率的影響
一般大蒜無病毒區(qū)分布在近生長點0.1-1.0 mm范圍內,因此大蒜脫毒頻率的高低,關鍵在于剝取莖尖的大小。本試驗在同等條件下,采用長度為0.2-0.9 mm分別帶有1片葉原基、2-3片葉原基和不帶葉原基的3種莖尖為外植體。結果表明,莖尖外植體大小對成活率有明顯影響,帶有2片葉原基的莖尖萌動早、顯綠快、成活率高,但該外植體大小在1.0 mm左右,難以保證脫毒效果;而剝取不帶葉原基的莖尖(0.1 mm),接種后多數(shù)變?yōu)楹稚?、中途枯死,或變硬、停留在原來狀態(tài),長成完整植株的概率很??;以帶有1片葉原基、大小為0.2-0.6 mm的莖尖外植體較為適宜,這與李昌華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
2.2 基本培養(yǎng)基的篩選
由表1可知,各培養(yǎng)基里的莖尖均能誘導成苗,經(jīng)差異顯著性測定,MS、N6、B5培養(yǎng)基的成苗率均顯著高于WPM培養(yǎng)基,MS和N6培養(yǎng)基的成苗率均達90%。觀察結果表明,在MS培養(yǎng)基上,幼芽變綠早(僅6-7 d)、幼苗健壯,對繼代培養(yǎng)至關重要;N6培養(yǎng)基誘導成苗率雖高,但幼芽變綠較MS培養(yǎng)基遲2-3 d,且幼苗長勢較弱,影響了其后來的增殖與擴繁;在WPM培養(yǎng)基上外植體培養(yǎng)速度慢、生長發(fā)育差。由此可見,MS培養(yǎng)基配合適當濃度的BA和NAA是誘導“嘉定白蒜”莖尖成苗較為適宜的培養(yǎng)基。
表1 不同培養(yǎng)基對莖尖成苗的影響
2.3 激素和生長素的配比
以MS為基本培養(yǎng)基進行激素及生長素配比試驗,接種后3-4周各增殖培養(yǎng)基均可不同程度地分化出試管叢生苗。由表2可見,處理(1)優(yōu)于其它處理組合,每個莖尖平均分化4.0個芽,且增殖的新生芽生長正常。初步結果認為,較低濃度的BA和IAA對“嘉定白蒜”莖尖外植體的芽分化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處理(7)、(8)雖然增殖系數(shù)分別為3.1、2.6,但分化出的單株有玻璃苗或假莖膨大異常現(xiàn)象,這可能與BA濃度偏高有一定關系。
表2 不同激素配比對莖尖成苗增殖的影響
2.4 不同濃度NAA對大蒜綠苗生根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NAA濃度的增加,生根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NAA濃度為0.8 mg/L時生根效果最為理想,生根率達71%,當其濃度增至1.0 mg/L時,生根率開始下降。說明在生根培養(yǎng)基中添加適量NAA有利于組培苗生根,但濃度過高不僅生根率下降,而且產生的根短而脆,造成后期移栽成活率不降。在本試驗范圍內,生根培養(yǎng)基中以MS培養(yǎng)基附加NAA0.6-0.8 mg/L較為適宜。
表3 不同濃度NAA對大蒜綠苗生根的影響
2.5 病毒檢測結果
以本試驗培育的脫毒組培苗為試樣,進行花葉病癥狀觀察及電鏡檢查檢測,并以未脫毒植株為對照。結果表明,對照中全部含病毒,該病原體為一種彎曲線狀病毒,粒子直徑為10-12 nm,長度不等,大多數(shù)病毒顆粒的長度集中在600-850 nm,為典型的大蒜花葉病毒[5],平均每銅網(wǎng)網(wǎng)孔病毒粒子含量達110粒;被檢測的13份再生植株中,有11份樣品在所有的視野中沒有觀察到病毒,脫毒率為85%,且脫毒蒜個體健壯、葉片綠而肥大、根系發(fā)達、清秀無黃色斑點。由此可見,“嘉定白蒜”通過莖尖培養(yǎng)具有明顯的脫毒效果,可消除或減輕種蒜帶毒率,從而獲得無性系脫毒苗原種。
利用大蒜莖尖誘導愈傷組織進行不定芽的增殖從而生產大蒜脫毒苗,是目前為止大蒜快速繁殖且降低病毒傳染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手段。本試驗主要是通過不同莖尖大小的處理進行組織培養(yǎng),結果表明,莖尖外植體大小對成活率有明顯影響,以帶有1片葉原基、大小為0.2-0.6 mm的莖尖外植體較為適宜;不同培養(yǎng)基和激素配比對于愈傷組織的誘導率和成苗率有顯著影響,以MS+BA 0.5 mg/L+IAA 0.2 mg/L培養(yǎng)基誘導成苗率較高,同時以MS附加NAA 0.6-0.8 mg/L的培養(yǎng)基生根率較高;對脫毒苗進行病毒檢測,脫毒率為85%,表明莖尖培養(yǎng)具有明顯的脫毒效果。
許多研究表明[6,7],培養(yǎng)基中附加不同的激素對大蒜脫毒苗的誘導率具有不同的效果,同時,不同的激素配比、不同的NAA濃度、不同的白蒜品種對大蒜成苗率、生根率及其他性狀均有不同的影響效果。因此,要根據(jù)不同的大蒜品種確定合適的激素配比,從而建立優(yōu)種繁育體系。
[1] 宋滿坡.大蒜莖尖的組織培養(yǎng)[J].信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15(3):86-87.
[2] 陳世儒,黃菊輝.大蒜離體快繁及脫毒[J].園藝學報,1991, 18(3):245-250.
[3] 趙一鵬,宋建偉,周巖,等.植物組織培養(yǎng)及其在園藝上的應用[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30(3):30-32.
[4] 李昌華,李小川,趙美華,等.大蒜莖尖脫毒技術及組織培養(yǎng)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5,10(3):20-25.
[5] DN Moriconi, VC Conci, SF Nome. In vitro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callus in garlic(Allium sativum L.[J]. Phyton,1989,(1-2):97-103.
[6] 屈二軍,李文建,張現(xiàn)青,等.植物激素對大蒜愈傷組織誘導及繼代培養(yǎng)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21):8932-8933.
[7] 湯青林,王志敏,宋明,等.大蒜不定芽的誘導及其增殖系數(shù)的調節(jié)[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224-226.
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