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王琪 張笑燕 周惠娟 張娜 汪小華
(1.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6;2.蘇州大學護理學院;3.湖北省鄂東醫(yī)療集團黃石中心醫(yī)院;4.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5.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醫(yī)院)
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知識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王麗麗1,2王琪3張笑燕4周惠娟1張娜5汪小華1
(1.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6;2.蘇州大學護理學院;3.湖北省鄂東醫(yī)療集團黃石中心醫(yī)院;4.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5.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醫(yī)院)
目的 研制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知識的測評工具。方法 通過查閱文獻和深入訪談患者,發(fā)展條目池;經(jīng)過2輪Delphi專家咨詢和預試驗后,形成初始量表;調查江浙滬地區(qū)的6家醫(yī)院的354例2型糖尿病患者,評價量表的信效度。結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含有11條目的2個公因子,累計解釋變異率為46.726%,內容效度為0.94,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7,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0.802。結論 本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適用于DM患者對飲食知識掌握的評估。
糖尿病; 飲食管理; 信度; 效度; 護理
Diabetes; Diet management; Reliability; Validity; Nursing
目前國內外有關糖尿病(Diabetes,DM)患者自我管理的測量工具較多[1-2],但測評飲食管理知識的工具不多。國外學者Stunkard等[3]設計的三因素飲食問卷,主要用于肥胖患者,未涉及DM患者的飲食知識。Lassale等[4]研制的食物頻數(shù)表能評估DM患者日常的飲食,但該量表適用于所有人群,特異性不高。國內學者王華等[5]研制的營養(yǎng)與飲食教育的知-信-行問卷,該問卷知識方面主要評估患者營養(yǎng)學知識。目前缺乏針對具體食物的DM飲食知識的測評工具。本研究將日常具體食物結合到糖尿病飲食知識中,調研患者對DM飲食知識的了解程度,旨在發(fā)展具有良好信效度的DM患者飲食管理知識調查問卷,能幫助宣教人員和患者了解其飲食知識掌握情況,從而指導患者改進飲食。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2014年7-10月在江、浙、滬地區(qū)等6家醫(yī)院就診的354例DM患者。納入標準:符合DM診斷;病情穩(wěn)定者(排除糖尿病伴發(fā)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嚴重的腦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等);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其中發(fā)放問卷354份,問卷平均完成時間約10 min,剔除4份漏項≥25%[6],5例拒絕填寫,收到有效問卷345份,有效回收率97.5%。
1.2 方法
1.2.1 發(fā)展條目池,編制初始調查工具 條目池來源于3個方面:(1)查閱文獻:未查到國內外基于糖尿病飲食管理知識設計而成的、反映具體食物的檢測工具。(2)患者的深入訪談: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提問以下問題:您知道哪些主食、水果、油、蔬菜和堅果對您的病情有好處?饑餓(非低血糖)情況下,哪些食物適宜用來充饑?極度饑餓(出冷汗、手腳發(fā)抖等)時,最好吃哪些食物?油、豆、乳類食物和葷菜中,哪些對血糖有好處?深入訪談了28例DM患者,發(fā)現(xiàn)患者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譜,進一步歸類食物,并進行提煉,形成最初問卷條目。(3)德爾菲(Delphi)專家咨詢:進行2輪專家咨詢,8名專家的組成包括營養(yǎng)師1名、內分泌科醫(yī)師3名、糖尿病??谱o士3名及工具研制專家1名。專家人員對形成的條目反復斟酌討論,刪除意思相同和不相關的條目,調整語句的順序及措辭。對10例不同年齡,教育背景和職業(yè)的T2DM患者進行調查,評價其對條目的理解性。
1.2.2 調查工具的結構及計分 工具包括12個條目,各條目的選項均為日常食物,每一條目包括5個正確選項和5個錯誤選項,答對1項得1分,錯1項扣0.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飲食管理知識掌握越好
1.2.3 資料收集 統(tǒng)一培訓6名研究人員,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言向患者說明該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患者同意后,由患者自行填寫;文盲或不方便填寫者由研究人員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向患者陳述,再進行答題,問卷均當場收回。重測間隔時間以內容基本遺忘、不受病情或治療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為原則,在首次測量后間隔1周隨機抽取28例患者再次測量,以評價重測信度。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臨界比值法(Critical ration,CR)檢驗每個條目的區(qū)分程度,刪除決斷值P>0.05的條目[7]。以內容效度指數(shù)(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公式計算,結果≥0.78,量表可以接受[8]。結構效度通常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7]:(1)KMO<0.5時,不宜做因子分析。(2)累計解釋變異量>40%方可接受。(3)條目與所歸屬公因子之間、各公因子之間、公因子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來辨別其集合效度和區(qū)分效度,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量表內部和外部一致性的判定分別使用Cronbach’s α系數(shù)和重測信度系數(shù)[6], 兩者系數(shù)>0.7,被認為可接受。缺失值處理:以有效觀察值的平均值作為缺失值的數(shù)值進行處理[7]。
2.1 基本資料 34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平均年齡(59.11±13.85)歲;男性173(50.1%)例;文盲者28(8.1%)例,小學及初中者(55%)190例,高中及以上115(33.3%)例;已婚者297(86.1%)例;就業(yè)者107(31%)例,待業(yè)、失業(yè)及退休者190(55.1%)例;臨床治療者284(82.3%)例;有并發(fā)癥者199(57.7%)例;糖尿病家族史者106(30.7)例;吸煙者88(25.5%)例;有醫(yī)保者205(59.4%)例;平均糖尿病病程(8.49±6.62)年;平均糖化血紅蛋白(9.21±2.24)%等。
2.2 項目分析 按照項目分析的原理,采用CR檢驗每一條目的區(qū)分程度,結果顯示,所有條目顯著差異值P<0.001,表明所有條目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故保留所有條目,進行下一步探索性因子分析。
2.3 效度分析
2.3.1 表面效度和內容效度 經(jīng)過文獻閱讀,對患者的半結構訪談,形成的條目池有11條。Delphi專家咨詢過程中,有專家認為“患者不能理解‘碳水化合物’這一概念,且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種類繁多”,故建議將初始條目1拆成正反2題,即條目1和2,形成了初始調查工具,并通過小樣本人群檢驗,呈現(xiàn)較好的表面效度??偭勘淼腃VI值為0.940,每一條目的CVI值0.875~1.0。
2.3.2 結構效度 本量表的KMO值為0.893,Bartlett的球形檢驗χ2=885.558,df=55,P<0.001,結果表明本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正交旋轉,選取特征值>1的因子,按因子分析的篩選原則[7],旋轉2次后,刪除條目2“哪些食物對血糖影響較大”,因其同時歸屬于2個因子,故予以刪除,最終形成含有2個因子11個條目的正式調查工具。按照條目間內在聯(lián)系及特質調整各條目的順序,對2個因子進行命名,即“因子1-日常食物類和因子;因子2-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類”,累計解釋變異率為46.726%,公因子的解釋變異率、各條目在歸屬公因子的載荷系數(shù),見表1。工具的集合效度和區(qū)分效度,見表2。
表1 各公因子載荷系數(shù)(n=345)
表2 條目與歸屬公因子間、公因子與公因子、 公因子與量表間的集合與區(qū)分系數(shù)(n=345)
注:*:P<0.001。
2.4 信度分析 (1)內部一致性分析經(jīng)探索性因子分析調整條目后,進行信度分析,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7,公因子1和2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09和0.581。(2)穩(wěn)定性分析:對28例患者首次測量,間隔1周后再進行重復測量,得出總量表、因子1和2的重測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0.802、 0.859和0.570。
本量表從初始條目的設置、內容效度的把握、結構效度和量表信度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從而保證了量表的質量。
3.1 抽樣 本研究調查了江浙滬地區(qū)6家醫(yī)院的門診及住院的T2DM患者,能代表該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因而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另外,樣本量的計算如果為總條目的5~10倍[7](理論為60~120例),本研究樣本量不符合工具測量學特征評定時樣本量的要求,但根據(jù)正式問卷抽樣調查的樣本量計算,若抽樣總體相當大或無限大,可根據(jù)公式n≥(k/α)2P(1-P)計算所得樣本量至少385例,樣本量越多推論的效度越可靠[7]。本研究人群為T2DM患者,人群總體相當大,故選取兩種方法算出的折中值。
3.2 量表的效度
3.2.1 內容效度 本研究邀請來自江蘇、浙江及湖南的三級甲等醫(yī)院的高年資、高學歷的專業(yè)人員,他們對量表各條目邏輯性、歸屬性及代表性進行判斷,如對各條目的措辭進行修改及語句順序進行調整,如將條目5中“果品”改為“水果”;將條目10中“饑餓時,優(yōu)先選擇的食物”修改為“饑餓(非低血糖情況)時,優(yōu)先選擇的食物”,使概念明確,通俗易懂,盡可能全面的覆蓋DM患者飲食的相關知識。本量表的CVI接近1,表明內容效度較好,各條目能準確表達所測量的內容。
3.2.2 結構效度 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公因子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條目2“哪些食物對血糖影響較大”在公因子1與2上載荷系數(shù)差值小于0.15[9],表明條目區(qū)分度較低,質量不好予以刪除;本研究2個公因子的累計解釋變異率46.726%,超過最低40%的標準[7],說明2個因子在46.726%的程度上能解釋T2DM患者飲食知識的掌握情況。2個因子11條目中,除條目12“突發(fā)低血糖時,應選擇哪些食物進行急救”因子負荷為0.446外,其他在0.50以上,每個條目不存在跨維度的情況,說明構建的工具設置合理,能體現(xiàn)我國T2DM患者飲食管理知識的范疇,所有條目具有較好的質量和代表性。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各條目與所歸屬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均r>0.4)均大于與其他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集合效度和區(qū)分效度[10];公因子間呈中低度相關,說明各因子的概念雖相互關聯(lián),但彼此獨立,共同體現(xiàn)著T2DM患者飲食管理的相關知識。公因子與總量表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驗證了各因子的分層架構度良好。
3.3 量表的信度 本調查工具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和重測信度在0.8以上,但因子2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和重測信度均低于0.6,可能與患者對條目的理解程度(如部分患者不理解夏威夷果和健康脂肪的食物)、條目數(shù)少[1](3條)、以及部分選項(葵花子是否為堅果,)概念不夠精確有關。也可能與國內的飲食習慣,如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了解較少有關。
3.4 量表的局限性 應豐富調查內容,拓展條目,以獲得更理想的調查工具。對目前患者缺乏的相關知識進行重點宣教,然后再進行信度檢驗。理論上,本工具也適用于1型DM患者,但本研究未納入相關人群進行分析,可行工具應用拓展的研究。
[1]Fitzgerald JT,Davis WK,Connell CM,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iabetes care profile[J]. Eval Health Prof, 1996,19(2):209-231.
[2] Toobert DJ, Hampson SE, Glasgow RE. 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results from 7 studies and a revised scale[J]. DiabetesCare,2000,23(7):943-950.
[3] Stunkard AJ, Messick S. The 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dietary restraint, disinhibition and hunger[J]. J Psychosom Res,1985, 29(1):71-83.
[4] Lassale C, Guilbert C, Keogh J, et al. Estimating food intakes in Australia: validation of the common 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gainst weighed dietary intakes[J]. Hum Nutr Diet, 2009, 22(6):559-566.
[5] Wang H, Song ZF, Ba YH, et al. Nutritional and eating education improve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ncerning dietary intake and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an outlying city of China[J].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3,17(10):2351-2358.
[6] Daring Y,Andren E,Nordholm L,et al.Reliability of an interview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J].Clin Rehahil,2001,15(3):301-310.
[7] 吳明隆.問卷統(tǒng)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58-165.
[8] Pofit DF, Beck CT.The content validity index:are you sure you know what’s being reported critique and recommendations [J].Res Nurs Health,2006,29(5):489-497.
[9] Kline P. The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M]. London: Routledge, 2000:113-198.
[10]Hawly M. Sources of stress for emergency nurses in four urban 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 [J]. Emerg Nurs, 1992,18(3):211-216.
王麗麗(1990-),女,山東聊城,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糖尿病管理
汪小華,E-mail:sxwang2001@gmail.com
R471,R587.1
A
10.16821/j.cnki.hsjx.2016.15.026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