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黑河市農廣校,黑龍江黑河 164300)
玉米螟危害特點及其防治方法
劉穎
(黑河市農廣校,黑龍江黑河 164300)
玉米螟蟲是糧食的主要害蟲之一,危害寄主的種類很多,玉米是受其危害最大的糧食作物。文章探討了玉米螟的危害特點,以及防治玉米螟的方法,對農業(yè)發(fā)展有實際操作意義。
種植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蟲俗稱箭稈蟲,也叫玉米鉆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對玉米危害較重,是常發(fā)性的害蟲。近年來,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發(fā)生了變化,肥水條件的改善與提高,使玉米螟的發(fā)生和危害逐年加重,已成為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做好防治工作,對玉米產量提高有很大幫助。
玉米螟的成蟲是黃褐色的蛾子,體型為中小型,長約1cm,翅膀展開約2cm,翅膀呈土黃色,中間有褐色斑點和橫著的波狀條紋,后翅顏色發(fā)深,呈褐色。相對于雄性蛾子,雌性顏色稍淺,整體鮮黃,后翅褐色,腹部偏胖。玉米螟卵呈魚鱗狀排列,卵是橢圓形發(fā)扁。幼蟲整體淡紅,背部有3條縱線,中間縱線最突出,約長2~3cm,背末端有毛4片。
(1)心葉期危害特點。低齡的幼蟲在玉米心葉內啃食嫩葉,使玉米心葉出現(xiàn)花葉。當被啃食的嫩葉展開后,葉片上形成不規(guī)則的半透明薄膜狀排孔,蛀食嚴重的心葉則破碎,不能展開。
(2)孕穗期危害特點。雄穗在抽出后,玉米螟幼蟲會在其上部蛀食,并進入到穗柄和以上的莖稈。玉米螟將破壞玉米的髓部組織,受害玉米營養(yǎng)及水分輸導受阻,營養(yǎng)傳輸不到穗部,穗部發(fā)育不良,導致玉米花葉,長勢衰弱,折稈,形成早枯,影響結實。
(3)抽絲灌漿期危害特征。抽絲灌漿期,玉米螟蛀食花絲內部,導致雌穗內部的花絲斷裂,影響灌漿。抽穗后,蛀食果實,啃咬玉米粒,危害玉米籽粒,使果粒破損變質發(fā)霉,嚴重影響千粒質量,果粒產生發(fā)癟,發(fā)爛現(xiàn)象,甚至缺失,這個時期危害最嚴重,玉米產量大大下降。
3.1綠色防治方法
綠色防治就是采用無公害的方法防治玉米螟。約85%以上的幼蟲在玉米秸稈和穗軸內越冬,因此,應加大力度消滅處理越冬寄主。為了防止來年開春化蛹羽化,壓低越冬的蟲源基數(shù),就需要在每年3月份,對玉米秸稈和穗軸進行加工粉碎,或者進行高濕漚肥。利用收割機進行收割玉米,也能消滅潛伏在莖稈內越冬的幼蟲,秸稈粉碎還田。
利用生物防治,即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體操作是人工繁殖赤眼蜂,然后,在玉米螟卵期放進玉米田間。原理是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卵粒中繁殖后代,利用赤眼蜂達到防治目的。這種生物防治方法經大規(guī)模試驗,其放置的效果在68%左右。
3.2物理防治方法
玉米螟成蟲有趨光性,利用此種特點,可以使用高壓汞燈進行誘殺。利用玉米螟成蟲趨光性,采取高壓汞燈進行誘殺的具體操作,就是在柴草垛或秸稈堆放地設置高壓汞燈,保持燈與燈的距離約1.5m,將燈進行固定高置,燈與水面的距離保持18cm左右,燈下放置捕蟲的水池,水池的直徑約1.2m,深12cm,水深6cm以上。開燈從6月下旬到7月下旬,每天晚上19時到凌晨3時,保持燈亮。注意在早晨及時把蟲蛾撈出,約2d換水,內加15g洗衣粉,水少時,應及時添水。
玉米螟羽化階段,用DT-15P型投射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在玉米田邊,每200m距離,放置1臺射式殺蟲燈,1臺燈可以防治3.33hm2的玉米螟成蟲。
3.3化學防治方法
心葉末期,在玉米株喇叭口內撒施顆粒藥劑,俗稱“砂子藥”,此種方法效果較好。具體的操作,用50%的辛硫磷乳油40ml與10kg的細砂混合均勻,每株撒施2g,此種防治效果在85%以上。穗期可用甲柳克顆粒劑,在雌穗下的2片葉上撒施,可以增強效果。在玉米螟幼蟲發(fā)生期,還可以使用田間噴霧機噴灑BT粉,大約每667m2田地25g兌水22.5kg左右。在玉米螟末期進行毒殺。
文章介紹了玉米螟防治的綠色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是目前防治玉米螟常用方法,能夠控制玉米螟危害,減少玉米螟帶來的損失。玉米螟的防治是農業(yè)必須攻克的難題,隨著研究的深入,玉米螟一定會得到更好的防治。
[1]李紅,曠龍江,吳海娟,等.齊齊哈爾市玉米螟發(fā)生量的預測預報.中國農業(yè)氣象,2004,50~52
[2]趙秀梅.2011年齊齊哈爾市亞洲玉米螟發(fā)生為害及其防治對策.中國植保導刊,2012,32(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