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高,秦慧斌,張瑞廷,王宗彥,李利民
(1.中北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太原 030051;2.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太原 030027)
一種新型微動凸輪的參數(shù)化建模與加工仿真*
黃登高1,秦慧斌1,張瑞廷1,王宗彥1,李利民2
(1.中北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太原 030051;2.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太原 030027)
針對凸輪機構(gòu)執(zhí)行件最大行程不可調(diào)的缺點,提出一種新型微動凸輪及其CAD/CAM一體化設計制造方法。凸輪的結(jié)構(gòu)為圓盤形,徑向是沿著圓周方向均布的12個子曲面輪廓,同一徑向位置處的輪廓曲線為擬合的余弦曲線,可以實現(xiàn)執(zhí)行件最大行程可調(diào)的往復運動。應用VB6.0對SolidWorks進行二次開發(fā),完成了凸輪曲面參數(shù)化設計,實現(xiàn)了設計模型、工序模型、裝配體仿真模型及CAM制造模型的自動更新。依據(jù)模型進行了運動仿真驗證和CAM加工仿真試驗。通過分析,驗證了該設計方法應用在凸輪的可行性及實用價值。
新型凸輪;參數(shù)化設計;工序模型;加工仿真
凸輪機構(gòu)是由凸輪、從動件和機架三個基本構(gòu)件組成的高副機構(gòu)。由于凸輪機構(gòu)可以實現(xiàn)各種復雜的運動要求,而且結(jié)構(gòu)簡單、緊湊,廣泛應用于各種自動機械、儀器和操縱控制裝置。南昌大學的高尤坤等人[1]利用7次多項式改進了自動裝盒機插舌凸輪曲線,減小了凸輪磨損,延長了使用壽命。新疆大學李長勇等人[2],根據(jù)從動件運動規(guī)律曲線設計出了一種新型凸輪實驗裝置,可以反求出凸輪的外形。文獻[3-5]是應用數(shù)學方法對凸輪曲線輪廓進行了優(yōu)化,使運動能夠平穩(wěn)。綜上所述,凸輪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優(yōu)化曲線輪廓或根據(jù)執(zhí)行件工作要求反求出曲面輪廓。當凸輪磨損后,達不到工作要求時或工況對執(zhí)行件的最大行程有新的要求時,以上的設計方法在不重新設計制造新凸輪的前提下,是無法滿足要求的。
從凸輪執(zhí)行件最大行程的柔性出發(fā),設計出一種新型微動凸輪,可以保證從動件最大行程在一定范圍內(nèi)線性調(diào)節(jié),這就解決了上述問題。選用曲線輪廓為平緩的余弦函數(shù)Acos(0.1x)來減小摩擦,在圓周方向均布十二個完全相同的子曲面輪廓,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還避免了從動件與單個子曲面的連續(xù)接觸,減小了磨損。并且從CAD/CAM一體化的角度,對凸輪進行了加工仿真。
傳統(tǒng)凸輪機構(gòu)的執(zhí)行件只能實現(xiàn)單一的周期性運動,凸輪與從動件的相對運動在徑向[6],這就限制了凸輪執(zhí)行件的最大行程可調(diào)節(jié)性。然而相對運動也可以在軸向,這樣在不同φa處就可以實現(xiàn)不同高度的行程。如圖1所示,以內(nèi)外輪廓徑向直徑分別為60mm, 180mm為例建立凸輪模型。
圖1 凸輪模型
曲面是由12個完全相同的子曲面組成,通過陣列特征可以得到最終的曲面。采用內(nèi)外兩個輪廓作為驅(qū)動輪廓,內(nèi)輪廓為12邊形的外接圓,外輪廓為12邊形的內(nèi)接圓,如圖2所示。
圖2 內(nèi)外輪廓輔助線
由于要保證凸輪內(nèi)外輪廓切線在φ60mm,φ180mm,所以必須以兩個輔助12邊形來確定放樣曲線所在的面。根據(jù)上圖可知,當內(nèi)外輪廓直徑分別為φ60mm,φ180mm時,設置的1/12輪廓的參考面應距離右視基準面分別為28.98mm,90mm。內(nèi)外輪廓放樣曲線及相關(guān)參數(shù)如圖3所示。
圖3 內(nèi)外輪廓放樣曲線
內(nèi)外曲線輪廓方程均為y=Acos(0.1x)
外輪廓的A1=h1/ (1-cos(0.1p)),
內(nèi)輪廓的A2=h2/ (1-cos(0.1q)),其中,A為曲線幅值,h為曲線頂點到曲線末端的垂直高度,b為曲線末端到凸臺上表面的距離,本文的原始模型的參數(shù)h1=6,h2=4,b1=b2=5。p,q為常量由圖2確定p=24.12,q=7.76(單位均為mm)。
如圖4所示,以內(nèi)外兩個封閉草圖為驅(qū)動進行放樣,得到1/12的曲面特征,再進行陣列得到初步的曲面輪廓。
圖4 放樣和陣列得到的模型
從DFM(Designformanufacture)面向制造的角度建立零件模型,生成零件特征設計樹[7],通過工序驅(qū)動,利用特征回退技術(shù),依次壓縮特征,可方便生成工序配置模型。運用此方法,得到凸輪工序模型配置樹如圖5所示,在此基礎上添加各工序的尺寸及公差要求,當點擊圖5中各工序,可得到凸輪三維MBD工序模型,如圖6所示。
圖5 凸輪工序模型配置樹
圖6 凸輪三維MBD工序模型
上圖中MBD(ModelBasedDefinition)即基于模型的定義。把工序中的尺寸及公差標注在三維模型上,使得三維模型為工序信息流的唯一來源。當某一步工序尺寸變化時,其它工序尺寸也會更新。當零件復雜或工序比較多時,相較于傳統(tǒng)的二維圖紙表達工序信息,此方法可以減少工藝人員的工作量提高效率,避免各工序信息之間表達產(chǎn)生歧義。
凸輪的參數(shù)化設計可以準確、快速的實現(xiàn)模型自動更新[8],縮短產(chǎn)品的設計周期。利用VB6.0開發(fā)了此凸輪設計系統(tǒng)。
為了保證參數(shù)驅(qū)動得到的模型正確,應減少驅(qū)動尺寸基準的相互繼承,即在最初建模階段應避免在前一步特征的面上繼續(xù)建下一個特征的草圖,而應該新建基準面之后再建草圖,所有草圖都是在各自新建基準面上建立,便于參數(shù)驅(qū)動的控制。否則會給程序開發(fā)帶來難度,甚至程序報錯,或者得到錯誤的驅(qū)動模型。因此,在設計此凸輪時以凸臺上表面為最初參考面,把凸輪毛坯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上半部分毛坯高度=h1+b1+m,下半部分毛坯高度=10+n。
通過改變m,n、h1、b1、h2、b2六個主參數(shù)(m,n分別為毛坯上下表面余量),并點擊設計界面中的[重建模型],可以快速實現(xiàn)設計模型和上述圖6的MBD工序模型更新。
根據(jù)此凸輪的特點,設計了凸輪機構(gòu),可以實現(xiàn)執(zhí)行件平緩的上下往復運動,如圖7所示,為凸輪機構(gòu)裝配體模型。
圖7 凸輪機構(gòu)裝配體模型
當給定桿距x時,點擊設計界面中 [行程理論高度h]即可得到執(zhí)行件的行程高度。單擊[裝配體更新],桿距x也會在裝配體Motion中更新,為仿真分析提供了便利。以h1=6mm,h2=4mm為例,從動件行程范圍可在4~6mm內(nèi)進行調(diào)節(jié),原理如圖8所示,當以凸輪中心為圓心時,若從動件距凸輪中心為x時,凸輪行程理論高度h=(h2-h1) / 60×(90-x)+h1,其中x為執(zhí)行件到凸輪中心的距離,其中x=a/2。
圖8 h1,h2關(guān)系圖
為了驗證調(diào)節(jié)的精度,通過設定引力等物理參數(shù)進行了Motion仿真,從仿真后的圖解得到仿真的行程高度,由表1可以看出同一x處時,Motion仿真的行程高度與理論結(jié)果有細微差別,但對凸輪精度的影響在可控范圍。
表1 最大行程高度
檢驗一個零件設計合理與否,可加工性的優(yōu)劣,以及加工后零件的質(zhì)量能否滿足實際的工作要求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直接進行機床實驗,成本比較高?,F(xiàn)在的主流仿真加工軟件,如SolidCAM、CATIA、ProE、Mastercam等主流加工仿真軟件都能進行各種模式的加工仿真??紤]到SolidWorks與SolidCAM有良好的兼容性,不需要把模型再轉(zhuǎn)化為標準格式,而且同一零件的各種模型的信息流有良好的共享性,所以選擇此凸輪的CAM仿真在SolidCAM環(huán)境下進行。
如圖9所示,根據(jù)凸輪的特點及加工規(guī)范,在CAM仿真環(huán)境下設置不同的加工策略,確定了各工序所選刀具、主軸轉(zhuǎn)速、進給量、切削深度等參數(shù)。制定出10個詳細工序,分別為銑底面、倒角、鉆孔、銑安裝孔、銑頂面、銑外輪廓、銑內(nèi)腔、粗加工曲面、二粗、精加工曲面,對應于圖9中10個加工工序。圖中Mac(1,2)位置為CAM加工的兩個參考點,從而實現(xiàn)工件的反轉(zhuǎn),方便加工工件的另一端。
圖9 加工工序樹
在SolidCAM加工仿真之后,可以分別查看各步工序的加工用時,加工曲面輪廓用時占到了全部時間的80%,這是因為凸輪零件工作時接觸面是曲面,所以必須保證曲面的加工質(zhì)量,這就要求加工曲面時,刀具進給速度和切深不能很大,而且需要多步粗精加工。在保證加工質(zhì)量的前提下,對刀路進行優(yōu)化,減少了空切時間,如表2所示,為優(yōu)化前后加工時間對比。
表2 加工時間對比
SolidCAM可以與零件的設計模型,工序模型共享信息,當改變設計模型后,SolidCAM的加工模型也會改變。只需在毛坯中定義兩個加工原點、加工深度,并且在加工策略中選擇[全部計算],就完成了加工策略的更新。然后查看模擬的加工質(zhì)量并生成刀位文件。最后通過機床后處理把刀位數(shù)據(jù)文件轉(zhuǎn)換成指定數(shù)控機床能執(zhí)行的數(shù)控程序[9-10],導入目標機床就可以進行實際加工。
本文設計了一種新型微動凸輪的實體模型,其最大特點是執(zhí)行件最大行程的線性可調(diào),當凸輪磨損后調(diào)節(jié)桿距可以修正執(zhí)行桿件的最大行程。通過VB6.0實現(xiàn)了模型自動更新,提高了設計效率。在SolidCAM環(huán)境下對凸輪進行了加工仿真及刀路優(yōu)化,而且當設計模型不合理時,仿真加工環(huán)節(jié)會給出反饋,從而修正模型。
[1] 高尤坤,郭烈恩,王官明. 多功能自動裝盒機插舌凸輪曲線的改進[J]. 制造業(yè)自動化,2014(2):32-34.
[2] 李長勇,巨剛,袁亮,等. 一種新型凸輪實驗裝置設計及分析[J]. 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shù), 2016(3):123-127.
[3] 孫樹峰,周以齊.基于非均勻有理B樣條的空間凸輪設計[J]. 機械工程學報,2009,45(8): 125-129.
[4] 楊延峰,張躍明,張玲愛,等.數(shù)值計算方法在凸輪設計與優(yōu)化中的應用[J]. 機械設計與制造, 2005(10):17-18.
[5] 張小國,吳義忠,李廣安. 有限諧波加速度曲線在凸輪設計中的應用[J]. 機械設計,1998(10):14-16,43.
[6]Maiti,Rathindranath,Biswas,etal.Designanddevelopmentofstrainwavegeneratingcamforanewconceptharmonicdrive[J].ProceedingsoftheInstitutionofMechanicalEngineers,2013,227(8):1870-1884.
[7] 秦慧斌,侯志利,王宗彥,等. 機械產(chǎn)品三維廣義參數(shù)化設計關(guān)鍵技術(shù)的研究與應用[J]. 機械設計,2008,25(7):54-57.
[8] 趙健. 基于NX運動分析的凸輪設計方法及其誤差分析[J]. 機械研究與應用,2010(4):64-66,68.
[9]BSingh,DSingh,JSSaini.ANewMethodtoDesignCamUsedinAutomobileHeating,VentilatingandCoolingSystem[J].JournalofTheInstitutionofEngineers,2012 ,93(4):275-286.
[10]RuiHuang,ShushengZhang,XiaoliangBai,etal.Multi-levelstructuralizedmodel-baseddefinetionmodelbasedonmachiningfeaturesformanufacturingreuseofmechanicalpart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2014,75(5-8):1035-1048.
(編輯 李秀敏)
Parametric Modeling and Machining Simulation for a New Type of Micro Motion Cam
HUANGDeng-gao1,QINHui-bin1,ZHANGRui-ting1,WANGZong-yan1,LILi-min2
(1.SchoolofMechanicalandPowerEngineering,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China;2.ShanxiFenxiHeavyIndustryCo.,Ltd.,Taiyuan030027,China)
Aimingatthedisadvantageofthemaximumcan’tbeadjustedforthecammechanism,anewmethodofCAD/CAMintegrateddesignandmanufacturingformicromotioncamisputforward.Thestructureofthecamisacirculardisc,andthetwelvesamesurfaceprofilesareevenlydistributedintheradialdirection.Thecontourcurveofthesameradiallengthisthecosinecurvefitting,whichcanrealizethereciprocatingmotionoftheactuatorinacertainrangeoftravel.UsingVB6.0asatooltodevelopSolidWorks,finallyrealizedtheparametriccontrolofcamsurface.Itmakethedesignmodel,processmodel,assemblysimulationmodelandCAMmanufacturingmodelareupdatedautomatically.Accordingtothemodel,themotionsimulationverificationandCAMprocesssimulationarecarriedout.Thefeasibilityandpracticalvalueofthisdesignmethodincamareprovedthroughanalysis.
newtypecam;parametricdesign;processmodel;machiningsimulation
1001-2265(2016)12-0013-03DOI:10.13462/j.cnki.mmtamt.2016.12.004
2016-07-25;
2016-08-28
2016年山西省重點研發(fā)計劃(指南)工業(yè)項目“面向智能車間的三維工藝研究與應用示范”(2016033)
黃登高(1992—),男,山西浮山縣人,中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機械產(chǎn)品數(shù)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shù),(E-mail)526985189@qq.com;通訊作者:秦慧斌(1978—),男,山西潞城人,中北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機械裝備產(chǎn)品數(shù)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shù),(E-mail)qhbsss@163.com。
TH166;T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