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非
永州市公安干部中等專業(yè)學校,湖南 永州 425000
?
法治的契約性本質芻論
廖非
永州市公安干部中等專業(yè)學校,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結合當今現(xiàn)實,尋找出人治與法治的相通處,從法治的契約性本質入手,指出具有強制性的法律的本質之一就是契約性,特別是在和平時期,正因為如此,法律制定出來后,從政府到社會到個體均應自覺遵守,自覺捍衛(wèi)法律的權威性,使其切實可行。
關鍵詞:法治;契約性;本質;踐行
法治和人治的關系就常常被認為是相沖突的,但筆者以為,其實二者之間也是能相通的,即法律,特別是民法和行政法,是建立在平等協(xié)商的契約性意志上的,又具有強制性的國家意志。所以法律是柔性與剛性的辯證統(tǒng)一,是契約性和強制性的辯證統(tǒng)一,特別是在世界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契約性重要意義日益彰顯。
所謂契約,它指的是兩個當事人之間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xié)議,或者有一個以上的當事人為一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允諾。換言之,契約是能夠用法律約束的立約人的合意,或者是能直接或間接用法律強制執(zhí)行的允諾。沒有契約就沒有法律,契約是法律的基礎。
國家法律可以說就是一種具有國家強制力的契約,體現(xiàn)了人民的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施,所謂法治就是指各種關系及其運行,均在體現(xiàn)共同意志的契約規(guī)定中運行,體現(xiàn)其相應的意志,合理承擔責任與義務,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有序運行、穩(wěn)健發(fā)展。這種契約在一個國家內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各級政府尊崇法律
首先,因為政府掌握著國家權力,所以政府及工作人員對法律的尊崇與履行極為重要,我國自古就有“以吏為師”的文化傳統(tǒng),必須形成共識是,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是正其當性的來源,合理存在的可能,同時也是法定的,即法定的權力與義務,是人民與執(zhí)政者之間的一種契約,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尊崇法律,在法定范圍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既不能超越法律的授權濫用,也不能消極的不作為。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上行下效,形成蔚然成風的社會法治風尚。
二、社會組織履行法律
社會組織在其日常工作中,在處理各種關系時,均當依法行事,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不能另起爐灶,另搞一套,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否則就難持續(xù)運行。比如1989年,丹江口市民盛忠奎(化名)夫婦辦了這樣一份業(yè)務:拿出2000元積蓄存入當?shù)啬硣秀y行,辦理兩張存單,上面寫明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萬元。今年,存單終到期??墒⒅铱驄D去銀行取錢時,卻被告知存單已失效。當?shù)叵袷⒅铱@樣的儲戶有70余人。銀行給出的解釋是,央行1989年針對保值儲蓄下發(fā)了緊急通知,該業(yè)務期限最多不能超過8年。從契約精神看,當銀行和儲戶簽下這一協(xié)議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合同關系。既然是合同,就應該履行。這是現(xiàn)代社會最基本的契約原則。尤其是銀行,更要重視契約。因為契約是銀行生存之本。假如沒有這種信任,那么銀行就不可能有存款。事實上,缺了這種契約精神,商業(yè)社會就不可能持續(xù)。其他各項工作均是如此。
三、每位公民遵守法律
契約作為一種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意志協(xié)定,它明確了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確定了相關人員的社會關系。以保障社會次序在一定階段的有序性和穩(wěn)定性。所以,縱然設定好的契約也許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損個人利益,但從穩(wěn)定和睦與長期的角度看,也是值得的付出,所以必須遵守。因為一個運轉良好的現(xiàn)代社會,是陌生人之間可以迅速達成合作的契約社會。為了實現(xiàn)陌生人之間的合作,契約精神應當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交往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國家,社會,企業(yè),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這就是知情同意的力量,自由的個體之間,在掌握了充分信息,不故意欺瞞,不被外力脅迫的情況下,自愿簽訂的契約,就是一份需要每個當事人遵守的神圣約定。這份約定是平等的,不能因為身份地位,或者親疏遠近的不同而在執(zhí)行中打折扣。國民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均可在其中彰顯。而國家的責任,就是督促和保證契約能夠得到執(zhí)行和遵守。
可見,在新的形勢下,當剛柔相濟的法治文化、平等有力的契約精神深入人心時,尊法、守法和履行法律就會漸成自覺和習慣,而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便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規(guī)范我們的工作,化解其中的矛盾,體現(xiàn)出既以人為本,又弘揚以法為核心的法治契約精神,提高依法治國的水平,從而切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公丕祥.法制現(xiàn)代化的理論邏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論熱點面對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鄺少明,李秀華.和諧與利益[J].法學論壇,2005(4).
作者簡介:廖非(1968-),男,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永州市公安干部中等專業(yè)學校,研究生學歷,法律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治安管理處罰法和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61;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2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