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佳晨 趙 添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
論我國行政立法權的濫用
姜佳晨趙添
湘潭大學,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行政立法權逐漸膨脹。因監(jiān)督無法律依據(jù);立法機關立法供給不足,基層立法水平低,知識儲備不夠;地方行政機關對政績的追求三個原因,使我國出現(xiàn)濫用行政立法權的情況。
關鍵詞:行政立法;權利濫用;原因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jù)授權法(含憲法)創(chuàng)制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行為。隨著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qū)的市地方立法權。我國行政立法權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立法機關的工作壓力,高效快捷地解決了各地區(qū)、政府部門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各類問題。但行政機關立法權的膨脹也使得行政機關濫用其行政立法權,侵害了公民權益,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究我國行政立法權濫用的原因。
一、監(jiān)督無法律依據(jù)
這種權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行政機關的職權。關于行政機關的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制定權在憲法和組織法中進行直接的規(guī)定;二是議會授權,在傳統(tǒng)的人民主權理論中,人民民主選出的議會是唯一的擁有立法權的機構。而議會可以通過立法的方式將其掌握的立法權有限制地授予行政機關。根據(jù)行政立法的權力來源,與我國的權力機關的組織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立法活動時受到立法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jiān)督。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雖然對立法權限的授予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其規(guī)定缺乏明確性與確定性,隨意性較大,且對于行政機關立法權限的授予模糊不清,出現(xiàn)了大量的籠統(tǒng)的授權。在新《行政訴訟法》出臺之前,行政立法的監(jiān)督與救濟上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導致了實踐中行政機關對經濟、社會、生活在法律賦予的立法權限內進行自由的調控。而立法機構在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立法活動的監(jiān)督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jù),我國又沒有憲法法院對行政立法進行違憲審查。寬泛的授權與缺乏法律依據(jù)的監(jiān)督導致在行政立法實踐中行政機關立法自由度過大,極易與上位法律相沖突,對公民權利造成侵害。
二、立法機關立法供給不足,基層立法水平低,知識儲備不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立法機關所面臨的立法任務越來越重,由于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的性質要求了立法機關立法的程序繁瑣、周期長。而且立法機關的組成成分及其性質決定了立法機關的所有成員不一定全部具備制定技術性強的法律的能力。加之社會問題的復雜化,立法機構成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立法所需要掌握、了解的科學知識與現(xiàn)實問題。這樣就導致了立法機關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立法任務,也無法充分滿足社會對法律的要求。
加之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張,自2015年《立法法》的修訂后,我國有233個市依法獲得了立法權,而在這些基層行政單位中,是否有足夠的人才儲備、豐富的立法經驗、以及充分的經費,都是制約基層行政單位行政立法的重要因素。行政立法,本就是旨在對最緊迫、最薄弱、最關鍵的問題進行規(guī)范,若沒有充分的人才儲備與充足的準備,行政立法將無法起到其應有的效果;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立法的過程中難免會與上位法發(fā)生沖突,或者與法律精神相違背,這不僅會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不便,更可能直接導致公民權益受到嚴重的損害;脫離實踐的立法將只是一紙空談,無法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基層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立法的過程中,沒有相對應的法律知識儲備,只是根據(jù)常識與經驗,以規(guī)范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的形式任意制定規(guī)則,其出發(fā)點雖是為了規(guī)范社會行為,便于工作開展,但極易與現(xiàn)行法律精神相沖突,導致司法混亂,或使公民權益受到嚴重損害。
三、地方行政機關對政績的追求
自依法治國理念入憲以來,我國法治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法制不斷完善,各地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提出法治化的發(fā)展路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部分地方主政者為積累政績,盲目推動立法,造成了部分立法與法律精神相違背,脫離實際,沒有實踐性。
其次,地方行政機關通常會利用行政立法的方式,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保護地方特色產業(yè)。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發(fā)展的目的無可厚非,但因此違反法律規(guī)定,違規(guī)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的做法顯然是舍本逐末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對經濟建設大開綠燈,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是全國各地政府最迫切的需求,部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超過十個甚至幾十個百分點。經濟的發(fā)展是大眾所期望看到的,但是行政立法的“開道護航”給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蒙上了一層罪惡的面紗。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這一切的不合法都因為行政機關濫用立法權為其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
四、結語
行政立法,旨在對最緊迫、最薄弱、最關鍵的社會問題進行緊急規(guī)范,避免形成司法的真空期,造成社會混亂。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由此衍生的問題不斷增多。作為行政法構建最基礎的一環(huán),行政立法的立法主體與程序需受到嚴格的監(jiān)督與限制。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法治化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唐亞輝.行政立法權控制論[D].湘潭大學,2012.
[2]王鍇.我國行政立法性質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03).
[3]鄭繼湯.“行政立法權”的概念釋義[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5(01).
[4]曾祥華.論行政立法權來源的正當性[J].學習與探索,2005(04).
作者簡介:姜佳晨(1995-),女,漢族,山東德州人,湘潭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趙添(1995-),男,漢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2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