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玲 劉旭彩1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
英漢翻譯方法中的平衡性研究
張桂玲*劉旭彩*1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32
摘要:在翻譯界,對英漢翻譯方法的爭論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本文主要研究翻譯方法中平衡性的傾向問題,以“直譯、意譯”和“歸化、異化”翻譯方法為例,探討如何在兩種翻譯方法中達到平衡,旨在給譯者提供一種新的英漢翻譯途徑,對翻譯方法的結(jié)合與應用有更深的理解,掌握兩種方法的平衡,使其翻譯出更為大眾所喜愛的作品。
關鍵詞:翻譯方法;平衡性;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
一、引言
英漢翻譯的歷史悠久,起初人們多從翻譯的方法、技巧與策略等方面進行探索,例如嚴復的“信、達、雅”、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以及后人提出的“直譯、意譯”和“歸化、異化”理論。后來譯者發(fā)現(xiàn)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簡單轉(zhuǎn)換,更是一種復雜的文化轉(zhuǎn)向。這就對大家討論何為好的翻譯產(chǎn)生了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能翻譯出好的作品一直是譯者關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提出翻譯既然是一種復雜的語言與文化實踐,好的翻譯不可能使用一種方法就能完成語言與文化的轉(zhuǎn)換,它需要的應是多種方法并用,而且要取得一種相對的平衡,使譯文既不會顯得過于生硬,也不會看起來過于疏遠原文。世間萬物都講究以平衡維系穩(wěn)定,筆者相信在翻譯中找到平衡,才能翻譯出好的作品。本文主要對“直譯、意譯”和“歸化、異化”翻譯方法中的平衡進行分析。
二、直譯和意譯
直譯與意譯是最早提出的翻譯方法,主要體現(xiàn)語言層面的意義與形式。直譯指的是在譯文中我們不僅要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還要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辭風格及語句形式。其表現(xiàn)就是“字字對應”。而意譯是指原文的有些內(nèi)容與形式不宜用或不能用譯文直接表達出來,這時我們就要經(jīng)過分析,以另外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要更側(cè)重于意思翻譯,不拘泥于表面文字,使譯文更符合譯文的語言文化。這兩者哪一個能達到翻譯的對等呢?翻譯的對等是譯者追尋的最高境界,有譯者說翻譯的對等應該用直譯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對應,實現(xiàn)真正的對等;但另一些譯者認為英語與漢語是兩種語系,認為在意義上實現(xiàn)對等才是真正的翻譯對等,提倡用意譯。筆者想問:有沒有譯者可以肯定的說他只用直譯翻譯法,有沒有譯者肯定的說他只用意譯翻譯法?答案無疑是否定的。譯者們逐漸意識到直譯與意譯的翻譯方法既是相互對立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所謂的對立就是兩種方法側(cè)重的方向不同,而所謂的統(tǒng)一就是在翻譯中這兩種方法需要相互結(jié)合著使用,最終形成好的翻譯文本。在翻譯文本時,直譯和意譯方法如何使用以及結(jié)合時哪種方法使用的更多,就成為了譯者關注的焦點。下面舉例說明直譯與意譯翻譯方法中的平衡傾向。
例句1:I give my youth to the sea and I came home and gave her(my wife)my old age.
①我把我的青春給了海洋,回到家,我把我的老年給了我的妻子。
②我把青春獻給海洋,等我回到家里見到妻子時,已經(jīng)是白發(fā)蒼蒼了。
讀者讀譯文①時,是否感覺生硬別扭,這就是直譯的缺陷。譯文②與譯文①相比要通暢、雅致許多,譯文②在翻譯時,對譯文進行文學性修飾,讀起來就更形象生動,這就更傾向于意譯,而前半句還是直譯,所以譯文②翻譯時意譯多于直譯,這里的平衡也就傾向意譯。
例句2:For Maria,this is a great success in her life,just as the brave winning over a great battle against the gigantic man in the black forests.
①在瑪麗亞看來,這是她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成功,這種成功就好像她英勇無畏地戰(zhàn)勝了黑暗森林中的巨人。
②在瑪麗亞看來,這是她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成功。
從這兩句話的對比中,筆者認為譯文①信息全面,優(yōu)于譯文②,從而得出此時翻譯的平衡傾向直譯。
從例句中可以看出,例句1中平衡傾向意譯法,例句2中平衡傾向直譯法,如何確定直譯與意譯翻譯方法中的平衡是難點。筆者認為例句1較詩意,強調(diào)意境,傾向意譯法,而例句2重在敘述,直譯更能完整達意。由此看出,在直譯與意譯法中,平衡的傾向與原文本的類型及用途相關。在英漢翻譯方法中,不僅直譯與意譯法涉及平衡性,在歸化與異化法中,翻譯的平衡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歸化和異化
歸化和異化也是兩種常用的翻譯方法,它們是直譯與意譯法的概念延伸,但又不等同于直譯與意譯。直譯和意譯關注的是語言層面的翻譯,而異化和歸化法卻將翻譯擴展到語言、文化和美學等因素上。歸化是指把譯文本土化,用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以讀者為導向,把譯文譯成讀者的本國語言。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而異化是指在翻譯上采納外來文化的語言特色,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類似于作者所使用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使用異化法的目的在于關注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diào),在中國,翻譯家魯迅就曾強調(diào)翻譯應帶有“洋味”。作為兩種翻譯方法,歸化和異化也是對立統(tǒng)一,又相輔相成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是不存在的。在翻譯時,應同時使用歸化和異化法,使譯文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
下面依舊舉例說明:
例句3: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①人多智廣。
②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③一人不及兩人智。
譯文①簡單明了,直言大意,但丟失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其實就是譯文過于概括;譯文②再現(xiàn)了原文意義,且形象生動,但“諸葛亮”一詞是中國特有的人物,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不知其義,也就是譯文過度歸化;譯文③則同時滿足了達意、通暢及傳達文化內(nèi)涵等幾方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既使用了歸化法又使用了異化法,異化體現(xiàn)在具體到“一人、兩
人”,而歸化則體現(xiàn)在“才智”上,兩者結(jié)合,就比前兩個譯文要更勝一籌,這里,為了使讀者明白內(nèi)涵意義,平衡就應傾向歸化法。
例句4:He is rich enough.To give him money is simply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①他很富有。給他錢簡直是多此一舉。
②他很富有。給他錢簡直是背著煤到紐卡斯爾——多此一舉。
譯文①采用歸化法,雖忠實達意,簡潔流暢,卻沒有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譯文②雖看起來稍長,但較好地再現(xiàn)原文意義,沒有漏譯地名紐卡斯爾,又加以歸化法譯出其隱含意義。因此就比譯文①更生動,也更能為讀者所接受。從譯文②中,讀者可以看到譯文用異化法保留原文所有信息,只在最后加入歸化,解釋其內(nèi)涵。所以譯文傾向異化翻譯法。在譯文②中,兩種方法達到了相對的平衡,翻譯出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從例3與例4中分析出,在歸化與異化的翻譯方法中,翻譯的平衡主要以讀者為導向,例3中平衡傾向異化是為了讓讀者弄清原文意義,而例4中平衡傾向異化是使讀者能把原文與譯文相對應起來。由此得出,歸化和異化翻譯法中的平衡是由讀者的需要、理解及喜愛決定的。
四、總結(jié)
近年翻譯市場欣欣向榮,眾多翻譯作品大量涌現(xiàn),前景良好,但其中也存在巨大的隱患——翻譯質(zhì)量的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一隱患,期望譯者在翻譯時應采用多種譯法,并關注翻譯方法中的平衡性。平衡的傾向需根據(jù)讀者、文本和社會文化而定,讀者的喜愛決定平衡的傾向,文本類型會限制平衡的傾向,社會文化會影響譯文的翻譯。例如在大多數(shù)文學翻譯中,平衡需傾向歸化和意譯,因為文學作品文學性和藝術性較高,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上都需細加工、多潤色,這樣自然就需多用歸化和意譯的方法。而非文學作品,例如法律文件、商務文件,嚴謹性要求較高,平衡就應側(cè)重直譯與異化,以能忠實準確為最重要的目標。英漢翻譯方法較多,其平衡難掌握,譯者應多研究、多總結(jié)、多實踐,期望本文能給予讀者一定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陳言.論20世紀中國文學翻譯中的“直譯”、“意譯”之爭[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9(2):95-102.
[2]高強.淺談直譯法與意譯法在翻譯工作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8(14):263-264.
[3]羅選民.論文化/語言層面的異化/歸化翻譯[J].外語學刊,2004(1):102-106.
[4]熊兵.文化交流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中國科技翻譯,2003(3):5-9.
[5]張義宏.翻譯中歸化與異化的平衡性研究[J].校園英語,2014:180-181.
*作者簡介:張桂玲(1991-),女,漢族,吉林九臺人,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劉旭彩,女,長春師范大學,教授。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2-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