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核試驗的腳步如何才能停下
朝鮮的核試驗至少從1985年就已經開始了。在這30年里,朝鮮曾多次承諾放棄或暫停發(fā)展核武器,但又屢次食言。
1985年12月,朝鮮加入《核不擴散武器條約》,但之后依然秘密進行核試驗,1993年該國表達了退出意向,2003年正式退出。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后者要求調查其境內的核廢料堆場后,于1994年宣布退出。
2006年10月9日,朝中社報道稱,朝鮮成功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方沒有公布核試驗的地點和相關數據,韓國情報部門稱核試驗的地點在朝鮮東北部的咸鏡北道地區(qū)。2006年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
2007年2月13日,關于朝核問題的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通過了“2·13共同文件”,朝鮮承諾對其所有核計劃進行全面申報,將包括石墨慢化反應堆及后處理廠在內的一切現有核設施去功能化,以換取國際援助。不過朝鮮并未履約,并于2009年退出六方會談。
2009年5月25日,朝中社發(fā)表新聞公報說,朝鮮再次“成功地進行了地下核試驗”。公報稱,這次核試驗在爆炸力和操縱技術方面有了新的提高,進一步加強了核武器的威力,解決了不斷發(fā)展核技術的科技問題。2009年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874號決議,對朝鮮的核試驗表示“最強烈的譴責”,并要求朝鮮今后不再進行核試驗或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任何發(fā)射。
2012年2月29日,朝鮮和美國發(fā)布第三次高級別對話結果。朝鮮同意暫停鈾濃縮項目及核試驗和遠程導彈測試,作為條件,美國將恢復糧食援助。然而第二年,朝鮮進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試驗。2013 年2月12日,朝中社報道說,朝鮮國防科學部門當天在朝鮮北部地下核試驗場成功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報道說,此次核試驗爆炸威力大,使用小型化和輕型化的原子彈,試驗“水平高、安全、完美”,對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造成任何負面影響。
報道稱,此次核試驗的作用特性和爆炸威力等所有測定指標都完全符合設計值,從物理上顯示了朝鮮多樣化的核遏制力的優(yōu)秀性能。韓國國防部隨后確認朝鮮已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其爆炸估計為6000噸至7000噸梯恩梯當量。
2013年3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關于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問題的第2094號決議,要求朝鮮不再進行核試驗,放棄核武器計劃,并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決議同時承諾采取和平、外交和政治方式解決當前局勢,重申支持并呼吁重啟六方會談。
回顧朝鮮核武之路發(fā)現,1985年才加入《核不擴散條約》(NPT)的朝鮮,像中國一樣,早在1950年代就有了獨立開發(fā)核武器的雄心。
1950年代中后期,美國在關島、沖繩以及夏威夷大量部署核武器。1957年- 1958年,菲律賓、臺灣和韓國成為新的核武器部署地點,美國陸軍部署的短程核武器如短程核導彈、核大炮和核地雷則主要針對朝鮮半島可能爆發(fā)的沖突。
據1999年解密的美國國防部1978年歷史文件來看,1977年美國在朝鮮半島部署的核武器數量達681件,這已是尼克松和卡特政府從韓國撤走部分核武器后的數量。1960年代末據說最高峰曾達到上千枚,足夠摧毀朝鮮上百次。平壤市內不少深達150米的地下避難所,就是當初以核戰(zhàn)爭為前提建造的。
與美國嚴禁日本、韓國、臺灣等“小兄弟”在自己的核保護下獨自研發(fā)掌握核武器不同,蘇聯很快向中國提供了大量關鍵技術和設備。而朝鮮當時未敢公開其核武決心,但蘇聯慷慨大方地向其傳授如何和平利用核能,卻直接幫助朝鮮培養(yǎng)了專家隊伍。
據1997年叛逃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的親信、前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黃長燁透露,1958年金日成視察地下兵工廠時就反復強調要做好核戰(zhàn)爭的準備,并且從那時開始就計劃發(fā)展核武器?!八J為發(fā)展核武器必不可少,是統(tǒng)一朝鮮時防止美國干預的手段?!?/p>
1963年,朝鮮北部山澗開始核能設施的建設工作,此即今天寧邊核能研究中心的前身。當時研究所被偽裝為一個家具中心,聚集了100多名朝鮮研究人員,其中多數都曾在蘇聯進修。同年,朝鮮最高學府金日成綜合大學以及金策工業(yè)大學相繼設立核物理學院,開始自己培養(yǎng)核技術人才。直到1982年美國偵察衛(wèi)星發(fā)現寧邊疑似原子爐的建筑以及有較大范圍爆炸后留下的痕跡,才開始懷疑朝鮮在秘密開發(fā)核武器。不過當時朝鮮矢口否認,聲稱“這是純粹的核電站”。
1985年朝鮮最終加入NPT,美國一直對朝鮮開發(fā)核武器的可能性疑慮重重。1989年中情局的報告顯示,朝鮮核武器的開發(fā)跡象仍在急速擴大,但由于朝鮮仍處于蘇聯保護之下,美國也不好直接插手阻礙朝鮮的相關動作。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朝鮮失去了核保護傘。此后由于朝鮮和俄羅斯葉利欽政府的摩擦導致朝俄交惡,俄羅斯核技術人才撤離朝鮮。從此,遏制朝鮮核武器研制的“重擔”直接落在了美國的肩上。
朝鮮似乎寄希望于“核威懾”的積累將創(chuàng)造出一個轉折點,嚇倒美日韓,整個國際社會乖乖就范,像“進貢”一樣把保障朝鮮全面發(fā)展的資源和機會送上門來。然而這一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核國家,當年蘇聯強大核力量對美威懾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蘇美核競爭并沒能夠代替其他競爭,蘇聯因輸掉國內政策的競爭力而陷入危機。朝鮮核武器或能使美國更忌憚對其發(fā)動軍事打擊,然而美國搞垮一個國家的方式有很多。
有核武器就有一切,這是很老舊的思路,與全球化時代無法匹配。朝鮮如果決意發(fā)展經濟,早晚都要融入全球化進程,形成本國社會與外部、包括西方世界的大量接觸。到那時平壤就會發(fā)現,對于解決本國的很多問題來說,核武器根本使不上勁。
在朝鮮目前情況下,新核試驗或許可以鼓舞士氣,凝聚人心。但這決非長久之計。核試驗必然導致聯合國對朝施加更大壓力,國際社會的制裁也很可能進一步加碼。朝鮮的國際環(huán)境不斷惡化,而國家規(guī)模又比較小,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非常有限,因此新核試驗帶來的表面“正能量”很容易就被陷入僵局的大量問題消耗掉。
朝鮮需要嘗試通過其他途徑鼓舞民心,增加國家安全適應經濟社會多樣化發(fā)展的能力,使它隨時都落到實處。實事求是說,只要朝鮮跨入大體與東亞一體的發(fā)展浪潮,與國家安全直接或間接有關的挑戰(zhàn)會一個又一個涌來,它們真的不會因為朝鮮是“核國家”就望而卻步。
朝核危機爆發(fā)至今二十幾年,朝鮮是否比別的亞洲國家“更安全”了呢?非也,“核武器”如今很難說是朝鮮的力量源泉,還是它的負擔。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7、騰訊網2016.1.8漆菲、陳祥/文、《環(huán)球時報》2016.1.7、觀察者網2016.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