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霞查從儉/文
查廷華:從涇縣走出去的按察使
●葉彩霞查從儉/文
查廷華,字九峰,號實庵,安徽涇縣查濟人,族譜名為查崇華。查廷華科場屢試不售,轉事幕賓,即所謂師爺,曾先后為浙閩總督和福建巡撫衙署執(zhí)掌往來章奏,頗受倚重。清嘉慶初,由友人出資代捐通判。嘉慶十三年(1808)補授福州府通判,旋署理海防同知。嘉慶十五年(1812)署理臺灣府淡水廳同知。后又由親友借貸資金加捐道員,嘉慶二十二年(1817)選授河南南汝光道。任官未久,丁母憂回籍。道光二年(1822)入都起復授職京兆。道光五年(1825),奉調(diào)蘭州,襄理西北軍務。
作為一名靠自己實力打拼、從底層進入仕途的官員,查廷華身上體現(xiàn)了一名封建官員上為朝廷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可貴品質。
查廷華少時,因家貧不能完成學業(yè)。乾隆五十四年(1789)弱冠之年,徒步5000里投親到福建。到其地之后沒有什么事能糊口,就以做師爺作為自己的生活來源。因為他好問好觀察,漸漸通曉世事。擔任書記小吏數(shù)年后,為福州將軍魁倫所賞識,延入府中作為心腹。乾隆六十年(1795),從浙江至福建刮起了一股治理官場之風。作為福建一地的負責人,魁倫派他負責刑獄之事。因為福建下屬的州縣向來自然收入少,歷年的地方官吏都是羅織罪名,對大戶竭力搜刮,完成上繳任務,民眾苦不堪言。他借魁倫之力將這種風氣扭轉過來,官吏因貪婪而伏法,勒索民眾之風逐漸平息。受此恩惠,有錢的大戶紛紛出錢按照朝廷的通例為他捐官,又經(jīng)布政使景敏會同按察使劉大懿呈請,朝廷下旨:“福州府糧補通判查廷華由監(jiān)生捐縣丞,加捐布政司理問遞,捐通判分發(fā)閩省,盡忠閩疆,留用于當?shù)亍!?/p>
嘉慶十九年(1814)查崇華離開福建后,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選任河南汝光道。嘉慶二十四年(1819),皇帝六旬大壽,普施恩惠,免除民間歷年的拖欠。因河南離黃河近,歷年有河工料價的攤派征收,民間拖欠的數(shù)目巨大,鄰省山東就因為拖欠過久過多,官吏被奉旨查辦。所以,河南的官吏不知如何減免,惴惴不安。當時查崇華已在河南主事,力持損上益下之議,主張借此大好時機大力減免民眾的欠款。下級官僚向來尊重他,著力施行。事后僅此減免賦稅一事,河南一省民眾所得到的實惠為當時清政府十八省之首。
嘉慶十四年(1809),查廷華在福建署理海防的同時,連續(xù)收降了海匪張治、張然,后又捕獲剿滅了巨盜蔡牽,被賞五品頂戴及花翎,“通判查廷華在洋隨緝,攻沉匪船,尚為勤奮,著加恩賞加同知銜,仍賞戴花翎?!贝藘纱魏Y\平定后,又有南洋的朱渥,生性狡猾,想歸降但是找不到居中傳遞消息的人。此時清政府并不主張招降,據(jù)《清實錄》記載,當時嘉慶帝連頒諭旨,認定朱渥聲稱投降,決無誠意,實為緩兵之計,必須加緊剿捕。查廷華因為有歷次對付海盜的經(jīng)驗,大大增強了他對降服海盜的自信。不過出面招降,與朝廷旨意相違,若有所不測,只能自負其咎。在這種情況下他僅帶兩名仆從,大膽走上海盜船,招降了匪首朱渥,清政府未費一箭一彈,僅支出了三四萬元的安置遣散費用,就成功地降伏了閩浙沿海多年的萬余名海盜。查廷華此舉使他名聲大振。但是因與清政府預期不符,上面未做任何的獎賞,反倒流露出不滿,在嘉慶十四年(1809)十二月的諭旨中說:前此閩省奏到朱渥幫船投首一事,只將船只炮位呈繳,未能擒殺盜伙。查廷華在自著的《家居自述》中記錄了這件事,并無后悔之意。嘉慶二十五年(1820)林則徐因欽慕其膽識而撰寫了一首詩,名為《題查九峰觀察廷華〈海上受降紀事〉后》:“樓艦重洋破浪豪,受降城倚海門高。書生獨秉籌戎筆,諸將長閑殺賊刀。事定方知身是膽,官清哪有盜如毛。衣披繡豸冠彩翠,永識恩綸異數(shù)叨?!狈Q贊他的膽識豪情。清咸豐年間的政治人物湯金釗在其《寸心知室存稿》內(nèi)的《題朱芝圃前輩海上受降圖》中也拿海上戰(zhàn)事與前朝的查廷華相比:“見說查司馬,親登朱渥船。功成不與賞,勞苦實無前?!?/p>
嘉慶十七年(1812),查廷華署理臺灣淡水同知。在此期間,他設立了淡水廳學和修筑淡水廳城池。因為淡水處于臺灣的極北處,開辟未久,此二事為臺灣建設的肇始之舉,為當?shù)氐陌l(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其任后不久捕得妖言惑眾的傳教匪徒高媽達,審訊后得知其伙劉林(即林清)、況現(xiàn)二人將在次年的閏八月在京城舉事、四方接應的大事。他隨即將其情詳奏。但是朝廷據(jù)報后認為他的結論荒誕不經(jīng),不加重視。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四日,朝廷又接到蘆溝橋巡檢飛報 “?,F(xiàn)等奉林清命,定十五日午時進宮滋事,黨羽本日已入城?!笨墒鞘鹨袝⒉徊贾梅佬l(wèi),只是以“事宜委婉勸諭,不可冒昧聲張、釀巨變”為答。九月十五日,教匪林清夜亂京師宮院,幸得頭等侍衛(wèi)、振武將軍馬殿甲與御林軍將刺客全部擒獲。朝廷如果能及早聽信查廷華等人之語,也可防微杜漸,不致險釀大禍。
道光二年(1822),查廷華守喪期滿后赴吏部應選,得陜西鳳邠道銜。道光五年(1825),新疆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張格爾發(fā)動叛亂,侵擾新疆南路。為保證內(nèi)地和北疆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前線,道光帝于七月十四日即諭令鄂山,可于“陜甘兩省揀派明干道府大員,專司其事,隨時妥速撥運,務須源源接濟,不可稍有短拙遲誤”。并于七月二十七日批準鄂山請調(diào)陜西鹽道查廷華、寧陜廳同知朱紹穎、山東兗沂揚翼武等人俱赴甘肅,幫辦軍務,總理糧餉、軍火、制辦軍裝、鍋帳及車輛馱腳一切事宜。清中后期自從四川、湖南湖北的軍事興起之后,軍務開支巨增,參與軍務的官員大多借機中飽私囊。這次進剿張格爾叛亂,各級官吏又想故伎重演,想援引西川、湖南湖北的老辦法,以反復報銷軍務開支而大賺一筆。查廷華不避抱怨嫌惡,將各軍營的將士名單、人數(shù)、出征日期等項開支實數(shù)一一清查詳細核實,將各省各路調(diào)撥的軍需糧餉銀400萬兩快速穩(wěn)妥解交,“一切更臻安協(xié)”。在大軍入嘉裕關時,眾人都說要雇傭馬匹來馱送軍糧軍裝。查廷華獨排眾異,他認為內(nèi)地戰(zhàn)馬不適應于關外的寒冷天氣,必將大多死亡;況且關外十八臺站都分駐有車馬,以資更替,所以關內(nèi)長時期調(diào)遣馬匹到關外用,只會增加軍費重復開支而于軍需給補無益。沒有人能說服他。戰(zhàn)事結束后,共節(jié)省財帑200余萬兩。因其功績,鄂山等人奏稱他“自到局以來幫同籌辦,頗為得力”,按事論功,朝廷加按察使銜。
在按察使銜上的查廷華,遇有疑案,與下屬認真研劃、悉心指導,不僅使案件限期完結而且免于反復。查廷華于道光十一年(1831)九月十三日卒,年 74歲。涇縣籍書法家包世臣為其作 《按察使銜西鳳邠道查公神道碑》,評其:“惟公通人情、達事變,與趙(指趙青藜,涇縣人,御史)、葉(葉居仁,涇縣人,廣東知縣)兩先生前后鼎立,為吾鄉(xiāng)之偉人矣。”◆
(攝影/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