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俊 李可燕
(河池學院藝術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仫佬族民間音樂在地方戲劇中的運用——談仫佬劇的發(fā)展
唐代俊 李可燕
(河池學院藝術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現存的仫佬族民間音樂主要有民歌與儀式音樂兩大類,儺愿戲與采茶戲是仫佬山鄉(xiāng)盛行的民間小戲。地方文藝工作者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將仫佬族民間音樂運用于地方戲劇。通過不斷研究與實踐,以仫佬族民間音樂為主要元素的仫佬劇已發(fā)展成為具有標志性音樂的少數民族新劇種。
仫佬族;民間音樂;地方戲劇;運用
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而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在桂西北神奇的土地與明麗的山水之間,勤勞智慧的仫佬族人創(chuàng)造了自己多姿多彩而魅力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它以豐富的內涵、多樣化的形式、美妙的曲調、獨特的風格、絢麗的色彩、真摯的情感、鮮明濃郁的民族特點而被廣大老百姓所喜愛。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地方少數民族戲劇應運而生,仫佬族民間音樂無疑成為了桂西北發(fā)展民族劇種最重要的元素。
仫佬族民間音樂從遠古時期歷經先秦、唐、宋、元、明、清的歷史發(fā)展,從壯侗語族的音樂中分離,又與漢文化不斷融合,至今已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民間音樂?,F存的仫佬族民間音樂主要有民歌與儀式音樂兩大類。
(一)民歌
仫佬族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曲調優(yōu)美、行腔自由、分類較多,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按風格分類,仫佬族人通常將民歌分為“古條歌”“隨口答”和“口風歌”三類。
古條歌。以歌唱敘述民間傳說故事和歷史英雄人物事跡為主要內容,包括有仫佬族神話傳說、仫佬族民間故事、仫佬族歷史事件、仫佬族歷史人物,以及傳入仫佬族地區(qū)的漢族民間故事等。它以敘事性歌曲的形式記錄了仫佬族民間的口頭文化,既是仫佬族的口傳史記,又是仫佬族的故事民歌。
隨口答。即隨問隨答,沒有固定唱詞的歌曲。歌者根據需要臨時編唱,內容極為廣泛,有猜謎歌、愛情歌、時政歌、禮俗歌等。
口風歌。即臨時編唱、沒有固定唱詞、相互辯駁競技的歌曲。口風歌包括有唱詞文雅的“正口風”、唱詞犀利的“爛口風”和借古喻今的“今古口風”。
按唱詞的結構分類,仫佬族民歌有“七言”“十一言”和“長短句”三種分類。
七言。即每句唱詞七個字,四句唱詞為一個段落,因此又稱為“四句腔”。
十一言。即每句唱詞十一個字(4+7),四句唱詞為一個段落,因此又稱為“十一字歌”。
長短句。長短句的唱詞結構較為復雜,有句式腔和字數歌兩種分類。第一種是按唱詞的句子來命名,有“二句腔”“三句腔”“四句腔”……“十四句腔”等十三種,有的腔類還有變體;第二種是按唱詞的字數來命名,有“十六字歌”“十七字歌”“二十字歌”……“三百六十字歌”等三十多種。
仫佬族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與勞動中創(chuàng)作,經廣泛的口頭傳唱而發(fā)展起來,它集中了仫佬族人的智慧和情趣,表達了仫佬族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是仫佬族人的心聲。
(二)儀式音樂
仫佬族儀式音樂指的是祭祀儀式中的音樂。廣西各地對祭祀儀式音樂有不同的名稱,如“唱師”“跳師”“跳神”“依飯”“跳廟”“跳嶺頭”等,“依飯”和“道場”是仫佬族民間舉行的兩種較隆重的祭祀儀式,儀式由音樂貫穿始終,具有濃郁的民族宗教色彩。
1.依飯音樂
依飯音樂即在仫佬族舉行依飯酬神祭祀儀式時,由主持者——師公(梅山道教弟子)表演的集歌、舞、樂、戲為一體的信仰儀式音樂,它是一種具有服裝道具、故事情節(jié),并用樂器伴奏表演的程式性音樂。依飯祭祀儀式有請圣、點牲、勸圣、唱神、合兵、送圣六段程序?;谝魳穼W的維度可將之分為酬神、唱神與娛神三個音樂段落。
酬神音樂。酬神音樂包括請圣、點牲、勸圣三堂法事的誦唱音樂,其音樂風格肅穆而凝重,大多采用“師公獨唱”與“眾人幫腔”的形式進行表演。
唱神音樂。這是一個程式性的“歌”與“舞”的環(huán)節(jié),由師公扮演的神靈自行歌舞,既“唱神”又“跳神”。它采用了一曲多唱或一曲變唱的音樂形式,包括有眾多神靈的唱段,以及在各唱段之間起到連接作用的唱段,是一段篇幅較長的具有人物角色的聯曲體唱段。
娛神音樂。即“人”與“神”交流的音樂表演段落,此時的音樂打破了之前呆板、肅穆、神秘的敘述體歌舞模式,變成了一種活潑、熱烈、自由又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說與唱、歌與舞的表演形式。
2.道場音樂
道場音樂源于漢族,自民間道場藝人之首唐玉坤、梅尚春融入仫佬族中從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經過仫佬族民間藝人不斷加工提煉后的道場音樂在藝術上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成為仫佬山鄉(xiāng)至今仍然盛行的一種民間音樂藝術形式。仫佬族地區(qū)的道場有打齋、打蘸、安神、追魂、過火煉等多種形式,內容較為豐富。在眾多的道場中又以打齋最為常見,它是仫佬族人較信仰的一種喪葬祭儀。打齋儀式由格佬道(又稱文武教,屬佛教)主持,唸唱歌舞,音樂從始至終覆蓋著整場儀式,風格肅穆、神秘,是一種程式性的“吟”“誦”“唱”“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
仫佬山鄉(xiāng)有“好玩好耍,東門四把”之說,其含義是仫佬山鄉(xiāng)有喜愛對歌、聽歌、唱戲、看戲的民風,所以東門四把這片山鄉(xiāng)是一個既好玩又好耍的好地方。仫佬山鄉(xiāng)民間流行的小戲有“儺愿戲”與“采茶戲”兩種。
(一)儺愿戲
中國古代的“八蠟”“儺”“雩”等祭神儀式充分說明了儀式是戲劇的源頭,即戲劇起源于古代的祭神儀式。仫佬族儺愿戲出自依飯節(jié)的祭祀儀式,因由師公主持儀式并承擔主要的角色表演,因而得名“師公戲”。依飯祭祀儀式包括有慶祝豐收和酬謝神靈的內容,具有濃郁的民族宗教色彩。
1.依飯儀式的定制
時間:逢亥、卯、未之年農歷立冬之后,擇一吉日,儀式持續(xù)二至三天。
地點:本族祠堂。
參與人員:三至五位師公與仫佬族村民。
場地設置:祠堂門外扎上彩門,寫上“依飯三年樂一舉”“輪承萬戶慶千倉”的對聯,橫額為“恭迎圣駕”,廳堂中間設神壇供桌一張,擺放各種祭祀所需器具物件。
法器道具:三十六張木制神像儺面具、簡笏一把、法劍一把、絲刀一把、法鈴一副、長柄大刀一把、魯班長斧一把、趕牛鞭一條、芋頭做成的水牛若干、紅薯做成的黃牛若干、四方小紅旗兩面(一面寫:紅旗一面,上進敕奉香山梁善利候王,敕賜江東吳廣惠候王、朝天圣地靈應白馬姑娘,敕奉正山得道部兵梁九官;另一面寫:紅旗一面,上進管天氓主依飯正法大帝三郎、上官蓋天威德平正大王、北府通天大圣金甲李令公爺、上司云頭走馬十三郎、八廟云候同陣一席)。
伴奏樂器:扁鼓、半面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等。
2.依飯儀式的程序
仫佬族依飯祭祀儀式有六段程序。第一段,安壇,即設立香案請神;第二段,點牲,需宰殺36只活雞活鴨取其血供師公作法;第三段,勸圣,即呈上十二道暈菜(稱“熟筵”)進行酬神;第四段,唱神,由三十六方神靈分別歌舞表演;第五段,團兵,即“人”與“神”合作,驅趕病魔與災害;第六段,送圣,分別送走各方神靈。
在這個長達2~3天的祭祀儀式中,有幾個非常突出的戲劇角色:魯班、牛哥、婆王、白馬、雷王、九官。這些角色的表演內容是儀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魯班架橋,成全仫佬族的美好姻緣;牛哥放牛,保護仫佬族的耕牛;婆王送花,繁衍仫佬族的子孫;白馬降臨,護佑仫佬族的平安;雷王勸唱,教育仫佬族的年輕后輩;九官醉酒,帶走仫佬族村落的一切病魔。這六個角色的表演元素來源于仫佬族的勞動與生活,具有較強的娛樂成分。另外,祭儀中還有兩個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光童子”,即給各方神靈引路的神靈;另一個是唱贊詞的人,此人可把人的話傳給神,也可將神的話傳給人。這兩個角色分別由兩位師公扮演,其他神靈由另一位師公戴“相”(儺面具)扮演,是所祭三十六位神靈的替身,每扮演一位神靈都要戴上相應的面具。
仫佬族舉行依飯祭祀儀式不僅有明確的時間、地點、場地布置、人員分工、服裝道具和音樂伴奏等,同時還具備了戲劇場面、戲劇結構、戲劇情境、戲劇沖突、人物臺詞、表演動作等多種戲劇要素,是一種集歌、舞、樂、戲為一體的綜合表演形式。
(二)采茶戲
據《仫佬族文學史》(龍殿寶、吳盛枝、過偉著)所載,約1700年前后,采茶戲在廣西民間歌舞和說唱文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與發(fā)展起來,之后很快傳遍仫佬山鄉(xiāng),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嘉慶七年(1802年)修《羅城縣志》有云:“初一到十五日各門首掛燈,敲鑼鼓、放鞭炮。夜則演故事,舞龍燈,或舞獅子,或唱采茶,或唱雜戲?!逼渲小安刹琛奔礊椤安刹钁颉?,又稱“調子戲”“彩調劇”。
最初的采茶戲只有一旦一丑兩個角色,為載歌載舞的“對子調”形式,早期的劇目有《對花》《盤花》《觀燈》《送扇》《雙采蓮》《探干哥》《探干妹》《跑菜園》等。后逐漸發(fā)展增加到三個以上角色,如《雙看親》《三看親》《娘送女》《王二報喜》《王三打鳥》《王麻接姐》等劇,時稱“三十六江湖調”。民國初年,隨著各地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采茶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批由民間故事改編和由桂劇移植的大型彩調劇目,如《珍珠衫》《換子記》《趙五娘》《包公賣布》《趕子牧羊》《龍女與漢鵬》《初一拜菩薩》《油漆匠嫁女》等。據《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彩調史料調查情況》記載,1900~1949年間在仫佬山鄉(xiāng)流傳的彩調劇目不少于50部,仫佬山鄉(xiāng)先后成立了50多個業(yè)余彩調劇團,有農民業(yè)余彩調劇演員上千人。民國時期,是彩調在仫佬山鄉(xiāng)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幾乎稍大一點的仫佬族村屯或幾個靠近一點的村寨都有土戲臺,逢年過節(jié),到處都有彩調表演,只要傳出有彩調在某村表演的消息,附近人們都不約而同從四面八方趕去看表演。在長期的彩調表演藝術實踐中,一直活躍在仫佬山鄉(xiāng)的民間藝人吳吉揚、吳長松、潘發(fā)甫、吳開林、韋明揚等人不僅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且創(chuàng)編了多部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新彩調劇目。
仫佬族是一個愛唱山歌、愛唱戲的民族。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民族地位的提升,仫佬族人非??释⒆约旱拿褡鍎》N,書寫自己的民族戲劇歷史。
(一)仫佬族民歌運用于戲劇的初次嘗試
1958年,仫佬族民間藝人吳吉揚以政治色彩濃郁的“大煉鋼鐵”為題材,運用仫佬族山歌作為主要音樂元素,編導了一部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山歌劇《仫佬人民大煉鋼》。該劇采用仫佬族山歌的曲調與歌唱形式來演唱劇中唱詞,在整體上套用彩調劇的表演程式,雖為仫佬族山歌劇,但在當時還未形成獨特的戲劇表演唱腔系統。
1964年,仫佬族文藝工作者賴最時以“興修水利”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另一部具有時代氣息的民間歌舞劇《戰(zhàn)龍?zhí)丁贰G髡唔f景泰以仫佬族民歌為主要音樂元素,創(chuàng)編了在調性、結構以及表演形式上均具有仫佬族特色的眾多歌腔。劇中除了七字四句歌外,其他全部運用仫佬族民歌中的十一字歌、三十一字歌,以及六句腔的結構,如劇中主人翁吳雪梅鼓勵社員修水利的唱段就采用了十一字歌的結構:
堅決提前來完工
春潮到來,全部工程要報銷,
大家動手,突擊完工不辭勞;
人人獻計,人力物力全出動,
個個出謀,堅決提前來完工。
又如劇中小蓮英的唱段采用了三十一字歌的結構:
蓮英守工棚
雪梅姐,好隊長,
精明能干又剛強。
小蓮英我守工棚,
全神貫注,
不給敵人來囂張。
導演賴銳民對排演的要求非常嚴格,在挑選演員時,所有角色演員必須會說仫佬話,會唱仫佬歌,并精通彩調的表演。由于仫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劇本創(chuàng)作只能運用漢語言文字書寫,因此,在排練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民族語言與漢語言對照翻譯的民歌音韻問題。最后導演不得不又套用了彩調的表演程式,但卻運用了仫佬話對白和仫佬族民歌歌腔進行表演。
《仫佬人民大煉鋼》和《戰(zhàn)龍?zhí)丁穾缀醵际峭粫r代政治色彩濃郁的反映仫佬族生產與勞動內容的劇作,是仫佬族民歌運用于戲劇的初次嘗試,演職員們認真嚴格的排演充分體現了仫佬族文藝工作者探索民族劇種的強烈愿望。
(二)仫佬族民間音樂運用于戲劇的進一步探索
1984年1月,隨著以仫佬族民間傳說人物潘曼為題材的兩場彩調劇《潘曼》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舉行慶典當天的成功上演,仫佬族文藝工作者在探索民族劇種中得到了極大的鼓勵。1984年5月,仫佬族劇作家賴銳民與廣西彩調藝術家江波合作,以兩場彩調劇《潘曼》為起點,創(chuàng)編了一部七場次民間喜鬧劇《潘曼小傳》,由劉筱媛、韋景泰以仫佬族民間音樂為基礎創(chuàng)編了劇中包括前奏曲、伴唱曲、伴舞曲、歌舞曲、人物唱段等三十多段音樂。
《潘曼小傳》在歡快明朗的節(jié)奏中伴隨著依飯儀式《唱花》的主題拉開了序幕,此后該主題又多次出現在各場次之中,成為連接各場次的主線音樂;劇中伴唱曲、伴舞曲、歌舞曲分別運用了仫佬族民歌和依飯儀式音樂進行結合創(chuàng)編。民歌中的“吊字”句法、大二度音程疊置、同聲二部男女對唱、依飯儀式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變換、轉調移調等旋法特征,以及被用于區(qū)分劇中人物角色的襯詞歌腔等,這些民族音樂元素在曲作者筆下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曲作者的創(chuàng)作真可謂是得心應手、妙筆生花。該劇于1986年底參加廣西第二屆戲劇展演,獲得了優(yōu)秀導演、優(yōu)秀音樂、優(yōu)秀舞美設計、優(yōu)秀表演等五個獎項?!杜寺鳌返某晒ι涎菰谠u論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仫佬劇的“開山之作”,從此宣告了仫佬劇的誕生。
(一)仫佬劇的戲曲發(fā)展定位
仫佬劇是一部歌舞、戲曲并重型的少數民族劇種,其發(fā)展的方向一直是業(yè)界關注的問題。1989年1月,第一屆仫佬劇學術討論會在南寧召開,會議主要圍繞“仫佬劇的發(fā)展”展開討論,最后提出了“立足民族,廣泛吸收,發(fā)展劇目,逐步定型”的方針,確立了仫佬劇的戲曲發(fā)展定位。會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立了仫佬劇藝術辦公室,組成了專業(yè)的研究團隊,對仫佬劇的聲腔和表演身段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團隊運用依飯儀式音樂和仫佬族民歌元素,分別整理、創(chuàng)編了二十八段歌腔、四段間奏樂曲、三段舞蹈樂曲,經過反復衡量、比較,再進行研究、修改、補正,最后確定了具有仫佬族特色和具有戲曲風格的表演唱腔;同時,以仫佬族民間歌舞表演、依飯師公舞蹈的基本動作與造型為基礎,吸收彩調的表演動作,經過多次反復的研究探索,創(chuàng)編出了仫佬劇表演的手位與罡步組合、旦角身段組合、生角身段組合等三套表演組合。
1989年11月,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舉行首屆仫佬劇調演,同時召開第二屆仫佬劇學術討論會。中國知名劇作家曲六乙先生在會上肯定各參演劇目成績的同時,建議羅城專業(yè)劇團的演員要經常到集體和業(yè)余的劇團中去排戲,進行有計劃的長期輔導,使業(yè)余劇團演員的演技水平不斷提高,從普及的意義上盡量豐富和滿足本民族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娛生活需求。他對仫佬劇的戲曲發(fā)展方向建議是:“要程式,但不要程式化;要規(guī)范,但不要規(guī)范化?!逼淠康氖鞘关锢袆≡陂L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選擇性。
(二)仫佬劇日臻成熟的戲曲發(fā)展
隨著對仫佬劇研究、實踐的不斷深入,仫佬族民間音樂在仫佬劇戲曲發(fā)展中的運用日臻成熟?!峨u生鴨熟》是繼《潘曼小傳》之后,又一部汲取仫佬族民間音樂的養(yǎng)分,往戲曲方向進一步發(fā)展的短小戲劇作品,1991年12月,該劇參加廣西第三屆劇展,獲得了廣西文藝桂花金獎。此后有《打工仔》《自食其果》《嗩吶歡歌》《紅背帶》《悠悠寸草心》等仫佬劇相繼誕生,這些作品雖為較短小的仫佬劇作品,但卻能反映出仫佬劇在民間音樂運用上的日趨成熟。
2012年任君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部歷史大劇《羅城軼事》,該劇以“高山”“流水”兩支玉笛為主線,講述了于成龍初仕時在羅城的故事。全劇有笛品、笛訴、謀笛、笛緣、笛情、笛禍、笛合等七個場次,無論是在規(guī)模與人物形象刻畫上還是表現手法上較之前的仫佬劇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劇中融入了仫佬族依飯文化和民族風情元素,運用民間音樂、民間戲曲、民間舞蹈與詩歌等藝術表現形式,刻畫了一個個鮮活而富有個性的舞臺藝術形象,多視角地向人們展示了仫佬族古老神秘奇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真實地再現了康熙年間于成龍任羅城知縣時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該劇由中國戲曲學院專業(yè)戲曲導演鄒德旺導演、廣西彩調劇團作曲家沈桂芳編曲、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藝術團排練演出,于2012年11月29日在羅城縣舉行首演,獲得了很大成功,2013年8月更名為《玉笛情緣》,參加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評比獲金獎。
從《仫佬人民大煉鋼》和《戰(zhàn)龍?zhí)丁穼⒇锢凶迕耖g音樂運用于地方戲劇的嘗試,到歌舞與戲曲并重的仫佬劇《潘曼小傳》的誕生,再到大型歷史正劇《玉笛情緣》獲得的成功,仫佬劇運用民間音樂發(fā)展民族戲曲歷經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其創(chuàng)作和改編的范圍越來越大,音樂形式的發(fā)展也愈來愈成熟,在充分汲取仫佬族民間音樂養(yǎng)分的基礎上,現已形成了仫佬劇標志性的音樂。
[1]何宜,唐克政.仫佬族民間音樂[Z].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局編印,1988.
[2]師公戲音樂[Z].南寧:廣西區(qū)文化局戲劇研究室編,1982.
[3]龍殿寶,吳盛枝,過偉.仫佬族文學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4]董健.啟蒙與戲劇[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9.
[5]唐代俊.仫佬族音樂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5.
[6]吳才珍.仫佬族風情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7]賴銳民.廣西仫佬族依飯節(jié)儺愿戲[J].中華藝術論叢,2009(6).
[8]賴銳民.廣西羅城仫佬劇[J].中華藝術論叢,2009(6).
[9]曲六乙.漫談仫佬劇的發(fā)展[J].民族藝術,1990(2).
[10]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J825
A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仫佬族民間音樂唱本收集整理研究”(項目編號:13BMZ016);廣西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西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仫佬族音樂文化資源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GXRKJSY200501);2015廣西高校教改項目“桂西北民間儺戲融入戲劇表演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JGA331)。
唐代俊,仫佬族,河池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李可燕,仫佬族,河池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