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玲*
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69
?
關于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工作的思考*
——以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為例
金玲*
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69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種塑型式教育,也是一項系統的育人工程,它融理論性、思想性、實踐性于一體,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對大學生政治思想、心理素質、道德情操等多個方面進行啟發(fā)性教育。近年來,隨著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的不斷變化以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志愿服務活動的育人功能日漸顯現,這也凸顯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趨勢。但不可忽視的是,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暴露出的相關問題成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約因素。近年來,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東港學院)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立德樹人實踐,突出大學生實踐服務的主體地位,志愿服務與育人相結合,通過項目化服務、制度化管理、專業(yè)化建設努力解決高校志愿服務發(fā)展瓶頸,探索志愿服務育人新途徑。
高校;志愿服務;育人;思考
志愿服務有著深刻的內涵。其原義所指不求回報地付出突出了奉獻精神(這也是是其精髓),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體現的是有愛精神,二者基礎上進一步升華的“互相幫助、助人自助”互助精神更加突顯其獨特的育人功能。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教思政[2009]9號)提出“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則明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yè)”?;诖?,高校成為志愿服務的主陣地。據新華網報道,“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共錄用了來自9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4615名志愿者,其中在校大學生占76%”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地位可見一斑。
將志愿服務作為育人載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生動實踐。參加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思維活躍的青年大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實現自我價值意愿強烈,開展志愿服務是挖掘潛能、磨礪意志、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通過志愿服務育人,把知識學習和實踐經驗學習相結合,注重學生個體的全面培養(yǎng),拓展了新教育教學空間。在此基礎上,高校志愿服務充分發(fā)揮學生教育主體與自我教育功能,有助于通過實踐激發(fā)社會責任意識、培育核心價值觀。
高校志愿服務蓬勃開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逐漸成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約瓶頸。突出表現為“三個缺乏”:
(一)育人觀念淡薄、缺乏長效機制
大部分高校在開展志愿服務時缺乏育人理念,不能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缺乏長遠目標與規(guī)劃,導致服務簡單化、碎片化[1],服務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忽視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影響服務育人的實效性。
(二)人員管理松散、缺乏制度保障
大學生志愿者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其主要原因有:國家層面對于志愿服務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guī)與制度要求;高校志愿服務工作非專業(yè)性;大學生志愿主體非職業(yè)性。這種流動性和隨意性難以適應專業(yè)性較強的志愿服務要求也達不到資源優(yōu)化配置。
(三)方式方法不新、缺乏育人實效
目前高校較為普遍存在職業(yè)服務工作認識不到位,志愿服務與育人脫節(jié),志愿服務的內容、管理、開展仍停留在最原始的幫扶上,參與主體比較狹窄,服務對象針對性不強,活動缺乏延續(xù)性與系統性,導致大學生參與主體受益小、收獲小。
針對上述問題,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應以“服務學習、互惠共進”[2]的新型志愿服務理念為指導,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育為出發(fā)點,以項目化服務推進長效機制建立、以制度化管理提高志愿服務水平、以專業(yè)化建設提升服務育人實效,實現思想理念、制度建設、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探索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新模式。
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東港學院)自2005開始探索高校志愿服務育人新模式,努力突破當前高校志愿服務育人瓶頸的同時,形成了自身的“三化三結合三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模式:
(一)志愿服務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以項目化服務推動實踐育人,在育人理念上創(chuàng)新
以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為依托,積極倡導“服務學習、互惠共進”的新型志愿服務理念,突破傳統單向度志愿服務思維,將志愿服務作為青年大學生價值表達、社會交往、學習提高、自我增強的綜合能力提升平臺。以“無償獻血”和“相約共成長”兩個主要項目為依托精心打造“熱血鑄就大愛、溫情呵護兒康”長期志愿服務項目工程,通過每周一到兩次的無償獻血宣傳組織活動、兒童康復訓練輔助活動與導醫(yī)活動等常態(tài)化的道德實踐培育和踐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青春夢助力中國夢。
成立義務獻血項目組、兒童康復項目組等多個項目組,通過相關的培訓和激勵機制保障項目正常開展,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學校志愿人員流動性大帶來的不利影響。項目化服務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服務的專業(yè)化,提升了服務的水平,促進了大學生志愿者的管理、溝通、協調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服務人員的較高肯定,也獲得多方認可。
(二)志愿服務與團的建設相結合,以制度化管理保障項目開展,在制度建設上創(chuàng)新
以協會團支部的形式創(chuàng)新基層團建模式,通過團支部建設工程,推
進學生志愿服務內涵式發(fā)展,使學院志愿者協會在公益型學生組織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興趣、人文、公益并重的綜合型社團,使其成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在學生社團“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的同時突出重點培養(yǎng)與精心指導,設立辦公室、志愿服務部、宣傳策劃部、紀檢部、綜合事務部五大職能部門,并建立五支志愿服務小分隊。通過扎實的“推優(yōu)”工作及廣泛的團支部評優(yōu)創(chuàng)優(yōu)活動,增強志愿服務的動力、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形成了服務考核制度、培訓制度等多項制度,進一步規(guī)范了志愿者的行為,保障志愿服務的規(guī)范化、有序化和水平化。通過學院星級志愿者評定制度、敦品勵志、拓才勵能獎學金評定制度、活力團員、魅力團干評選制度等激勵了志愿者為社會提供多更高效的志愿服務。
(三)志愿服務與培訓學習相結合,以專業(yè)化建設增強育人實效,在方式方法上創(chuàng)新
為增強育人實效,在志愿者協會的指導和培育上突出學習型、知識型社團建設理念,著力推進志愿服務基地、志愿服務培訓點建設工程及星級志愿者授予工程。目前,建有連云港市中心血站、賈圩社區(qū)、東海李埝林場小學、連云港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集團兒童康復中心等五個志愿服務基地,并在校內外多個志愿服務培訓點長期開展獻血知識宣傳、特殊兒童護理、醫(yī)療保健知識、志愿服務理念、突發(fā)事件預防等培訓。
堅持新入會的成員必須接受培訓再上崗,新拓展的項目必須接受培訓再開展的專業(yè)化理念。每接收一批會員我們都會根據服務項目的需要進行培訓,每拓展一個新的服務項目,都邀請有關專業(yè)人員進行培訓再開展。專業(yè)化的志愿者隊伍建設模式,為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提供了支撐。
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東港學院)在漫長的志愿服務道路上不斷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05年至今,共開展較大型志愿服務活動164場,鮮活事例被多家媒體報道和宣傳。志愿者協會先后兩次獲得全國高校優(yōu)秀社團,獲得全國高校優(yōu)秀社團志愿服務類特別獎、江蘇省青年志愿者行動組織獎、江蘇省高校百佳學生社團、江蘇省活力團支部、連云港市五四紅旗團支部、連云港市優(yōu)秀服務單位、連云港市博愛青春優(yōu)秀團隊、淮海工學院優(yōu)秀社團、淮海工學院優(yōu)秀志愿者服務大隊、淮海工學院五四紅旗團支部等榮譽稱號?!跋嗉s共成長”項目先后獲得江蘇省志愿服務“小薇獎”和2015年江蘇省青年公益項目大賽一等獎,“無償獻血”項目先后有92人次獲得國家級表彰、100余人獲得省市級表彰并先后涌向出“全國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江蘇省優(yōu)秀志愿者”楊曉青,“全國優(yōu)秀鐵路春運志愿者”席藝真,“江蘇省魅力團支書”張偉等先進典型。
“熱血鑄就大愛、溫情呵護兒康”為代表的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新模式對于社會多元價值觀現實環(huán)境下通過實踐育人培育和統一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度化管理、項目化服務、專業(yè)化培訓突破了高校志愿者隊伍的流動性大,志愿者骨干的新陳代謝過快等瓶頸,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經驗。
[1]王管.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的志愿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以高校志愿者服務為視角[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97-100.
[2]卓高生,易招娣.服務學習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河北學刊,2014(3):155-158.
金玲(1992-),女,江蘇鹽城人,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2013級工商管理專業(yè)學生。
G647A
1006-0049-(2016)16-0030-02
*淮海工學院2016年度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關于應用技術學院志愿服務育人模式實踐的思考”(指導教師:包家官、陳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