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會斌Wang Hui-bin
戰(zhàn)國及秦虎形符節(jié)銘文書寫格式探微
文/王會斌Wang Hui-bin
A Study of the Writing Format of the Tiger-shaped Fu and Jie Inscription i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the Qin Dynasty
戰(zhàn)國及秦虎形符節(jié)銘文已經(jīng)形成兩類比較統(tǒng)一的格式。一類如秦國虎符,其書寫格式可以歸納為“某某之符+右在甲+左在乙+某權力(或有或無)”。其中的格式變化,與持有者身份及所處時空位置有關。而另一類虎節(jié)書寫格式,則因以李家浩先生、吳鎮(zhèn)烽先生為代表的不同釋讀方式而撲朔迷離。但經(jīng)過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吳的觀點更為合理,其格式可歸納為“某官+某節(jié)+某權力+權力比較(或有或無)”。
戰(zhàn)國;秦;虎符;節(jié);書寫格式
據(jù)《史記》記載,黃帝時期已有符節(jié),即“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是為黃帝……合符釜山”[1](p7),其多被用作古代將領或官員執(zhí)行某項任務時的憑信,如《尉繚子》踵軍令曰“奉王之命,授持符節(jié)”[2](p953),《戰(zhàn)國策·燕策二》云“臣乃口受令,具符節(jié)”[3](p1104)?;⑿畏?jié)由于使用頻率的提高及功能設計的需要,在戰(zhàn)國及秦時形成了兩種相對統(tǒng)一的銘文書寫格式:一類如秦惠文君時期的杜虎符[4];一類如貴將軍虎節(jié)等。
虎符銘文格式大致有兩種,其一為:
陽陵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保?](p548)
其銘文格式為,先定性說明其是有關軍事用途中有關兵士的符;再按持有者身份及符的左右尊卑依次說明符兩爿的所在。這是秦虎符銘文的基本格式,可概括為“某某之符,右在甲,左在乙”,其中“某某”是符的用途或性質,“甲”為地位較高的右爿符的持有者,一般為君王,乙為地位較低的左爿符的持有者,一般為地方掌管軍事的官員。
其二為:
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才)君,左在杜。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及敗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保?](p548)
在虎符基本格式之外,對符的使用細節(jié)加以了規(guī)定,即征調士兵五十人以上時必須要與君王持有的虎符配合使用,但如果碰到烽燧戰(zhàn)事,則可以單獨使用。與新郪虎符[5](p550)比較可知這部分內(nèi)容的格式也是固定的。但為何秦虎符有的只包含基本格式而有的卻具有附加信息呢?這與虎符持有者的權力職能差異有關。戰(zhàn)國時期各國已經(jīng)有常備軍之設,[6](p167)而常備軍將領與君王之間要以虎符為憑信來征調部隊,但因將領所處時空位不同,權力有所不同。
新郪地處秦國邊陲,新郪虎符的持有者即為此處之將官。據(jù)王國維考證,新郪本屬魏地,在秦王政五年前后才被秦吞并,[7](p904-905)因此秦對此地之控制,在新郪虎符使用期間尚未穩(wěn)定。杜在周時屬杜伯國,秦武王時設置杜縣,至秦獻公都櫟陽時,距秦都還較遠,但到孝公都咸陽時,[8](p214)成為秦都南面之門戶。兩地位置雖然相差較大,但對鎮(zhèn)守將領處理緊急軍情的效率要求一致,即都要對“燔(燧)事”做出快速反應,因此駐守將領會被賦予更加靈活的權力。另一方面,由于其地處邊陲或京師附近,這些將領一旦作亂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也最重,所以又需要加強對其調兵之權的控制。這種銘文格式上一限制、一放任的組合,完全出于維護秦王統(tǒng)治考慮,一為提高軍事機動性,一為防止士兵叛變。
而陽陵虎符、櫟陽虎符[5](p534)缺少“凡興兵……行殹也”的內(nèi)容,則是因為當時秦已經(jīng)統(tǒng)一全國,銘文稱“皇帝”是其明證。其持有者作為地處內(nèi)地或邊陲常備軍的武將,征戰(zhàn)活動減少,保護地方太平成為其主要任務,因此為了防止其擁兵作亂,需要限制其調兵權?!靶帕昃`符救趙”即是如此情況。其時,趙被齊所圍,魏為救趙而出兵,但由于畏懼自身損傷,盤踞在戰(zhàn)地外不敢前行。信陵君通過魏王寵姬偷取兵符才得以調動軍隊。其中魏國將領所持應當就是此類兵符,因為他沒有定奪出兵與否的權力。
這類虎符其書寫格式可概括為“某某之符+右在甲+左在乙+某權力(或有或無)”。
目前學者對戰(zhàn)國及秦的虎節(jié)銘文的釋讀及閱讀順序尚有不同看法,以貴將軍虎節(jié)、韓將庶虎節(jié)、辟大夫虎節(jié)等為代表,故需要先來分析哪種釋讀更合理。這里以吳鎮(zhèn)烽先生、李家浩先生所釋讀的銘文作對比。吳鎮(zhèn)烽先生其中兩者的銘文釋讀如下:
李家浩先生對其中兩者的銘文釋讀如下:
貴將軍虎節(jié) “填丘牙(與) ,貴 軍信節(jié)?!保?]
辟大夫虎節(jié) “[填]丘牙(與) ,辟大夫信節(jié)。”[9]
由上可知,吳、李兩家釋文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閱讀順序不同,且李據(jù)《增訂歷代符牌圖錄》所作辟大夫虎節(jié)釋文相較吳氏所做譯文,缺少“貴[將軍信節(jié)]”五字。那么哪一家是正確的呢?經(jīng)研究吳說更加合理,原因有二:一、它符合戰(zhàn)國符節(jié)將確定符節(jié)之名或性質的字放在前面的慣例,如杜虎符、新郪虎符、陽陵虎符等。二、根據(jù)吳提供的圖版資料,可明顯看出“境(?)丘牙(與)貴”與“辟大夫信節(jié)”分為左右兩行,[5](p543)如按李的讀法則文理不通。
對銘文的不同理解也會造成對符節(jié)書寫結構的判斷差別。李將“辟”字解為“壁”,認為辟大夫與辟司徒一樣主壁壘,主管溝洫、防御等事;將貴將軍信節(jié)中之“貴”字解讀為“銳”,認為銳將軍主管銳兵,[9]這種解釋在辟大夫虎節(jié)在有“貴將軍信節(jié)”幾字的情況下可難以解釋通順。因為在一塊符節(jié)之上不可能出現(xiàn)兩種定性文字。所以貴將軍信節(jié)與辟大夫虎節(jié)中之“貴”字含義是不同的,前者確如李所說為“銳”,而后者則表示“以……為貴”或“比……貴”之意,而究竟取何意,就要看辟大夫與將軍官職的高低。因為其銘文是在比較兩節(jié)的權力大小。就目前所掌握史料來看,應該取前一種意思。
如果按李說將“辟大夫”理解為“壁大夫”,那么其就是壁司徒一類的官員,地位顯然要比將軍低。而即使將“辟大夫”理解為“嬖大夫”也當如此。嬖大夫之官見于春秋時期,《左傳》昭公元年子產(chǎn)數(shù)落子男時說,即“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10](p2022),楊伯峻先生曰“晉、鄭、吳皆謂下大夫為嬖大夫”[11](p1213)。又《國語》吳語云“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jīng)秉桴……十旌一將軍”[12](p608),每十行設置一個的嬖大夫其地位明顯要低于十旌才設一個的將軍。齊國被稱作大夫的官職也不高。許多文人憑借游說就可獲得這一官職,“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保?](p1895)而將軍一職則較為尊貴。燕國破齊之時,田單就曾擔任過將軍一職,“立以為將軍,以即墨距燕”[1](p2453)。而據(jù)李說“辟大夫虎節(jié)和貴將軍都應該是齊國之物”[9],所以將軍一職要高于大夫。即使將其放諸于秦也是如此?!渡叹龝焚p刑篇云“所謂一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13](p100),將軍一職即排在大夫之前?!渡叹龝肪硟?nèi)篇[14](p116-118)、《漢書》百官公卿表[14](p739-740)所提供的秦國軍功爵制表之列方式也可以證明,大夫的職位要低于將軍。所以辟大夫虎節(jié)中“貴”字當取“以……為貴”之意。
這三件虎形節(jié)的格式抽象出來即是“某官+某節(jié)+某權力+權力比較(或有或無)”。
(責任編輯:仝建平)
[1]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武經(jīng)七書直解[Z].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3] (漢)劉向集錄.戰(zhàn)國策[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馬非百.關于秦國杜虎符之鑄造年代,史學月刊[J].1981,(1).
[5]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三十四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 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正.水經(jīng)注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 李家浩.貴將軍虎節(jié)與辟大夫虎節(jié)[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3.
[10] (清)阮元???左傳[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2] 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M].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K23
A
1005-9652(2016)04-0108-03
王會斌(1987—),男,河北邯鄲人,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