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月琴 Zhang Yue-qin
山西省大同市檔案館藏民國修志檔案價值初探
文/張月琴 Zhang Yue-qin
The Archival Value of the Datong Chorography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Datong Archives of Shanxi Province
山西省大同市檔案館藏民國修志檔案,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大同地方社會的真實狀況和一部地方志書的形成過程。這批資料為研究民國時期的大同地方社會提供了較為可信的歷史參照。同時,也為正確闡釋民國時期大同地方文化構建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從現(xiàn)實意義上講,這批資料對于當今的志書纂修工作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民國;檔案;價值
山西省大同市檔案館收藏著一批民國時期纂修縣志時的檔案文件。這批文件和民國《大同縣志》一起編目保存,從第62卷至第99卷,總計38卷。內容涉及民國縣志局工作檔案和縣志纂修征集的資料。近期,筆者有幸見到了這批資料?,F(xiàn)不揣淺陋,對這批檔案的形成過程、內容進行介紹,并對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進行剖析。
民國《大同縣志》修志檔案,其特殊之處是方志編修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文獻。要想了解其內容,準確描述其價值,必須對民國時期的志書編修情況作一簡單了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后,政府下令編修志書,但成效不大。1929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內務部頒行《修志事例概要》,才推動了修志事業(yè)的進行。目前所見民國時期編修的志書大都出于1929年至1938年。據有學者統(tǒng)計,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修成的志書,有通志、縣志、鄉(xiāng)土志、鎮(zhèn)志等,總計193種,3132卷。其中,山西有12種,161卷。[1]不過,這一數(shù)字并不是民國時期所纂修方志的總數(shù)。以山西省為例,在鳳凰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中,共收錄冠以“民國”之名的各類方志24種,其中縣志23種,還有《民國洪洞縣水利志補》一種。另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纂修地方志工作中,還搜集和整理了一些民國時期已經成書的方志。如:1992年左云縣縣志編纂辦公室出版的《左云縣志》(光緒本),雖然是名為“光緒本”,但內中除了光緒《左云縣志》之外,還收錄了兩種民國時期的左云縣地方志書,即《民國左云縣鄉(xiāng)土志》和《(日偽)左云縣要覽》。當然,還有一些縣志散落在民間或者文史機構,民國《大同縣志》就名列其中。
民國《大同縣志》的纂修起步較晚?!胺蚍街局觯侨缯軐W家、文學家之可以閉戶瞑目其理想而遂有創(chuàng)獲也。其最主要之工作在于調查事實,搜集資料。斯固非一手一足之烈,而且非借助于有司或其他團體,則往往不能如意?!保?](p4587)一般情形而言,縣志的纂修由政府機構出面組織,各方面協(xié)調配合,擔任編輯采訪撰寫工作的是熟悉當?shù)厝宋氖鹿实奈娜嘶蚴考潯?935年,在原任民國山西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王謙的倡導下,大同縣纂修志書一事得到了地方耆老的認可和騎兵司令趙承綏的支持。大同縣成立了專門的纂修機構——大同縣志局。據《大同縣續(xù)修縣志局組織簡章》,大同縣志局附設于大同商會之內??h志督修“由縣長招集地方士紳開會公推地方文武最高級長官及聲望素著之士紳任之”,編修人員“由縣長于地方紳學各界中遴選函局聘任之”[3](p2)。纂修工作在王謙的督導下進行,編纂人員有李玉華、夏恭、王守身、厲壽田、王振等。1937年9月13日大同淪陷,修志工作被擱置。1947年,在大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設館,在舊稿的基礎上續(xù)修成書。由于國內戰(zhàn)爭的原因,志稿終未刊行。
縣志出版被擱置之后,修志時的調查資料也一起被保存了下來。先是被保存在大同市文史館,后來移交于大同市檔案局。現(xiàn)在這批資料的封面上還能看到“大同市文史館”的字樣。由于文件歷經年久,有的漶漫,有的殘缺,大同市檔案館分期分批對其進行了整理復印。原件封存保護,復印件供相關人員進行查閱。
民國《大同縣志》修志檔案,涉及面廣、內容具體,對了解和考察大同地區(qū)民國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有著獨特的功用??v觀全部文獻可分為兩部分:
(一)大同縣志局工作檔案
現(xiàn)存該部分檔案資料主要是縣志局修志簡章、經費來源及開支情況、修志局和各相關部門的往來文書。第73卷、第99卷是大同縣政府關于修志局組織條例、修志編目及修志收集資料利用教員集訓機會調查及調查提綱指令;第75卷是大同縣修志局組織簡章及修志往來信件;第99卷是縣志局工作人員工資經費開支表。其余往來函件散見于其他卷宗之中。
(二)縣志纂修征集的資料
現(xiàn)存該部分檔案資料是民國《大同縣志》修志資料的主體部分,內容涉及民國時期大同城、區(qū)、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民國時期的大同縣所轄范圍包括現(xiàn)在大同市所轄范圍及周邊的村落。在修志檔案的調查資料中,既有政府機構、金融機構、工廠、學校、社團等的基本建設情況和運行狀況,也包括每個行政區(qū)的組織情況、各區(qū)地圖、各村距城里數(shù)、戶數(shù)、人口、土地、物產、廟宇、風俗等。
調查資料中以教育類資料和村莊類資料為最多。與教育相關的資料比較全面,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各級師范學校都有涉及。不僅包括學校的基本建設情況,還有各類學校每年學生情況、師資情況、授課情況以及學校校舍平面圖等。村莊類資料中,有的詳細備至,如落里灣村、甘河村等,對于村莊的四至、風俗、物產均有詳細的介紹。有的只有一些基本的統(tǒng)計數(shù)據。
除了調查統(tǒng)計資料外,此部分檔案還包括清末至民國時期大同地方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相關材料。如:義和拳運動、大同辛亥革命、“晉國戰(zhàn)略”等事件的文字資料。大同名士如:許文華、李秉宜等七十多人的履歷表。
民國《大同縣志》編修檔案,不僅是大同地方志書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是大同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象征。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歷史價值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這批資料完整地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大同地方社會的真實狀況和地方志書的形成過程。
其一,修志檔案資料為研究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大同地方社會提供了翔實的文字參照。作為地方志書,不可能將調查時所收集的各種資料全部列入,編修人員會根據縣志的體例所需進行取舍。這批修志檔案則較為豐富地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大同地方社會狀況。例如:民國《大同縣志》中對于大同地方社會生活進行了歸納概括,但是,在修志檔案中卻可以看到較為詳細具體的描述。落里灣村村長劉有對該村生活的描述為:“人民之生活非常艱苦,出產細微,花項繁多,賴農而生活。因地磽而且堿性,農業(yè)每年不大出色,再加以近年之差務繁多,事事以款為首,苛捐雜稅之剝削負擔太重,以致人民生活憔悴度日艱難。胼手胝足辛勤耕作一年,不能食飽飯食,餐糠咽稗胡亂而充饑;披星戴月常時工作,不能衣新衣,破衣碎布胡亂而遮寒;沐雨節(jié)風整日勞苦,不能住高房,茅庵草舍胡亂而避雨。生活危殆不待言宣?!保?](p2)類似的記錄還很多。這批資料彌補了縣志的不足,為正確認知大同地方社會提供了較為可信的歷史依據。
其二,修志檔案資料可以真實再現(xiàn)一本志書的形成過程。這批資料將縣志編修,從縣志局設立、人員組成,到調查提綱的開列、各部門配合工作、經費來源及開支情況都一一記錄了下來。例如,縣志局簡章規(guī)定“本局經費全年暫定為一千五百元”。在修志過程中趙承綏司令捐助一萬元,同煤總銷處捐助一千元。那么,暫時花不了的經費怎么處理?“此款暫交商會安倬甫君轉存晉益當備用”[5](p5)。民國時期大同地方金融業(yè)雖然不如晉中、晉南發(fā)達,但是城內也有錢莊、銀行。但是,修志經費卻交由晉益當管理。結合其他文獻,或可以解讀資料背后復雜的地方關系,進而洞察這種關系對于志書編纂的影響。
(二)文化價值
從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變來看,這批資料完整地呈現(xiàn)了民國時期大同地方文化的真實面貌,也構建了近代大同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變基本框架。
其一,修志檔案資料比較真實地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大同地方文化原貌。民國《大同縣志》的編修人員,大多為受過新式教育的畢業(yè)生。他們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能夠關注一些前代志書編纂中沒有關注或者很少關注的事項。這批檔案館藏修志資料中,既有傳統(tǒng)志書的類目如土地、人口、村莊距離城市遠近、文物古跡、孝義貞節(jié)人物等,也有反映新時代的內容,如銀行業(yè)、鐵路、郵電等,還有大同近代廠礦企業(yè)的調查情況等。在調查中對社會惡習、弊病沒有回避,而是一一指出。這些資料是我們了解民國時期大同地方文化的源泉。
其二,修志檔案資料為理解近代大同地方文化形成和演變提供了依據。在志書的形成過程中,編纂人員根據志書的體例,以材料為原本并結合自己對于地域歷史文化的理解,將調查材料以一種闡釋了的歷史文化展現(xiàn)了出來,進而成為了后世人認識地方文化的基本資料。從文化形成的角度來看,這種編修材料的取舍過程,正是新文化的闡釋和創(chuàng)造過程。將民國時期的修志檔案和志書相比照,可以從中尋找地方士紳對于地域文化闡釋之角度和構建之路徑。如此,這批資料對于認知大同地方歷史文化及其現(xiàn)代形態(tài)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
(三)現(xiàn)實意義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第五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地方志是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存史、育人、資政,做好編修工作十分重要?!辈⑶宜蟮胤街竟ぷ髡咭龊弥緯木幮蕖⒐芾砗烷_發(fā)利用工作。在這一大背景下,各地積極展開了地方志編修和整理。民國《大同縣志》的編修檔案,正可以為當下地方志的編修提供一定的借鑒。比如,從其中的往來函件中,可以看出編修志書過程中,不同部門和不同職業(yè)背景對于志書編修的認知差異。有的能夠詳盡地完成調查表中涉及的事項,有的則是照慣例隨便填寫。這種現(xiàn)象,提醒地方志編修收集資料中,要注重宣傳,提高資料收集人員和提供部門對于志書“存史、育人、資政”作用的認識,以保證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民國《大同縣志》修志檔案,在見證歷史的同時,也昭示著未來,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值得人們去仔細研讀和品味。這批資料的出現(xiàn),或可以還原民國時期大同地方的歷史文化面貌,對于當今的志書纂修工作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責任編輯:元 木)
[1] 傅貴九.民國時期纂修方志考略[J].學術月刊,1983,(4).
[2] 梁啟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成績——方志學.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大同縣續(xù)修縣志局組織簡章[Z].大同:大同市檔案館藏民國大同縣志檔案,第90卷.
[4] 采訪事件由[Z].大同:大同市檔案館藏民國大同縣志檔案,第64卷.
[5] 印甫先生贊助經費備案由[Z].大同:大同市檔案館藏民國大同縣志檔案,第90卷.
K258.9
A
1005-9652(2016)04-0056-03
張月琴(1974—),女,山西昔陽人,山西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