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永香
縣域村史民俗檔案工作的思考
文· 徐永香
村史民俗檔案是農村的社會生活、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等歷經千百年沉淀下來的綜合性文化遺產,是研究廣大農村歷史變遷、經濟發(fā)展、民生巨變、文化傳承的重要佐證信息,是記錄村落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名流商賈、桑麻農事、發(fā)展變遷的重要載體。它傳承了鄉(xiāng)村文化和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的歷史記憶和根脈的留存。目前,隨著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傳統(tǒng)村落隨之逐漸消失,很多有價值的村史民俗檔案散落和遺失在民間,這部分檔案亟待收集保護、開發(fā)利用。做好村史民俗檔案資料的收集、開發(fā)利用工作,能更好的展現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偉大歷史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風貌,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傳承歷史文化做出新的貢獻。為此,筆者在實踐調研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縣域村史民俗檔案工作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近幾年,沂南縣檔案局(館)聯(lián)合多個相關部門,和當地百姓一起,在古村民宅的基礎上,打造出了全國著名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竹泉村等原生態(tài)村史民俗檔案展覽區(qū)。其中,位于沂南縣馬牧池鄉(xiāng)常山莊村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保留了沂蒙山區(qū)抗戰(zhàn)時期的古村風貌,是一所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村史民俗檔案展館,該館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題名,共12個館24個展室,館內陳設了各種具有歷史代表性的當地村史民俗檔案,這些檔案以文、圖、照片和實物等形式展示出來,詳細地介紹了發(fā)生在魯中、魯中南區(qū)的“紅嫂”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無私奉獻和豐功偉績。對于像光彩照人的紅色人物和震撼心靈的革命斗爭故事這類沒有載體的口述檔案,館內以邀請紅嫂后人進館講座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再有坐落在沂南縣銅井鎮(zhèn)的竹泉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古村落,該村落以村里聞名的泉水、竹林命名,村內的各種古建筑等村史民俗檔案至今保存完好,現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原生態(tài)旅游村之一。
目前,沂南縣的縣域村史民俗檔案征集、開發(fā)利用工作已經引起了全國各地的重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以下的不足之處。
(一)對縣域村史民俗檔案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是思想認識程度不夠。目前,縣域檔案局(館)對村史民俗檔案傳承城市發(fā)展記憶、鄉(xiāng)村記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往往將大量的心力、精力投入到對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上,而忽略了對村史民俗檔案工作的投入,間接導致了村史民俗檔案工作開展的被動。二是檔案部門人員力量不足,人員不專。以沂南縣為例,檔案管理部門雖設有征集編研科,但只有一個工作人員??h以下部門配有專職檔案員的只有少部分單位。各鄉(xiāng)鎮(zhèn)雖設有檔案室,但檔案工作崗位基本都沒有配備固定工作人員,即使配有工作人員也基本是兼職。而且配有的工作人員,時常因其他工作需要發(fā)生崗位調動,造成了檔案工作人員隊伍的不穩(wěn)定。三是檔案館室硬件建設不完善。多數鄉(xiāng)鎮(zhèn)在思想意識上對檔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檔案基礎設施都不同程度的建設不達標、不規(guī)范,比如“九防”設備配備不全等。
(二)對縣域村史民俗檔案范圍和標準模糊,且收集方式單一
根據《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對縣級檔案局(館)提出的主要任務要求,要加大對散存于民間和境外的珍貴檔案、特色檔案征集和開發(fā)利用力度,各地紛紛研究制定了詳盡的村史民俗檔案征集細則和相關工作制度。但在開展村史民俗檔案工作中,村史民俗本身具有廣泛性、不確定性的特點,在實際生活中沒有具體的界定,形式多樣,縣級檔案局(館)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下,往往會不知應選擇哪些村史民俗檔案進館。另外,在村史民俗檔案征集過程中大都延用傳統(tǒng)的普遍捐贈、寄存、代為保管、收購、復制等形式,造成了征集的隨意性和零散性。
(三)對縣域村史民俗檔案管理利用的體制建設不夠完善,制度不健全
首先,縣域村史民俗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工作目前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村史民俗檔案管理利用在縣域范圍內還未形成一套科學化的體制。在鄉(xiāng)鎮(zhèn)、村一級的工作機構設置不完善,責任落實不明確,工作中人員配備普遍不穩(wěn)定。在檔案管理崗位經常因其他工作需要發(fā)生人員調動,人員交接時,村史民俗檔案信息交接不到位,致使部分村史民俗檔案信息遺失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所以,應逐步完善村史民俗檔案管理體制,并落實責任到位。其次,縣檔案局(館)作為村史民俗檔案工作的主體,在村史民俗檔案工作中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還不健全,工作過程中缺乏同縣域各相關部門及各鄉(xiāng)鎮(zhèn)的配合與合作。在村史民俗檔案工作過程中,縣域一些相關部門、各鄉(xiāng)鎮(zhèn)都是按照縣檔案局(館)發(fā)布的工作規(guī)則、制度,按部就班的開展工作,缺乏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
(四)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最近幾年,檔案隊伍日益年輕化,多數人員身兼數職,一方面并沒有進行經過專業(yè)的檔案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對檔案管理的政策法規(guī)以及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編研等業(yè)務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由于不是全職工作人員,工作中投入的精力有限。另外,在村史民俗檔案征集管理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的主動意識不夠強,工作程序上缺乏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不夠靈活,征集管理工作水平還有很多有待學習提高的地方。
(一)加強宣傳,提高對村史民俗檔案的保護意識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每個村居都有自己獨特的發(fā)展歷史,村里的一棵古樹、一眼清泉、一段傳說,看似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每一樣都蘊含著多姿多彩的生活與文化。要做好這些村史民俗檔案征集工作,必須加強宣傳,形成濃厚的村史民俗檔案工作氛圍。檔案主管部門要主動擔當起村史民俗檔案工作的重任,將這項工作納入檔案工作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研究制定工作范圍、制度和規(guī)定,有計劃、有目標地逐步進行??h域各相關部門、鄉(xiāng)鎮(zhèn)要做好村史民俗檔案工作過程中與縣檔案局(館)的配合工作,主動出資、出人協(xié)助縣檔案局(館)做好村史民俗檔案宣傳工作,讓每一個村民意識到做好村史民俗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同時,縣檔案局(館)要對珍貴的村史民俗檔案資料開展多種形式的廣泛宣傳,如利用政務信息網、檔案信息網、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開展專題宣傳活動。
(二)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暢通村史民俗檔案收集渠道
縣檔案局(館)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被動等待為主的工作方式,主動與各相關部門、各鄉(xiāng)鎮(zhèn)聯(lián)合協(xié)作,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深入民間追蹤記錄,制定科學合理的村史民俗檔案工作方案細則。在村史民俗檔案征集方面,縣檔案局(館)要主動走出去挖掘線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征集,要深入鄉(xiāng)間地頭、古村院落,在歷史文化記錄中去發(fā)現線索、去追蹤征集。同時,要注意不同形式的村史民俗檔案的征集利用,對于重要口述村史民俗檔案、孤本等可以用文字、圖片、視頻、出借等形式記錄征集。比如,2014年沂南縣界湖街道與縣檔案局(館)合作出版的《界湖公社的記憶》,就是一本對沂南縣幾百年來村史民俗的完整記載。另外,對于部分存于民間的珍貴檔案,要通過主動說服被征集者無償捐贈檔案的方式達到征集的目的。
(三)認真完善村史民俗檔案管理利用體制,健全并落實工作制度
村史民俗檔案既具有時代感,又具有唯一性。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辦法,從實際出發(fā),按村落分布,分門別類建檔、歸檔。從立檔部門和工作人員職責入手,明確村史民俗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保管、利用等工作要求,按照誰主管、誰歸檔的原則,堅持實物與文字材料并重、對應,并建立一套適合村史民俗檔案特點的體制,管理模式符合實際的管理辦法。立檔單位也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規(guī)范管理,對村史民俗檔案的收集、歸檔到移交檔案室統(tǒng)一管理,制定嚴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絕據為己有。對村史民俗檔案的日常保管、利用作出明確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要狠抓落實,明確責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確保村史民俗檔案的質量。
(四)強化培訓,讓檔案隊伍成為民俗檔案征集的行家里手
征集人員是檔案征集工作中的主體,他們的綜合素質及專業(yè)水平直接決定著征集工作的好壞。因此,檔
案局(館)要想做好征集工作,就必須配備一批素質高、業(yè)務強、責任心重的骨干人員負責此項工作。他們不但要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業(yè)務水平,還要具備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例如語言學、歷史學、文學、現代科技知識等,以提高對征集檔案的識別和鑒賞力??h檔案局(館)每年要不定期的舉辦全縣檔案工作人員的培訓班,縣直各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要分期分班培訓,對于各鄉(xiāng)鎮(zhèn)、村莊,縣檔案局(館)要安排專人、細化班級,有針對性的詳細指導培訓。
總之,要做好縣域村史民俗檔案工作,就要在加強管理規(guī)范的同時,加強宣傳工作,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提高社會各界對村史民俗檔案的保護意識。
(作者單位:沂南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