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菲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重慶 401120
?
互聯網環(huán)境中跨國公司的國籍認定問題
郭雅菲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重慶 401120
試問甲國人在乙國注冊、以丙國為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以丁國為研發(fā)中心、以戊國為銷售地、在己國有獨立分公司、主要業(yè)務通過互聯網處理的跨國公司的國籍為何?這不是腦筋急轉彎,僅根據題設答案并不明朗。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能認為跨國公司進入到了無國籍時代;應認識到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公司與傳統公司的差別。鑒于跨國公司本身的逐利性、擴張性、整合性,以及網絡環(huán)境中經營的概念化、虛擬化、信息化,現代國際社會需要一種國家與跨國公司之間真正聯系的標準,以更好的應對關涉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法律問題。
跨國公司本身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尚未成為一種法律術語,各國國內法均未界定跨國公司這樣一種公司形式[1];跨國公司也不一定是公司,應該說是一種企業(yè),各組成部分經濟上是統一的,法律上卻可能是獨立的??鐕久妊坑?9世紀中期,其形態(tài)隨著經濟政治環(huán)境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從“多國國內企業(yè)”、“多地區(qū)經營的本地公司”到“全球整合企業(yè)”等??鐕镜亩x五花八門,目前尚無普遍接受的定義。1973年,聯合國在《世界發(fā)展中的多國公司》報告的附錄中,記錄了跨國公司的20多種定義,其中使用了“多國公司”、“超國家公司”、“國際公司”、“宇宙公司”等名稱。1974年8月,聯合國決議以“跨國公司”(Trao snational Corporation)作為正式名稱[2]。1986年,聯合國在《跨國公司行為守則》中指出:“本守則中使用跨國公司一詞系指在兩國或更多國家之間組成的公營、私營或混合所有制的企業(yè)實體,不論此等實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領域如何;該企業(yè)在一個決策體系下進行運營,通過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決策中心使企業(yè)內部協調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戰(zhàn)略得以實現;該企業(yè)中各個實體通過所有權或其他方式結合在一起,從而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實體得以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行有效的影響,特別是與別的實體分享知識、資源和責任”[3]。
之所以跨國公司的定義難于統一,在于跨國公司處于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并且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和趨勢,作為獨立商主體的跨國公司變化速度越來越快。不管是跨越世紀的老牌跨國公司不斷調整商務戰(zhàn)略,還是新興的小規(guī)??鐕局苯右活^扎入全球市場的海洋,評價跨國公司的指標也在閃爍不定。因此,筆者認為,跨國公司的定義不宜過于狹窄,而應該給未來的變化留出一定空間,待到其進入較穩(wěn)定的階段時,方可較準確的給出統一定義。簡單講,跨國公司是在兩個以上國家直接投資方式進行經營的經濟實體。
新的商業(yè)業(yè)態(tài)需要鼓勵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需要新的監(jiān)管模式,而確定國籍就是監(jiān)管的先決問題。法人國籍不僅關系到涉外因素、法律地位、管轄權、法律適用、外交保護等基本法學問題,而且確定跨國公司的國籍是布局企業(yè)經營、更好參與經濟全球化、控制貿易風險等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逐漸成為國際交往的主體,塑造著新的國際秩序。但國家才是國際社會的基礎,脫離了國家的跨國公司是危險的,經濟上的龐然大物需要確定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跨國公司國籍認定的必要性就在于此。
現在尚無統一的法人國籍確定標準,各國往往根據國家利益和國情采用不同的標準,因此可能存在法律沖突。概括來說,標準有四種:一是看地方,即法人住所地,住所地標準有總部、辦事機構、經營活動、管理控制等不同學說;二是依法律,通過依法登記這一必要步驟判斷,依哪國法律、在哪國登記;三是隨自然人,有控制法人的股東、董事、管理人員等不同學說;四是以上學說的復合判斷或分類確定。各類學說均有利弊,折中性學說比較有優(yōu)勢。
國籍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問題。判斷跨國公司是本國還是外國,站在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以跨國公司常見的母公司、子公司模式為例,在經濟學方面,母公司的國籍被認為是跨國公司的國籍。這是對跨國公司國籍的通常理解,比如美國的蘋果公司。在法學方面,不同于經濟的一體化,跨國公司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所在國的國籍。比如蘋果電子產品商貿(北京)有限公司是外商獨資企業(yè),在法律上認定為中國法人。在管理方面,跨國公司往往將選擇公司注冊地作為一種發(fā)展戰(zhàn)略。蘋果公司避稅案例十分經典,利用不同國家對國籍認定的不同和稅收政策差異,在愛爾蘭、荷蘭、“避稅天堂”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設立“總部”、“母公司”或辦事處,達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此類避稅方法在跨國公司的戰(zhàn)略中得到普遍運用,也引發(fā)了國際避稅與反避稅的爭議。
同時,跨國公司還存在總公司、分公司、辦事處等不同的組織模式:分公司在當地注冊但其國籍同總公司國籍,而辦事處根據具體情況,可能不具有法人地位,國籍也就無從談起??鐕静捎玫墓蓹嗫刂啤⒏鞣N契約安排、國際聯盟等法律結構,對國籍的認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互聯網環(huán)境中的新型經濟模式多呈現出經營虛擬化、更新加速化、風險擴大化、市場碎片化等特點[4]。其中,虛擬化對跨國公司國籍的沖擊性最強?;ヂ摼W企業(yè)只需一個網址作為地址,提供理念化的產品和服務,使用互聯網虛擬貨幣,所有運作皆為電子數據,所有業(yè)務均在鍵盤屏幕的操作中完成。虛擬還意味著無需固定的地點、統一的時間,甚至無需固定的員工。消費者在與之進行交易時或者公司員工之間進行工作對接時,不再是“面對面”,更多是“屏對屏”。對面的屏是遠隔萬里抑或就在隔壁根本不重要,這也就弱化了國界的影響。受惠于新技術的運用和經營管理的創(chuàng)新,互聯網環(huán)境催生的新興的小企業(yè)可以直接步入全球市場,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以網絡公司(Cybercorp)為例,其邊界取決于互聯網技術創(chuàng)造的網絡空間,而不拘泥于國界或地圖上具體的某個區(qū)域,其經營戰(zhàn)略著眼于擴展虛擬空間的價值鏈,靈活發(fā)揮網絡合作最大競爭力[5]。
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虛擬化的今天,筆者認為各國有必要通過國際條約或其他方式盡量統一法人國籍確定標準,減少不必要的法律沖突,在法律層面將一體化經濟分割管理,防止過度的自由和法律空白引發(fā)經濟危機或法律規(guī)避等現象影響到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最終應采用何種統一標準,需要通過發(fā)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全面把握,在各國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確定。這是全球治理層面的法治問題。
國籍問題是主權國家的保留事項,各國也有對國籍的相應立法,但國籍是國際交往的身份標識,在國際法上意義非凡。有的學者認為國籍問題在國際法和國內法上存在不同,并且互相限制[6]。這種看法是有趣并且有意義的。國籍在國際法和國內法上產生原因的不同、對于不同領域事項的功能作用的差別,導致其定義不能完全重合,又造成了一定的混亂。因此,國際法對此做出統一是解決很多問題的關鍵。
國際法的直接統一若與國內立法不一致,可能會限制國家主權。所以可基于國家同意原則,國籍標準的國際條約經國家簽字同意而生效,簽字國通過修改國內立法或國際法優(yōu)先而使國籍標準得到適用。若簽字國數量過少、影響不足,則可考慮通過國際法判例上升為慣例的途徑,通過穩(wěn)定的判例而固化認定標準。統一跨國公司的國籍認定標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的適應。建立完善而系統的一套認定標準,減少不必要的矛盾,明確經濟監(jiān)管,勢必造福國際社會。
具體而言,跨國公司的國籍在證券法和公司法中境外公司的判斷標準上得到體現,復合標準目前代表了國籍認定的主流方向[7],但究竟復合哪些因素值得探討。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注冊成立地加多數控制人國籍的復合模式,以跨國公司和國家的實際聯系來修正,如判斷主要營業(yè)地等。這樣在明確判斷標準的基礎上,盡量體現跨國公司和國家的附著度,以減少跨國公司利用互聯網環(huán)境規(guī)避法律的可能性,降低國家監(jiān)管不力的風險和損失。
綜上所述,在分析把握互聯網環(huán)境對跨國公司的影響的基礎上,明確國籍問題的切入角度,以充分認識跨國公司的構成與發(fā)展模式。期冀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統一跨國公司國籍認定標準,以更好維護各國主權和利益,促進國際社會穩(wěn)定繁榮。
[1]賈琳.跨國公司法律與實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文顯武.對跨國公司定義問題的反思[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04):25.
[3]王曉紅.跨國公司定義應具有開放性[J].中國經貿導刊,2003(15):26.
[4]何松琦,周天林,石峰主編.互聯網金融:中國實踐的法律透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5.
[5]丹尼爾斯,拉德巴赫,沙利文.國際商務:環(huán)境與運作[M].石永恒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9:313.
[6]張磊.外交保護中跨國公司國籍認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2:39-51.
[7]樂怡,徐冬根.復合標準應成為我國國際板擬上市公司國籍界定的基本準則[J].新金融,2012(02).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