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內心聽覺在合唱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李 偉
(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內心聽覺是音樂聽覺能力的關鍵所在,也是音樂表演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礎。合唱教學在加強合唱演唱技術訓練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合唱教學;內心聽覺;歌唱;表現力
合唱指揮是音樂學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和骨干課程,其中的合唱部分是這門課程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隨著社會文化和教育進一步發(fā)展,如何進一步推進合唱教學的完善與發(fā)展?如何加強學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和幫助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這些成了廣大合唱教師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由于合唱藝術中多聲部音色融合和音準精確要求的特殊性,使得合唱教學對學生的內心聽覺有別于其它教學,它在音準、音色、音高、音強、表情等要素的把握都要依靠內心聽覺才能實現。可見,內心聽覺是準確塑造音樂形象的必備能力。為此,本文擬以高校合唱教學為切入點,在總結歸納合唱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音樂學其它學科以及心理學等有關知識,將“內心聽覺”融入到合唱教學中去加以探討,從而為學生的合唱學習提供更好的學習途徑,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有效學習合唱藝術。
內心聽覺也叫內聽覺,它區(qū)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聽覺”,這種能力的獲得和提高需要較好的音樂積累和專業(yè)訓練,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的綜合體。原蘇聯(lián)音樂家A·阿列克賽耶夫曾指出:人能‘聽’出想象的音和記錄紙上的音,他有隨意運用自己的聲音想象力的本領,這種才能稱為內心聽覺。①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繆天瑞也有相關論述:“它(內心聽覺)是人的大腦中基于以往聆聽音樂的積累與新發(fā)生的音樂音響相結合的心理活動。它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表演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以及音樂家們的親身感受均可說明這一點?!雹诳梢?,具有敏銳的內心聽覺能力不僅是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表演的重要基礎,也是搞好合唱教學的重要前提。那么它對于合唱教學有什么作用呢?主要體現在:
(一)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
眾所周知,音樂的基本特征是音響,它的認知和體驗要依賴聽覺,音樂在人的大腦中呈現的是聽覺意象。一種正確的聲音概念猶如大海航行中的燈塔,能給人帶來正確的前進方向。合唱的聲音概念是指對合唱聲音基本性質的概念性認識,它需要符合一定的審美范疇。比如室內合唱聲音具有清晰、細膩、共鳴點小的純音樂特點,典型的作品有《茉莉花》、《半個月亮爬上來》等;歌劇合唱聲音具有奔放、宏大、聲音中帶有戲劇顫音(vaiborato)、共鳴點大的特點,典型的作品有《安魂曲》、《黃河大合唱》等;中國民族合唱聲音雖然風格各異,但也有需要強調字正腔圓、依字行腔等共性特點,典型的作品有《花大姐》、《水母雞》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合唱聲音概念是需要經過大量的音樂積累才能把它分門別類,這也是與之相適應的內心聽覺與發(fā)聲方法共同作用而成的結果,這種聲音是受演唱者的意識所支配,與特定的內心聽覺聯(lián)系緊密。因此,只有我們事先有了正確音樂內心聽覺才能辨別和界定合唱音樂的不同風格,進而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去指導我們把握不同合唱的聲音與風格。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我國最早的漢族音樂理論名著《樂記》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之使之然也,感與物而動,故形于聲”。這其中說明歌唱心理是歌唱發(fā)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從發(fā)聲過程看,歌唱是依靠人體歌唱生理器官這種“樂器”獲得音樂的,演唱者不僅是“樂器”,還是“樂器”的“演奏者”,同時,還兼任著人體樂器的“調律師”,集“三位一體”的集大成者。人在“演奏”自己這件“樂器”時需要依靠歌唱心理與發(fā)聲器官的協(xié)調與配合,這些器官沒有固定的音高,也沒有可操作的“琴鍵”,只有依賴人的內心聽覺和歌唱心理指揮歌唱器官去調節(jié)和發(fā)聲。如果具備良好的音樂內心聽覺能力,我們歌唱時的心理就會自然有很多音樂形象就可以隨時隨地能夠逼真地展現在眼前,能對不同音樂的風格、聲音的概念、發(fā)聲技巧加以回顧和對比,并為新的音樂表演和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和啟發(fā)。因此,內心聽覺對學習和從事音樂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
(三)有利于提升音樂詮釋的深度和溫度
聽覺對任何正常人而言是一項普通的生理功能,幾乎每個人都能聽見音的大小高低。然而,這對于合唱教學而言絕不僅于此,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內心聽覺。因為合唱詮釋的深度和溫度與音樂的內心聽覺息息相關。音色的好壞、力度的變化、情感的抒發(fā)、音準的把握、聲部的協(xié)調、表情的呈現等合唱要素的呈現都離不開這種聽覺參與。我們如果忽視內心聽覺能力的介入和運用,就容易陷入片面的追求聲音技術的泥潭,使得音樂詮釋的缺乏深度與溫度。即使能唱出所謂的好聲音,也只是停留在聲音的表面上,而無法詮釋多聲部合唱的文化內涵和音樂本質。教育部頒布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通過對合唱作品的排練與藝術處理,引導學生對合唱美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藝術審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合唱訓練中的內心聽覺能力的提高過程,其實就是在初步掌握合唱演唱一般規(guī)律,不斷強化合唱聽覺內涵要求的過程。內心聽覺和音樂詮釋是相輔相成的,提高內心聽覺能力有利于提升音樂詮釋的深度和溫度。
縱觀現在音樂學合唱課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練聲和唱歌的“兩部曲”展開,其結果導致我們的教學只注重了“唱”而忽略了“聽”。同時,長此以往還會使得學生認識中對聲音概念和內涵容易缺乏思考和感悟,進而容易造成對正確的合唱意識的模糊、音樂表現力匱乏,這些都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我們應扭轉這種片面的教學模式,注重內心聽覺的應用來建立新的合唱教學模式。具體可以通過如下策略來加強應用:
(一)利用內心聽覺建立正確的合唱聲音概念
合唱聲音概念具有相對的普遍意義,它是人們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合唱聲音眾多屬性中抽象出來的基本屬性的概括,作為大家認識合唱的一般共識和一般規(guī)律,這種標準需要良好的內心聽覺來加以鑒別和把握。而內心聽覺的利用首先要加強合唱的鑒賞和觀摩學習,建立正確、科學、公認的聲音概念,這離不開大量的學習積累。同時,利用內心聽覺還要自覺放棄對普通聽覺的依賴,將關注焦點放在演唱時的“想象力”和“聆聽”環(huán)節(jié),這樣可以讓演唱從一味關注喉嚨發(fā)聲的偏向中解放出來,從而使發(fā)聲獲得一個符合“高、輕、柔”特征的音響概念,避免聲音的“尖、擠、卡、搖、抖、虛、悶”等不良聲音的出現,達到“協(xié)調、統(tǒng)一、和諧”的合唱聲音標準。另外,合唱的聲音概念與一定的審美習慣和特定的文化相適應。譬如,我們演唱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時,一般要把旋律聲部突出至重要位置。還有,對演唱復調音樂特征合唱時,我們可讓學生先主動分析和聽辨合唱各聲部的主題音樂旋律走向及其情感表現,尤其是注重橫、縱兩個維度去感受聲部交織的統(tǒng)一的立體效果,加強學生對多聲部音樂聲音概念內涵的把握。可見,這些合唱藝術的聲音概念和風格都需要我們憑借內心聽覺去鑒別和把握。
(二)利用內心聽覺提高音樂情感表現和音樂想象
合唱教學及表演是一個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歌唱是情感的表現。情感可以引發(fā)想象,想象也可以激起情感,兩者相互影響。在合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中由于內心聽覺的引導,表演者經過理解、挖掘音樂情感以后會產生豐富的聯(lián)覺效應中的“色—聽”聯(lián)覺,以使得內心聽覺效能更好的發(fā)揮作用。如果沒有合唱情感表現和音樂想象,再好的合唱技術也會顯得蒼白和冷漠。我們常說的“走心”比“走嗓”更重要,原因也多在此。演唱應該根據作品的情感內涵和自己的情感經歷對其加以想象和深化,以形成二度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新。如張朝創(chuàng)作的云南彝族合唱作品《春天來了》。演唱時要充分利用內心聽覺展現多聲部的特點。引子部分不僅要注重橫向旋律的進行,更要注重和聲色彩的描繪,尤其是要注意發(fā)揮音樂想象勾勒出山谷春天的清新、朦朧的意境逐漸過渡到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色彩變化的畫面。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體會和理解這些音樂與和聲色彩呢?從常理上說我們不能用眼睛“看”到聲音,也不能用耳朵“聽”到色彩,但當我們在演唱或者欣賞音樂時能夠產生“聯(lián)覺”的生理反應,它會讓我們“看”到聲音和耳朵“聽”到色彩的現象。這點我們從自身的演唱體會中可以感知:有時我們在演唱時還沒有發(fā)出聲音,而“聲音”卻被我們“聽”到了、感受到了,這種聲音的預感是內心聽覺的一種感受,也是通常意義上的“先有心聲,后又歌聲”的感覺。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說的也有這方面的道理。
(三)利用內心聽覺加強合唱音樂表現力
內心聽覺訓練對合唱表現力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對教師的指揮角色而言更是作用重要,它的實施需要較好的音樂積累和音樂處理基礎。我國著名指揮家黃飛立指出:“我在指揮工作中排練演出前一定要做好案頭工作(彈、唱、分析總譜),達到完全‘心中有數’的地步,就是說,內心完全聽到樂曲的全貌和細節(jié)。這樣才能在排練中,聽出樂隊(或合唱隊)的演奏(唱)在具體的地方有什么問題。”③著名聲樂教育家家沈湘也指出:歌唱練習要達到當你還沒有張嘴之前,自己耳朵里已經聽到了,這樣才會有把握。具體到合唱教學而言,利用內心聽覺來增強合唱音樂表現力通??梢苑譃槿齻€階段實踐即:初級階段,就是建立音響內心聽覺的大致標準和印象。我們在過去接觸或者演唱過的音樂風格、音色等為我們選擇標準提供了初步參考;中級階段,模仿優(yōu)秀的合唱音響。通過初級階段的確立標準,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內心聽覺和經驗積累等,想象出表現作品所需的聲音大致結果,并在訓練中將團體聲音往什么方向努力,并盡量減少兩者的差距;高級階段,創(chuàng)新音響效果。在根據參考范本、模仿音響的前提下,結合作品風格去發(fā)揮二度創(chuàng)作作用,以對作品表現進行創(chuàng)新。
終上所述,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內心聽覺是音樂聽覺的更高階段,也是音樂表演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礎及重要手段。要提高合唱教學質量和表演水平,我們既需要加強合唱演唱技術訓練,又需要加強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遵循音樂藝術本質,按照合唱內涵要求,重視內心聽覺這個音樂聽覺中的核心因素才會促進合唱教學質量的提高?!?/p>
注釋:
① A·阿列克賽耶夫.鋼琴演奏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24.
② 繆天瑞.音樂內心聽覺在創(chuàng)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訓練問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02.
③ 繆天瑞.音樂內心聽覺在創(chuàng)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訓練問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02.
[1] 韓瀚.楊鴻年合唱教學的教育理念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3.
[2] 普凱元.音樂內心聽覺心理學原理[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06.
[3] 顧玉虎.提高合唱隊員的聽覺“免疫力”[J].中國音樂教育,2011,05.
[4] 李偉.關于高師合唱教材若干問題的思考[J].音樂創(chuàng)作,2011,04.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音樂學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研究:基于項目學習在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XJK014CTV008)
李偉(197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