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方向
北大漢簡《節(jié)》篇“十二勝”初探*①
曹方向
北大漢簡第五冊《節(jié)》篇有“十二勝”章,談戰(zhàn)爭地理形勢方面的問題。從“山”開始,到“溝”結(jié)束,共計(jì)十三個比較項(xiàng)(其中大部分是地形名詞),前者勝後者:
山勝丘,丘勝陵,陵勝城,城勝虛,虛勝墓,墓勝險,險勝昜,昜勝澤,澤勝藪,藪勝夷,夷勝谿,谿勝溝。
簡文的“山、丘、陵、城、虛、墓、險、昜、澤、藪、夷、谿、溝”,只在釋文中將“昜”校改爲(wèi)“易”,此外均無詞義注釋。①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所編:《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本文所引《節(jié)》篇整理者已經(jīng)均據(jù)此書,後文不單獨(dú)出注。大概認(rèn)爲(wèi)這些都是常見詞,在簡文中用的也是常見義,不煩注釋。龐壯成先生等對這部分內(nèi)容作了注疏,②龐壯城:《北大漢簡〈節(jié)〉考釋零箋》,簡帛網(wǎng)(www.b s m.o r g.c n)2015年11月25日。其他研究論壇或許有相關(guān)研究意見,本文暫不徵引。筆者學(xué)習(xí)之後有一點(diǎn)不同看法,寫出來向各位師友請教。
戰(zhàn)爭中必須充分考慮地形地勢,自古以來,兵家也常常談?wù)摰匦胃呦录捌涔シ酪c(diǎn)?!秾O子兵法·行軍》:“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雹蹢畋玻骸妒患易O子校理》,中華書局2009年,第189頁。本文所引《孫子兵法》正文及注均據(jù)此書,後文不再單獨(dú)出注。可視爲(wèi)簡文的兵家理論依據(jù)。
但傳世文獻(xiàn)所見,並沒有簡文這樣按高低順序排列十餘種地形的例子。另外,根據(jù)古代訓(xùn)詁資料看,這其中有很多是近義詞甚至同義詞。因而這十三個名詞,在典籍中常常兩兩組合成詞,例如“山丘”、“山陵”、“丘陵”、“澤藪”之類。但是按簡文的思路,這十三個名詞顯然各有區(qū)別,並且主要的區(qū)別在於相對水平面的高度。
此處“山丘陵城”和同篇後文“地有五則”所見“山、丘、陵、邑、川”中的前四項(xiàng)相當(dāng),都是兵家常常論述的行軍布陣之地。我們把“城(邑)”和“虛”視爲(wèi)一類,下文再談。
關(guān)於“山、丘”,《周易·頤》六二“拂經(jīng)於丘”,《集解》引王肅注:“丘,小山?!敝领丁扒?、陵”,古代訓(xùn)詁資料,一般是山大於陵,陵大於丘。①陵高丘低,説詳《周禮·大司徒》“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賈公彥疏。參看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4—39頁。但也有説“丘”比“陵”高的。如《周易·坎·彖傳》“山川丘陵”,《集解》引虞翻注:“半山稱丘,丘下稱陵?!薄秲x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鄙?、丘、陵按高低秩序排列,與簡文相合。
“虛”,有學(xué)者指出是“高而空曠之地形”。我們認(rèn)爲(wèi)這樣理解過於寬泛。而且所謂“高而空曠”,更有可能稱爲(wèi)“原”。此處“虛”當(dāng)指廢棄之後的城邑,字又作“墟”。典籍所稱“丘”、“虛”,常用此義。如“夏虛(墟)”、“殷虛(墟)”、“周秦之丘”均是?!蹲髠鳌焚夜四辏骸皶x候登有莘之虛以觀師?!倍蓬A(yù)注:“有莘,故國名?!薄对娊?jīng)·鄘風(fēng)·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笨追f達(dá)正義:“蓋地有故墟,高,可登之以望?!贝说扰f居之地,多半是已經(jīng)廢棄的城址,因其高於平地,或者還有以前留下來的建築基址,均可登高。②《左傳》孔穎達(dá)疏:“虛者,舊居之處也?!眰魑乃龅恰疤摗崩秩绨Ч辏骸靶l(wèi)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倍蓬A(yù)注:“衛(wèi)有觀,在於昆吾氏之虛,今濮陽城中?!薄豆茏印さ貓D》:“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枪笮?,名邑、廢邑、困殖之地,必盡知之?!彼^“廢邑”,與此“虛”字所指相當(dāng)。
《節(jié)》篇另有所謂“地有七死毋居”,指七種地方不宜駐紮軍隊(duì)。其第三種爲(wèi)“虛虛”,整理者讀爲(wèi)“虛墟”,並認(rèn)爲(wèi)和《六韜》“虛器”對應(yīng):“何謂虛器?……故敗邑,人莫居之者也?!彼^“虛器”,本來指空的容器,用以比喻無人居住的廢棄城邑。據(jù)此,“虛虛”的第一個“虛”是形容詞,《爾雅》:“虛,空也?!钡诙€“虛”字整理者破讀爲(wèi)“墟”,應(yīng)該也是理解爲(wèi)廢墟,亦即“廢邑”、“敗邑”之類?!段浣?jīng)總要》前集卷六“下營擇地法”:“故城久無人居者,急疾無固守?!雹汆嵳耔I編:《武經(jīng)總要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2頁。也反對在古城廢墟結(jié)營。
簡文此處將“山丘陵城”並列,後文又有“山丘陵邑”,“城”和“邑”在此是同義詞。簡文在“城”下排列“虛”,正如《管子》並稱的“名邑、廢邑”,以類相從?!段浣?jīng)總要》前集卷六“下營法”又云:“凡下營,不得近田苗及城市,須去城十里外?!雹卩嵳耔I編:《武經(jīng)總要前集》第546頁。其例可參。
關(guān)於“墓”,整理者未出注,有學(xué)者認(rèn)爲(wèi)是“小丘”。筆者以爲(wèi)應(yīng)該直接理解爲(wèi)墓地。墳?zāi)贡旧碛蟹馔?,因此也有一定高度。如《周禮》“墓大夫”之職,包括掌管墓的“度數(shù)”,據(jù)鄭玄注,指“爵等之大小”,賈公彥疏:“爵等之大小者,亦如《冢人》云‘丘封之度與其樹數(shù)’也?!薄囤H恕焚Z公彥疏:“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薄抖Y記·月令》:“(孟冬)營丘壟之大小(或本作小大)、高卑、厚?。ɑ虮咀鞅『瘢┲??!逼渌偶詨?zāi)骨饓虐瓷矸莸燃壎懈甙?、大小差別,此不具引。再者,爲(wèi)避水濕,墓地一般選在高於水平面的位置。如《呂氏春秋·節(jié)喪》:“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水泉之濕?!焙單摹澳埂备哽丁半U昜澤藪”,從地形高低的角度看,也可以成立。
《節(jié)》篇“七死毋居”之地第五種爲(wèi)“宿死”,整理者引《六韜》“何謂宿死?……塚墓丘陵間也”爲(wèi)證,甚確。彼此對照,則此處之“墓”,實(shí)即“宿死”之地,也就是墓地。《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圍曹,聲稱“將舍於墓”,即將在曹人的墓地上駐軍。不過這是特例。一般情況下,兵家忌諱在墓地紮營。如前引《武經(jīng)總要》“下營擇地法”又云:“不居塚墓間,與鬼神處?!?/p>
關(guān)於“險”,古籍常用詞義都是“險要、險阻”。但簡文區(qū)分地形十分細(xì)緻,而其中多種地形都有存在險阻的可能。如《周禮》有“司險”,其職責(zé)就包括管理“山林川澤之阻”,即山地、平原、河流、低濕之地,凡艱難不便通行之處都算是“險”。《禮記·少儀》“軍旅思險”正義:“險謂地形險阻。”《孫子兵法·地形》“六地”之一爲(wèi)“險”,梅堯臣注:“險,山川丘陵也。”銀雀山漢簡《王兵》篇所列“險阻”,詳細(xì)列出“舟車之險、濡輪之水、山陵、林陸、丘虛、沮澤、蒲葦、平蕩、斥鹵、津洳、涂淖、大畝、深基、經(jīng)溝、下澤”等等。①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36頁。雖然《節(jié)》篇所見的“山、陵、丘、虛、澤”等,和《王兵》用詞略有區(qū)別,但行軍作戰(zhàn),山陵、城邑、墓地、水澤之地都有可能是險阻、險要之地,即使根據(jù)現(xiàn)代人的生活常識來説,也不難理解。如果此處“險”也理解爲(wèi)一般的“險阻”,前後多種地形都不能與之並列比較。其次,“險”作爲(wèi)險阻,又常常指比較高峻陡峭的地形。簡文“險”既然排列在“墓”之下、“昜”(指平地,詳下)之上,也不能取險峻之意。
按傳世、出土文獻(xiàn)又稱陡坡爲(wèi)“阪險”。②參看王鳳陽:《古辭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47頁?!抖Y記·月令》、《呂氏春秋·孟春紀(jì)》:“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周禮·遂大夫》鄭玄注引《月令》,賈公彥疏:“土之高者曰丘,大阜曰陵,坡者曰阪險,……丘陵已下,若高田種黍稷,下田種稻麥,丘陵、阪險種桑黍是也。”郝家坪秦墓木牘(以往也稱爲(wèi)“青川田律”):“九月,大除道及阪險?!庇诤懒料壬尦觥摆骐U”二字,並引前揭高誘注爲(wèi)證。③于先生所釋“阪險”二字,已由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拍攝的紅外綫照片證實(shí)。參看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秦簡牘合集》,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二冊第198頁。相同文句又見於張家山漢簡《田律》第247號簡,整理者也引高誘注爲(wèi)證。④彭浩、陳偉、[日]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xiàn)釋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89—190頁。説皆可信。
前揭各種與《月令》相似的文字及注釋,都説“阪險”適合種桑、黍。換言之,“阪險”也指一種可耕地,並非總是指險峻之地。秦漢簡牘在“田律”中談到修治“阪險”之地,和傳世文獻(xiàn)適可互證?!秴问洗呵铩け嫱痢贰捌錉?wèi)畮也,……陂則埒”,夏緯瑛先生以爲(wèi)“陂”是“陂陀險斜”之意,指耕地旁邊的陡坡。⑤夏緯瑛:《呂氏春秋上農(nóng)等四篇校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79年,第68頁。實(shí)際也可理解爲(wèi)秦漢簡牘所記“田律”中的“阪險”。《説文》:“坡,阪也?!庇郑骸摆?,阪也?!薄捌隆弊窒露斡癫米ⅲ骸捌拢^其陂陀?!毙?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陂陀……今山坡、土坡皆是也?!薄队衿罚骸摆橥?,險阻也?!奔热弧捌隆笔恰摆橥印?,則《玉篇》所言“險阻”,具體而言,即賈公彥所言“坡者曰阪險”的“阪險”。大概“坡”、“陂”或“阪”,是泛指土坡、山坡;而“險阪”主要是指比較陡的坡。在此開墾的耕地,是爲(wèi)“阪田”?!对娊?jīng)·小雅·正月》:“瞻彼阪田?!闭h詳《爾雅·釋地》邢昺疏。
典籍“險”和“險阻”義近,也和“阪險”、“陂陀”詞義也相近。《禮記·中庸》“行險以僥倖”鄭玄注:“險,謂傾危之道?!比缜八?,《呂氏春秋》所見“阪險”,高誘注也訓(xùn)爲(wèi)“傾?!?。是“險”與“阪險”義近。據(jù)《廣雅·釋詁》,“陂陀”、“險”並訓(xùn)“衺也”?!队衿罚骸摆橥?,不平之貌?!辟Z誼《新書·道術(shù)》:“據(jù)當(dāng)不傾謂之平,反平爲(wèi)險?!笔恰半U”與“陂陀”義近。誠然,典籍用“險”、“阪險”、“陂陀”,詞義有虛有實(shí)。但考察其實(shí)際所指,“阪險”、“陂陀”都可以表示土坡?!半U”也有相似的用例?!蹲髠鳌烦晒辏骸捌堄须U,余必下車推?!眰魇鰰x、齊鞌之戰(zhàn)。晉軍將領(lǐng)郤克乘坐的戰(zhàn)車,解張爲(wèi)御,鄭丘緩爲(wèi)車右。鄭丘緩説這句話,是説自己在戰(zhàn)車行進(jìn)過程中遇到“險”,必定下去推車。鞌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在華不注山下,將這一例“險”理解爲(wèi)“陡坡”,①王鳳陽:《古辭辨》第34頁。王先生認(rèn)爲(wèi)是“陡坡、泥潭之類”。合情合理。
從地形高低來看,陡坡可以排在山、陵、丘、墓之下、平地和水澤之地以上?!蹲髠鳌匪姟半U”,本身就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也符合簡文“險”字的語境。②《六韜·戰(zhàn)車》:“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車之壞地也?!薄段墨I(xiàn)通考》卷一五八兵考“車戰(zhàn)”篇:“後有溝瀆,左有新水,右有險阪者,車之壊地也?!薄熬妗?、“險阪”都是指戰(zhàn)車行進(jìn)途中的陡坡。但此處“險”已經(jīng)抽象化,作形容詞。
“昜”,整理者校改爲(wèi)“易”。龐壯成先生認(rèn)同這一校改,並將“易”破讀爲(wèi)“埸”,認(rèn)爲(wèi)“應(yīng)是低且廣袤之地,無險阻可守”。但在典籍中,“易”本身就可以指平地?!秾O子兵法·行軍》:“平陸處易?!倍拍磷ⅲ骸把造镀疥懀?fù)窬推渲刑挂灼椒€(wěn)之處以處軍,使我車騎得以馳逐?!薄墩h文》無“埸”字,前人以爲(wèi)“埸”本來只寫作“易”。如果此處從整理者説改字,似無須破讀。
《節(jié)》篇“七死毋居”之地第六種爲(wèi)“虛場”,此處“虛”和前引“虛虛”的第一個“虛”相同,表空曠之意。關(guān)於“虛場”,整理者認(rèn)爲(wèi)和《六韜》“吞害”對應(yīng):“何謂吞害?……即人所聚五穀處也?!雹壅碚咭伞巴毯Α睜?wèi)“囷窖”之誤。集聚禾稼的地方,古稱爲(wèi)“場”。《國語·周語上》:“場協(xié)入。”韋昭注:“場人掌場圃委積之珍物,斂而藏之。”《周語中》單襄公見陳國“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韋昭注:“庾,露積穀也?!眴蜗骞J(rèn)爲(wèi)陳國沒有及時命令百姓“收而場功”,韋昭注:“收而場功,使人修囷倉也。”田野穀物,都要妥善斂藏。而“場功”包含修囷倉,足見“場”和“囷蓋”能夠以類相從。
古時在“場”上講武?!秲愿敗肪硪欢牡弁醪俊爸v武”引唐玄宗講武,有“且閲宣場之儀,若觀莘墟之禮”之文?!拜沸嬷Y”當(dāng)即前揭晉候登有莘之虛觀師之事?!靶麍鲋畠x”大概和魏晉以後所謂“宣武場”有關(guān)。①向按:《通典》述“天子諸侯四時田獵”,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閏二月大蒐於“宣武場”之事爲(wèi)實(shí)例,描述詳盡。宋文帝文治武功享譽(yù)一時(文帝在位三十年,史稱“元嘉之治”),在唐宋時代仍很有影響?!靶麍鲋畠x”很可能是指這次“宣武場”大蒐。盡管宣武場是講武閲兵的場所,和《六韜》之文不能密合,但講武觀兵源於先秦苗蒐田獵之禮,講武之“場”地本在田地間(詳《通典》卷七十六“天子諸侯四時田獵”條),就其實(shí)質(zhì)而言,和“易”一樣,是指經(jīng)過修整的較爲(wèi)開闊的平地。
前揭《孫子兵法》的“易”和“平陸”相對。因爲(wèi)“平陸”本身就是平地,平地中的平易之地,似乎可以理解爲(wèi)經(jīng)過修整的平地,也就是所謂“場”。據(jù)此,簡文“昜”字也可以不改字,讀爲(wèi)“場”。《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泵珎鳎骸按合臓?wèi)圃,秋冬爲(wèi)場。”《周禮正義》:“除地平坦曰場?!雹趯O詒讓《周禮正義》論“場”有兩種。但不論其爲(wèi)何種“場”,總之都是經(jīng)過修整的平地。孫説詳見《周禮正義》“地官敘官”、“載師”、“場人”注疏。亦即“虛場”之“場”。
簡文敘至“昜”,已經(jīng)是平地最低的位置。從此以下,舉水澤之地以至溝壑。
《孫子兵法·行軍》:“絶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zhòng)樹?!蓖鯐懽ⅲ骸埃ǔ鉂桑┑貜V且下,而無所依。”按《風(fēng)俗通·山澤》:“《傳》曰:‘水草交厝(引按,交厝即交錯),名之爲(wèi)澤?!苯裢ǚQ爲(wèi)沼澤。
《説文》:“藪,澤也。”因爲(wèi)簡文在“藪”上有“澤”,只能求其差別,不能籠統(tǒng)等同。段玉裁注引《周禮》鄭玄注:“澤,水所鍾也。水希曰藪?!保ㄒ础队衿罚骸版R,聚也?!保┒巫⑺隣?wèi)《周禮·地官·澤虞》注,同書《天官·大宰》鄭玄注又云:“澤無水曰藪。”所以段玉裁進(jìn)一步指出,澤、藪之別,主要在於蓄水量。學(xué)者以爲(wèi),其地豐水期蓄水爲(wèi)湖泊,枯水期成爲(wèi)淤地。③參看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第48—51頁??傊?,“藪”能“鍾”水,也是低地。
關(guān)於“夷”,古籍常訓(xùn)爲(wèi)“平”,指平地。但此處“夷”在“藪”之下,“谿”之上,只能是一種低地,而且理論上還要比“澤、藪”地勢更低。
按“夷”字以母脂部,於此疑讀爲(wèi)以母真部的“寅”,兩字聲韻俱近。例如《左傳》哀公十年“薛伯夷”,《公羊傳》“夷”作“寅。”④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77頁;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41頁。《説文》訓(xùn)爲(wèi)“牛系”的“紖”,從“引”聲,即《禮記·檀弓下》鄭玄注訓(xùn)“牛鼻繩”的“雉”。古文字“雉”或從“夷”聲,①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531頁;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769頁;白於藍(lán):《戰(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0頁。而從“引”聲的“蚓”,古書多作“螾”??梢宰鳡?wèi)“夷”和“寅”通假的一種旁證?!痘茨献印ふh林》“寅邱無壑,泉原不溥”高誘注:“言汙小潦水名寅,寅之邱無大壑,故泉流不得溥?!雹诤螌帲骸痘茨献蛹尅?,中華書局2010年,第1226頁。向按:高氏此注,自俞樾認(rèn)爲(wèi)“寅邱”是“大邱”,“言丘雖大而無壑,則泉源不溥也”。近現(xiàn)代學(xué)者或從之(如張雙棣先生《淮南子校釋》、許匡一先生《淮南子全譯》。何寧先生《淮南子集釋》並列諸説,未加按斷)。筆者以爲(wèi),下文説“尋常之壑,灌溉千頃之澤”,重點(diǎn)是突出“壑”作爲(wèi)水道的功能和意義。沒有水溝,低窪之地的土丘也無法浸潤;只要有水溝,哪怕是尋常的小水溝,也能把千頃之大的澤地灌滿?!痘茨献印反宋闹卦谡h“壑”的有無,而不是説“丘”的大小。再者如俞樾説“丘雖大而無壑”,恐怕還是一句無意義的話。因爲(wèi)丘小也未必有壑。因此高誘注以“寅”爲(wèi)低窪之地,筆者以爲(wèi)可從?!短接[》引《淮南子·地形》“九州之外,乃有八寅”,高誘注:“下濕曰寅?!雹酆螌帲骸痘茨献蛹尅返?30頁?!吨芏Y》鄭玄注:“下平曰衍。”寅、衍也存在通假的可能。④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687頁?!段浣?jīng)總要》前集卷六“下營擇地法”:“不居下濕,恐人多疾病,軍馬不利?!彼^“下濕”,疑即《淮南子》所見之“寅”。
《武經(jīng)總要》“下營擇地法”:“澤中之高謂之地柱,高中之下謂之天獄,下中之下謂之地獄?!北抑鲝?,澤藪之類的低地,如果不得已在其中駐軍,應(yīng)該盡量選擇偏高的位置。
簡文最末爲(wèi)“谿”、“溝”?!稜栄拧め屗罚骸八⒋ㄔ回G,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毙蠒m疏引李巡云:“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庇衷疲骸啊⒐仍粶稀^山谷中水無澗谿者,注入平地之溝。”區(qū)別而言,“谿”是山中水道,而“溝”是平地水道。雖然都是水道,由於山地整體上高於平地,“谿”仍可列在“溝”之前。
整理者已經(jīng)指出,銀雀山漢簡第二冊《地典》篇也有“十二勝”,殘存簡文第十一勝的比較對象之一爲(wèi)“ ”和“溝”。銀雀山漢簡整理者讀“ ”爲(wèi)“溪”。⑤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第149頁?!都崱罚骸柏G,《説文》:‘山瀆無所通也?!驈乃??!卑础兜氐洹贰笆佟笔鞘€比較對象,前者勝後者,組合成十一個比較組,故其簡文作“十二者相勝”,而最後一組是第“十一”。本篇“十二勝”,是十三個比較對象,共十二個比較組,故簡文云“十三者相勝”,最後一組是第“十二”?!兜氐洹贰?”讀爲(wèi)“溪”或“谿”,兩種文獻(xiàn)的最後一組“勝”完全一致。
另外,《地典》有“林勝城”,而本篇十三個比較對象無“林”字?!傲辍焙汀傲帧庇型俚目赡?,①典籍“陵”與“林”有通假例,如《禮記·月令》“山林”在《呂氏春秋·季春紀(jì)》、《淮南子·時則》均作“山陵”,見前揭《古字通假會典》第38頁及《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83頁。向按:《禮記》孔穎達(dá)正義引經(jīng)文“山林”徑作“山陵”,或許古本原來就是“山陵”。但《地典》“林勝城”爲(wèi)第四組,本篇“陵勝城”卻是第三組,對應(yīng)不嚴(yán)格。盡管如此,“林”可能指平地的樹林,按《説文》:“麓,林屬於山,爲(wèi)麓。”《周禮·地官》鄭玄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鼻敖毅y雀山漢簡《王兵》“山陵”之後列“林陸”,指平地的樹林。《周禮·秋官·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賈公彥疏:“林麓,謂麓上有林者也?!绷值厥鼙抑匾?,例多不贅。《地典》列在“陵”下“城”上的“林”,如論地勢高低,也可能專指山腳的森林。據(jù)《地典》殘簡圖版,“一曰”下存“”,對比銀雀山漢簡“山”的寫法,②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308—309頁。不排除其爲(wèi)“山”字。綜合來看,《地典》前四組原文可能是“一曰山勝丘,二曰丘勝陵,三曰陵勝林,四曰林勝城”??偟膩砜?,山丘陵陸各處都有“林”,《節(jié)》篇專論地勢高低,不單獨(dú)舉“林”,也很合理。
行軍作戰(zhàn),地勢越低越危險。《孫子兵法》所謂“天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之類,行軍作戰(zhàn),要儘量避開。其中“天井”,梅堯臣注:“四面峻阪坂,澗壑所歸。”簡文及銀雀山漢簡《地典》都把“溝”列在最後,也就是最危險、最不應(yīng)該駐軍紮營的地方,符合兵家自古相傳的主張。
附記:小文先後得到陳侃理先生、彭浩先生、郭永秉先生和李天虹師悉心指正,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①* 本 文寫作得到教育部青年基金項(xiàng)目(15Y J C 770003)、日本學(xué)術(shù)振興會科學(xué)研究費(fèi)補(bǔ)助金特別研究員獎勵費(fèi)(J S P S KAK E NH I G r a n t N u m b e r 26·0430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