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廣東人在上?!睂n}調研座談會綜述
本刊編輯部
2016年10月12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菊生堂”聯(lián)合舉辦了“廣東人在上海”專題調研座談會。座談會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世紀》雜志主編沈飛德主持。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副主任(副館長)麥淑萍與會介紹了調研情況。來自上海和廣東兩館的館員和專家沈祖煒、熊月之、邢建榕、宋鉆友、葛濤、邵雍、潘君祥、陳健、徐真華、楊興鋒、徐南鐵、戴勝德等參與了座談研討。
麥淑萍副館長在發(fā)言中指出,圍繞“廣東人在上?!边@個主題,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專門在上海開展調研。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廣東處于有利地位,使得廣東人在風云變幻的時代前沿,開風氣之先,積極投身于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政治變革、經濟轉型。在不同的領域里,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涌現(xiàn)出一大批順應潮流、敢于為先,在全國有影響的各路英雄豪杰,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十多年前,廣東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省委、省政府就組織了我們開展 “廣東人精神”的探討。我們在挖掘、整理、提煉有關材料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翻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從太平天國到廣州起義,從民主革命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改革開放,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可以尋覓到走在最前面的廣東人。他們有洋務運動的參與者、維新運動的領袖,辛亥革命的先驅、民族工業(yè)的開拓者,在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勇立潮頭的廣東人。21世紀初期,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們總結出廣東人的精神,概括為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yè)奉獻。后來又有了新的提法??傊?,圍繞著廣東人的價值取向、性格特征和人文情懷,廣東人精神的內涵不斷深化提煉,將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文史館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是有目共睹的。廣東文史館與上海文史館是友好單位,多年前,我們共同進行了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的比較研究,分別在廣州、上海進行了展覽、研討,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研考察,更好地挖掘、探討廣東人在上海、廣東人精神深層次的內涵,把廣東人的精神加以總結、提煉,使之得到升華,為我們社會發(fā)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精神和動力。
宋鉆友認為,廣東人精神不僅僅體現(xiàn)在革命層面,也體現(xiàn)在商業(yè)上。到上海來的廣東人,有國內外的生活經驗,他們辦四大公司,參加奧運會、世博會。廣東人的精神就是敢為人先、敢于冒險、善于學習、追求卓越、敢于爭鋒。在當下的中國,研究廣東人精神具有重大的意義。
沈祖煒認為:廣東人在上海,不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才有的,上海的廣潮會館早就有了,廣東人在上海創(chuàng)業(yè)、活動,明代、清代就有了。進入近代以后,上海作為開放的大城市、移民城市,迅速發(fā)展成為遠東第一大都會。隨著上海城市的崛起,廣東人移民到上海也相當多。廣東的對外交流比上海還要早,上海開埠以后,第一批的買賣實際上是廣東貨源。廣東人到上海創(chuàng)業(yè),帶來許多新的東西。當年參與洋務運動的有不少是廣東人。孫中山、謝慶元都是廣東人,他們在上海有很大影響。四大百貨公司、冠生園都是廣東人開的。潮州會館、廣潮會館也是影響很大的。在上海的社會變遷或社會重大政治事件中,廣東人起了重要作用。
熊月之認為,明代以后,中國實行閉關政策,處于封閉時代,廣東人赴歐美發(fā)達國家最多,得風氣之先。在計劃經濟時代,改革開放以前,廣東也是最開放,最發(fā)達的。中國長時間閉關以后,被迫打開了通關口岸。五口通商,上海是最偏的地方,按照空間距離,上海是成本最高的。但這個地方是物產豐盛,水運發(fā)達,反而很快發(fā)展起來。在這個進程中,廣東人把新風氣、新觀念、新技術帶過來了,近代航運、機器、百貨、房地產都是廣東人搞起來的。他們是新的商業(yè)運營模式、空間布局、營銷方式的先行者、宣傳者、實踐者。廣東人給上海人帶來的新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宋鉆友、邵雍認為,上海崛起中的廣東因素值得重視。廣東人的精神影響了上海的歷史變化,體現(xiàn)在思想觀念、改革引領和商業(yè)創(chuàng)新上。廣東人在上海人數(shù)并不多,但是他們帶來的資金很多,廣東人在上海有廣東銀行和國發(fā)銀行,廣東華僑許多資金通過境外分行流轉到上海進入了市場,促進了上海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四五百年前廣東人就開始海外遷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廣東人有發(fā)達的海外網絡,容易做成跨國、跨地區(qū)貿易,這對延伸或者擴大上海、中國和世界的聯(lián)系有很大關系。在文教、宗教、幫會、民主運動等方面,廣東人在上海都很有影響力。楊慧、李朝歡、馬思聰?shù)鹊龋际菑V東人。上海和廣東沿海經濟的互補性,又推動了大批廣東人到上海,他們?yōu)樯虾5尼绕鹱鞒隽硕喾矫娴呢暙I。
潘君祥認為,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上海是小地方,和廣東不能比。中國被迫對外開放、鴉片戰(zhàn)爭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地位發(fā)生顯著變化,對外銷售額很快追上了廣州。因為上??康氖情L江黃金水道,經過中國最富庶的地方,黃河根本比不上它,北方不能開船,廣州雖然有珠江、東江、西江,但是航行能力、幅地效應,都比不上長江對上海的影響。當時很多廣東商人,大批一流的廣東工匠便來上海發(fā)展。他們帶來了在對外貿易當中積累起來的智慧和經驗,引領了上海經濟的風氣。上海的產品質量好,少不了廣東人的影響。
邢建榕認為,對我們普通上海人來說,廣東人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廣東人帶來了粵菜和早期的西餐館,為上海的文化提供了新的血液;二是十九路軍善于打仗,廣東人有冒險精神,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非常強;三是商業(yè),廣東人創(chuàng)辦的四大百貨公司成為上海的地標,廣東人的服務、誠信、企業(yè)精神,對上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四是銀行,廣東人創(chuàng)辦的國發(fā)銀行、廣東銀行都講究誠信、講究服務,為上海的商業(yè)文化奠定了基礎。在上海的廣東人敢為人先,特別善于經營,為上海城市文化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健指出,我1930年出生在上海,1980年到廣東,既是上海人,也是廣東人。從我小時候,就知道四大公司,新新、大新、永安、先施,我們也經常去。廣東人很會做生意,在上海生意做得很好,廣東人在上海很有影響。我入了文藝界,電影界有不少廣東人。蔡楚生、鄭君里、黃紹芬、蔡淑芬、黃佐臨、黃蜀芹,在電影藝術界影響非常大。黃佐臨擔任了話劇院院長,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流派,把莎士比亞戲劇編成昆曲,拿到英國演出得到好評,在上海做出了卓越貢獻。
楊興鋒指出,在上海,1926年出了一本《良友》畫報,它是中國第一份大型畫報,而且創(chuàng)辦人是廣東人,叫做伍連德。這本雜志在全國的發(fā)行量排在第二,僅次于《生活周刊》有一句話叫良友遍天下。我是媒體人,也關心媒體,我覺得《良友》畫報很值得研究。
徐南鐵認為,廣東人為什么能夠在近代以來,做了一些比較突出的貢獻?要考慮文化因素的影響,要重視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廣東人精神的研究。要將人與地域環(huán)境結合起來研究,探究中國的文化態(tài)勢、文化走向。我們研究“廣東人在上?!保遣荒苊撾x上海的,上海給了適合廣東人在上海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廣東人在上海做出的成就,就是廣東人和上海共同創(chuàng)造的,廣東人的新思維優(yōu)勢和上海環(huán)境優(yōu)勢相結合,使得廣東人在上海的奮斗能夠結出碩果。大批的廣東人,肯定對上海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為什么廣東人很多跑到上海來發(fā)展?也是有原因的。除了上海幅員遼闊、腹地比較深,應該還有人文方面的原因。
沈祖煒認為,傳統(tǒng)的江南文化,是現(xiàn)代上海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淵源,此外,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它包容和吸納了全國各地的文化影響。廣東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敢為人先,敢于和洋人競爭的這種勁頭,上海人感到非常欽佩,值得上海人吸納?;丈痰缴虾硪灿邢喈斢绊?,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比較好。浙江商人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其中又以寧波商人實力最強。寧波商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這個上海人也很欽佩,也會吸納。各種地域文化匯總到上海以后,上海形成一個新的本土文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廣東文化影響過來的。
邢建榕認為,廣東人的事業(yè)能夠在上海發(fā)展起來,與上海的發(fā)展環(huán)境、城市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上海人的個性都有一定關系。
戴勝德認為,上海的文化對廣東有很大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廣東的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的形成,就是善于學習海派等名畫派,在徐悲鴻、劉海粟等海派畫家的支持下才發(fā)展起來的。
徐真華認為,廣東精神和上海滬上精神,廣東嶺南文化和上海海派文化的區(qū)別也很值得研究。
鄭楚宣認為,我們不但要研究廣東人在上海正面的東西,實際上迫切需要挖掘廣東人在上海有哪些缺陷的東西,過去廣東商人培養(yǎng)了寧波或浙江的商人,后者超越了,甚至吞并了,這就是廣東商人缺陷的地方,肯定有其原因,特別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廣東人來上海之后,對上海經濟社會發(fā)展有那么大作用,既有廣東方面的原因,也有上海的原因,值得研究。
宋鉆友認為,這個問題最有意思,最值得探討。同樣是廣東人,為什么在上海發(fā)展這么好,應該在家鄉(xiāng)發(fā)展的比上海更好,這樣才合理。一般來講,上海認為是自由經濟制度,在這里發(fā)展比較好。在這里經商資金和人身安全,比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好。上海經商的法治環(huán)境是最好的。廣東人在這里經商可以搶占先機。
楊興鋒認為,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當時崛起了以后,對外面的商人來上海發(fā)展提供了大量商業(yè)機會,還有上海的地位,當時在內外貿易地位崛起以后,在這里做生意就比其他地方做生意的成本各方面影響都不能同質。
潘君祥認為,上海人購買力高,也是推動廣東人在上海發(fā)展商貿的重要因素。
沈飛德副館長在總結時指出,粵滬兩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廣東人在上?!边@樣一個專題進行交流,我覺得是富有成效的。首先,我們對廣東人這個群體的概念,通過座談交流,更加清晰明了。其次,我覺得對廣東人在上海,對上海這個城市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還有對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貢獻很大,大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上海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與條件,為廣東人在上海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非常值得深入研討。在史料的挖掘積累方面,實際上今后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去做,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挖掘與拓展。感謝廣東文史館的領導、廣東的專家來到這里,與我們上海的專家共同探討,今天大家都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今后在研究成果推出方面,兩地文史館、兩地學者可以做一些合作,共同推出一些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們呼喚廣東人,實際上也是呼喚廣東精神,我們希望今天的座談交流,成為我們兩地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個節(jié)點,今后還需要加強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