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龍朔三年百濟亡國之戰(zhàn)考述

        2016-02-02 10:52:09趙智濱
        東北史地(學問) 2016年5期

        趙智濱

        龍朔三年百濟亡國之戰(zhàn)考述

        趙智濱

        唐龍朔三年(663)六七月間,唐軍孫仁師部大敗倭軍于百濟故地古沙城附近。隨后唐軍孫仁師、劉仁愿兩部與新羅軍合兵,準備與倭濟聯(lián)軍決戰(zhàn)。為避免戰(zhàn)事拖得過久,唐羅聯(lián)軍統(tǒng)帥采納了劉仁軌頗具冒險性的直搗周留城的作戰(zhàn)方案,使劉仁軌部2萬人在白江口對戰(zhàn)倭濟聯(lián)軍4萬人。劉仁軌臨危不亂,利用唐水軍武器裝備和作戰(zhàn)經驗等方面的優(yōu)勢,從兩翼包抄,輕松擊敗倭水軍。唐羅聯(lián)軍遂乘勝奪占周留、任存等城,徹底滅亡了百濟。

        唐朝 新羅 倭國 百濟 白江口

        唐龍朔三年(663),唐朝與新羅聯(lián)軍(以下簡稱唐羅聯(lián)軍)在今朝鮮半島西南部向倭國①與百濟聯(lián)軍(以下簡稱倭濟聯(lián)軍)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進攻,最終擊敗了倭濟聯(lián)軍,徹底滅亡了百濟。有關百濟亡國之戰(zhàn),國內學界一般稱為白江口之戰(zhàn),②研究成果頗多。③總體來看,這些成果在戰(zhàn)前狀態(tài)、戰(zhàn)時戰(zhàn)略等方面的論述仍有待深入挖掘。百濟亡國之戰(zhàn)大致包括古沙、白江口、周留城、任存城等數場戰(zhàn)役,具體時間為龍朔三年六月至十一月前后。本文擬對百濟亡國之戰(zhàn)詳加考述,求正于方家。

        一、戰(zhàn)前兩軍態(tài)勢

        唐顯慶五年(660),為建立對高句麗作戰(zhàn)的南方戰(zhàn)線,唐朝聯(lián)合新羅以優(yōu)勢兵力進攻并滅亡了位于今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唐軍主力撤出百濟故地之后,由于善后政策處理不當,④百濟故地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叛亂?!缎绿茣ぐ贊鷤鳌罚骸案P艊L將兵,乃與浮屠道琛據周留城反,迎故王子扶余豐于倭,立為王。西部皆應,引兵圍仁愿?!雹莞P诺热税l(fā)動大規(guī)模叛亂,圍住唐留守軍劉仁愿所部于原百濟首都泗沘城(時為唐熊津都督府治所)?!度毡緯o·齊明紀》:“(齊明六年)冬十月,百濟佐平鬼室福信……乞師請救。并乞王子余豐璋……詔曰:‘乞師請救,聞之古昔。扶危繼絕,著自恒典。百濟國窮來歸我。以本邦喪亂,靡依靡告。枕戈嘗膽,必存拯救!遠來表啟,志有難奪??煞置鼘④?,百道俱前……’”⑥面對強大的唐軍,福信實力明顯不足,不得不于倭齊明六年(660)冬十月向倭國求救并請時在倭國做人質的扶余豐(即扶余豐璋)返回百濟。但倭國深知本國實力弱小,對打敗唐朝毫無把握,卻又不愿意放棄這一干涉半島局勢的良機,只好口頭上許諾派兵,實際上卻按兵不動,以等待有利時機。

        倭國不肯及時出兵使福信陷于孤立無援狀態(tài),唐朝派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率援兵于龍朔元年(661)三月大敗百濟軍,福信只好解泗沘之圍。⑦《舊唐書·高宗本紀上》:“(龍朔二年三月)蘇定方破高麗于葦島,又進攻平壤城,不克而還。”⑧龍朔二年(662)三月,唐軍未能滅亡高句麗,被迫從平壤退兵,這使駐濟唐軍陷入了孤立。倭王天智見有機可乘,于倭天智元年(662)五月派阿曇比邏夫連“率船師一百七十艘,送豐璋等于百濟國,宣敕,以豐璋等使繼其位”⑨。不過,此時倭國對唐朝仍十分忌憚,護送扶余豐回百濟的兵力只有5000人,⑩不足以改變戰(zhàn)局。而扶余豐回國之后,與福信產生了相當大的矛盾,正如劉仁軌所言,“福信兇暴,殘虐過甚,余豐猜惑,外合內離”?。趁扶余豐和福信不和之機,唐軍發(fā)起反攻?!埃埶罚┒昶咴?,仁愿、仁軌等率留鎮(zhèn)之兵,大破福信余眾于熊津之東,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遂通新羅運糧之路。仁愿乃奏請益兵,詔發(fā)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遣左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統(tǒng)眾浮海赴熊津,以益仁愿之眾?!?龍朔二年七月,唐軍奪占泗沘城東面的幾個城池,打通了泗沘到新羅的陸路交通線,戰(zhàn)爭態(tài)勢得到較大改善,唐高宗因而對滅亡百濟有了信心,?遂應劉仁愿所請派孫仁師率軍7000增援駐濟唐軍。從孫仁師部組建和出發(fā)所需的時間推算,龍朔二年十月前后孫仁師部就應該可以到達百濟地區(qū)。但令人奇怪的是,史書中孫仁師部出現在百濟地區(qū)已在龍朔三年八月前后,這中間相差了近1年的時間。當時百濟地區(qū)戰(zhàn)事緊張,孫仁師部沒有理由長期滯留在內地。很明顯,史書漏記了某些內容。《日本書紀·天智紀》載:

        (天智元年)冬十二月丙戌朔,百濟王豐璋,其臣佐平福信等,與狹井連、樸市田來津議曰:“此州柔者遠隔田畝,土地磽確,非農桑之地,是拒戰(zhàn)之場。此焉久處,民可饑饉。今可遷于避城。避城者,西北帶以古連旦涇之水,東南據深泥巨堰之防??澮灾芴?,決渠降雨。華實之毛則三韓之上腴焉。衣食之源則二儀之隩區(qū)矣。雖曰地卑,豈不遷歟?”于是,樸市田來津獨進而諫曰:“避城與敵所在之間,一夜可行,相近茲甚!若有不虞,其悔難及者矣。夫饑者后也,亡者先也。今敵所以不妄來者,州柔設置山險,盡為防御,山峻高而谿隘守易,而攻難之故也。若處卑地,何以固居而不搖動及今日乎!”遂不聽諫,而都避城。?

        天智元年十二月一日,百濟君臣欲由州柔(周留)遷都避城,倭將樸市田來津提出異議,認為避城離敵軍駐扎地只有一夜的距離(應有數十里),不可作為百濟的臨時首都。避城位于今韓國全羅北道金堤,?離新羅邊境及劉仁愿部所在的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均有上百里以上的距離,那樸市田所說的敵軍又在哪里呢?《三國史記》引“李勣奏報”?記載為“平倭縣,本古沙夫村”?。唐朝將古沙夫村(即百濟中方治所古沙城,位于今全羅北道古阜)改稱平倭縣,說明唐軍曾駐扎古沙城,并在此大敗倭軍。古沙城離避城只有數十里,一夜可至,符合樸市田所說的敵軍所在。由此可見,在天智元年十二月以前,有一支唐軍占領了古沙城。但從當時的局勢和史料記載來看,劉仁愿部不太可能從泗沘城抽調本就不多的兵力到古沙城作戰(zhàn)。結合上文孫仁師部的動向,這支占領古沙城的唐軍應該就是孫仁師部。

        倭國位于百濟東南方向,要想支援位于百濟西方周留城的百濟復興軍必走百濟中方。?從當時戰(zhàn)局來看,唐濟兩軍在泗沘城附近對峙,相持不下,而倭國派兵增援百濟復興軍的戰(zhàn)略意圖已日漸明顯,因此孫仁師所部直接進入泗沘地區(qū)并非上策。百濟中方治所古沙城位于倭國增援百濟復興軍的必經之路,一旦占領就可以阻止倭濟兩軍會合,因此孫仁師部首先將古沙城作為其行軍目標。而百濟君臣為確保后勤基地避城的安全,不得不遷都避城以應對孫仁師部。

        《三國史記·文武王本紀上》記載:“(文武王三年)二月,欽純、天存領兵,攻取百濟居列城,斬首七百余級。又攻居勿城、沙平城降之。又攻德安城,斬首一千七十級?!?新羅文武王三年(663)二月,新羅軍隊攻占百濟居勿、沙平、居列、德安等數城。新羅軍隊此次軍事行動,與當時在古沙城作戰(zhàn)的孫仁師部有很大關系。孫仁師部只有7千人,如果倭濟聯(lián)軍集中兵力進攻孫仁師部,則其很難抵擋。因此唐羅聯(lián)軍以孫仁師部和劉仁愿部牽制倭濟聯(lián)軍主力,新羅軍則攻占百濟東部靠近新羅邊境的德安等城,牽制倭濟聯(lián)軍主力。德安城(今忠清南道恩津附近)位于避城東北方向數十里,與位于避城西南數十里的古沙城可對避城構成戰(zhàn)略包圍態(tài)勢,為避免被唐羅兩軍夾擊,百濟君臣不得不于天智二年(663)二月“還居于州柔”?。為阻止新羅投入更多兵力攻打百濟,倭國于天智二年三月派“前將軍上毛野君稚子、間人連大概,中將軍巨勢神前臣譯語、三輪君根麻呂,后將軍阿倍引田臣比邏夫、大宅臣鐮柄,率二萬七千人,打新羅”?。從當時的兩軍戰(zhàn)略態(tài)勢來看,對倭濟聯(lián)軍最有利的行動方案應是趁新羅軍主力尚未出動、唐軍分處泗沘城和古沙城兩地的良機,集中主力部隊進攻并消滅劉仁愿部或孫仁師部,而不是在新羅領土上作戰(zhàn)。倭王天智之所以如此用兵,很明顯是因為倭國對唐軍軍力存有畏懼之心,有意回避與唐軍決戰(zhàn),希望通過打敗新羅,使唐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知難而退,主動退出百濟地區(qū)。

        二、孫仁師部古沙之役

        《日本書紀·天智紀》:“(天智二年)六月,前將軍上毛野君稚子等取新羅沙鼻、岐奴江二城。百濟王豐璋,嫌福信有謀反心,以革穿掌而縛……王勒健兒,斬而醢首?!?天智二年(663)六月,扶余豐因與福信矛盾激化,將福信殺死。福信是百濟軍的軍事統(tǒng)帥,其在百濟軍中的威望其他人短期內很難取代。扶余豐在大局未定的情況下將他殺害,必然會引起百濟軍中相當部分將領和士兵的不滿,導致軍心不穩(wěn),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叛亂,給唐軍以可乘之機。

        《舊唐書·百濟傳》:“扶余豐覺而率其親信掩殺福信,又遣使往高麗及倭國請兵以拒官軍。孫仁師中路迎擊,破之?!?為避免內部出現叛亂和唐軍可能發(fā)動的進攻,扶余豐在殺死福信后立即派人向高句麗及倭國請兵。從《舊唐書·百濟傳》的記載來看,在接到扶余豐的求援請求后,高句麗和倭國派來了援軍,在半路被孫仁師部擊敗。?不過這里有個問題,此時的高句麗因受蘇定方東征的影響,元氣大傷,不太可能向百濟派出援軍。更重要的是,孫仁師部此時位于百濟中部的古沙城附近,并不在高句麗向百濟派兵的必經之路上,高句麗軍不太可能被孫仁師部半路擊之。綜上,高句麗并未派兵支援百濟,被孫仁師部打敗的只能是倭軍。那這支倭軍是原來在新羅作戰(zhàn)的上毛野部,還是從倭國本土趕來的增援部隊呢?

        《三國史記·金庾信傳中》:“龍朔三年癸亥,百濟諸城潛圖興復,其渠帥據豆率城,乞師于倭為援助。大王親率庾信、仁問、天存、竹旨等將軍以七月十七日征討。次熊津州,與鎮(zhèn)守劉仁愿合兵?!?龍朔三年七月十七日,新羅王金法敏率大將金庾信等人前往泗沘城會合唐軍攻打扶余豐。此次新羅軍由新羅王金法敏和新羅名將金庾信親自統(tǒng)帥,必然是新羅軍主力。而從蘇定方東征之役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羅方面有著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對唐朝并非惟命是從,一切以本國利益為重。?如果在龍朔三年七月,已奪下沙鼻、岐奴江二城作為前進基地的上毛野部仍駐扎在新羅境內,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新羅絕不會將主力派往百濟境內作戰(zhàn),這些都表明上毛野部倭軍在龍朔三年七月十七日前已離開新羅。扶余豐在龍朔三年六月向倭國緊急求援,而倭國要從本土征調軍隊需要一段時間,而扶余豐敗亡在即。一旦扶余豐失敗,倭國在半島南部的利益將蕩然無存。為避免出現這種危急局面,倭國只能派此時已在新羅境內的上毛野部增援扶余豐,與唐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從新羅軍的動向來看,上毛野部近三萬人應該是在龍朔三年六七月間離開新羅前往百濟的。

        倭軍要想從新羅到達周留城,既可走海路,也可走陸路。如果走陸路的話,倭軍可以選擇在今全羅南道登陸,從陸路抵達周留城,不過這樣做要耗費一些時間,有可能倭軍未到周留城,扶余豐就已被唐軍消滅了,因此走陸路可能會貽誤戰(zhàn)機。倭軍于是越海來到朝鮮半島南部。但新羅位于朝鮮半島東南部,扶余豐所在的周留城位于今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忠清南道瑞山北三十里地谷古邑,?倭軍要想從新羅趕到周留城必然要經過孫仁師部所在古沙城附近的海域。當時倭國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還很有限,遠離海岸線的遠海航行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唐朝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遠超倭國,?完全可以在古沙城附近的海面對倭軍進行攔截。為避免上毛野與扶余豐會合,孫仁師緊急調集水軍,在上毛野部前往周留城的半路上進行攔截。“李勣奏報”記載“平倭縣,本古沙夫村”。能用“平倭”一詞來命名古沙城,說明唐軍在古沙城附近給倭軍的打擊是致命性的。這里有一個問題,孫仁師部只有7千人,而上毛野部有2萬7千人,倭軍占據兵力上的絕對優(yōu)勢,卻為何遭遇慘敗?

        百濟與唐朝內地隔海相望,孫仁師部要想從內地到達百濟必須走海路。同時其部7千人由淄、青、萊、海四州之兵組成,而青、萊、海三州均為沿海地區(qū),擁有提供大量水兵的可能,因此孫仁師部中有一部或大部應為水軍。7世紀中葉,唐朝的國力和生產力水平遠遠高于倭國,可以建造攜帶大量攻擊性武器的大型戰(zhàn)船,這是倭國不能相比的。更加重要的是,唐水軍曾參加過多次戰(zhàn)役,跨海作戰(zhàn)實戰(zhàn)經驗豐富。反觀倭國,其軍隊已多年沒有打仗,水軍作戰(zhàn)更是罕有。打海戰(zhàn),倭軍既不占武器裝備優(yōu)勢,又無實戰(zhàn)經驗,兵力優(yōu)勢無法轉化為真正的戰(zhàn)場優(yōu)勢,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白江口之戰(zhàn)與周留城之戰(zhàn)

        《舊唐書·百濟傳》:“遂與仁愿之眾相合,兵勢大振?!?孫仁師部大敗倭軍后,遂前往泗沘城與劉仁愿部會合。與此同時,新羅王金法敏也率大軍于龍朔三年七月十七日離開新羅,前往泗沘城與唐軍會合,估計新羅軍與孫仁師部最遲當在八月初到達泗沘。根據學界研究,孫仁師與劉仁愿兩部兵員相加大約在兩萬人左右。?此次作戰(zhàn)對新羅可謂生死攸關,因為唐羅聯(lián)軍一旦戰(zhàn)敗,唐軍就可能撤回內地,而新羅則將陷入倭濟兩國的夾擊之中,有亡國之虞。因此新羅必會全力以赴,新羅王金法敏親自領兵這一點即可證明。顯慶五年(660)時新羅曾出動5萬軍隊配合唐軍進攻百濟。?此后至龍朔三年,新羅軍在戰(zhàn)事中雖有折損,但較為有限,補充不難,因此龍朔三年時新羅軍的機動野戰(zhàn)兵力應該至少在5萬人以上。

        唐羅聯(lián)軍大約7萬人在泗沘城會合,士氣大振。反觀倭濟聯(lián)軍,因福信之死士氣低落,援軍上毛野部又遭重創(chuàng),唐羅聯(lián)軍已具備了同倭濟聯(lián)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條件?!杜f唐書·劉仁軌傳》:“于是諸將會議,或曰:‘加林城,水陸之沖,請先擊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急攻則傷損戰(zhàn)士,固守則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賊之巢穴,群兇所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唐羅兩軍將領商討作戰(zhàn)方案,有人提出先集中優(yōu)勢兵力占領加林城。加林城,地望在今韓國忠清南道錦江北岸林川附近,位于白江口東北方向數十里,北距泗沘也只有數十里,可謂水陸要沖。占領了加林城,就可以控制從加林城到白江口的錦江北岸地區(qū),切斷以周留城為中心的百濟北部地區(qū)同中南部地區(qū)的聯(lián)系,使扶余豐率領的百濟主力部隊難以得到中南部地區(qū)的兵源、武器。但這個作戰(zhàn)方案缺陷在于加林城易守難攻,如果強行進攻,可能傷亡重大,如果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必定會拖延時間,倭國援軍將會源源不斷而來,使戰(zhàn)爭陷入長期化。

        劉仁軌看到了先攻加林城方案的局限,主張舍棄加林城,直搗扶余豐所在的周留城。其實,周留城同樣易守難攻,而且作為百濟的臨時首都,守軍應遠超加林城。但周留城是“賊之巢穴,群兇所聚”,只要拿下周留城,百濟將會“諸城自下”,即便付出重大代價也是值得的。應該說,這個直搗周留城的方案同樣有利有弊。而任存城正好位于周留城與泗沘城中間,該城于顯慶五年抵擋住了唐羅聯(lián)軍主力的大舉進攻,?可見其易守難攻。唐羅聯(lián)軍如選擇直接進攻周留城,大軍必經過任存城附近地域。為節(jié)約時間和避免傷亡,唐羅聯(lián)軍只能繞城而過。任存城守軍為支援周留城,很可能會襲擾甚至掐斷從泗沘到周留的唐羅聯(lián)軍陸路補給線。為避免這種不利局面的出現,唐水軍可搭載補給物資從泗沘城經錦江出白江口進入黃海,在周留城沿海地區(qū)登陸,從海上給唐羅聯(lián)軍送去補給。但這樣做,陸軍和水軍勢必要分開行軍,給倭濟聯(lián)軍留下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唐羅聯(lián)軍統(tǒng)帥部采用了劉仁軌方案,集中主力部隊直搗周留城?!杜f唐書·劉仁軌傳》:“于是仁師、仁愿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以進。仁軌乃別率杜爽、扶余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會陸軍同趣周留城?!?孫仁師、劉仁愿、金法敏率陸軍進攻周留城,而劉仁軌率水軍并保護糧船從泗沘城經今錦江出白江口與陸軍同時進攻周留城。如前考證,此次戰(zhàn)略決戰(zhàn)新羅軍出動兵力約有5萬人,沒有史料顯示新羅水軍參戰(zhàn),5萬新羅軍應均為陸軍。唐軍約有2萬人,其中孫仁師部7千人應有相當部分為水軍,估計劉仁愿部中也應有部分水軍,因此唐軍水軍可能在1萬人左右。總計唐羅聯(lián)軍陸軍6萬人左右,水軍1萬人左右。泗沘城及其附近地區(qū)唐羅聯(lián)軍也需派留守軍隊駐扎,以防倭濟聯(lián)軍可能的偷襲,估計留守部隊?在1萬人左右,因此進攻周留城的唐羅聯(lián)軍陸軍可能在5萬人左右,水軍1萬人左右。此次決戰(zhàn),唐羅聯(lián)軍將決戰(zhàn)的重心放在了陸軍,水軍所要做的只是運送后勤物資和封鎖周留城附近的海岸線,防止倭國水軍支援扶余豐。很明顯,劉仁軌率領的水軍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偏師,只起掩護策應陸軍的作用。

        《三國史記·金庾信傳中》:“(龍朔三年)八月十三日,至于豆率城。百濟人與倭人出陣,我軍力戰(zhàn)大敗之。百濟與倭人皆降。”?《三國史記·文武王紀上》:“王領金庾信等二十八將軍與之合攻豆陵尹城、周留城等諸城,皆下之?!?豆率城應即豆陵尹城,地望在今忠清南道定山。龍朔三年八月十三日,唐羅聯(lián)軍陸軍首先進攻豆陵尹城,倭濟聯(lián)軍依城野戰(zhàn),被輕易擊敗,唐羅聯(lián)軍占領豆陵尹城。豆陵尹城位于泗沘城東北方向三四十里處,并不在泗沘城到周留城的必經之路上。但從倭濟聯(lián)軍敢于主動出城與唐羅聯(lián)軍進行野外作戰(zhàn)來看,該城守軍不少,唐羅聯(lián)軍必須提前消滅該城守軍,否則泗沘城留守部隊可能會遭到攻擊。

        《日本書紀·天智紀》:“(天智二年)秋八月壬午朔甲午,新羅以百濟王斬己良將,謀直入國先取州柔。于是百濟知賊所計,謂諸將曰:‘今聞,大日本國之救將廬原君臣,率健兒萬余,正當越海而至。愿將軍等應預圖之!我欲自往待饗白村?!煨纾\將至于州柔,繞其王城。大唐軍將率戰(zhàn)船一百七十艘,陣烈于白村江。”?《日本書紀》記載唐羅聯(lián)軍出兵進攻州柔(周留城)的日子為天智二年八月甲午(十三日),這與《三國史記》中唐羅聯(lián)軍進攻豆陵尹城的記載相吻合。扶余豐很快便得到了消息,預感到此次戰(zhàn)役唐羅聯(lián)軍會全力來攻。扶余豐留下部分軍隊堅守周留城,吸引唐羅聯(lián)軍主力,自己則率領部分軍隊前往白江口。與此同時,派人聯(lián)絡倭軍。倭軍上毛野部在古沙之役中遭到唐軍沉重打擊,實力受損,倭王天智孤注一擲,派出第三批援軍廬原君臣部萬余人前來支援上毛野部。上毛野部原有2萬7千人,廬原部萬余人,減去古沙之役中的損失,倭軍援軍大概在3萬人左右。此次唐軍主力包圍周留城,后方泗沘城空虛,倭軍正好可以趁虛而入。因此,倭軍將領接受了扶余豐的提議,前往白江口與扶余豐會合。天智二年八月戊戌(十七日),唐羅聯(lián)軍到達周留城,由于扶余豐帶走了部分軍隊,周留城守軍兵力不足,不敢出戰(zhàn),被“繞其王城”。同日,劉仁軌率領水軍“陣烈于白村江”。

        《日本書紀·天智紀》:“(八月)戊申,日本船師初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zhàn)?!?天智二年八月戊申(二十七日),倭國水軍趕到白江口與唐朝水軍并初次交戰(zhàn)。從八月十七日到二十七日,劉仁軌部水軍一直停留在白江口。按照原定作戰(zhàn)方案,唐朝水軍應該出白江口入黃海并在周留城附近沿海地區(qū)登陸,但在白江口遷延不進與戰(zhàn)前作戰(zhàn)方案相沖突。很明顯,唐軍發(fā)現了剛剛來到白江口附近的扶余豐所部。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將領,劉仁軌非常清楚扶余豐所部出現在白江口意味著倭濟聯(lián)軍將要偷襲泗沘城。面對新情況,唐羅聯(lián)軍必須對原來的作戰(zhàn)方案進行修改。但是,作為熊津道行軍總管孫仁師的行軍長史,?劉仁軌無權擅自改變原定作戰(zhàn)方案,其必須向孫仁師、劉仁愿請示。而孫仁師、劉仁愿的陸軍已包圍了周留城,?短時間內并不需要水軍增援,而倭國水軍隨時可能趕到白江口。因此唐軍統(tǒng)帥部改變了原定作戰(zhàn)方案,水軍不再出白江口,而是在白江口處駐扎等待倭國水軍前來。有跡象表明,為協(xié)助水軍消滅白江口附近的倭濟聯(lián)軍陸軍,唐羅聯(lián)軍向白江口方向派出了陸軍支援部隊?!秲愿敗洸俊ち⒐Φ谑弧罚骸帮@慶五年,大軍征遼,仁軌仍別領水軍二萬襲破倭賊數萬于白江,虜掠船艦四百余艘?!?《冊府元龜》記載劉仁軌部水軍有兩萬人,但據上文分析劉仁軌部水軍只有1萬人,這多出的1萬人來自哪里呢?咸亨二年(671),金法敏曾向薛仁貴回信,信中提到“至龍朔三年,總管孫仁師領兵,來救府城,新羅兵馬,亦發(fā)同征,行至周留城下。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新羅軍原與孫仁師一道包圍周留城,為協(xié)助水軍消滅在白江口附近的百濟陸軍,唐羅聯(lián)軍派新羅陸軍前往白江口增援。進攻周留城的唐羅聯(lián)軍陸軍約有5萬人,如果抽調太多,將無法對周留城形成包圍。況且白江口附近的倭濟聯(lián)軍以水軍為主,派太多陸軍實際上也無必要,因此唐羅聯(lián)軍只抽調了1萬新羅軍支援劉仁軌。

        當時在白江口戰(zhàn)場的唐羅聯(lián)軍約有2萬人。倭軍上毛野和廬原君臣兩部約有3萬人,百濟兵至多有1萬余人。倭濟聯(lián)軍兵力相加,大約在4萬人左右??傮w來看,在白江口戰(zhàn)場雙方陸軍實力大體相當,但在水軍方面,倭軍是唐軍的三倍,人數占絕對優(yōu)勢,但倭國水軍的武器裝備及人員素質皆遠不及唐軍,失敗再所難免。

        《舊唐書·劉仁軌傳》載:“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zhàn)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獲其寶劍?!?《日本書紀·天智紀》載:“(八月)己酉,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氣象,而相謂之曰:‘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嗜毡緛y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zhàn)。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逆死者眾。艫舳不得回旋。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于焉戰(zhàn)死。是時,百濟王豐璋與數人乘船逃去高麗。”?《三國史記·文武王本紀下》載:“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周留失膽,遂即降下?!?

        劉仁軌獲勝后,按照原定計劃出白江口,在周留城沿海登陸,配合陸軍進攻周留城。白江口之戰(zhàn)使倭國援軍大敗而逃,扶余豐所帥百濟精銳也被消滅,周留城中的倭濟聯(lián)軍肯定會軍心大亂,劉仁軌部的到來又使圍城的唐羅聯(lián)軍實力更加雄厚,破城在即,抵抗已失去了意義,于是百濟王子扶余忠勝、忠志率“士女及倭眾并耽羅國使,一時并降?!?有關周留城投降的具體時間,史書記載:“九月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等破百濟余眾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從前述日韓方面的史料分析,白江口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八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九月戊午(七日)應為周留城投降時間。

        四、任存城收尾之戰(zhàn)及雙方作戰(zhàn)得失

        周留城的投降給百濟軍余部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使他們意識到敗局已定,于是“百濟諸城,皆復歸順”?。當時仍停留在百濟境內的倭軍?見大勢已去,不得不于九月二十五日攜一批愿意歸順倭國的百濟軍民“發(fā)船始向日本”。不過,并非所有的百濟軍都投降了唐軍,“獨酋帥遲受信據任存城未下”。任存城是百濟故地重鎮(zhèn),如果被百濟軍占據,對唐羅聯(lián)軍威脅極大,因此唐羅聯(lián)軍集中主力進攻任存城,“自冬十月二十一日攻之,不克。至十一月四日,(新羅軍)班師至舌利?!薄R蛉未娉恰暗仉U城固而又糧多”,唐羅聯(lián)軍連攻半月竟未能攻克,新羅軍又主動撤退。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劉仁軌推薦百濟降將黑齒常之和沙吒相如攻打任存城,“于是給其糧仗,分兵隨之,遂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其子走投高麗,于是百濟之余燼悉平”。黑齒常之和沙吒相如在百濟軍中頗有聲威,很快就攻占了任存城。任存城之戰(zhàn)的勝利標志著龍朔三年百濟亡國之戰(zhàn)以唐朝的勝利而結束。

        龍朔三年百濟亡國之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到十幾萬人。從兵力上看,倭濟聯(lián)軍占有一定優(yōu)勢,且有本土作戰(zhàn)的有利條件。而且在具體的作戰(zhàn)過程當中,唐軍也出現過重大失誤,獲勝的幾率本應在唐羅聯(lián)軍之上,可是歷史的結局卻恰恰相反,這又是因為什么呢?

        首先是倭濟聯(lián)軍采取了錯誤的作戰(zhàn)策略。相對于陸軍,水軍對武器裝備及作戰(zhàn)戰(zhàn)術的要求較高,是一個偏重技術型的軍種。而倭國水軍在戰(zhàn)船質量、航海水平、作戰(zhàn)經驗等方面遠遜唐朝水軍,兵力戰(zhàn)船再多也不過是徒添傷亡而已。反觀陸軍,唐軍雖好于倭濟聯(lián)軍,但差距并不太大,且駐百濟故地的兵力較少,百濟軍隊曾一度將近兩萬唐羅聯(lián)軍包圍在泗沘城就說明了這一點。鑒于此,倭軍應極力避免與唐軍發(fā)生水戰(zhàn)。當時百濟故地的南部沿海地區(qū)掌握在倭濟聯(lián)軍手中,且唐水軍從未主動攻擊過倭軍至朝鮮半島南部的水上運輸線,倭濟聯(lián)軍完全有條件不與唐軍打水戰(zhàn)。其次是未能掌握好戰(zhàn)機。新羅主力部隊是在龍朔三年七八月份才進入百濟故地的,在此之前百濟故地的唐羅聯(lián)軍陸軍至多兩萬人。如果倭國能在龍朔三年年初派主力部隊走陸路與百濟軍會師,戰(zhàn)場形勢將對倭濟聯(lián)軍十分有利。最后是在具體戰(zhàn)術上犯了嚴重錯誤。本來扶余豐已成功將唐羅聯(lián)軍主力吸引到了周留城,使倭濟聯(lián)軍能以主力部隊進攻劉仁軌的偏師。但倭國水軍卻毫無作戰(zhàn)經驗,不講戰(zhàn)術,一擁而上進攻唐朝水軍,沒有預留兵力保護好兩翼的安全,結果被人數雖少但實戰(zhàn)經驗豐富的唐朝水軍從兩翼輕易包抄,以至最后一敗涂地??偟膩砜?,唐初倭國國家綜合實力與中原王朝相差甚遠,被唐軍擊敗實際上是很難避免的,只是當時的倭國統(tǒng)治集團還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日后的倭國(日本)汲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侵擾朝鮮半島,從而避免了與中原王朝的直接沖突。

        [注 釋]

        ① 根據中日兩國史學界的研究,倭國改稱日本有確切證據是在公元701年《大寶律令》完成之后,故此時仍稱倭國。

        ② 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在白江口之戰(zhàn)中唐羅聯(lián)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不過從當時戰(zhàn)場上的實際情況看,百濟亡國之戰(zhàn)包含了多場戰(zhàn)役,白江口之戰(zhàn)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戰(zhàn)役。

        ③ 相關研究,中國學界主要有王小甫主編:《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79-93頁、343-354頁;劉矩、姜維東:《唐征高句麗史》,長春:吉林出版社,2006,第220-240頁;韓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37-262頁;拜根興:《唐朝與新羅關系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22-137頁;石曉軍:《唐日白江之戰(zhàn)的兵力及幾個地名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等。

        ④ 劉矩、姜維東:《唐征高句麗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0-224頁,第184-195頁。

        ⑤《新唐書》卷220《東夷·百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200頁。

        ⑥《日本書紀》卷26《齊明紀》,東京:日本經濟雜志社,1897年,第468-469頁。

        ⑦《舊唐書》卷199上《東夷·百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31-5332頁。

        ⑧《舊唐書》卷4《高宗本紀上》,第83頁。

        ⑨?《日本書紀》卷27《天智紀》,第473頁,第473-474頁。

        ⑩? 韓昇:《白江口之戰(zhàn)的唐朝兵力考》,《暨南史學》第三輯,2004年。

        ?????《舊唐書》卷84《劉仁軌傳》。

        ????《舊唐書》卷199上《東夷·百濟傳》。

        ? 唐高宗曾一度對百濟戰(zhàn)場失去信心,允許劉仁愿部可相機撤到新羅或回內地。

        ? 趙智濱:《唐朝在百濟故地初設行政建置考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第1期。本文有關百濟地名今日所在如無特別說明,均出自該文。

        ? 姜維公:《“李勣奏報”的史料價值》,《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對于這份所謂“李勣奏報”,姜維公通過對奏報內容的詳細分析與考證,證明“李勣奏報”是偽作。其內容實為唐高宗咸亨年間(670—674年),新羅將領給新羅王金法敏的有關占領高句麗、百濟故地的戰(zhàn)況匯報,以供其參考部署下一步對唐作戰(zhàn)事宜,因此“李勣奏報”中有關唐朝在百濟故地的行政建置應是咸亨年間的。

        ?《三國史記》卷37《地理志四》,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51頁。

        ? 百濟地方行政建制為方郡制,其中西方位于忠清南道西北部一帶,中方位于全羅南道中部一帶。受當時航海條件的制約,倭軍從日本列島走海路到忠清南道,必定要經過全羅南道沿海附近。

        ?《三國史記》卷6《文武王本紀上》。

        ? 如果僅僅只是求援使者,不會被稱為“破之”。

        ?《三國史記》卷42《金庾信傳中》,第497頁。

        ? 劉矩、姜維東:《唐征高句麗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4-195頁。

        ? 趙智濱:《唐朝在百濟故地初設行政建置考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第1期。

        ? 熊義民:《唐初海軍初探》,《史學月刊》2002年第11期。

        ??《三國史記》卷5《太宗王本紀》。

        ? 考慮到守城作戰(zhàn)主要依靠的是陸軍,估計留守部隊主力應為陸軍。

        ?《三國史記》卷6《文武王本紀上》。

        ??《冊府元龜》卷358《將帥部·立功第十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4036頁。

        ? 估計陸軍自身應攜帶有部分后勤物資,短期內不會缺糧。

        ??《三國史記》卷7《文武王本紀下》。

        ?《資治通鑒》卷201唐高宗龍朔三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336頁。

        ? 從當時兩軍的作戰(zhàn)態(tài)勢來看,白江口之戰(zhàn)后百濟北部沿海地區(qū)在唐軍的控制之下,倭軍余部應該是撤退到了百濟中南部的沿海地區(qū)。

        責任編輯:趙 欣

        K242

        A

        1009-5241(2016)05-0011-07

        趙智濱 河南省滎陽市文化局藝術科 河南 滎陽 45010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ZS011)

        五月天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激情乱人伦|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日本久久久久|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国产乱人伦av在线无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av天堂一区二区|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日产国产亚洲精品系列|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国产喷水在线观看| 魔鬼身材极品女神在线| 国产99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一区|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熟女|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h视频| 丝袜美腿亚洲综合玉足|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网站|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一本二本三道|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蜜臀 | 成激情人妻视频|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