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土城、李大斗及其他

        2016-02-02 01:41:40梁志龍
        東北史地(學問) 2016年6期

        梁志龍

        土城、李大斗及其他

        梁志龍

        [內(nèi)容提要]通過文獻的檢索和分析,筆者對朝鮮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中提到的蔓遮部、土城、李大斗等進行了細化研究,并對史料中的“棟興阿地”提出了新的看法。土城即為王家(王甲)城,最初可能為岐州衛(wèi)王山赤下的領地,后建州衛(wèi)族人漸次徙來,成為這里的主人。建州衛(wèi)最后階段的酋首為李大斗,他與戴度墨爾根為同一人的觀點流行已久,筆者從音韻考證上給予了新的證據(jù)支持。

        土城 王甲 李大斗 建州衛(wèi)酋首 完顏 棟鄂部

        萬歷二十三年(1595),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出使建州,沿著蔓遮川北行,未過婆豬江(今渾江)前,路過一座土城,他在本次出使報告《建州紀程圖記》中,對此作了如下記載:

        土城,乃蔓遮諸部酋長李大斗、李以難主、李林古致等,抄領千余壯勇,本住此城,共拒奴酋之侵凌。奴酋遂□群來斗,合戰(zhàn)四度,尚且相持。□□□□其終不可敵,便乘黑夜,□□□逃命,今不知去處者,□□□云。①

        蔓遮,即是地名,也是部落名稱,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中,標注這里的谷地為“蔓遮洞”,流經(jīng)谷地的河流為“蔓遮川”,另有山峰為“蔓遮嶺”,本月二十四日,申忠一曾“止宿于此部落”。蔓遮,多有音同或音近的異書,如萬遮、滿車、馬察等,今名板岔,讀音仍此。蔓遮部落居地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新開河流域,“蔓遮川”即為新開河,該河由南向北流,過集安市財源鎮(zhèn)霸王朝村后,注入渾江。對岸分別為吉林省通化縣和遼寧省桓仁縣境地,這里有富爾江,江水由北向南流,過桓仁北甸子村后,再過通化江口村,注入渾江。新開河口和富爾江口,相對位于渾江兩岸,上下相距不遠。

        新開河,《輯安縣志》如是記載:

        新開河,在城北五區(qū)、六區(qū)之間,源出八寶溝通和嶺,西北流經(jīng)五區(qū),有大小梨樹溝、老嶺溝、大小倒木溝、大小青溝諸水,自南來注之。炸子之溝、涼水泉、大小荒溝諸水,自北來注之。經(jīng)六區(qū),有荒岔溝、馬蹄溝,自南來注之,橫路河、報馬川、堿廠溝、山城溝諸水,自北來注之。至八王朝,入佟佳江,計長一百四十里。②

        這是山區(qū)比較開闊的地域,民國時期尚設有兩個縣轄政區(qū)(五區(qū)和六區(qū))。

        按照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標注的位置,土城位于今新開河口附近?!遁嫲部h志》“古跡”條記載了兩座“土城子”,其中一座應該就是這個城址:

        土城子,一在八王朝江岸,被水沖埋沙中。舊露大石數(shù)丈,后為鄉(xiāng)人造屋,鑿取無存矣。③

        八王朝即今霸王朝。日本學者今西春秋可能調(diào)查過這座城址,他說該城位于霸王朝近處的山地,是一座圓形的土城④。

        據(jù)《建州紀程圖記》得知,這座土城,曾為蔓遮諸部抵抗“奴酋”侵凌的大本營,當時的主人為李大斗等。奴酋,指的是努爾哈赤?!督ㄖ菁o程圖記》中“土城”附近,還標注著值得注意的另一個地名:

        地名王家,胡家四十坐。小酋農(nóng)幕,雙古掌治。馬二十余匹放野。⑤

        王家,應該是這座土城所在地的名稱?;蛞蛲脸窃O于王家地方,因此城名也被叫作了王家城,音同,又作王甲城。萬歷十六年(1588),努爾哈赤曾率兵攻打過該城,現(xiàn)引相關(guān)史料如下:

        是年(萬歷十六年),太祖率兵攻王家城,夕過東勝崗,忽天隕一星,其大如斗。光芒徹地,眾馬皆驚。兵至王家城,克之,殺酋長帶肚墨兒根。⑥

        戊子年(萬歷十六年),上率兵征王甲城,夜過東星阿地,有星隕,大如斗,有光。士馬皆驚。上知為克敵之象也,遂進兵至王甲城,攻克之,斬其城主戴度墨爾根。⑦

        上率兵征王甲城,過東星阿地……遂進兵至王甲城,攻克之,斬其城主岱度墨爾根。⑧

        太祖戊子年(萬歷十六年)九月辛亥朔夜,時征王甲城,士馬皆驚。⑨

        歲戊子(萬歷十六年)九月,克王甲城,安費揚古皆從戰(zhàn)有功。⑩

        王甲城之戰(zhàn),應即申忠一筆下“合戰(zhàn)四度”的土城之戰(zhàn)。由于音變的緣故,史料中有的名詞用字不一,但所指則為同地、同人應無疑義。如王家和王甲,東星阿地和東勝崗,戴度、帶肚和岱度等。

        徐恒晉先生在校注《建州紀程圖記》時說:“李大斗,李岱;或岱度墨爾根。”李岱是兆佳城主,與努爾哈赤同姓,居地在剛哈嶺附近(今遼寧省新賓縣下營子趙家村),努爾哈赤曾于萬歷十二年(1584)正月冒雪前去征討,俘獲了李岱并予以“恩養(yǎng)”。顯然,李岱與李大斗是兩個人,徐恒晉先生的這個注釋有誤。但徐先生疑其為岱度墨爾根,則具道理。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和田清就提出了這個觀點,他說:“王家之地的李大斗,是完顏城岱度墨爾根無疑。”?近年,張士尊先生也說,李大斗與戴度墨爾根“在發(fā)音上兩者相近”?,并說“其名字岱度與王家土城大斗基本一致”?。對此,我作如下補證:戴度墨爾根這個詞,按照音節(jié)和詞義可以分作兩部分:戴度——墨爾根。墨爾根,滿語,意思為賢、智、賢明、睿、神槍手等,“是一種美號”?。清代開國功臣多爾袞曾被封為墨爾根代青,漢譯為睿親王,表現(xiàn)的就是其中的一個意思。戴度(帶肚、岱度),其音與大斗相近,兩者都是雙聲詞,同紐。大,亦可讀“戴”,如“大夫”、“大王”等讀音即此。大斗,應是戴度墨爾根名字中“戴度”兩字的不同寫法。戴度,又與滿語“杜度”讀音相近,“杜度”,漢義為都督?。據(jù)此,李大斗即是李都督,戴度墨爾根,意思就是賢明的都督。分析名字含義可以見出,李大斗確為部落中的酋領。

        大斗即是戴度,于是我們知道戴度墨爾根的姓氏為李。明代建州女真李姓,最初來自朝廷對建州衛(wèi)首任指揮使阿哈出的賜予:

        阿哈出,遼東邊外女真頭人。太祖以建州初為指揮使者,阿哈出也,明賜姓名李誠善。?

        有的史料記載明賜阿哈出姓名為李思成,并賜其子釋家奴姓名為李顯忠:

        永樂八年八月,以指揮阿哈出及其子釋家奴等從征有功,賜阿哈出姓名曰李思誠、釋家奴曰李顯忠。?

        永樂八年秋七月乙卯,升建州衛(wèi)指揮使釋家奴為都指揮僉事,賜姓名李顯忠……釋家奴者,指揮阿哈出之子,皆以從征有功也。?

        釋家奴之子李滿住,仍然承續(xù)著明廷賜予的李姓,后人亦復如此,如李古納哈、李豆里、李達罕、李沙乙豆等。早在明永樂二十二年(1423),在得到明朝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李滿住率領建州衛(wèi)一千多戶人家,從鳳州古城(今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zhèn))南徙婆豬江,初居之地主要位于今富爾江兩岸。從此,建州女真逐步走向強大。

        李大斗,極有可能是李滿住的后人。我們又注意到,在土城中與李大斗共同抗拒努爾哈赤侵凌的另外二位酋長,亦為李姓,即李以難主和李林古致。三位李姓酋長,或有親緣關(guān)系。根據(jù)李姓分析,李大斗等人應為建州衛(wèi)酋首。這一推論,下引史料可證:

        朝鮮宣祖二十二年(明萬歷十七年,1589)七月丁巳,平安兵使書狀:“滿浦呈內(nèi),建州衛(wèi)彼人童坪者等十八名,童??嫉仁?,童多之等四十八名,歸順出來言內(nèi):左衛(wèi)酋長老乙可赤兄弟以建州衛(wèi)酋長李以難等為麾下屬。老乙可赤則自中稱王,其弟則稱船將。?

        老乙可赤,即努爾哈赤。本條史料中出現(xiàn)的李以難,當即《建州紀程圖記》中的李以難主,這里,他的身份不為“蔓遮諸部酋長”,而是“建州衛(wèi)酋長”。據(jù)此推知,與李以難主同姓的李大斗,亦該為建州衛(wèi)酋長,而蔓遮諸部人員的構(gòu)成,當以建州衛(wèi)為主。

        在申忠一經(jīng)過的蔓遮谷地,另有其他李姓女真人及建州衛(wèi)人居住,亦可證明上述觀點:

        者皮洞,乃蔓遮酋胡李阿將哈,于□廟辛亥年入寇高山里時,造者皮船于此洞,故因名云。?

        古營丘,胡家八坐……此乃建州衛(wèi)初部落童楮叱古自蔓遮移居于此,十五年矣。?

        過古營丘后,“胡家五坐。胡家八坐。酋胡李將主厚?!?

        初部落和古營丘,均位于今集安市臺上鎮(zhèn)附近?,居處新開河岸邊?!敖ㄖ菪l(wèi)初部落”一語,交待了初部落屬于建州衛(wèi)。這里的童楮叱古,十五年前由蔓遮遷來??梢娊ㄖ菪l(wèi)人進入蔓遮,時間較久。

        萬歷四十七年(1619),薩爾滸大戰(zhàn)投降后金的朝鮮援軍將領李民寏,翌年七月返國,過渾江后,逆行新開河路,途中也路過了初部落:

        十五日,渡婆提江,小船可容八九人,馬則浮水而渡。行三息程,夕遇雨,露宿于萬遮嶺下。追到差胡,到初部落回去。所經(jīng)婆提江、萬遮嶺之間,六七十里之地,放牧馬群漫山蔽野者,不知其幾萬匹。?

        婆提江,即婆豬江。萬遮嶺,即蔓遮嶺。

        關(guān)于王甲城(土城)戰(zhàn)役中李大斗的命運,史料中有兩種說法:第一,《建州紀程圖記》記為“逃命”,第二,《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等文獻則記為被斬。第二說可能性較大。

        《建州紀程圖記》記載土城內(nèi)三位酋長名字的順序,應該反映著權(quán)力的大小,排在首位的李大斗,應是三位酋長中最具權(quán)力的人物,李以難主和李林古致,應該是二號和三號人物。戰(zhàn)后,二號人物李以難主(即李以難)以“建州衛(wèi)酋長”的身份,成為努爾哈赤的“麾下屬”。按照常理,李大斗才是建州衛(wèi)的猷長,率部歸降之事,應該由他牽頭操作。然而,此事卻由李以難主完成,二號人物的“越俎代庖”,說明此時李大斗可能已經(jīng)不在人世,努爾哈赤“斬其城主戴度墨爾根”,應當是實錄。

        由此我們推知,建州衛(wèi)最后的兩位酋長,先后為李大斗和李以難主。李大斗萬歷十六年(1588)戰(zhàn)死于王甲城,李以難主則于第二年或戰(zhàn)后不久,率部歸降了努爾哈赤,這應該是建州衛(wèi)的最后歸宿。

        前引朝鮮《李朝實錄》宣祖二十二年(明萬歷十七年,1589)七月丁巳,平安兵使書狀又云:

        毛憐率建州衛(wèi)已服從。

        由是我們知道,建州衛(wèi)歸順努爾哈赤,毛憐衛(wèi)起到了促進作用。一個“率”字,說出此時毛憐勢力,遠遠大于建州衛(wèi)。建州衛(wèi)是在土城戰(zhàn)敗的背景下,迫不得已跟隨著毛憐衛(wèi),投向了努爾哈赤門下,成為努爾哈赤新興政權(quán)的屬員。

        這里的毛憐衛(wèi),應是寄住毛憐衛(wèi),曾經(jīng)名屬建州,所指似為棟鄂部(董鄂部)。《清史稿·地理志》:“懷仁疲,難。府南一百八十里。明建州衛(wèi)之棟鄂部?!睉讶?,為桓仁最初的縣名。萬歷十六年(1588)四月,棟鄂部酋長何和禮率部歸順了努爾哈赤。

        何和禮,棟鄂氏……太祖初起兵,聞何和禮所部兵馬精壯,乃加禮招致之。歲戊子,太祖納哈達女為妃,行。比還,遂以所部來附,太祖以長女妻焉。?戊子(萬歷十六年)夏四月,哈達貝勒扈爾干以女來歸,蘇完部索爾果率其子費英東等、雅爾古寨扈拉虎率子扈爾漢、董鄂部何和禮俱率所部來歸,皆厚撫之。?

        四月,棟鄂部酋長何和禮歸順努爾哈赤,九月,努爾哈赤便發(fā)起了攻打王甲城的戰(zhàn)役,兩者應有因果關(guān)系。努爾哈赤居地赫圖阿拉,位于今新賓縣永陵鎮(zhèn),王甲城位于今集安市霸王朝村,兩者一北一南,其間相隔著棟鄂部。如果何和禮率部自固,仍與努爾哈赤抗衡,那么,努爾哈赤若果往攻王甲城,路上首先遇到的應是“兵馬精壯”的棟鄂部的截殺,率兵過此,談何容易!然而,棟鄂部的歸順,王甲城則失去了南部屏障,直接暴露在了努爾哈赤的眼皮底下,赫圖阿拉通向王甲城的道路全然打開,阻礙全無。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豈容李大斗等人擁兵為敵?于是不傷一兵一卒,大軍便至城下。棟鄂部的歸順,導致努爾哈赤發(fā)動了攻打王甲城的戰(zhàn)役。本次戰(zhàn)役的首倡者,說不定就是棟鄂部酋長何和禮呢。

        努爾哈赤與棟鄂部早年也曾有過交鋒,萬歷十二年(1584),努爾哈赤曾率兵圍攻過棟鄂部奇吉達城,略得小勝后,又往攻翁郭落城。

        九月甲戌朔,上率兵五百征董顎部主阿海巴顏。阿海巴顏聚兵四百于所居齊吉答城,閉城待。上兵至,圍攻其城,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城垂陷,會大雪,罷攻,令兵先行,上親率十二人伏濃煙中。城內(nèi)謂兵已退,引眾出。

        上突出擊之,斬四人,獲甲二副。兵還,時有王甲部之孫扎秦光滾謁上曰:“翁郭落,吾仇也,曾為所縛,乞貝勒一旅,助我破之?!鄙夏罴扰d兵至此,宜乘機勘定一方,遂以兵助孫扎秦光滾。夜馳赴之。孫扎秦光滾有兄子戴度墨爾根,密使人通于翁郭落。以故,翁郭落預知兵至,乃收兵入城。?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亦有相似內(nèi)容的記載,孫扎秦光滾作“孫扎七光滾”。

        齊吉答城,《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zhàn)跡輿圖》曾作標記?,位置相當于今桓仁富爾江轉(zhuǎn)彎處的南部,具體地點可能為今桓仁縣古城鎮(zhèn)西古城子村。翁郭落,有的史料寫作甕哥落、翁克洛、翁鄂洛等,均是同名異書,為棟鄂部所屬城寨之一。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土城”之前標有“甕古老川”,有人懷疑甕古老聲近翁郭落,兩者當一?,所疑有理。徐恒晉注釋甕古老川為“渾江支流橫道河,一說家榆河”?,橫道河所指,應即《輯安縣志》記載的橫路河:“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正岔,東岔、西岔相會,西南流,至溝門入新開河,計長二十里”?。家榆河,即今流經(jīng)甲乙村的河流。比照《建州紀程圖記》標示的位置,甕古老川應是新開河的一條支流,且距王甲城不遠。

        孫扎秦光滾(孫扎七光滾)是王甲部的酋首,戴度(即李大斗)是他的侄兒,兩者族屬相同,親緣關(guān)系密切。努爾哈赤本次出兵,是應孫扎秦光滾的邀請,前來幫助王甲部攻打宿敵翁郭落部。然而,作為孫扎秦光滾侄兒的戴度(李大斗),卻將這次軍事行動提前透露給了敵方。這一“吃里扒外”的舉動,原因可能很多,但李大斗對努爾哈赤開始的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戰(zhàn)爭,已見端倪,并存有戒心,應是主要原因。或許因李大斗本次戰(zhàn)爭中的密告行為得罪了努爾哈赤,故此兩者交惡較深。最終在與努爾哈赤的抗爭中,李大斗用生命捍護著建州衛(wèi)的最后時光。

        李大斗建州衛(wèi)酋長的職位,可能襲自其叔孫扎秦光滾。孫扎,亦作孫札、孫查等,意思是五?,秦光滾,亦作“七光滾”,很可能是“齊固”的音變,系漢語“旗鼓”的對音,或有指揮官的延伸詞義。也許,孫扎秦光滾在同輩兄弟中排行老五,故名字中有“孫扎”之謂?;蛟S此人曾為部落酋首,故被族人稱作“秦光滾”,名字中也有了泛稱的官爵之謂。

        這里,順便對“東星阿地”略作探討。努爾哈赤攻打王甲城,夜晚路過的“東星阿地”,有的史料寫作“棟興阿地”或“東勝崗”。關(guān)于“東星阿地”,今西春秋把它比定為新賓東10公里的東昌臺,推測“東昌恐怕是東星阿的轉(zhuǎn)訛字”?。張士尊說:“東星阿地,與董鄂或東郭發(fā)音相近?!?其實,前者與后兩者僅是個別文字發(fā)音相近,整體不可音轉(zhuǎn)。我疑“東星阿”的“星”為衍字,所謂“東星阿”,其實就是東阿。所以多了個“星”字,可能是因后文“天隕一星”或“有星隕”而導致的抄寫或刊刻錯誤。東阿就是棟鄂,順治十三年(1656)《何和禮誥封碑》、《何芍圖誥封碑》(何芍圖為何和禮四子),碑陰均陰刻“東阿氏”三個楷書大字?,說明棟鄂亦作“東阿”。準此,努爾哈赤率軍“夜過東星阿地”,其實就是“夜過東阿(棟鄂)地”。東星阿地,《滿洲實錄》等文獻作“棟興阿地”?,兩者讀音無爽,所指應為同地,棟興阿,亦即東阿。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可能是史家不察“東星阿”有誤,在沿用這一地名的同時,又妄加更動,于是“東星”再變而為“棟興”。

        今西春秋注意到,《老檔》天命六年(1621)閏二月十七日條,也出現(xiàn)了“棟興阿”這一地名:

        棟興阿地方的西巴蘇哈達的臺人,將破冰的聲響誤以為是槍聲,打響云版,隨著依次打響云版報警,在亥刻(報)至汗城。第二天早晨,汗向諸大臣問,便說:“我們的瓦爾喀什路,被尼堪兵斷絕[原檔殘缺]斷絕了嗎?”達爾汗蝦回答說:“都斷絕了。聽說我們的牛錄的一個女人患病沒能帶來,那家的人又返回了。”汗說:“如果那樣,就是尚未斷絕。我們的老人、病人、盲人、跛人不少,如果敵人尼堪(兵)要逮撲,就會首先被俘獲。”命令名叫沙津的參將說:“去查查看那瓦爾喀路?!?/p>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這一地名亦被譯作“棟興阿”:

        棟興阿地方喜布蘇峰臺卒,以冰破之聲誤作炮鳴,急擊云板,各汛地遂相繼告警,亥時傳至汗城。次晨,汗問諸大臣:“某曾聞我瓦爾喀什路為明兵(原檔殘缺)斷,果否?”?

        “尼堪兵”或“明兵”,所指似為毛文龍部屬。

        今西春秋懷疑“棟興阿”即為“東星阿”,很有道理。棟興阿地方的瞭望臺誤報敵警,努爾哈赤聽到后,卻向大臣們詢問起瓦爾喀什路的情況,由此分析,棟興阿與瓦爾喀什路當在同一方向或在同一地區(qū)。瓦爾喀什,即今桓仁縣華來鎮(zhèn)洼子溝村(現(xiàn)更名為瓦爾喀什寨村)。萬歷四十七年(1619),明發(fā)兵四路,往攻努爾哈赤老巢赫圖阿拉,東路軍和朝鮮援軍在劉綎的率領下,出寬甸后進入桓仁,行至瓦爾喀什(洼子溝),遭遇后金兵馬阻擊,大敗。史書常將劉綎進入桓仁后西行之路,稱為“董鄂路”,亦即“棟鄂路”:

        劉綎兵出寬奠,進董鄂路。?

        其右翼南路以劉綎、康應乾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寬奠口,向董鄂路。?

        劉綎軍由南路入董鄂。?

        明將劉綎自寬奠入董鄂路。?

        又有從汗家的方向的人報告:由南面的棟鄂路進入的兵,向著我城的方向來了。?

        史書亦將前來阻擊的后金兵馬埋伏之地,稱為董鄂路:

        大清兵五百守董鄂路,聞綎軍至,逆戰(zhàn)。?

        疑東路軍行經(jīng)的桓仁西部地區(qū),當為棟鄂部的中心地帶,瓦爾喀什路,應為董鄂路的組成部分。于是我們明白了棟興阿(棟鄂)地方誤報敵情,努爾哈赤為何卻要問起瓦爾喀什路來?原來瓦爾喀什在棟鄂轄屬之內(nèi),兩者地理位置相近或者重疊。這條史料,也為“棟興阿即為棟鄂”的觀點,提供了佐證。瓦爾喀什寨,為棟鄂部的一個重要寨子。寨主阿格巴顏,較早投歸了努爾哈赤?!栋似鞚M洲氏族通譜·董鄂氏》:“阿格巴顏,鑲紅旗人,兌齊巴顏之弟也。初,娶章佳地方杭佳章京之女為妻,適遇我兵圍城,杭佳章京令阿格巴顏助力。阿格巴顏云:‘此乃有德之主,誅爾兇亂,我不惟不助力,即一矢亦不肯發(fā)?!讯?,率瓦爾喀什部屬來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檔案《托云寶家譜》,亦云:“此佐領原系托云寶之叔祖阿格巴彥帶領瓦爾喀什部落人等,于太祖高皇帝時來歸?!?

        綜上,努爾哈赤往攻王甲城,路過的東星阿(棟興阿),應位于今桓仁縣西部棟鄂部一帶,很可能就是今洼子溝及其附近地區(qū)?!肚逄嫖浠实蹖嶄洝纷髡吖逝?,把“東星阿”寫作“東勝崗”,分析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勝”與“星”音近,作者舍“星”而取“勝”。第二,“阿”有山阿之意,作者以“崗”字代之。

        “蔓遮部”,文獻亦稱完顏部,“王甲城”,文獻又作完顏城:

        戊子(萬歷十六年)……秋九月,取完顏部王甲城。?

        完顏,太祖戊子年平其部。?

        太祖率兵攻完顏城,夕過棟興阿地,忽天隕一星,其大如斗,光芒徹地,眾馬皆驚。兵至完顏城,克之,殺部長岱度墨爾根。?

        日本學者稻葉巖吉認為完顏城位于“興京老城(今新賓縣赫圖阿拉城)東北六十里的王家堡子”?,有誤。劉選民則認為是王甲城?,應該是正確的判斷。和田清認為,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中“出現(xiàn)的地名王家,無疑是完顏”51,所言恰當。史料中,蔓遮、王家、王甲和完顏互代現(xiàn)象常見,說明四者為一。蔓和完,音同可通,完和王,聲同,亦可通。但遮、甲(家)和顏,卻無音義上的通轉(zhuǎn)條件。因此,完顏不為蔓遮或王甲的音變。據(jù)考,女真語的“完顏”,是漢語“王”的對音,因此完顏應該來自王家(王甲)之“王”?!栋似鞚M洲氏族通譜》說:“完顏氏,本系地名,因以為姓,其氏族散處于完顏及各地方。”52我的看法與此相反,應該先有女真王姓人家,在此居住,爾后才有地名王家(王甲)的出現(xiàn),再后,因“王”字之故,部落名稱方稱“完顏”。

        女真地名多有與“王家”相類者,如章佳即張家,馬佳即馬家,兆佳即趙家,李佳即李家,等等,這類地名的第一個字,本為漢姓,女真人中,多有借此為己姓者。當滿人入主中原后,在否定祖先曾順服明朝的同時,也開始在文獻上“去漢化”,將本來通用的地名、族名、人名、官名等,反而擇取一些另字和怪字代替,有意讓本來簡單的東西變得復雜起來,于是王家變成了王甲、趙家變成了兆佳、兆嘉等。其實,這類地名與東北現(xiàn)今存在的許多地名結(jié)構(gòu)相同,如梁家屯、吳家屯、趙家堡子等。

        王家,最初似為岐州衛(wèi)王山赤下的居地,王家所指,或即王山赤下部族。王山赤下,亦稱金山赤下。明弘治十年(1497),朝鮮使臣童清禮前來建州衛(wèi)刷還被擄人口,由滿車路(蔓遮路)而來,行至陣高介嶺,發(fā)現(xiàn)金山赤下布下的障礙:“斬大樹橫路,豎板如盾形”。過嶺后約行二十余里,“有人家四戶,乃金山赤下黨與也”。再行一二里,則到了蒲州江(渾江)邊,遭到金山赤下在對岸的阻撓。金山赤下居地距離渾江“僅一二里”,童清禮返還時,過婆豬江后,悔悟的金山赤下與其父母一起在路邊等待,“持牛酒”饋贈童清禮53。

        據(jù)上,申忠一路過的土城一帶,曾為王山赤下的領地。后來,也許王山赤下部落徙居他處,也許漸次衰敗下來,建州衛(wèi)酋首及其部分族人,則由吾彌水(富爾江)南渡婆豬江,來到此地,定居蔓遮川兩岸,鳩占鵲巢,成為了“土城”的主人,“王家”天下,改為李家“代理”。李大斗等人據(jù)此抵抗努爾哈赤的來侵,似乎就說明了這點。

        附記∶文章初稿寫罷,承蒙蕭景全、崔維先生審讀,提出了修改建議和補充意見,在此深致謝意。

        [注釋]

        ①⑤???[朝]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校注》,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9年。

        ②?《輯安縣志》卷一《山川》,1931年。

        ③《輯安縣志》卷一《古跡》,1931年。

        ④????51[日]今西春秋:《女真境域考》,中譯文載《長白學圃》1990年第8期。

        ⑥《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清入關(guān)前史料選輯》(一),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

        ⑦???《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清太祖努爾哈赤實錄》,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⑧《清實錄》萬歷十六年條。

        ⑨《清史稿·天文志》。

        ⑩《清史稿·安費揚古傳》。

        ??張士尊:《建州女真董鄂部族源考》,《東北史地》2007年第2期。

        ? 張士尊:《建州衛(wèi)在渾江地區(qū)的活動及王甲部族源考》,《明史研究》2007年。

        ???商鴻逵等編著:《清史滿語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史稿·釋家奴傳》。

        ? 林佶:《全遼備考》,《遼海叢書》(影印本),沈陽:遼沈書社,1984年。

        ?《明實錄》永樂八年秋七月乙卯條。

        ?53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建州紀程圖記校注》注釋[33]、[35],遼寧大學歷史系,1979年。

        ?[朝]李民寏:《柵中日錄校釋》,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年。

        ?《清史稿·何和禮傳》。

        ???《清史稿·太祖本紀》。

        ?《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zhàn)跡輿圖》,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81年。

        ?《建州紀程圖記校注》注釋[41],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9年。

        ? 李鳳舞、李林《〈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zhàn)跡輿圖〉考略》,附載《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zhàn)跡輿圖》,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81年。

        ? 鄒寶庫輯注:《遼陽金石錄》,遼陽:遼陽日報社印刷廠,1995年。

        ??《滿洲實錄》卷二,國學文庫第九編,1934年。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史稿·扈爾漢傳》。

        ?《重譯滿文老檔》,沈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年。

        ?《明史·劉綎傳》。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八《董鄂氏》(影印本),沈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

        ? 轉(zhuǎn)引自莊吉發(fā):《清代滿文族譜的史料價值——以托云保、李佳氏興墾達爾哈族譜為例》,《第六屆亞洲族譜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記錄》,1993年。

        ?《欽定滿洲源流考》。

        52《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二十八《完顏氏》,(影印本),沈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

        責任編輯:劉毅

        K249.1

        A

        1009-5241(2016)06-0078-06

        梁志龍 本溪市博物館研究員 遼寧 本溪 117000

        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 | 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av天堂手机在线免费|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av抽搐高潮一区二区| 欧美一片二片午夜福利在线快|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久久一日二个| 97超碰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天堂av三区四区不卡| 真人新婚之夜破苞第一次视频| 2021国产最新在线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av影院在线免费观看不卡 | 国产第19页精品|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 狂插美女流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五月综合久久| 93精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无人视频在线播放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亚洲福利网站在线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国丰满熟妇xxxx|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日本高清视频永久网站www| 午夜一级韩国欧美日本国产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一道久在线无码加勒比| 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下| 粉嫩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青草| 青青草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 91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