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副中央凹中字N+2的預視對漢語閱讀眼跳目標選擇影響的眼動研究*

        2016-02-02 14:29:40
        心理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影響

        (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1 問題提出

        在拼音文字的閱讀中, 眼球的運動是基于詞進行的。偏向注視位置(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PVL) (Rayner, 1979)與最佳注視位置(optimal viewing position)是支持拼音文字的閱讀是基于詞進行的重要證據(jù)。偏向注視位置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眼睛通常落在詞首與詞中心的中間位置, 約詞的 1/4處(Rayner, 1979), 最佳注視位置是指當讀者對詞的首次注視落在中心時, 其對該詞的識別時間最短,再注視的概率最小(O'Regan & Jacobs, 1992)。

        在拼音文字中, 之所以能夠選擇詞作為眼跳的目標, 是由于詞與詞之間的空格提供了明確的詞邊界信息(Pollatsek & Rayner, 1982)。如果破壞了詞間空格的信息, 那么對讀者的注視時間和注視位置都會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Morris, Rayer, & Pollatsek, 1990;Rayner, Fischer, & Pollatsek, 1998)。而這種詞邊界信息在副中央凹視區(qū)的加工中就能獲得。如果破壞了副中央凹的詞邊界信息, 會影響讀者閱讀過程中的眼跳目標的選擇(Morris et al., 1990)。此外, 副中央凹中的加工情況, 也會對讀者隨后的注視位置產(chǎn)生影響(White & Liversedge, 2006; Juhasz, White,Liversedge, & Rayner, 2008; Inhoff, Eiter, Radach, &Juhasz, 2003)。在 White 和 Liversedge (2006)的研究中, 即使只改變副中央凹預視詞的一個字母, 也對讀者隨后的眼跳產(chǎn)生了顯著地影響。

        雖然, 有研究表明漢語閱讀過程也是基于詞匯進行的(李興珊, 劉萍萍, 馬國杰, 2011; Li, Bicknell,Liu, Wei, & Rayner, 2014; Yan, Tian, Bai, & Rayner,2006; Bai, Yan, Liversegde, Zang, & Rayner, 2008),但是關于漢語閱讀中注視位置的研究并沒有獲得一致的結(jié)論。一些研究表明, 漢語讀者并不選擇特定的位置作為注視位置, 表現(xiàn)為在詞上的注視位置分布是一條平滑的曲線(Tsai & McConkie, 2003;Yang & McConkie, 1999); 而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詞匯的開頭位置是一個詞的偏向注視位置(Yan,Kliegl, Richter, Nuthmann, & Shu, 2010; Zang, Liang,Bai, Yan, & Liversedge, 2013)。

        Yan等人(2010)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在詞上只有一次注視時, 得到了類似拼音文字中的偏向注視位置(PVL)曲線, 即注視點更多的落在詞中心的位置,而在詞上存在多次注視時, 讀者的首次注視更多的落在詞首的位置。根據(jù)此結(jié)果, Yan等人(2010)認為在漢語閱讀中, 讀者選擇眼跳目標的策略是靈活的,即如果能夠在副中央凹中完成詞切分, 那么將注視下一個詞的中心位置; 如果在副中央凹中不能完成詞切分, 那么將注視下一個詞的詞首位置。

        Li, Liu和Rayner (2011)的研究得到了與Yan等人(2010)研究相似的結(jié)果, 但是Li等人(2010)認為,這種數(shù)據(jù)模式并不能證明Yan等人(2010)的理論。他們認為并不是由于在副中央凹中詞切分情況導致不同的注視位置結(jié)果, 而是由于偶然的因素注視點落在了詞的開始或者中心位置, 導致了不同的注視情況。如果讀者的注視點落在了詞的中心位置,由于注視詞中心時對詞匯的加工效率最高, 那么可能只需要一次注視就能完成對該詞的加工, 因此只對該詞產(chǎn)生了一次注視; 如果讀者的注視點落在詞開始的位置, 那么一次注視不能完成對該詞的加工,則需要對該詞進行多次注視。Li等人(2010)使用一種簡單的“恒定步幅”的眼跳策略進行注視位置分布的模擬, 得到了類似的注視點分布模式。但是研究者并不認為漢語讀者是采用恒定步幅的策略來選擇眼跳目標的(Li et al., 2011), 同時雖然這種眼跳策略可以對注視位置分布進行較好的模擬, 但是并不能解釋全部的數(shù)據(jù)結(jié)果, 例如跳讀率隨預測性的增加而提高, 也不能很好的解釋詞長、詞頻與注視可能性之間的關系(Yan et al., 2010)。Ma, Li和Pollatsek (2015)研究三字詞、三字非詞的注視位置分布情況, 得到了與Yan等人(2010)和Li等人(2011)類似的數(shù)據(jù)模式, 即使將句子中的字進行隨機排列,也得到了相同的注視位置分布情況, 說明這種注視位置分布的模式是由于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造成的, 因而研究者認為只要采用Yan等人(2010)的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都能得出相同的注視位置分布, 而與采用何種眼跳策略無關(Ma et al., 2015)。

        Wei, Li和 Pollatsek (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注視詞的特征影響下一次的眼跳長度。Wei等人(2013)據(jù)此提出了基于加工的眼跳策略, 認為在漢語閱讀中, 讀者會估計一次注視時所能加工的字數(shù), 而下一次的眼跳目標為能夠獲得新信息的位置。在漢語知覺廣度的研究中, 例如, Inhoff和Liu (1998)的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閱讀中右側(cè)知覺廣度的大小為 3個字,而向右側(cè)眼跳長度為2個字到2個半字, 可見漢語閱讀中右側(cè)的知覺廣度與向右的眼跳長度比較接近, 間接說明了Wei等人(2013)理論的可能性(閆國利,巫金根, 臧傳麗, 白學軍, 2010; Inhoff & Liu, 1998)。

        研究表明, 當前注視詞的加工調(diào)節(jié)副中央凹中的加工(Henderson & Ferreira, 1990), 那么Wei等人(2013)的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當前注視詞的特征影響隨后的眼跳長度, 則可能是由于中央凹注視詞的特征影響了副中央凹信息加工, 進而影響了隨后的眼跳長度。Liu, Reichle和Li (2015)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操縱了中央凹注視詞的詞頻以及副中央凹信息的可見性。他們預測:如果中央凹注視詞與副中央凹同時影響接下來的眼跳長度, 那么中央凹注視詞頻與副中央凹信息的可見性的交互作用顯著, 即使在副中央凹信息不可見的條件下, 詞頻的效應也應該顯著; 如果中央凹注視詞的特征對接下來眼跳長度的影響是通過對副中央凹信息的調(diào)節(jié),進而影響接下來眼跳長度的話, 那么當副中央凹信息不可見時, 詞頻的效應應該不顯著。而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只有當副中央凹信息可見時, 詞頻效應顯著,而當副中央凹信息不可見時, 詞頻效應不顯著。表明中央凹注視詞的特征對接下來眼跳長度的影響,是通過對副中央凹信息的調(diào)節(jié), 進而影響隨后的眼跳長度的。

        Liu等人(2015)的研究表明副中央凹的加工對接下來的眼跳長度的影響, 那么在漢語閱讀中讀者只是根據(jù)副中央凹中獲取信息的多少來決定接下來的眼跳長度, 還是也受到副中央凹中獲取信息的性質(zhì)影響呢?例如, 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是一個雙字詞還是兩個單字詞, 是否會影響接下來的眼跳長度呢?

        為了探討該問題, 與Liu等人(2015)的研究相似,我們使用了邊界范式(boundary paradigm) (Rayner,1975), 該范式是指在句子的目標詞之前設置一個隱含的邊界, 讀者的注視點沒有通過隱含的邊界前,根據(jù)研究目的, 目標詞會被另一個詞所替代(稱為預視詞)。當讀者的注視點通過該邊界時, 預視詞被目標詞所替代。由于這個過程發(fā)生在注意被抑制的眼跳過程中, 讀者一般不會意識到這種呈現(xiàn)的變化(Rayner, 1975; 白學軍等, 2011)。通過該范式可以操縱副中央凹中的預視加工。在Luo, Yan和Zhou(2013)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 操縱字N+2的預視會影響隨后的注視點落點位置的分布, 因此在本研究中操縱了字N+2的預視。

        在本研究中, 比如, 古董店被歹徒搶砸/搶劫后重新安裝了防盜裝置。我們在副中央凹中呈現(xiàn)一個雙字詞(例如, 搶劫)或者兩個單字詞(例如, 搶砸), 為了確保字 N+1的加工負荷相同, 雙字詞的第一個字與兩個單字詞條件下的第一個字相同。將雙字詞或者兩個單字詞植入到一個相似的句子框架中。同時我們操縱了字N+2 (劫/砸)的預視, 包括目標字預視(目標字本身)和假字預視。并且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字 N+2的字頻顯著高于雙字詞條件下字N+2的字頻。

        如果在漢語閱讀中, 讀者只是依據(jù)副中央凹獲取信息的多少來決定接下來的眼跳長度, 由于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字 N+2的字頻高于雙字詞條件下,那么在前目標區(qū)(例如, 歹徒)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上, 兩個單字詞條件下應顯著的長于雙字詞條件。

        如果在漢語閱讀中, 讀者不僅依據(jù)副中央凹獲取信息的多少來決定接下來的眼跳長度, 而且受到副中央凹獲取信息的性質(zhì)的影響, 由于雙字詞的條件下, 副中央凹字N+2為假字預視時, 不僅影響副中央凹中獲取信息的多少, 而且改變了副中央凹中兩個字組合的性質(zhì); 而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只是影響了讀者從字N+2獲取預視信息的多少, 那么在前目標區(qū)(例如, 歹徒)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上, 副中央凹字 N+2的預視對雙字詞的影響應該顯著大于對兩個單字詞的影響, 即使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字N+2的字頻顯著的高于雙字詞條件下。

        2 方法

        2.1 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2(目標詞類型:雙字詞、兩個單字詞)×2(字 N+2的預視類型:目標預視、假字預視)的被試內(nèi)實驗設計。其中雙字詞的第一個字與單字詞情況下的第一個字相同。

        2.2 被試

        被試為 48名天津師范大學在校學生, 平均年齡

        M

        = 23.2歲(

        SD

        = 2.5)。被試的裸視或矯正視力正常, 均不了解實驗目的。母語均為漢語。實驗結(jié)束后, 被試可以獲得一定的實驗報酬。

        2.3 實驗材料

        已有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詞N+2的預視受副中央凹詞N+1加工負荷的調(diào)節(jié), 當詞N+1為高頻詞時, 讀者可以對詞 N+2進行預視加工(Yan, Kliegl, Shu,Pan, & Zhou, 2010; Yang, Wang, Xu, & Rayner, 2009;Yang, Rayner, Li, & Wang, 2012)。因此, 為了使讀者能夠?qū)Ω敝醒氚甲諲+2進行預加工, 我們首先選擇80個高頻的單字詞作為字N+1 (平均筆劃數(shù),

        M

        =6.14,

        SD

        = 1.38; 平均詞頻

        M

        = 135.35/百萬,

        SD

        =99.22)。根據(jù)選擇的字N+1選擇80個雙字詞(平均詞頻

        M

        = 46.93/百萬,

        SD

        = 98.85)。在根據(jù)雙字詞的第二個字選擇一個單字詞。雙字詞條件下字 N+2的平均筆劃數(shù)為

        M

        = 8.10 (

        SD

        = 2.29), 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字N+2的平均筆劃數(shù)為

        M

        = 7.16 (

        SD

        =2.17)。兩種條件下字 N+2的筆劃數(shù)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t

        = 1.06,

        p

        > 0.05。兩個單字詞條件下字N+2的字頻(

        M

        = 2677.40/百萬,

        SD

        = 5765.45)顯著地高于(

        t

        = 2.18,

        p

        < 0.05,

        d

        = 0.35)雙字詞條件下字N+2的字頻(

        M

        = 1156.20/百萬,

        SD

        = 2414.15)。共選擇80組目標詞對。將這些目標詞對放入相似的句子框架中。在目標區(qū)之前句子的內(nèi)容相同。實驗材料的評定。首先對實驗句子的通順性進行評定。將實驗句子分成兩組, 將一組相似句子框架下的兩個句子分別分到兩個組中, 并進行平衡。每組句子中各包括40個雙字詞的句子, 40個兩個單字詞的句子。選擇 30名大學生對實驗句子進行通順性的 7 點評定。“1”代表非常不通順, “7”代表非常通順。句子的通順性為

        M

        = 5.80 (

        SD

        = 1.25)。參與句子通順性評定的大學生不參加隨后的正式實驗。另外選擇 10名大學生對目標區(qū)的預測性進行評定。給被試呈現(xiàn)目標區(qū)之前的句子部分, 讓被試把句子填寫完整。評定結(jié)果為, 目標區(qū)的預測性平均數(shù)為0.02, 雙字詞條件與兩個單字詞條件下不存在顯著地差異,

        t

        < 1,

        p

        > 0.05。實驗材料使用的假字是使用Windows系統(tǒng)的專用字符編輯器編制。實驗材料舉例見表1。

        2.4 實驗儀器

        實驗采用Eyelink 1000型眼動記錄儀, 采樣頻率為1000 Hz。呈現(xiàn)變化的延遲時間為6~12 ms。被試機屏幕刷新頻率為 120 Hz, 分辨率為 1024×768像素。被試眼睛與屏幕之間的距離為61 cm, 刺激以 24號宋體形式呈現(xiàn), 每個漢字在屏幕上的大小為32×32像素, 每個漢字約為1°視角。

        2.5 實驗程序

        每個被試單獨施測。被試進入實驗室后, 首先向被試簡單的介紹實驗室環(huán)境。之后, 被試開始閱讀指導語。之后, 主試簡述指導語, 以確保被試對實驗程序理解正確。然后進行校準。校準完畢后開始實驗, 實驗的第一部分是練習句子。練習完畢之后, 開始正式的實驗。在實驗中20個句子后面有簡單的“是”或“否”的判斷問題, 以確保被試確實認真閱讀了句子。實驗材料中, 除了實驗句子之外, 還有8個練習句子, 20個填充句子, 每一名被試需要閱讀108個句子。

        實驗過程中的句子隨機呈現(xiàn)。實驗過程中, 在必要時進行重新的校準, 整個實驗過程大約需要25~35 min。

        表1 材料舉例

        3 結(jié)果分析

        被試回答問題的準確率為 93%, 各種條件下,被試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F

        s < 1,

        p

        s > 0.05, 表明被試認真閱讀了實驗句子。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過短或過長的注視不能反映閱讀的加工信息(Rayner, 1998, 2009), 因此, 將注視點短于80 ms或長于800 ms的注視點刪除, 根據(jù)如下標準將不符合要求的數(shù)據(jù)進行刪除:(1)被試在句子上的注視點少于3個; (2)邊界變化提前或者延遲; (3)邊界變化或注視目標詞時眨眼的數(shù)據(jù); (4) 3個標準差之外的數(shù)據(jù)??偣矂h除的數(shù)據(jù)占總數(shù)據(jù)的13.7%。在以下的分析當中, 目標區(qū)是指邊界后兩個字的區(qū)域, 當目標詞為雙字詞時則為該雙字詞,當目標詞為兩個單字詞時, 目標區(qū)是指這兩個字的區(qū)域。我們只分析前目標詞在第一遍閱讀中被注視時目標區(qū)上的數(shù)據(jù)。

        在目標區(qū)的分析上, 我們首先分析了注視點從前目標詞跳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以及注視點的起跳位置。注視位置的分析指標有平均首次注視位置(在目標區(qū)上的第一次的注視位置, 不管在該目標區(qū)上總共有多少次注視), 單次注視中首次注視位置(目標區(qū)只有一次注視時, 注視點的注視位置),多次注視中首次注視位置(目標區(qū)有兩次以上的注視時, 首次注視的注視位置)。在注視位置的分析中,以字為單位進行, 即注視點落在目標區(qū)上字的位置。

        同時我們也對目標區(qū)的注視時間指標進行了分析, 分析的指標主要有:首次注視時間(first fixation duration), 是指在閱讀中首次進入某興趣區(qū)內(nèi)的首個注視點的注視時間, 而與興趣區(qū)內(nèi)注視點的個數(shù)無關; 凝視時間(gaze duration), 是指從首次注視開始到注視點首次離開當前興趣區(qū)之間的持續(xù)時間;單次注視時間(single fixation duration), 是指在第一遍閱讀中, 目標區(qū)內(nèi)只有一次注視時的注視時間;跳讀率(skip), 是在在第一遍閱讀中, 目標區(qū)被跳讀的比率(閆國利等, 2013)。除了對兩個字的目標區(qū)進行了分析之外, 我們還分別分析字N+1和字N+2的注視時間的指標。

        本研究采用基于 R語言(R Development Core Team, 2014)環(huán)境下的線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 Model, LMM)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采用 lme4數(shù)據(jù)處理包(Bates, Maechler, & Bolker, 2012)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使用LMM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shù)在分析數(shù)據(jù)時, 指定被試和項目作為交叉隨機效應。使用馬爾可夫鏈蒙特卡羅(Markov-Chain Monte Carlo)的算法得出事后分布的模型參數(shù)來作為顯著性的估計值, 能同時反映來自被試和項目中的變異(Baayen, Davidson,& Bates, 2008)。模型在運行過程中, 對分析指標進行了log轉(zhuǎn)換, 而對跳讀數(shù)據(jù)則進行l(wèi)ogistic lme轉(zhuǎn)換。本實驗中的線性模型是將目標詞類型、字N+2預視類型以及兩因素的交互作用作為固定因素來進行分析。在交互作用顯著時, 對雙字詞條件下目標預視與假字預視進行了比較(比較 1), 對兩個單字詞條件下目標預視與假字預視進行了比較(比較2)

        3.1 目標區(qū)注視時間及注視位置的分析

        目標區(qū)的注視時間及注視位置指標見表2。

        以目標詞類型和字 N+2的預視及兩者的交互作用作為固定因素, 用LMM進行分析。在目標區(qū)上的注視時間和相關注視位置上上的固定效應估計值如表3所示。

        比較1為雙字詞條件下, 字N+2目標預視與假字預視的比較; 比較 2為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字N+2目標預視與假字預視的比較。下同。

        (1)注視時間的分析結(jié)果

        從表 3可以看出, 在注視時間的指標上, 只在凝視時間上發(fā)現(xiàn)了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 雙字詞的凝視時間(

        M

        = 343 ms)顯著地短于兩個單字詞的凝視時間(

        M

        = 367 ms), 在其他各個指標上均沒有發(fā)現(xiàn)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

        表2 目標區(qū)注視時間及注視位置結(jié)果

        表3 不同詞匯類型、預視在注視時間和注視位置上的固定效應估計值

        在注視時間的指標上, 在首次注視時間、凝視時間和單次注視時間上均發(fā)現(xiàn)了顯著地預視類型主效應, 目標預視下的注視時間(首次注視時間:257 ms,凝視時間:337 ms, 單次注視時間:260 ms)顯著地短于假字預視下的注視時間(首次注視時間:277 ms,凝視時間:374 ms, 單次注視時間:287 ms)。而在所有指標上均沒有發(fā)現(xiàn)兩因素交互作用。這表明,不管目標區(qū)的兩個字是一個詞還是兩個單字詞, 讀者都能從字N+2出獲得預視, 并應用到隨后的加工當中, 并且兩種詞匯類型下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2)注視位置的分析結(jié)果

        在注視時間指標的分析上, 可以看出讀者在加工中央凹注視詞時, 已對副中央凹字N+2進行了預視加工, 并且這種加工影響到了隨后的注視時間。那么, 字N+2的這種預視加工是否會影響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呢?并且是否受到目標區(qū)詞匯類型的影響呢?

        從表 3可以看出, 在跳讀率上, 沒有發(fā)現(xiàn)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 與注視時間指標相似發(fā)現(xiàn)了字N+2的預視類型主效應, 假字預視下的跳讀率(

        M

        =0.09)顯著地低于目標預視下的跳讀率(

        M

        = 0.12)。目標詞類型與預視類型的兩因素交互作用不顯著。

        在前目標區(qū)到目標區(qū)眼跳的起跳位置上, 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的主效應及交互作用, 表明目標區(qū)的詞匯類型以及字 N+2的預視類型沒有影響到眼跳的起跳位置。

        在從前目標區(qū)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上, 字N+2的預視類型對從前目標區(qū)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產(chǎn)生了顯著地影響, 目標預視的眼跳長度(

        M

        = 2.02)顯著地長于假字預視下眼跳長度(

        M

        = 1.95)。兩因素的交互作用顯著, 對雙字詞條件下的字N+2的兩種預視的眼跳長度進行比較, 發(fā)現(xiàn)在雙字詞條件下,字N+2目標預視下的眼跳長度(

        M

        = 2.04)顯著地長于假字預視下的眼跳長度(

        M

        = 1.93); 而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字N+2的預視并沒有對隨后的眼跳長度產(chǎn)生顯著地影響。在目標區(qū)的注視位置上, 在多次注視中首次注視位置上發(fā)現(xiàn)了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 兩個單字詞條件的注視位置距離目標區(qū)左邊界的距離(

        M

        =0.79)顯著地遠于雙字詞條件下(

        M

        = 0.69)。在平均首次注視位置和單次注視中首次注視位置上, 沒有發(fā)現(xiàn)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在平均首次注視位置上,字N+2預視類型的主效應邊緣顯著, 并且發(fā)現(xiàn)了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對雙字詞字N+2的兩種預視下的平均首次注視位置進行比較, 發(fā)現(xiàn)字N+2目標預視下的平均首次注視位置(

        M

        = 0.99)顯著地大于假字預視下的平均首次注視位置(

        M

        = 0.90); 而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字N+2的預視并沒有對隨后的眼跳長度產(chǎn)生顯著地影響。在單次注視首次注視位置上,發(fā)現(xiàn)兩因素的交互作用邊緣顯著, 當目標詞為雙字詞時, 字N+2預視的主效應邊緣顯著, 目標預視下的注視位置大于假字預視; 而當目標詞為兩個單字詞時, 字N+2的預視效應不顯著。在雙字詞條件下, 當字N+2的預視為假字預視時, 副中央凹的兩個字是不能構(gòu)成詞的, 因此為了檢驗副中央凹中能否成詞是否影響眼跳目標選擇,我們將副中央凹雙字詞預視與兩個單字詞(包括雙字詞假字預視、兩個單字詞目標預視、兩個單字詞假字預視)進行了比較, t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注視點起跳位置上, 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地差異,

        t

        s < 0.58,

        p

        >0.05; 在眼跳長度上, 副中央凹詞長的效應被試分析邊緣顯著,

        t

        (190) = 1.73,

        p

        = 0.086,

        d

        = 0.29; 項目分析顯著,

        t

        (318) = 2.80,

        p

        < 0.01,

        d

        = 0.36, 雙字詞條件下的眼跳長度(

        M

        = 2.04)顯著地長于兩個單字詞(

        M

        = 1.96); 在平均首次注視位置上, 副中央凹詞長的效應顯著,

        t

        (190) = 2.02,

        p <

        0.05,

        d

        = 0.34,

        t

        (318) = 2.88,

        p

        < 0.01,

        d

        = 0.37, 雙字詞條件下平均注視位置(

        M

        = 0.97)比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M

        = 0.93)更遠離詞首靠近詞中心; 在單次注視位置上, 副中央凹詞長的效應顯著,

        t

        (190) = 2.72,

        p <

        0.01,

        d

        =0.45,

        t

        (318) = 2.82,

        p

        < 0.01,

        d

        = 0.36, 雙字詞條件下單次注視位置(

        M

        = 1.09)比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M

        =1.01)更遠離詞首靠近詞中心; 在多次注視首次注視位置上, 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地差異,

        t

        s < 1.46,

        p

        > 0.05。

        在目標區(qū)的分析中, 可以發(fā)現(xiàn)在加工中央凹當前注視詞時, 可以對副中央凹的字N+2進行預視加工, 并且這種預視加工即會對隨后目標區(qū)的注視時間產(chǎn)生影響, 也會對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產(chǎn)生顯著地影響。副中央凹視區(qū)中的兩個字能否構(gòu)成詞顯著地影響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及注視位置的分布。

        3.2 字N+1與字N+2注視結(jié)果分析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操縱詞 N+2的加工會影響詞N+1的加工(Kliegl, Risse, & Laubrock, 2007; Radach,Inhoff, Glover, & Vorstius, 2013; Yang et al., 2009;白學軍, 王永勝, 郭志英, 高曉雷, 閆國利, 2015),因此本研究中分析了字N+1的注視情況, 以探討副中央凹的字能否構(gòu)成詞對延遲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應的影響。字N+1的首次注視時間、凝視時間、單次注視時間以及跳讀率, 見表4。

        表4 被試對字N+1注視結(jié)果

        以目標詞匯類型和字 N+2預視及兩者的交互作用作為固定因素, 用LMM進行分析。在目標區(qū)上的注視時間和相關注視位置上上的固定效應估計值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詞匯類型、預視在字N+1各指標上的固定效應估計值

        在字N+1的各指標的分析上, 沒有發(fā)現(xiàn)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 在首次注視時間和單次注視時間上,發(fā)現(xiàn)了字N+2預視主效應, 字N+2目標預視的首次注視時間(

        M

        = 256 ms)和單次注視時間(

        M

        = 257 ms)顯著地短于假字預視下的首次注視時間(

        M

        = 270 ms)和單次注視時間(

        M

        = 273 ms)。在注視時間指標上沒有發(fā)現(xiàn)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跳讀率上得到了字N+2預視類型的主效應及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對雙字詞下字 N+2的兩種預視的跳讀率進行比較, 字N+2目標預視下的跳讀率邊緣顯著地高于假字預視下的跳讀率; 而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字N+2的預視并沒有對跳讀率顯著地影響。

        為了檢驗能否在副中央凹中對字 N+2進行預視加工, 分析了字N+2的注視情況。字N+2的首次注視時間、凝視時間、單次注視時間以及跳讀率, 見表6。

        表6 被試對字N+2注視結(jié)果

        以目標詞匯類型和字 N+2預視及兩者的交互作用作為固定因素, 用LMM進行分析。在目標區(qū)上的注視時間和相關注視位置上上的固定效應估計值如表7所示。

        表7 不同詞匯類型、預視在字N+2各指標上的固定效應估計值

        在字N+2的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在凝視時間上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邊緣顯著, 雙字詞條件下的凝視時間(

        M

        = 272 ms)短于兩個單字詞條件下的凝視時間(

        M

        = 285 ms)。在其他指標上沒有發(fā)現(xiàn)目標詞類型的主效應。預視類型的主效應均顯著, 字N+2目標預視下的注視時間顯著地短于假字預視下的注視時間。在跳讀率上, 主效應及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4 討論

        本研究中操縱了目標區(qū)的兩個字是否成詞, 同時操縱字N+2的預視類型, 以此來考察副中央凹預視信息特征在眼跳目標選擇中的作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副中央凹的假字預視與目標預視相比, 前目標區(qū)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顯著的變短, 首次注視位置也更靠近詞匯開始的位置, 并且對目標區(qū)為雙字詞的情況下影響更大; 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詞 N+2的穩(wěn)定的預視效應, 并且字 N+2的預視會對接下來字 N+1的加工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 與之前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白學軍等, 2015)。

        4.1 副中央凹的加工對下一次眼跳目標選擇的影響

        在拼音文字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 副中央凹中的加工會對讀者隨后的眼跳產(chǎn)生影響(White & Liversedge,2006; Juhasz et al., 2008; Inhoff et al., 2003)。與拼音文字的研究相似, 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漢語閱讀中副中央凹的加工同樣對注視位置產(chǎn)生影響(Li et al.,2014; Liu et al., 2015), 研究發(fā)現(xiàn)副中央凹中的加工會影響從前目標詞上跳出的眼跳長度。在 Li等人(2014)的研究中當被試的注視點越過邊界之后, 不是呈現(xiàn)句子的剩余部分, 而只是呈現(xiàn)接下來的兩個字,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如果注視點落在第二個字比落在第一個字上詞匯識別的速度更快; 而在 Liu等人(2015)的研究中, 操縱了讀者能否從副中央凹加工中獲取預視信息,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讀者能夠獲取預視信息比不能獲取預視信息時從中央凹注視詞跳出的眼跳長度更長, 表明了副中央凹預視信息在隨后眼跳目標選擇中的作用。我們研究結(jié)果與 Liu等人(2015)的研究類似, 也發(fā)現(xiàn)了副中央凹中的加工會影響注視點從前目標詞上跳到目標詞上的眼跳長度。

        Liu等人(2015)的研究表明, 中央凹注視詞的詞頻越高, 那么副中央凹的預視信息對隨后眼跳的長度的影響越大, 表明副中央凹中獲取信息的多少會影響隨后的眼跳長度。本研究的結(jié)果與Liu等人(2015)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 也發(fā)現(xiàn)了副中央凹中的預視對眼跳目標選擇的影響, 表現(xiàn)為字N+2為目標預視時, 在從前目標區(qū)到目標區(qū)的眼跳長度上顯著地長于假字預視條件下。這表明, 在副中央凹預視加工中獲取的信息越多, 那么隨后的眼跳長度越長。

        本研究的結(jié)果在表明副中央凹加工獲取的信息的多少會影響隨后的眼跳長度的同時, 也說明副中央凹中信息的特征也會影響隨后的眼跳長度。首先, 副中央凹中詞長信息對隨后眼跳目標選擇產(chǎn)生顯著地影響。在對副中央凹雙字詞預視與兩個單字詞(包括雙字詞假字預視、兩個單字詞目標預視、兩個單字詞假字預視)預視進行比較時, 發(fā)現(xiàn)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能構(gòu)成詞時, 隨后的眼跳長度更長,平均首次注視位置以及單次注視位置更遠離詞首而靠近詞中心的位置。這說明讀者在副中央凹的加工中可能已經(jīng)對副中央凹的字能否構(gòu)成詞進行了一定的識別, 進而影響了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其次, 當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構(gòu)成一個詞時, 在眼跳長度上, 字N+2的掩蔽要比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不能構(gòu)成一個詞時的影響更大。這是因為, 當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構(gòu)成一個詞時, 當字N+2為假字預視時, 不僅影響了副中央凹信息的提取, 也使得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不夠構(gòu)成一個詞; 而在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字N+2的掩蔽預視, 雖然也影響了從副中央凹中獲取信息的多少, 但是此處的兩個字仍然不能構(gòu)成一個詞, 因而沒有改變副中央凹中的信息的特征。這個結(jié)果也同樣說明, 在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時, 不僅副中央凹加工中獲取信息的多少, 也與副中央凹加工中獲取信息的性質(zhì)有關。

        在拼音文字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 不僅副中央凹的加工影響眼跳目標的選擇, 中央凹注視詞的加工也會對眼跳目標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Hirotani, Frazier, &Rayner, 2006; Inhoff, 1989; White & Liversedge,2006), 類似地在漢語閱讀的研究中同樣發(fā)現(xiàn)了副中央凹與中央凹的加工都會影響眼跳目標的選擇(Li et al., 2011; Luo et al., 2013; Wei et al., 2013; Liu et al., 2015; Li, Liu, & Rayner, 2015)。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應該同時考慮中央凹和副中央凹中的加工特征, 以及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漢語讀者可能同時運用當前注視詞的加工信息和副中央凹中的加工信息來選擇隨后的眼跳目標。本研究的結(jié)果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新的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 并且說明了不僅副中央凹中信息的多少會影響隨后的眼跳目標的選擇, 副中央凹中獲取的預視信息的特征也會影響隨后的眼跳目標的選擇。

        4.2 詞N+2的預視效應

        在目標區(qū)的分析中,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預視效應, 不管是雙字詞條件下還是兩個單字詞條件下,在整個目標區(qū)上我們都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預視效應。McDonald (2006)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 預視效應只能從眼跳目標上獲得。這說明在漢語閱讀中讀者不僅僅是將某個字作為眼跳目標, 而可能是將一個范圍作為眼跳的目標, 從而在接下來的注視中表現(xiàn)出預視效應。結(jié)合注視位置的分析, 我們可以認為雖然讀者將一個范圍確定為接下來的加工區(qū)域, 那么該區(qū)域中的信息特征則可能影響接下來的注視情況。

        在本研究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詞 N+2的預視效應,與之前的研究結(jié)果相類似(Yan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09)。雖然, 目標區(qū)為雙字詞條件下, 字 N+2上的預視效應仍為詞N+1的預視, 但是在雙字非詞條件下, 字 N+2上的預視效應則為詞 N+2上的預視效應。此外, 研究結(jié)果還發(fā)現(xiàn), 字N+2的預視影響了字N+1的跳讀以及隨后的注視, 與之前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Radach, Inhoff, Glover, & Vorstius, 2013;白學軍等, 2015), 但不同的是在字N+1的跳讀率上,當目標區(qū)為雙字詞時, 字N+2的預視影響了字N+1的跳讀, 當目標區(qū)為兩個單字詞時, 字N+2的預視對字 N+1的跳讀率沒有產(chǎn)生影響。這一結(jié)果表明,在漢語閱讀中采取的是平行加工的策略, 在一次注視時不僅對當前注視字或詞進行加工, 而是同時加工多個字。Yang (2013)研究了同素逆序詞在副中央凹的加工情況, 發(fā)現(xiàn)在副中央凹中即使改變構(gòu)成詞的順序, 讀者仍能獲得預視效應, 認為在漢語閱讀中副中央凹中詞的字是平行加工的, 本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 讀者可以對副中央凹中的字N+2也進行了加工, 因而也說明在副中央凹中構(gòu)成詞的兩個字是平行加工的。

        總之,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在漢語閱讀中讀者能夠?qū)Ω敝醒氚贾械淖諲+2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并且這種加工會對隨后的眼跳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 并且,副中央凹中的字N+1與字N+2是否構(gòu)成詞會對隨后的眼跳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在拼音文字的眼動控制中“where”主要受低水平信息的影響, 而不受語義信息的影響(Rayner,2009), 類似地在漢語閱讀中同樣發(fā)現(xiàn)了低水平的因素, 例如詞間空格、筆畫數(shù)多少對注視位置的影響, 而高水平因素是否對眼跳目標的選擇仍不明確(Ma & Li, 2015; Shu et al., 2011; Zang et al., 2013 ;臧傳麗, 孟紅霞, 白學軍, 閆國利, 2013)。但在維吾爾語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詞素結(jié)構(gòu)信息也會對注視位置產(chǎn)生影響(Yan, Zhou, Shu,Yusupu, Miao, Krügel, &Kliegl, 2014)。

        在本研究中目標區(qū)雙字詞條件下和兩個單字詞條件下, 目標區(qū)在整個句子中的句法成分可能不同。而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 句法結(jié)構(gòu)可以影響副中央凹信息的提取(Kim, Radach, & Vorstius, 2012; Luo et al., 2013), 這可能造成了句法結(jié)構(gòu)成為本研究的一個混淆變量。在本研究中, 如果句法結(jié)構(gòu)影響了隨后的副中央凹視區(qū)加工, 那么在隨后的注視時間各指標上應該發(fā)現(xiàn)目標區(qū)詞匯類型與預視類型的交互作用, 但是在整個目標區(qū)及字 N+1與字 N+2的分析中, 沒有發(fā)現(xiàn)兩因素的交互作用, 而只是在目標區(qū)注視位置的相關指標上發(fā)現(xiàn)了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 在本研究讀者是否從副中央凹加工中獲取了句法信息, 并對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產(chǎn)生了影響并不明確。并且之前的研究中句法信息存在較為外顯的線索(Kim et al., 2012; Luo et al., 2013),而在缺少外顯的線索時讀者能否從副中央凹中獲取句法信息并且對隨后的眼跳目標選擇產(chǎn)生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5 結(jié)論

        本研究操縱了副中央凹兩個字是否構(gòu)成一個詞, 同時操縱了字N+2的預視, 研究結(jié)果表明:讀者能夠從字N+2處獲得預視信息, 并且這種預視信息對隨后的眼跳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 當副中央凹中的兩個字構(gòu)成一個詞時, 字N+2的掩蔽對隨后的眼跳會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 隨后的注視點更靠近詞開始的位置。

        Baayen, H.R., Davidson, D.J., & Bates, D.M.(2008).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9

        ,390–412.Bai, X.J., Liu, J., Zang, C.L., Zhang, M.M., Guo, X.F., &Yan, G.L.(2011).The advance of parafoveal preview effects in Chinese read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 1721–1729.[白學軍, 劉娟, 臧傳麗, 張慢慢, 郭曉峰, 閆國利.(2011).中文閱讀過程中的副中央凹預視效應.

        心理科學進展,19

        , 1721–1729.]Bai, X.J., Wang, Y.S., Guo, Z.Y., Gao, X.L., & Yan, G.L.(2015).The preview of word N+2 influence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 N+1 processing in Chinese read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7

        , 143?156.[白學軍, 王永勝, 郭志英, 高曉雷, 閆國利.(2015).漢語閱讀中詞 N+2的預視對高頻詞 N+1加工影響的眼動研究.

        心理學報, 47

        , 143?156.]Bai, X.J., Yan, G.L., Liversedge, S.P., Zang, C.L., & Rayner, K.(2008).Reading spaced and unspaced Chinese text: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4

        (5), 1277?1287.

        Bates, D., Maechler, M., & Bolker, B.(2012).lme4: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using S4 classes.R package version 0.999375-42.

        Henderson, J.M., & Ferreira, F.(1990).Effects of foveal processing difficulty on the perceptual span in reading:Implications for attention and eye movement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 16

        , 417–429.Hirotani, M., Frazier, L., & Rayner, K.(2006).Punctuation and intonation effects on clause and sentence wrap-up: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4

        (3), 425?443.Inhoff, A.W.(1989).Parafoveal processing of words and saccade computation during eye fixations in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

        15

        (3), 544?555.Inhoff, A.W., & Liu, W.M.(1998).The perceptual span and oculomotor activity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sent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4

        , 20–34.Kim, Y.S., Radach, R., & Vorstius, C.(2012).Eye movements and parafoveal processing during reading in Korean.

        Reading and Writing, 25

        (5), 1053?1078.Kliegl, R., Risse, S., & Laubrock, J.(2007).Preview benefit and parafoveal-on-foveal effects from word

        n

        +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3

        (5), 1250?1255.Li, X.S., Bicknell, K., Liu, P.P., Wei, W., & Rayner, K.(2014).Reading is fundamentally similar across disparate writing systems: A 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how words and characters influence eye movements in Chinese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3

        (2), 895?913.Li, X.S., Liu, P.P., & Ma, G.J.(2011).Advances in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word segmentation during Chinese read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4), 459?470.[李興珊, 劉萍萍, 馬國杰.(2011).中文閱讀中詞切分的認知機理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19

        (4), 459?470.]Li, X.S., Liu, P.P., & Rayner, K.(2011).Eye movement guidance in Chinese reading: Is there a 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

        Vision Research, 51

        (10), 1146?1156.Li, X., Liu, P., & Rayner, K.(2015).Saccade 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2

        ,524?530.Liu, Y.P., Reichle, E.D., & Li, X.S.(2015).Parafoveal processing affects outgoing saccade length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1

        , 1229?1236.Luo, Y.Y., Yan, M., & Zhou, X.L.(2013).Prosodic boundaries delay the processing of upcoming lexical information during silent sentence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39

        (3), 915?930.Inhoff, A., Eiter, B., Radach, R., & Juhasz, B.(2003).Distinct subsystems for the parafoveal processing of spatial and linguistic information during eye fixations in read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ection A,56

        (5), 803?827.Juhasz, B.J., White, S.J., Liversedge, S.P., & Rayner, K.(2008).Eye movements and the use of parafoveal word length information in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4

        (6),1560?1579.Ma, G.J., & Li, X.S.(2015).How character complexity modulates eye movement control in Chinese rea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8

        (6), 747?761.Ma, G., Li, X., & Pollatsek, A.(2015).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 and word segment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Visual Cognition

        ,

        23

        (3), 399?414.McDonald, S.A.(2006).Parafoveal preview benefit in reading is only obtained from the saccade goal.

        Vision Research,46

        (26), 4416?4424.Morris, R.K., Rayner, K., & Pollatsek, A.(1990).Eye movement guidance in reading: The role of parafoveal letter and spac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6

        (2), 268?281.O'Regan, J.K., & Jacobs, A.M.(1992).Optimal viewing position effect in word recognition: A challenge to current the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1), 185?197.Pollatsek, A., & Rayner, K.(1982).Eye movement control in reading: The role of word bounda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8

        (6),817?833.

        R Development Core Team (2014).R: A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 Austria: The R Foundation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URL: http://www.R-project.org/.

        Radach, R., Inhoff, A.W., Glover, L., & Vorstius, C.(2013).Contextual constraint and N+2 preview effects in read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6

        (3),619–633.Rayner, K.(1975).The perceptual span and peripheral cues in rea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7

        , 65–81.Rayner, K.(1979).Eye guidance in reading: Fixation locations within words.

        Perception, 8

        (1), 21?30.Rayner, K.(1998).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4

        , 372–422.Rayner, K.(2009).Eye movements and attention in reading,scene perception, and visual search.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

        (8), 1457–1506.Rayner, K., Fischer, M.H., & Pollatsek, A.(1998).Unspaced text interferes with both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eye movement control.

        Vision Research, 38

        , 1129–1144.Shu, H., Zhou, W., Yan, M., & Kliegl, R.(2011).Font size modulates saccade-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

        73

        (2), 482?490.Tsai, J.L., & McConkie, G.W.(2003).Where do Chinese readers send their eyes? In J.Hy?n?, R.Radach, & H.Deubel (Eds.),

        The mind’s eye: Cognitive and applied aspects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pp.159–176).Oxford, UK: Elsevier.Wei, W., Li, X.S., & Pollatsek, A.(2013).Word properties of a fixated region affect outgoing saccade length in Chinese reading.

        Vision Research, 80

        , 1?6.White, S.J., & Liversedge, S.P.(2006).Foveal processing difficulty does not modulate non-foveal orthographic influences on fixation positions.

        Vision Research, 46

        (3),426?437.Yan, G.L., Tian, H.J., Bai, X.J., & Rayner, K.(2006).The effect of word and character frequenc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

        (2),259?268.Yan, G.L., Wu, J.G., Zang, C.L., & Bai, X.J.(2010).A review of eye-movement studies on perceptual span.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30

        (2), 23?28.[閆國利, 巫金根, 臧傳麗, 白學軍.(2010).閱讀知覺廣度眼動研究述評.

        心理學探新, 30

        (2), 23?28.]Yan, G.L., Xiong, J.P., Zang, C.L., Yu, L.L., Cui, L.L., &Bai, X.J.(2013) Review of eye-movement measures in reading research.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4),589?605.[閆國利, 熊建萍, 臧傳麗, 余莉莉, 崔磊, 白學軍.(2013).閱讀研究中的主要眼動指標評述.

        心理科學進展, 21

        (4),589?605.]Yan, M., Kliegl, R., Richter, E.M., Nuthmann, A., & Shu, H.(2010).Flexible saccade-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3

        (4),705?725.Yan, M., Kliegl, R., Shu, H., Pan, J.E., & Zhou, X.L.(2010).Parafoveal load of word n+1 modulates preprocessing effectiveness of word n+2 in Chinese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6

        , 1669–1676.Yan, M., Zhou, W., Shu, H., Yusupu, R., Miao, D.X., Krügel,A., & Kliegl, R.(2014).Eye movements guided by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the Uighur language.

        Cognition, 132

        (2), 181?215.Yang, J.M.(2013).Preview effects of plausibility and character order in reading Chinese transposed words: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36

        (S1), S18?S34.Yang, H.-M., & McConkie, G.W.(1999).Reading Chinese:Some basic eye-movement characteristics.In H.-C.Chen(Ed.),

        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

        (pp.207–222).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Yang, J.M., Rayner, K., Li, N., & Wang, S.P.(2012).Is preview benefit from word n+2 a common effect in reading Chinese?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25

        , 1079–1091.Yang, J.M., Wang, S.P., Xu, Y.M., & Rayner, K.(2009).Do Chinese readers obtain preview benefit from word n+2?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5

        ,1192–1204.Zang, C.L., Liang, F.F., Bai, X.J., Yan, G.L., & Liversedge,S.P.(2013).Interword spacing and landing position effects during Chinese reading in children and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9

        (3), 720?734.Zang, C.L., Meng, H.X., Bai, X.J., & Yan, G.L.(2013).Advances in Landing position effect during reading.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6

        (4), 770?775.[臧傳麗, 孟紅霞, 白學軍, 閆國利.(2013).閱讀過程中的注視位置效應.

        心理科學, 36

        (4), 770?775.]

        猜你喜歡
        影響
        美食網(wǎng)紅如何影響我們吃什么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8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影響大師
        沒錯,痛經(jīng)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如何影響他人
        APRIL siRNA對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響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亚洲成人av在线第一页|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在线观看黄| av网站免费线看| 无码久久流水呻吟|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专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老牛|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动牲猛交xxxxbbbb | 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在线|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 av天堂中文亚洲官网|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成本人片视频免费|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高潮喷水无遮挡毛片视频| 亚洲av色av成人噜噜噜|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制服有码|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日本大骚b视频在线| 五十路熟妇高熟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日本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网| 在线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色综合久久加勒比高清88| 一个人午夜观看在线中文字幕|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