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a,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b。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c,復卒三人d。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e:“有石城十仞f,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漢書·食貨志》)
注釋:
a 募:號令。 ? ?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b 渫(xiè):分散、疏通。
c 車騎馬:能駕戰(zhàn)車的馬,即戰(zhàn)馬。
d 復卒:免服兵役或免納賦稅。
e 神農:即神農氏,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f 仞:古代計量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為一仞,周尺一尺約合23厘米。
大意:
當今之急,沒有比讓百姓從事農業(yè)生產更為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從事農業(yè),關鍵在于重視糧食的價值;重視糧食價值的辦法,在于讓百姓用糧食來求賞或免罰?,F在應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者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能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比較富足的人。從這些人那里得到物品來供給政府,那么貧苦百姓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減少多余的去補給不夠的,法令一旦頒布百姓就能夠獲得利益。依順百姓的心愿,好處有三: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業(yè)生產。按現行法令,民間能輸送一匹戰(zhàn)馬的,就可以免去三個人的兵役。戰(zhàn)馬是國家戰(zhàn)備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農氏曾教導說:“有十仞高的石砌城墻,有百步之寬的護城河,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還是守不住的。”這樣看來,糧食是君王治理天下最需要的東西,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
【解析】
秦末農民起義和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使農民流離失所,民生凋敝。面對這一局面,漢高帝劉邦以及惠帝(呂后)、文帝都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招撫流亡,賜予田宅,農業(yè)生產逐漸恢復。但與此同時,大地主、大商人開始對農民進行兼并和侵奪,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加之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商人的囤積居奇導致谷賤傷農,階級矛盾由此日趨激化;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頻繁南下侵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見此形勢,大臣晁錯憂心如焚,遂從“守邊備塞,勸農立本”的戰(zhàn)略思想出發(fā),向漢文帝上疏。班固的《漢書》將此奏疏分成兩部分,“守邊備塞”編入晁錯本傳,“勸農立本”編入《食貨志》,后人將《食貨志》中的這一部分抽出,加上了《論貴粟疏》的標題。本文即節(jié)選于此。
可以看出,晁錯立足于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實際,以“貴粟”為核心,全面論述了農業(yè)生產和糧食的重要性,并提出重農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應該說這對當時發(fā)展農業(yè)、鞏固政權,以及后來成就“文景之治”的局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文中提及的“順于民心”,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時至今日,重農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具體措施雖已不再合乎國情,但“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業(yè)現代化的推進,關乎中國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重農固本仍是安民之基和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貴粟”的思想仍有借鑒意義。(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