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軍龍
?
從【雍正治吏】說開去
□ 王軍龍
據(jù)史料記載,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執(zhí)政根基已然不穩(wěn)。雍正繼位后,宵衣旰食、嚴飭吏治,終于使國庫逐漸充盈,吏治局面極大改善,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之稱。時值從嚴治黨、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如何“為擔當者擔當”已成為各級組織部門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組織部門不妨從“雍正治吏”的經(jīng)驗做法中披沙揀金,或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
“不拘一格降人才”,助勇于改革者脫穎而出。某年山西遇災, 山西巡撫隱瞞災情,未敢上報。田文鏡到京直言不諱、詳述災情,自此被雍正賞識。再如,李衛(wèi)并非科舉出身,不通文墨,卻不畏權(quán)貴、敢作敢為。在他任戶部郎中期間,某位親王對所繳白銀加收一部分作為庫平銀。李衛(wèi)屢諫無果,于是公開指明庫平銀是非法收入,最終迫使其作出改變。雍正對此印象深刻,即位后對其大加重用。
在狠抓反腐、加速改革的當下,選拔任用一大批公道正派、敢于擔當?shù)暮酶刹?,對于加快形成更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huán)境和真抓實干的創(chuàng)業(yè)氛圍,無疑具有關(guān)鍵性作用。作為組織部門,既要廣征民意,做到吃透情況、兼聽則明,又要勇于打破條條框框,大膽提拔、不拘一格,辯證、全面地綜合評判,將真正能夠嚴于律己、表里如一、敢闖敢試的好干部選出來,切實做到慧眼識才、才無不知、知人善任。
“在其位,謀其政”,向沖鋒陷陣者授之以權(quán)。某年朝廷考核,直隸巡撫李維鈞對吳橋縣令常三樂的評價有二:一是操守廉潔,二是懦弱不振,并建議平調(diào)其他部門。吏部審核時認為:并無實據(jù),平調(diào)不妥。雙方爭執(zhí)不下,于是向上請示。雍正得知后,竟然朱筆一揮:撤職!理由是,縣域乃社稷基石,責任重大,常三樂在其位不謀其政,本就是失職瀆職,還要等著出大事嗎?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讓敢于擔當者有位、上位,讓庸碌無為者挪位、丟位?組織部門應嚴格按照中央《關(guān)于推進領(lǐng)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guī)定》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和具體辦法,建立完善庸懶散人員退出機制,力求消除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怪象。只有將干部隊伍中作風不正、表里不一、能力不強的“濫竽充數(shù)”者堅決淘汰出局,才能使敢于擔當者有位可居、有權(quán)可用,從而真正營造出優(yōu)勝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環(huán)境。
“大樹底下好乘涼”,為公而忘私者遮風避雨。雍正四年,田文鏡在河南推行“攤丁入畝”政策而觸動權(quán)貴階層的利益,遭到御史謝濟世等大臣彈劾。雍正深知田文鏡為新政改革不遺余力、雷厲風行,更堅信他并不會為己謀私,因而沒有理會對田文鏡的指控,反而將謝濟世罷黜??梢哉f,田文鏡最終在河南推行新政成功,與雍正的堅定支持密不可分。
改革越到攻堅期,改革的難度就會越大。作為組織部門,必須堅持對擔當者的高度信任和強勢支持,一以貫之、一抓到底,而不能瞻前顧后、知難而止。尤其是當其遭遇非議時,更應主動發(fā)聲、澄清事實,為擔當者撐腰打氣、遮風避雨,確保同向發(fā)力、久久為功。惟其如此,勇于擔當者才能行之愈篤、斗志彌堅,改革才能真正乘風破浪、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