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宇軒
靜聽成長的足音
文/楊宇軒
2016年高考臨近,即將邁出高中校園,步入人生新的階段?;厥资湃サ?8載春秋,驀然發(fā)現(xiàn)一路走來,磕磕碰碰、波折不斷,殊不知陪伴我成長的父母,承受了多少痛苦的煎熬,又發(fā)出過多少無聲的感嘆。
小學二年級,因我一時興起,置母親的建議于不顧,執(zhí)意放棄了較擅長的書法,任性追尋參加歌唱比賽的滿足。小學四年級,我視家中早已備好的鋼琴于不見,改學薩克斯,狂熱退卻,薩克斯也被束之高閣。初中二年級,我又迷上了卡牌游戲,學習成績直線下滑,成了“問題小孩”。為幫我改“邪”歸正,工作繁忙的父母不得不將“偵查盯梢”“經(jīng)濟封鎖”“武力干預(yù)”,甚至“苦肉計”輪番上演,終于把我從對游戲的迷醉中拽回到現(xiàn)實。高中二年級,在強大的自我表現(xiàn)欲的支配下,我積極參加班干部競選,一路過關(guān)斬將,成了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隨后嘩眾取寵的個性又開始“作祟”,課堂上總是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讓老師猝不及防,甚或做些搞怪動作引得同學爆笑……
直至高三,我頑劣的本性才有所收斂。老師們激情澎湃的動員講話,家長們殷殷期盼的熾熱目光,激起了同學們刻苦學習的頑強斗志。教室成了無聲的戰(zhàn)場,學霸們不舍晝夜埋頭苦讀,暗中相互較勁,后進的同學也開始覺悟發(fā)奮。面對現(xiàn)實和理想的碰撞,我才意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講臺旁日日刷新的高考倒計時警示牌,時時刺激著我的神經(jīng)。此時不搏更待何時,青春唯有奮斗才會無憾,我必須直面人生。
如佛教禪宗所指“明心見性”,仿佛一念間,自己成長、透徹了不少,昔日封閉的自我世界竟然如解凍的冰河漸漸消融,叛逆的觸角不再那般張牙舞爪……我開始真切回應(yīng)父母的關(guān)愛,虛心聽取老師的建議,和同學討論切磋相互激勵;我開始為中國核事業(yè)的領(lǐng)航人朱光亞、烤羊肉串的愛心巴郎阿里木等感動中國人物的高德義舉擊節(jié)鼓掌,為天貓旗袍店主崔萬志、云南偏僻山村小女孩山果等普通人百折不撓的堅韌奮斗衷心點贊;我開始留意新聞和關(guān)心國家大事,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而言也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內(nèi)化于心的一個個鮮活的道德信條。感恩父母、回報社會,不是只有等到成年才能身體力行;胸懷家國,放眼寰宇,才是男兒該有的氣度與胸襟……
我人生的目標從未如此這般明確,學習的動力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充盈。發(fā)生在我身上的諸多變化,不只令父母和老師驚詫,就連我自己也難以置信。有時埋頭苦學至深夜難以入眠時,我總在想:也許成長就是一個由量到質(zhì)的累積蛻變。這個過程是那樣的自然而然,卻又悄無聲息。誠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名詩《論孩子》中所言之真諦,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可以給孩子以愛以呵護,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不能代替他們思想、靈魂的形成。
普天下父母,用無私的愛心和耐心,默守著子女成長,靜聽成長的足音沖破迷霧、奔向遠方。如同臘梅熬過寒冬終將迎來綻放,如同果樹吸足了養(yǎng)料定會綴滿豐盈的果實,正因為父母執(zhí)著的堅守,才造就了我們美好的未來。請繼續(xù)堅信,我們有面對困難挫折不輕言放棄的勇氣,能用滿懷信心和斗志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譜寫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華章。
〔作者:華師一附中高三(14)班〕
責任編輯:邱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