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嬌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
論依法治國的根基
——全民守法
汪文嬌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基于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新情況和新形勢,結合我國的法律體系的構建成果和法治現(xiàn)狀,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并對依法治國的十六字方針做了全新的闡釋?!翱茖W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既有側重又相互依存,共同落實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的內容和要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如何將“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個有機整體保障我國的法治建設,以法治促經濟、以法治促政治、以法治促文化、以法治促生態(tài),進而推動國家的全面發(fā)展,無疑成為了法律界又有了新的課題。法治的優(yōu)化和鞏固,法治的發(fā)展和成功其根基就在于使活躍在法律之中的主體自覺地遵守法律、形成法律意識、培養(yǎng)法律精神、確立法律信仰。然而,在民主法治傳統(tǒng)還沒有形成,建立依法治國理念時間并不長的中國,要從形式到實質、真真正正落實全民守法,困難重重,需要從立法、執(zhí)法、司法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保障守法得以成為可能。
法治建設;全民守法;公民意志
公民守法要求就是要把法律當作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動,這一行動必須源于公民的內心,而不是國家的強制或者高壓,如果法律一味地強調“命令”,就很容易陷入奧斯汀的“強盜情形”,公民顯然不愿意在這樣的情形下生活,更別說去遵守命令了。亞里士多德的經典名言就提出:“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①所以,只有科學立法,體現(xiàn)了公民意志、維護公民權利的法律,公民才會積極地、主動地去遵守和執(zhí)行。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服從,它反映的是主體間的權利義務,調整的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所以必須充分吸收公民的意志、充分考慮社會階層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復雜化,使公民參與到立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過程,讓公民的不同訴求和利益的差異性經過分析篩選,最后反映到立法的過程中。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公民參與立法的方式和途徑,集公眾智慧的法律才更符合公民的意愿和內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我國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zhí)法對全民守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國多半以上的法律都要靠行政機關加以執(zhí)行,因此,行政機關是否能夠嚴格執(zhí)法也就關系到了公民的利益是否能夠得到切實的維護?,F(xiàn)代法治社會不僅僅要求規(guī)范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文明執(zhí)法,也逐步開始強調服務執(zhí)法。推進服務型執(zhí)法就是行政機關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執(zhí)法的任務,把“滿足公眾需求”作為執(zhí)法的保證。行政機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權力,也是無時不刻地融入公民生活的一種權力,一旦沒有嚴格執(zhí)行,很容易就產生“法律之外”的權力,直接與公民權利發(fā)生沖突,這樣的法外權力公民當然不愿意屈服,抵觸心理,甚至過激的行為都會導致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因此,行政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規(guī)范執(zhí)法本身,從主體、從內容、從行為、從方式方法各方面加以規(guī)范,真正做到被執(zhí)行的法律使利民便民的,是符合民心、順應民意的。
在公民的眼中,法院、法官就代表了法律,案件的審理結果就代表了法律有沒有被公正地實施,因此公民對司法部門有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民眾的司法需求大致可以劃分為“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訴求”、“社會意義上的糾紛解決需求”、“哲學意義上的公平正義需求”②三個層面。無論是哪個層面,公民的需求都體現(xiàn)為“得到公平的待遇”。公民之所以在發(fā)生糾紛的時候選擇法院予以審理判決,絕不是因為法院代表了國家強制力,而是基于對司法公正的信賴和尊重。在法治社會還沒有完全建立的階段,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維權愿望也愈發(fā)強烈,尋求司法途徑是公民維權的重要途徑,但是公民基于認識的有限性總是將案件的“勝敗”作為權利是否得到保障的依據(jù),這就大大加大了法院對案件審理的難度,也提高了對司法工作者的要求。司法機關在這個關鍵的階段對于公民間有沖突的需求必須基于法律、保持公平,讓“看得見的法律”在社會中得到最正義的體現(xiàn)和傳播,堅定公民對法律的信任。
全民守法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它強調的是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滲透力和內在動力。建立健全法治國家必須以全民守法為依托,全民守法確保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參與者、社會關系的所有領域都能夠遵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形成良好的遵守和服從規(guī)則的守法意識。堅持全民守法,就是要弘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反對各種破壞法治的特權現(xiàn)象,有效解決有法不依的法治難題,從整體上提升全民守法意識和水準,讓守法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日常的自覺行動,讓守法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 注 釋 ]
①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99.
②蔣惠嶺.司法改革須準確回應人民群眾司法需求(上)[N].人民法院報,2012-4-6.
D
A
汪文嬌(1987-),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安陽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