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鳳 裴桂革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
——一師七團開展民族團結(jié)、推動兵地融合的故事
□楊海鳳 裴桂革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一師七團團部煙花、爆竹不絕于耳。而家住在八連偏遠牧場的八年級學生尤里瓦斯·莫拉庫爾班家卻靜悄悄的,和往常沒有什么區(qū)別。放假了,在地里幫媽媽撒羊糞的維吾爾族少年尤里瓦斯依然穿著那身藍白相間的校服,身上斑駁的泥土,臉頰流淌的汗水把他不茍言笑的臉頰襯托得越發(fā)黑瘦、英俊。正專心于自己手中的活計時,忽然讀六年級、品學兼優(yōu)的妹妹哈力旦興沖沖地跑來,連聲催促:“哥哥快回家,咱們學校的老師來看望我們了?!?/p>
七團中學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現(xiàn)有33個教學班,1216名民漢學生(其中維吾爾族學生87人),114名教師。近年來,隨著兵團職能作用的轉(zhuǎn)換,七團黨委把民族團結(jié)與交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城鎮(zhèn)化發(fā)展為平臺,以文化交融為載體,主動承載起周邊鄉(xiāng)鎮(zhèn)民族孩子“雙語”教育的政治責任,并出臺優(yōu)惠政策、提供各種方便,鼓勵團中學、幼兒園開拓視野,招收周邊地方維吾爾族孩子入校學習。以此推動兵地各民族間相互嵌入式發(fā)展的新事業(yè),充分發(fā)揮了團場先進文化示范、引領(lǐng)、帶動作用。
2015年秋季招生,團中學一下子又新增了66名地方維吾爾族中小學生。為了方便這些學生安心學習和生活,團中學采取封閉式管理,安排他們?nèi)孔⌒#⒊檎{(diào)了4名性格穩(wěn)重、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負責他們的生活起居。這些生活老師每天手把手教孩子們疊被子、整理床鋪、收拾房間,每天早上幫助不會自己梳頭的維吾爾族女孩子梳辮子。有時候,一年級小同學不小心尿褲子、尿床了,4位生活老師總是耐心仔細地幫助他們更換干凈的衣褲、晾曬被褥,并及時通知家長送來換洗的衣物。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苯鹎?0月,落日余暉,靜謐的七團中學,隨著一串清脆的放學鈴聲響起,郁郁蔥蔥、被染成一片金色的校園霎時歡騰起來。在歡快的樂曲聲中,與大量的同學背起書包涌向校門情景相反,團中學二樓政教處辦公室門口,一個又一個穿著印有“七團中學”字樣的校服的維吾爾族小巴郎們,不是忙著去宿舍,也不是忙著去食堂,像商量好了似的,他們從各自不同年級的教室里走來,一起伸著頭,輕輕推開虛掩的門扉,很快向那個固定的位置瞟一眼,看見管理他們?nèi)粘F鹁拥母敝魅乌w莉莉老師,一下子都親熱地圍了上去。
家住在團場周邊哈拉塔鄉(xiāng)十六大隊的三年級(3)班的小女生哈尼克孜.買買提,搶先走近趙老師,想問候的話還沒說出口,趙老師就笑瞇瞇地摟過她,輕輕撫摸著她小臉蛋上的幾道細細的小皺皮,關(guān)切地詢問她:“哈尼克孜,這幾天是不是又忘記擦郁美凈了?你看你漂亮的小臉蛋又成哈蜜瓜了。”8歲的哈尼克孜垂下她大大的眼睛,害羞地點著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哈力旦,你沒有按時吃藥么,一個星期了,怎么手上的風疹塊還沒下去?”安撫完哈尼克孜,趙莉莉老師伸手牽住一直站在邊上,默不作聲的六年級女生哈力旦·庫爾班捧著書本的手。忽然,她垂下目光,盯住女孩那裸露在外面的長手臂仔細看了起來。只見女孩手臂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風疹塊,她心疼地問。
“吃藥了,但是還是很癢?!迸⒗Щ蟮氐吐曈昧骼臐h語說。
“肯定是藥不對癥,別急,明天老師帶你再到門診上好好看看。”
負責學校住校生管理的趙莉莉老師介紹說:每天和這些離開父母求學的民族孩子在一起,他們和我們漢族孩子沒有區(qū)別,一樣的純真、熱情和友好,都是一朵朵需要澆灌和護理的花朵。作為他們的老師,主動關(guān)心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傾訴,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責任。
說起責任,2015年期中考試榮登學校“十大明星”之一的九年級(2)班的民族學生胡西塔爾深有感觸地說:“記得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騎車我被摔斷了腿,一個多月后,當我能來上課時,我的成績嚴重跟不上班里的進度了。我害怕重讀,找到我們班主任老師,老師最終同意我跟班試讀。那些日子,為了讓我成績盡快趕上來,老師經(jīng)常加班幫我補習,去他家開“小灶”簡直是家常便飯。要不是當年的老師幫我,就不會有我今天的好成績。我在鄉(xiāng)里讀書的妹妹就很羨慕我在漢族學校學習,羨慕這里的老師對我們抓得緊、管得嚴。為了讓妹妹學習趕上來,我每周回家都要教她漢語,現(xiàn)在她的漢語成績是他們學校最好的?!?/p>
一師七團與哈拉塔鄉(xiāng)毗鄰。長期以來,團黨委堅持開展兵地共建相融活動,其中包括抓娃娃教育。規(guī)定周邊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群眾凡是有來團場入學愿望的,團幼兒園和團中學全部予以接納,辦理入學手續(xù);學習期間,民族學生和七團職工群眾的子女一樣全部享有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的優(yōu)惠和收費。自2012年來,七團黨委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更新教育教學設備,引進人才,2014年又投入資金為團中學新建了環(huán)形塑膠跑道,裝修了雙語幼兒園,不斷提升辦學條件,創(chuàng)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以此吸引更多的兒童入托、學生入學。
2012年3月,七團雙語幼兒園終于建成并開學了。一天,園長李玉華辦公室走進了一對維吾爾族青年夫婦,身邊跟著一個四五歲大的小男孩。得知他們想送孩子入托的愿望后,李園長二話不說立刻為他們辦理了入園手續(xù),并承諾幼兒園會尊重地方民族習俗,給民族兒童另外開伙做飯,讓他們和漢族巴郎一樣愉快地學習和生活。讓幼兒園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又有幾個維吾爾族小巴郎前來報名。幾個月后,園里的小巴郎人數(shù)達到65名。一年后,幾乎不懂漢語的小巴郎們均能用漢語正常交流了。2015年,在三年的時間里,前來入園的小巴郎達到298名。其中許多小巴郎通過學習,不僅會說流利的漢話,而且會寫漢字,2014年底,在阿克蘇地區(qū)教師幼兒雙語口語大賽中,大(4)班6歲的蘇熱亞·吾斯曼榮獲優(yōu)秀獎,讓家長們滿意得夸七團幼兒園——亞克西。家住在哈拉塔鄉(xiāng)的西爾扎提·阿合尼亞孜,2012年入園時只有5歲,不會漢語,不識漢字。如今已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他,通過在團場的學習,他變得越來越活潑,學習也越來越好,被大家選為班長。為了方便他學習,2015年夏季西爾扎提的爸爸媽媽居然在七團開起了飯店,長期定居在七團。
阿布都塞米·肉孜上了兩學年大班,剛來幼兒園時不愛說話,像個小啞巴似的,整日呆呆地坐在墻角,老師們教他拼音和數(shù)字,他也不讀、不寫。一天他的爸爸一手拿著一根柳枝一手推搡著滿臉是淚的阿布都塞米進了班里。見到班主任肖艷老師,爸爸指著小阿布都塞米用簡單生硬的漢語對肖老師說:“如果他再不好好說話、不好好學習,就告訴我,我讓他退學回去放羊?!币姶饲榫埃てG一下子也著急了,如何啟發(fā)他說話呢,成了肖老師的一個心病。有意無意,她總是讓自己的視線追著阿布都塞米。終于在一次建構(gòu)游戲中,肖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個孩子的閃光點。那天肖老師拿出了幼兒園購置的積木,組織大家搭房子??吹椒e木,阿布都塞米一開始只是莫不關(guān)心地瞟了一眼,隨后,肖老師發(fā)現(xiàn)他盯視其他小朋友蓋房子的眼神格外專注、格外明亮時,心思不覺一動。她另外又拿出一盒積木來到阿布都塞米的跟前,摸著他的頭一字一句慢慢地說:“阿布都塞米,蓋房子很好玩的,老師跟你一起玩,好不好?”不知是肖老師一臉的柔和,還是積木本身的吸引力,總之,只是片刻的遲疑,這個小啞巴似的小巴郎終于伸出了他固執(zhí)的小手,并且很快投入到“蓋房子”游戲中。讓肖老師又驚又喜的是,游戲中,阿布都塞米·肉孜不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搭建出各種不同造型的房子,而且每完成一個“作品”,他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這一發(fā)現(xiàn)讓肖老師如獲至寶,有意無意,她組織班里更多的小朋友跟阿布都塞米一起建高樓。一來二往、一天又一天,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發(fā)生了,昔日的“小啞巴”開口說話了!原來他能夠聽得懂漢語,上課也能舉手回答問題了,并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幾個星期后,他還動手繪畫。那天他畫了樓房、畫了樹林、畫了小草,閃著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雀躍地來到肖老師身邊,并一一展示給老師看。從那以后,他的爸爸也沒再提退學放羊之事。2015年7月,阿布都塞米·肉孜順利地從幼兒園畢業(yè)了。
三年來七團幼兒園連續(xù)榮獲“兵團A級食品安全示范單位”稱號,榮獲師市“五一巾幗標兵崗”稱號。2015年4月被評為一師阿拉爾市一級雙語幼兒園。
為了推動雙語幼兒園教育教學,幾年來,團場不僅從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抓起,還重點加大了師資力量的投入。先后向全社會公開招聘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幼教老師近40名。自辦維語40句教材,鼓勵幼師帶頭學習維語。同時還有意識地招聘并培養(yǎng)維吾爾族教師,2015年8月的一次公開招聘中,21歲的維吾爾族大專生塔吉古麗·巴拉提在她的漢語筆試中第一句話就寫道:“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p>
負責團文化、教育工作的黨委常委、工會主席楊海鳳說:“我們與地方民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文化交融是其次,思想上的交融才是最高交融。我們七團兵地民族融合從娃娃教育抓起,走嵌入式發(fā)展的道路還很長,需要我們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但是,我相信,堅持就能出成果?!?/p>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疆時曾指出:兵團要發(fā)揮安疆固邊的穩(wěn)定器、民族團結(jié)的大熔爐、先進文化示范區(qū)作用。七團黨委從大局出發(fā),從推動建立兵地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相互嵌入式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在全面吸納接收哈拉塔鎮(zhèn)的民族群眾子女到團場入學時,因地制宜,努力用真誠友善的服務態(tài)度,良好的教育教學條件,以及公園式的城鎮(zhèn)化建設環(huán)境,吸引周邊哈拉塔鎮(zhèn)的民族群眾孩子入學。
近兩年來,團場積極爭取中央、兵團和浙江援建資金940萬元,自籌資金2500萬元,對七團教學樓進行抗震加固改造,幼兒園教學樓改造,新建了風雨塑膠操場,完成了均衡教育達標教學設施的配置,將幼兒園和學校食堂由私人承包經(jīng)營收回公辦,進行了學校食堂宿舍管理標準化創(chuàng)建。與此同時,加強學校教學管理,推出了“五個一起”融合式教育管理模式,即:各族學生混合編班,學在一起;安排各族學生全部住校,混合住宿,對離家較遠的幼兒實行全托制,各族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學費、生活費等各項政策統(tǒng)一標準,維漢幼兒平等對待,管在一起;組織各族學生深入開展“民族團結(jié)從我做起”主題實踐活動,讓孩子活動在一起;召集各族家長一起開聯(lián)系會,請懂漢語的維吾爾族家長當翻譯,共同管理好孩子的生活、學習,民漢家長、孩子交流在一起。為此,團雙語幼兒園堅持開展了每逢周五家長開放日和每月主題教育活動。學校堅持開展家長會與家長訪問日活動。每逢活動日,維吾爾族家長們都會接到老師們的邀請。當他們一次次感受到自家的寶貝們與漢族學生沒有區(qū)別地玩耍、學習并不斷地進步時,沒有一個不是臉上掛著笑容,直夸亞克西的。
年僅3歲的斯米地古麗是個沒有母親的小姑娘。半年前,父母離婚,小古麗跟著只有29歲的爸爸生活。那些日子,爸爸白天幫人打馕,只好把她鎖在房子里任其在地上摸爬滾打。后來聽七團的親戚介紹說這些年七團小城鎮(zhèn)不僅建設得好,而且也歡迎有手藝的人投資興業(yè)發(fā)展二三產(chǎn)業(yè),會打馕的爸爸于是帶著她從喀什來到七團,并和親戚合開了一家小餐館。然而,就在小餐館要營業(yè)時,整天在地上爬的小古麗成了爸爸頭疼的事。2013年9月的一個周末,爸爸辦事路過幼兒園,遠遠就被大門外一群等待接孩子的各族人群吸引了。他三步并作兩步,驚訝地發(fā)現(xiàn)很多和小古麗差不多大的維吾爾族小巴郎們被幼兒老師們送到門口,并親手交到正在等候的家長們手上。他眼睛一亮,立刻帶著小古麗找到了園領(lǐng)導。幼兒園的老師們熱情地接待了父女倆,立刻收小古麗入了園。
記得剛?cè)雸@的那一個星期,被分在小小班的小古麗每天縮在墻角不和任何人交流。負責小小班的三位老師看在眼里憐愛在心上,不約而同紛紛承擔起了媽媽的責任。每天清晨,老師們幫她洗臉、梳頭,給她的小辮子上系上漂亮的頭花。晚上,帶她看電視,幫她洗澡、洗頭、洗衣褲襪。因為小古麗送的是全托,每逢換洗衣服時,老師們都會把自己家女兒的小衣服拿來替她換上。漸漸地,小古麗開口說話了,先是維語,后來一口順溜的漢語。如今這位昔日的小“泥猴”,可是幼兒園可愛、活潑、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巴蒂。父親每次來園接送她時,臉上總是洋溢著感激而欣慰的笑容。
七年級的尤里瓦斯·莫拉庫爾班與六(1)班哈力旦·莫拉庫爾班及五年級的姆巴熱克·莫拉庫爾班是親兄妹。十多年前舉家由地方遷入七團八連放牧、給人打工為生。2006年爸爸因病去世,家里8個孩子(其中4個孩子是收養(yǎng)的)全靠媽媽一個人撫養(yǎng),生活非常困難。2013年,當他們成績優(yōu)良的姐姐阿吉古麗突然說什么也不愿意上學時,老師們才知道了他們家庭的實際情況。從此他們兄妹三人成了學校和老師們格外關(guān)心的對象。哈力旦初潮時羞于告訴老師,也不敢向母親要錢,管理學生宿舍的趙莉莉老師細心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趕緊給她買來了干凈的衣褲和生活用品,并給她進行了青春期衛(wèi)生知識教育。2014年,由于蓋房子,家里欠了別人4萬元錢。作為哥哥的尤里瓦斯特別懂事,學習之余,幾乎每周休假回家都要幫助母親放羊、鋤草、打頂、拾棉花。有一個周末完后的返校日,班主任王喜玲老師發(fā)現(xiàn)好學的尤里瓦斯居然沒有按要求記筆記,她走到尤里瓦斯跟前,這才看到尤里瓦斯一雙黑瘦布滿老繭的手因為握筆的右手受傷了.....當下王喜玲老師把他帶到醫(yī)務室進行包扎。為了減少媽媽負擔,平常課余時間,懂事的尤里瓦斯也會悄悄到學校附近的果園和棉花地里給人打工,王老師知道后,嚴厲地批評了他,并拿出自己的工資給他添置衣物和學習用品。團中學在他們兄妹的住宿和生活上也優(yōu)先給予了很多補助。2015年10月,當黑龍江紅興隆新聞社團把第一批11700元的助學捐款匯過來時,得到了團工會主席楊海鳳的大力支持,并首先給尤里瓦斯兄妹發(fā)放了助學金6300元。這三個孩子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學校和老師們的厚愛。尤其尤里瓦斯和哈力旦連年被評為“優(yōu)秀班干部”、“三好學生”,姆巴熱克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被評為“熱愛集體的好孩子”。
在七團中學,目前有87名維吾爾族孩子主動擔任維漢師生及家長們交流的翻譯,他們把從學校學到的民族團結(jié)政策宣傳給家長,在民族團結(jié)工作中當好老師和學校的小助手和小主人。
被評為師市民族團結(jié)先進個人的海力姑·吐魯洪是個家住在周邊哈勒塔鄉(xiāng)28隊的維吾爾族少婦。今年29歲。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了七團,被七團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崇尚文明的生活方式所吸引。2011年,她不顧丈夫的反對,只身在七團租種棉花41畝。2013年連隊主動和她簽訂了承包土地的合同。在多年的勞動中,她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學會了與連隊職工們和睦相處、相互幫助的方式方法。每次回鄉(xiāng)探親時,她都會做丈夫的思想工作,領(lǐng)著丈夫在七團轉(zhuǎn)悠,感受團場先進的文化生活。漸漸地,丈夫由不理解到主動來團幫助她一起植棉。幾年中,他們不僅在七團買了樓房,還把兩個孩子分別送進團場的幼兒園和學校。她說:“讓他們早早學漢語,將來有出息?!比缃?,他的兒子愛爾蘭·吐地曼已經(jīng)是七團中學三年級的小學生。女兒今年夏天就該升一年級了。
14歲的少女阿麗婭,原來父母在地方開飯店,為了她的學業(yè),父母毅然搬到團場,并在匯景小區(qū)租了房子。平常在社區(qū)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父母,空閑之余,也不忘重操舊業(yè),經(jīng)常在團部農(nóng)貿(mào)市場擺攤賣烤包子、涼粉等各類風味小吃,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活潑可愛的阿麗婭說:“爸爸媽媽把我?guī)У狡邎F,讓我早早地接受漢族語言的教育,是他們最棒的選擇?!?/p>
“五個一起”的管理模式,同時也助推七團帶動了城鎮(zhèn)人氣的聚集。僅三年來,周邊鄉(xiāng)鎮(zhèn)民族群眾到七團觀看夜景、燈光水幕噴泉,旅游、照婚紗照的就達近20萬余人;帶動了兵地共同協(xié)作發(fā)展。對維穩(wěn)管控等各項重點工作,七團和周邊鄉(xiāng)鎮(zhèn)協(xié)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發(fā)力,共同管理。
2015年,七團被一師阿拉爾市評為師市“四個一起”民族團結(jié)先進團場。□
欄目責編: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