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寧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
淺析牽連犯的罪數(shù)本質問題
張海寧
山東大學,山東濟南250100
摘要: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在一個犯罪目的的支配下,實施了數(shù)個犯罪行為,觸犯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目前我國對于“牽連犯的定罪與處罰”不論在法律法規(guī)中抑或司法實務中都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從罪數(shù)判斷的基本原則出發(fā),結合德日刑法理論學說,研究牽連犯的定罪標準和量刑根據(jù),進而從根本上探討牽連犯在定罪與量刑上的罪數(shù)本質。
關鍵詞:牽連犯的罪數(shù)本質;罪數(shù)判斷的基本原則;實質數(shù)罪;從一重從重處斷原則
2011年12月17日晚,被告人陳某在某鎮(zhèn)西河街將鄧某停放在街邊的摩托車盜走。同年12月18日,被告人將該摩托車騎至某酒家處,以自己差錢購物為名,用盜竊來的摩托車作為保證騙取被害人胡某現(xiàn)金1000元后逃走。經鑒定,該被盜摩托車價值人民幣2000元。公訴機關以被告人陳某某犯盜竊、詐騙罪向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認為,被告人陳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竊取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已構成盜竊罪。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犯盜竊罪的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罪名成立,予以支持。被告人陳某某在盜竊摩托車后,以所盜摩托車作為擔保騙取他人現(xiàn)金人民幣7100元,雖從形式上看具有詐騙的行為,但其主觀動機是銷贓,該詐騙行為實際上是盜竊摩托車后銷贓的后續(xù)行為,故不能單獨評價其行為構成詐騙罪。據(jù)此,法院僅以被告人陳某某犯“盜竊罪”作出判決。
過上述案例,便可小窺我國有關牽連犯的司法實踐現(xiàn)狀,在定罪方面僅以“一重罪”罪名論處;在量刑方面,慣常采“從一重處斷”,不能充分評價。定罪與量刑畸輕的問題突出。
一、罪數(shù)判斷的基本原則
根據(jù)臺灣學者林玨雄的觀點,對于罪數(shù)評價的基本原則兩個:一是充分評價原則;二是禁止重復評價原則。①
(一)充分評價原則
德國刑法學者Puppe將該原則稱之為“用盡原則”。她認為,如果一個構成要件無法包含所有的不法要素,那么僅用此構成要件來評價整個不法行為,就會產生評價不足的問題。
(二)禁止重復評價原則
根據(j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②和罪刑均衡的法治原則以及刑法謙抑性的特征,數(shù)罪并罰難免處罰過重,不利于保障人權。一個犯罪事實雖表面上符合數(shù)個犯罪構成,但是適用一個法條就已經足以把所有不法要件完全包含時,無須適用其他法條對行為人加以評價。③
二、牽連犯定罪上的罪數(shù)判斷—定罪標準
(一)犯意標準說
我國臺灣地區(qū)理論和實務上通行犯意標準說。該說認為判斷罪數(shù)的標準時行為人犯罪意思的個數(shù),如果行為人的犯罪意思只有一個,即使實施的是多個行為,發(fā)生了多個結果,也只能成立一罪。
(二)行為標準說
該說認為,判斷罪數(shù)的標準時行為的個數(shù)。按照古典刑罰學派的觀點,刑罰是對犯罪行為的懲罰。④
(三)法益標準說
法益標準說又被稱為結果標準說,認為應當根據(jù)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或者說結果的個數(shù)來確定犯罪的個數(shù)。
三、牽連犯量刑上的罪數(shù)判斷—量刑根據(jù)
(一)罪數(shù)判斷之量刑根據(jù)
1.犯罪論的立場
犯罪論主要是德日大陸法系國家學者所持的立場,其又被分為違法評價說和責任評價說,分別從客觀角度和主觀角度對行為進行評價。
(1)違法評價說。該說認為,就想象競合犯而言,盡管在形式上有兩個違法評價,但實際上僅有一個違法行為,所以應當予以一罪處罰,否則便是對該行為同一內容的重復評價。⑤
(2)責任評價說。該說認為,對于牽連犯而言,行為雖是數(shù)個,但是在這些行為之間,存在著手段與目的或與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屬于可以按照一個意思決定看待的場合,能夠肯定責任減少了,因而可以作為科刑上的一罪處理。
2.刑罰論的立場
(1)刑罰減輕說。該說認為想象競合犯等雖然在法的評價上是數(shù)罪,但數(shù)罪是由作為評價對象的一個行為所統(tǒng)一展現(xiàn)的,因此,在處刑上有統(tǒng)一作為一罪處罰的必要。在這個意義上,想象競合犯等就是著眼于犯罪行為的樣態(tài),而作為刑罰上減輕的事由。
(2)刑罰合目的說。該說認為,基于對行為人利益的保護和法的安定性要求,想象競合犯等并不是一行為一罪,而是一行為一處罰。在刑罰的適用上,是基于“一行為一處罰”的合目的性原則,因而數(shù)罪并罰情形下的數(shù)個處罰,在刑罰適用上,當然應該有所不同。
(二)小評
盡管以上各理論學說皆得出“從一罪處罰”的結論,但從刑罰論的角度進行探究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雖然犯罪論的大前提是錯誤的,但其中的“責任評價說”有其合理性,由于牽連犯手段與目的或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牽連關系,屬于可以按照一個意思決定看待的場合。
四、對我國牽連犯罪數(shù)判斷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定罪層面
定罪方面,根據(jù)我國相關案例及法律的規(guī)定,對牽連犯雖然以“數(shù)罪”定性,但是在判決中僅以“一重罪”定名。例如本案中,陳某客觀上犯了盜竊罪和詐騙罪,最終僅以處罰較重的盜竊罪定罪。
(二)量刑層面
結合上文對“牽連犯量刑上罪數(shù)本質”的分析,具體采行最合理的“從一重從重”處罰原則。
如是,在文章開頭所述之案例中,陳某當以“盜竊罪”與“詐騙罪”兩罪定名,并在“盜竊罪”的法定刑內從重或加重處罰。如此方可全面公正的評價陳某所有的犯罪行為,終而實現(xiàn)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兩項法益的平衡。
[注釋]
①林玨雄著.新刑法總論[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9:572.
②馬克昌.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定位[J].中國法學,2007.
③姜濤.論量刑中的禁止雙重評價原則及其實現(xiàn)[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
④李鐵軍.論罪數(shù)的標準[D].中國政法大學,2004.
⑤黃仲夫編著.刑法精義[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238.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92-01
作者簡介:張海寧(1994-),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大學,法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