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毓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
如何從“清末修律”看待當下的“法律轉型”?
齊文毓
山東大學,山東濟南250100
摘要:自清末以來,中國開始踏上現代化轉型之路,清末修律開啟了中國律法的現代化之路。清政府效仿西方“六法”體系,初步建立了我國的現代司法制度。然而,清末修律一味照搬照抄西方現有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真正完成法制主義的思想移植,導致中國法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隱患。我國當下的法制改革應立足歷史,吸取前車之鑒的教訓,充分了解我國國情,才能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升華出適合中國的法治文化。
關鍵詞:清末修律;改革;移植
十九世紀中后葉的清末修律是清政府主導的一場意義重大的法律變革,它促使了中國古代封建法律制度向近現代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轉型。清末時期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列強以己國法律破壞我國統(tǒng)一法權,試圖將我國變成殖民地的過程中,西方法律對我國傳統(tǒng)法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西方法律文化的流入,最先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落后觀念,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積極傳播西方文化,從而在中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改良浪潮。①雖然在過去的幾千年里,清朝雖然有《大清律例》,但并沒有像西方一樣在高度統(tǒng)一的法治理念下形成的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所以,清末時期,隨著西方法律文化的不斷滲入,傳統(tǒng)法律理念逐漸遭到摒棄,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西方法律文化理念在人民中傳播推廣,渴求自由、平等的想法促使西方先進的法律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面對內部矛盾的不斷激化和外國列強的不斷入侵,清廷不得不組織修律來維持其專制統(tǒng)治,并試圖通過修律來與西方列強的法制接軌以收回被侵略者嚴重破壞的統(tǒng)一法權。然而,清末修律雖然復制了大量西方的先進法律法規(guī),建立起新的法律體系,但只是徒有其表,而缺失了精神實質。清廷一邊想要與西方接軌,引進先進文化實現國家富強,一邊想要維持自己的封建統(tǒng)治,所以清末最初的修律并沒有得到廣泛群眾的支持,人們也完全不能自覺遵循。另一方面,而清廷不僅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思想和法律而且完全原封不動機械化的照抄照搬,不考慮能否在中國適用的問題,因此當時中西合體的法律并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真正的融合起來。
曾經,清末變法修律曾被定性為一場騙局。但用我們當下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時隔百余年,當下中國正在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用借鑒和總結歷史經驗的眼光重新看待清末修律就有了一種當下的意義。
現在我們在法治建設中也仍然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不斷模仿西方特有的制度和法文化,試圖完成我國法律體系和制度的“升級”,但這些模仿卻難以在我國發(fā)揮所期待的作用,甚至有些不倫不類。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不難在歷史中找到答案。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不能發(fā)現,要實現法律的轉型需要以下幾點:
首先要認清本國國情。法律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不同的民族文化就會誕生不同的法律存在,所以如果把一個國家制定的法律輕易的移植到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當中,是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法律的改革要遵循本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客觀實際以及聽取人們對外國的立法經驗,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清末修律其實就是我國法律改革史上一個深刻的教訓。所以,在我們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中國當下的真實國情,了解司法環(huán)境中切實需要改進的區(qū)域;充分尊重我國的傳統(tǒng)法文化,不能一味“崇洋媚外”,對西方法律體系一概說好,要清楚的認識到西方社會與我國社會的不同,深度挖掘和闡釋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法律智慧,從而升華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如果一味的效仿西方法律制度,不能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就會喪失話語權,不能進行平等的法律對話。②
其次,在發(fā)展和完善法律制度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同步的法律文化。制度的變革需要思想的變革為先導,法律制度的建構和運作依賴與相應的法律文化的存在。但法律文化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的有效引導和扶持。清末修律時,國民雖然對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社會充滿了向往,但是本身思想還是封建的,不自制的,所以當清廷引入西方先進法律時并沒有得到廣泛民眾的支持和遵守。也正如我們現在努力創(chuàng)建法治國家,首先要普及法制教育,加強法制宣傳,增強人民的法律意識,在社會上樹立起尊法、守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才有可能實現。
最后,高素質的法律人才的存在以及源源不斷的優(yōu)秀法律活動也是推動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③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清末時期看到眾多有識之士翻譯和傳播了大量的外國法律典籍,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修律法律樣本;眾多政法留學生在這一時期掀起了“留學熱潮”,他們在西方所接受的教育和對法治的啟發(fā),使得他們在歸國之際為法制變革和清末修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儲備。我們當今社會一系列的法官制度改革、行政法的日趨完善、對法律學生的持續(xù)培養(yǎng)、全面普及法治觀念,這也勢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人才基礎。
自清末修律以來,法律移植與本土化、中西文化的博弈始終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我們當下的法律體系改革而言,立足基本國情,把握傳統(tǒng)歷史,進而放眼全球,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構建真正屬于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注釋]
①楊靜.從清末修律改革看法律移植[D].湘潭大學,2012.
②黃春燕.清末法律改革何以如此艱難[J].法學論壇,2012,1(1).
③楊靜.從清末修律改革看法律移植[D].湘潭大學,2012.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57-01
作者簡介:齊文毓(1994-),女,山東昌邑人,山東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