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紫怡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從“彭州烏木案”分析烏木法律屬性及其權屬問題
任紫怡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四川彭州烏木案自2012年春節(jié)發(fā)生以來,在法學界中議論不斷,由于法院最終判決回避了所有權問題,因此,有關烏木權屬之爭至今未有結果。文章主要通過對烏木的法律性質進行分析,借鑒國外的無主物先占的立法模式,提出對于無主物權屬問題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烏木;無主物;動產;所有權
該案原被告雙方主要就烏木被發(fā)現于承包地還是國有河道發(fā)生爭執(zhí),筆者認為案件核心問題在于對烏木法律屬性的界定。
一、分析烏木法律屬性
(一)天然孳息
《物權法》對“天然孳息”或者“孳息”沒有明確的界定,崔建遠教授在其書中稱:“所謂天然孳息,是指母物根據自然規(guī)律產生之物,例如,幼畜,果實等,天然孳息在與母物分離前可能是物的成分或者出產物?!盵1]該說法中特別強調了“自然規(guī)律”及分離前的性質,筆者認為根據烏木的形成過程,烏木不屬于天然孳息,因為在它形成之前是木頭而不是以土地為原物形成。而且烏木的形成并不屬于自然規(guī)律,即不是每一塊木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形成烏木。所以烏木的形成不符合天然孳息特點。
(二)埋藏物
梁慧星教授和陳華彬教授認為埋藏物是權屬不明埋藏于他物之中的動產[2],筆者認為這一觀點中所強調的“權屬不明”恰區(qū)分了埋藏物與無主物,埋藏物文義上含有“不明其為誰所有”的意思,而可以認為埋藏物有所有權,只是無法證明屬于誰而已;若無此要件,埋藏物即與無主物難以區(qū)分。烏木應當不曾為人所有,不應為埋藏物。
(三)無主物
張義華在其所著的《物權法論》中,對“無主物”所下的定義為:“無主物是指現在不屬于任何人所有的物,包括原本就不存在所有權的物和所有權已經終止的物?!盵3]從該說法分析,無主物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純粹的無主物,從產生之初便不存在所有權,另一種是原本有所有權,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所有權中止之物。烏木則屬于前者。
二、無主物權屬問題
(一)國家取得所有權說
政府對無主物的態(tài)度是公有,即歸國家所有。我國《物權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边@一規(guī)定與我國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有關,國家所有權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體現,自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相比較個人而言,國家有實力對屬于稀缺資源的無主物進行保護和利用,實現效用最大化,避免在開發(fā)過程中對無主物的不必要破壞[4]。如果放任民間占有并取得,將導致社會上利益搶奪,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諧。
(二)以先占制度為核心的私人所有權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3種先占制度的立法模式。[5]一是自由先占主義,最典型的為《瑞士民法典》。筆者認為自由先占主義對先占客體的范圍太大,在世界范圍內能夠適用的國家很少,尤其像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不可能實現土地私有,不符合我國國情。二是先占權利主義,比較典型的是《法國民法典》,但這種先占模式毫無實際意義,實質上就是將先占權歸于國家,并沒有達到保護私權利的目的。三是二元主義,即對于無主動產,由先占者取得所有權,對于無主不動產,由國家取得所有權。筆者認為這種立法模式與我國現有的通說觀點類似,對先占的客體有所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私權利。先占作為一種古老的無主物所有權取得方式,無論在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均被廣泛承認,足以見各國立法對先占制度的重視
(三)立法建議
筆者認為應對無主物進行細分:一是一些價值較低的拋棄物或遺棄物,采取先占制度,由發(fā)現者所有;二是對一些珍稀無主物,價值較高,采取國家取得所有權的辦法,單獨立法,將這類無主物列入該法,且對發(fā)現者給予獎勵。根據烏木的形成及其經濟價值,應當屬于珍稀無主物一類,國家對其采取必要的保護,并給予發(fā)現者適當獎勵應當為最好的解決方法。筆者認為這種劃分一方面國家不會事事與民爭利,給予普通公民對普通動產享有先占的權利,符合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達到物盡其用的社會效果。另一方面,對于一些諸如烏木這樣的特殊無主動產,國家有必要采取一定保護措施,將其歸為國有。但是我國法律需要對獎勵額度作出規(guī)定,至少要按照無主動產當時市價的一定比例給予發(fā)現者,不然會出現與該案中類似的情況,區(qū)區(qū)7萬元的獎勵與價值上千萬的烏木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很容易引發(fā)社會矛盾。
三、結語
筆者通過從四川彭州烏木案中對烏木法律性質進行分析,在確定烏木為無主物的基礎上,討論其所有權歸屬問題,通過借鑒國外對先占制度的立法模式,對無主不動產繼續(xù)適用原有法律,對無主動產進行細分,并確認先占制度這一注重保護私權的制度。這樣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同時能夠更好的引導公民樹立自由、平等理念,從而培育真正具有私權自治意識的良性公民社會。
[參考文獻]
[1]崔建遠.物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52.
[2]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20.
[3]張義華.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12.
[4]李毅.無主物權屬的界定研究——以天價烏木案為例[D].鄭州大學,2015.28.
[5]趙飛飛.我國無主物的權利歸屬制度研究——以四川彭州烏木案為例[D].新疆大學,2014.20.
中圖分類號:D920.5;D9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56-01
作者簡介:任紫怡(1993-),女,河北張家口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2015級國際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