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李 凱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
牛學恩教授治療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經(jīng)驗舉隅
劉玲李凱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藥物性肝損傷為藥源性疾病,以急癥居多。損肝藥物作為外來毒邪,首先犯脾胃,進而影響肝膽,致使肝失條達,膽失疏泄。導師牛學恩教授根據(jù)“經(jīng)氣如輪,中氣如軸”理論,以“清熱祛濕、健脾和胃、解毒調肝”為治療大法,選方元滑苓甘湯治療本病,臨證每獲良效。
【關鍵詞】急性藥物性肝損傷;元滑苓甘湯;經(jīng)氣如輪;中氣如軸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由于藥物或其代謝產(chǎn)物引起的肝細胞毒性損害或肝臟對藥物及代謝產(chǎn)物的變態(tài)反應所致的疾病。DILI可因各類處方或非處方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tǒng)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代謝產(chǎn)物而誘發(fā),是常見和最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迄今仍缺乏簡便、客觀、特異的診斷標準和特效治療手段[1]。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對藥物性肝損傷的治療有獨特的優(yōu)勢。中醫(y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認為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對于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選擇中醫(yī)治療,目的不僅在于保肝,同時還可針對原發(fā)病進行干預,整體調理,既可以達到保肝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再一次肝損傷的發(fā)生。祖國醫(yī)學雖無藥物性肝損害這一病名,但金元時期,張從正從理論上明確提出“藥邪”學說,并認為多因藥物自身毒邪或誤用藥物造成。
牛學恩教授,河南省中醫(yī)院肝膽脾胃科主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他認為引起DILI的原因有二。其一,機體稟賦異常、正氣不足,常人可耐受的藥量對其就可產(chǎn)生藥物毒性;其二,對于常人,無法耐受的藥邪侵入機體,機體氣機逆亂,不循常道產(chǎn)生此病,并以急癥者居多。牛教授根據(jù)“經(jīng)氣如輪,中氣如軸”理論辨證施治,靈活化裁?!爸袣馊巛S經(jīng)氣輪,旋轉升降是平人”[2]。人身十二臟腑之經(jīng)氣,行于全身上下左右,左升右降,如輪一般。中氣則位于人身胸之下、臍之上,居中樞之地,如輪軸一般,中土作為軸心,把控四維,使升者升,降者降,調節(jié)外圍輪轉和緩有序。楊志敏教授認為在陰升陽降、陰陽轉換的過程中,中焦脾胃之樞是氣機運化的關鍵動力,脾升胃降,樞轉中焦氣機,使得升降協(xié)調,四維輪轉才能和緩有序[3]?!捌⑸齽t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鸾祫t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4-5]。
1臨證選方
牛教授根據(jù)辨證選用元滑苓甘湯為基礎方靈活運用。組方:元明粉10g,滑石10g,茯苓8g,甘草6g,大麥6g。玄明粉辛甘而涼,去胃腸濕熱;滑石色白質滑潤而軟,味甘淡,性沉降而散,能泄氣且令下行,能清三焦表里之火,利六腑,分水道,通九竅,實為通利六腑九竅之專劑,與玄明粉共為君藥。茯苓色白質堅,金之象也,抱松根而生,又得木土之氣為最厚,上通心氣,樞轉中焦,引心氣下歸丹田。其甘淡,甘能助陽,淡能通竅,益脾逐水,善通心氣于腎,使熱從小便而解,為佐藥;生甘草性清涼,其味最甘,直入中焦而守中,可升可降,得土氣最全,運輸四象,可解一切毒性;甘草甘和,甘緩,可調脾胃,補脾胃而非峻補;大麥初夏即熱,得春令生發(fā)之氣最多,不但調胃,又善調和肝膽,共緩玄明粉、滑石之寒性,共為使藥。
2驗案舉隅
患者于某,女,45歲,2014年6月23日初診。主訴:半年前口服含有何首烏成分的保健藥品后,出現(xiàn)小便黃,伴有乏力、腹脹、納差,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弦。查ALT:406.0U/L;AST:600.0U/L;TBIL:143.5μmol/L。西醫(yī)診斷:急性藥物性肝炎;中醫(yī)診斷:黃疸。證型:肝膽濕熱。治法:清熱祛濕,健脾和胃,解毒調肝。處方:元明粉30g,滑石30g,茯苓15g,甘草8g,大麥8g,7劑,水煎,日1劑,分兩次溫服,并囑患者停用保健藥品,清淡飲食。2014年7月2日復診:患者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乏力、腹脹減輕,大便正常,小便微黃,舌紅,苔微黃,脈弦。改變原方劑量:元明粉15g,滑石15g,茯苓10g,甘草6g,大麥6g,14劑,水煎,日1劑,分兩次溫服。共治療21天,治療結束后7天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語:藥物性肝損傷常以急性者居多,機體正氣不足,氣機逆亂,不循常道,升降失司,疾病乃生。損肝藥物作為外來毒邪,首先影響中土脾胃,土失斡旋,脾虛不運,助濕生熱,進而影響肝膽,肝氣不升、膽氣不降。肝失疏泄,則身目發(fā)黃、脅肋疼痛;膽失排泄,則口苦口干;肝郁脾濕腸燥,則大便秘結,日久必累及心腎。其基本病機可以概括為:濕熱毒邪蘊結、肝脾不調,其病位在肝膽,與脾胃、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根據(jù)各藥配伍,協(xié)調相助,以氣機升降為綱,恢復人體自身氣機周流之勢,以調理中焦樞機、清熱祛濕、健脾和胃、解毒調肝為綱,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使全身一氣之周流暢通,水濕糟粕各行常道,則該病諸癥皆除。
3小結
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對于藥物性肝損傷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中醫(y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認為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對于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選擇中醫(yī)治療,目的不僅在于保肝,同時可針對原發(fā)病進行干預,整體調理,既可以達到保肝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再一次肝損傷的發(fā)生。牛學恩教授治療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謹遵古訓,而不拘泥于古,具體病癥,辨證施治,用藥精當,分清主次,每獲奇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藥物性肝病學組.藥物性肝損傷診斷指南[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1):1752.
[2]彭子益.唯物論的系統(tǒng)醫(yī)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2.
[3]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3.
[4]黃春華,范宇鵬,張錦祥,等.楊志敏從圓運動理論解析失眠病機[J].江西中醫(yī)藥,2013,44(355):18.
[5]傅文錄,彭子益.“陽氣降升圓運動”學術思想發(fā)微[J].河南中醫(yī),30(1):33.
【中圖分類號】R32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2-0078-01
(收稿日期: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