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鵬鵬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試析當代中國畫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
戴鵬鵬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廣東深圳518000)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國畫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國畫自身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中國畫蘊含著民族的審美特征,形成獨特的審美形式,它運用筆、墨、紙、硯來創(chuàng)造形象,蘊含著獨有的“文化精神”。隨著中西方藝術文化交流的增多,當代中國畫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成為必然的要求。
中國畫;傳承;創(chuàng)新
考古工作的開展,使我們有機會看到遠古時期出現在青銅器和陶瓷上的藝術品,早期器皿上的圖案和巖石上的巖畫,是原始人類最初的藝術品,原始人類就已經擅長這樣一種線條的藝術形式,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形成了藝術的雛形。仰韶文化遺址時期的《人面魚紋圖》《鹿紋圖》是當時的代表性作品,其創(chuàng)作的內容為現實生活中物像的縮影,作品用簡單明了的線條來表現作品,線條明朗、樸素、自然,線條的起伏變化可以生動再現樸素的生機活力。最初中國藝術的書法和繪畫是同源的,兩者相互影響向前發(fā)展,后來書法的書寫藝術形式必然影響到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到了行草藝術快速發(fā)展的漢代以后,繪畫藝術也開始注重流暢的線條形式,注重起伏生動的回轉,能夠更細膩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在情感和衣著服飾的質感和動感,生動和形象要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已經成為了內在的繪畫要求,中國畫注重書寫意境和表達豐富的情感。魏晉時期的著名畫家,其代表作《洛神賦圖》是當時線條書畫水平的代表性之作,他有關于創(chuàng)作情感方面的主張,提倡“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睦L畫主張。在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和盛行為繪畫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宗教注重儀式感,這一時期的繪畫以宗教的內容為主,繪畫的人物題材注重氣韻的表現,注重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以此同時,山水花鳥畫也成為了畫家繪畫的重要題材,人物畫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繪畫理論在這一時期開始自覺地發(fā)展,不僅是在繪畫藝術領域,在書法、文學等不同的領域,理論的自覺是一種社會現象,魏晉南北朝是一個自覺的年代,各種藝術形式在這一時期自覺地總結理論成果。兩宋時期,社會經濟快速地發(fā)展,宗教氣息減弱,山水花鳥畫一時間成為了花壇的主流,山水花鳥畫在這一時期走向了成熟,作品注重表達作者的情感和理念,繪畫寄托人們的思想、志趣、情操,這一時期的作品把“意象”“寫意”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代的繪畫突出了“意境”。“意境”是中國畫精髓中的重要內容,與中國詩詞文化有很深的淵源,注重在當時的作品中表現意境,是當時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在元、明、清三代,文人畫成為了中國畫的主流,中國畫從產生的最初就與生活緊密相連,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形成以后,與社會文化緊密地相連,中國畫在漫長的發(fā)展中,一脈相成,兼容并蓄的同時不斷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中國畫發(fā)展中自然的基因。在清朝的后期,中國社會現實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西方的工業(yè)革命和新航路的開辟,把中國拉入了世界的版圖之中,阻礙了中國社會獨立發(fā)展的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畫的自然發(fā)展。
西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到了清朝晚期的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方式沖擊著傳統的自然經濟模式,西方的文化意識也直接影響到了藝術的創(chuàng)作,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理念被迅速地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引進過來?!暗搅私?,受西方和現實影響,提出了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huán)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的局面?!弊源耍袊嬅媾R著較之以往更大更快的改變,中國畫技法在與西方繪畫藝術的碰撞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改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面對西方繪畫的形式、新的觀念,如何吸取西方繪畫的理念成為了重要的內容,很多繪畫家進行了不斷的多種嘗試,在結果上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成果,為現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和改造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在中國畫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取得了很多豐富的成果。其中很多優(yōu)秀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主張中西結合,他提出“以復古為革”“合中西以為畫學新紀元”,如何革中法,如何合中西是現實的問題。畫家徐悲鴻在自己創(chuàng)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折中中西,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新風格。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將中國畫的擅水、撞粉法、沒骨法與日本繪畫創(chuàng)作方法相融合。一時間,中西方法相結合是一種新的時尚和潮流,張大千從西方象征主義的思維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獨創(chuàng)了潑彩畫法。色彩被引入到傳統中國畫的筆墨世界。在整個40年代到80年代,畫家們在不斷地探索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道路。創(chuàng)新離不開繼承,離不開傳統的經驗和技法,在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中,堅持中國畫的內在文化精神,梳理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軌跡,能夠幫助中國畫開辟創(chuàng)新之路。
在20世紀40-80年代,一些學貫中西的藝術家不斷地探討,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取得了很豐富的成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今的中國畫創(chuàng)新面臨著諸多的困境。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根基,就會出現創(chuàng)作基礎薄弱的現象。創(chuàng)新的首要前提是繼承,先有繼承才會有創(chuàng)新,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建設。中國畫的精神內核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國畫并不是簡單的繪畫技巧,是一種文化認知,國畫家要有傳統文化的血液,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同源,中國畫與中國詩詞歌賦相同,中國畫設計的傳統文化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中國畫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是需要不斷積累的過程,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
中國畫注重意境,注重人文情懷的表達,中國畫與社會現實緊密地相連,每一個時代的中國畫都有基于時代的精神文化風貌,中國畫的歷史能夠間接地反應中國畫的發(fā)展歷程,它根植與社會現實,直接折射出時代的精神風貌。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應注重內在精神氣質的創(chuàng)新,對時代精神風貌的反應是中國畫的價值體現。中國畫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國畫的內在精神本質,藝術在根本上要用作品來打動人,藝術家本身要有高的文化素質,要有深刻的生命感悟和情感體驗,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情感。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審美準則,繪畫中的意蘊不是簡單的由筆墨而生。氣從筆出,韻由水化墨而生,畫有氣韻方有生命,生命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畫之根本,有生命的氣息的作品才會是中國畫中的優(yōu)秀作品。藝術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藝術創(chuàng)作的風格即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首先是藝術家個體的創(chuàng)新。畫家要注重自身人格化和個性化的培養(yǎng),繪畫作品能夠反映藝術家的人格修養(yǎng)和精神修養(yǎng),畫的意韻是畫家精神氣韻的體現,是物象的氣韻也是創(chuàng)作者的氣韻。中國畫作品要力求表現真、善、美的集體審美體驗,中國畫內在的審美特質要符合中國歷代長期以來積累的文化審美心理,中國畫蘊含著內在的審美,蘊含氣韻和意境。而欣賞美的文化心理是不斷地傳承的,對藝術的欣賞力也是一代代積累和遺傳的結果,審美是不斷地延展的,但藝術追求美的情感體驗,中國畫要表達美的情感體驗是一條潛在的美學準則,對于“美”的追求是各種藝術形式的統一要求,藝術創(chuàng)作美、發(fā)現美、再現美、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善于挖掘美、展現美。
中國畫的內涵豐富,中國畫與民族審美、歷史文化、精神、哲學等緊密地相連,代表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達著民族世界觀與人文觀,中國畫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中國畫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應首先注重自身的傳承,傳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中西繪畫在結合中發(fā)展是一種必然地發(fā)展趨勢,西方繪畫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元素,我們應不斷的引進,作為國畫創(chuàng)新的原料,但創(chuàng)新不能盲目,要深度地創(chuàng)新,要精品化地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作出符合當代審美的具有長久藝術價值的中國畫藝術。
[1]屠明英.淺談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藝術論叢,2011(2).
[2] 范春蓉.淺談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美術大觀,2008(1).
[3] 李炬.文人畫在發(fā)展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J].大舞臺,2010(12).
[4]杜憲勇.對馬王堆“T”形帛畫的思考[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2(62).
[5]董秉琮.書法與繪畫[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6]季羨林.東學西漸與“東化”[J].美術,2005(3):32-33.
[7]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69).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