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潔
(264003 煙臺大學法學院 山東 煙臺)
視頻分享網站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研究
唐 潔
(264003 煙臺大學法學院 山東 煙臺)
視頻分享網站一方面提供給網絡用戶以存儲空間,并可能利用網絡用戶的上傳侵權視頻取得收益;另一方面,其對上傳視頻的監(jiān)管存在難于認定的責任,現狀是往往視頻分享網站作為被告方敗訴,難于實現避風港的應用。本文通過從我國視頻分享網站長久以往處于敗訴的境地角度出發(fā),論證應當在實踐中更好的理解和適用國際上的“避風港”原則,減少視頻分享網站不合理的責任承擔。
網絡服務提供者;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
2007年4月,xx網被xx在線(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原告稱被告在未經原告許可且未支付報酬的情況下,通過所運營之網站“xx網”向用戶提供電影《xxxxx》的在線播放,侵害了原告依法享有電影作品《xxxxx》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這樁被稱為“國內視頻網站版權第一案”的官司,在業(yè)內和網友中引發(fā)了強烈的討論。作為第一例影響極大的視頻共享網站侵權案,其審判結果必然會為行業(yè)同類案件樹立一個范例,而對于判詞及審判過程中援引法律等問題的審視、反思也會對今后網絡著作權的立法、執(zhí)法起到提供一種思路。
互聯(lián)網上的侵權責任,從責任主體和責任性質方面可以分為兩大種類:
第一,直接侵權即自己責任。是指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自己的行為本身構成侵權法上的侵權行為。對于直接侵權行為,行為人應承擔自己責任?!肚謾嘭熑畏ā返?6條第1款規(guī)定了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直接侵權責任,即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間接侵權即對第三人侵權的責任。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本身不構成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但是其對于直接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起到了幫助的作用。在這種間接侵權行為中,網絡用戶是真正的侵權行為人,實施了直接侵權行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只是因為客觀上對直接侵權行為起到了幫助作用而承擔侵權法上的侵權責任,是對第三人侵權的責任。
第一,由于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分散性,在互聯(lián)網空間發(fā)生的侵權行為往往很難確定實際侵權行為人,或者即使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追蹤但維權成本過高。因此,在法律規(guī)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下,被侵權人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多會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侵權用戶賠償能力低,著作權人不直接起訴侵權用戶,而是視頻分享網站這還是會縱容侵權用戶的侵權行為。但是由于網絡用戶隱匿性的特點,尋找侵權用戶并不容易。
第二,視頻分享網站使用戶上傳侵權視頻成為可能,也為侵權視頻的廣泛迅速傳播提供了條件。網絡用戶為視頻分享網站帶來了豐富的內容,從而吸引了更多的網絡使用者,提高了網站的流量,帶來的更多的廣告收入。視頻分享網站具有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并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存貯服務而獲得經濟收益,按照“風險和收益相一致”的原則,由獲得利潤的視頻分享網站承擔侵權風險、進行經濟補償也是比較適當的。
有些發(fā)達國家通過司法判例的形式對在著作權法中的間接侵權責任作以規(guī)定。正如美國著作權法雖然沒有對間接責任的直接規(guī)定,但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美國法院通過一系列極具影響力的判例逐步建立了一套著作權間接侵權責任的理論。無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領域的間接責任均主要來源于一般侵權行為法上的基本規(guī)則:在明知他人的行為構成侵權,而仍然給予實質性的幫助,應當對侵權后果承擔責任。顯然,在明知特定行為構成侵權的情況下仍然給予幫助,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是明顯的,其幫助行為于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要求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是合理的。
起初,美國法院和官方文件將網絡服務提供者等同于傳統(tǒng)媒體,要求對其適用嚴格責任:只要著作權通過網絡受到侵害,網絡的控制者或提供者就要承擔侵權責任。這樣做自然可以有效保護著作權,卻會妨礙網絡技術的運用,遏制網絡產業(yè)的發(fā)展。因為嚴格責任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勢必需要耗費更多的資源去過濾自認為侵權的內容以避免承擔侵權責任,而當成本高于收益時,必然會遏制面向網絡產業(yè)的投資。令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是現實的需要,但其所應承擔之責任,卻非越重越好。
責任限制可通過以下兩種原則來進行:第一,技術中立的原則。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當著作權人因難以有效控制作品的傳播而開始歸咎于新傳播技術的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則多訴諸技術中立原則。“站在被告席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都積極地以索尼案確立的原則為自己辯護,試圖免于版權法律責任?!北M管在許多案件中,被告單純以技術中立原則進行抗辯最終并未得到法院的支持,但在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規(guī)則的生成過程中,技術中立的原則再一次適時地發(fā)揮了限制該責任的作用。第二,“避風港”原則。著作權領域的“避風港”條款最早出現在美國 1998 年制定的 《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 法案)。是指在發(fā)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 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并不制作網頁內容,如果 ISP 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73條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網絡用戶提供存儲、搜索或者鏈接等單純網絡技術服務時,不承擔與著作權或者相關權有關的審查義務。他人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犯著作權或者相關權行為的,權利人可以書面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要求其采取刪除、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著作權或者相關權,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p>
我國2006年7月1日頒布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也明確規(guī)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領域的“避風港”原則。第23 條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guī)定斷開與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的,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笨梢娛欠襁m用“避風港”原則的關鍵在ISP是否“明知或應知”侵權。盡管對于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著作權侵權責任種類、歸責原則、責任限制條件及責任承擔方式的規(guī)定還不夠全面,但它和我國的網絡發(fā)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也和相關司法實踐經驗有著直接的關系。
目前,各視頻共享網站在“隱私和版權”條款中都寫有類似土豆網之版權聲明,如“本網站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非法轉載、盜版行為的發(fā)生不具備充分的監(jiān)控能力。但是一經發(fā)現,負有移除盜版和非法轉載作品以及停止繼續(xù)傳播的義務。我們對他人在網站上實施的此類侵權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侵權的法律責任概由本人承擔”。從判詞來看,讓人感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適用了雙重標準:侵權認定的無過錯責任,以及侵權損害賠償的過錯責任。從理論上說,歸責原則強調的是行為者是否應承擔責任的判斷依據。“責任是歸責的結果,但歸責并不意味著必然導致責任的產生。責任的成立與否,取決于行為人的行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責任的構成要件,而歸責只是為責任是否成立尋求根據,而并不以責任的最終成立為最終目的?!惫P者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面對的是網上時刻增加的海量內容,要求他們對于網上內容的合法性進行全方位的審查,現實上超出了他們的實際能力。另外,即使他們能夠完成這樣的任務,也不能保證自己提供的網絡空間中不會存在違法和侵權。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避風港在現實中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前述《瘋狂的石頭》案的判決作出之后,出現了一大批電影公司起訴視頻網站的訴訟。2009年1月、2月的兩個月內,僅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就受理類似案件70余件。對于權利人來說,既然向法院起訴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直接實現拿到經濟賠償的目的,而在這樣的訴訟中如果敗訴,并不需要向網絡服務提供者賠償其訴訟成本,那么就沒有必要向其發(fā)出要求刪除或斷開鏈接通知,而承擔萬一通知錯誤要向上載被指侵權作品的網絡用戶承擔責任的風險了??梢哉J為,由于在我國大陸地區(qū)應知也要擔責,而“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認定起來又太難,本來為網絡服務提供者設計的避風港已淪為引誘他們進行侵權的誘餌,成為暴風角。在針對視頻分享網站的訴訟浪潮中,一批國內知名的視頻分享網站紛紛在這些訴訟中拿到了敗訴的判決。與此相關,網絡服務提供者不但外部形象受到了影響,商譽受損,減少了收入,而且自身也不敢對行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作出確定的預期,在增加投入、謀劃長遠方略時就會顯得信心不足。把對侵犯著作權的審查義務分配給網絡服務提供者,不但不利于網絡服務的發(fā)展,而且已經威脅到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正常生存。
[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牛靜.視頻網站著作權糾紛及其防范管理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3]何悅.網絡著作權侵權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09.
[4]姚洪軍.中美處理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問題的比較[J].比較法研究,2011,(5).
唐潔(1993~),女,籍貫山東煙臺,煙臺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民商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