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劍
(110036 遼寧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簡析“無訟”、“息訟”訴訟觀念對當代的影響
肖利劍
(110036 遼寧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通過對“無訟”,“息訟” “厭訟”三者的關系與產生原因進行分析,闡述傳統(tǒng)法制觀念的優(yōu)劣與得失,進而聯系當代“調解”“和解”“仲裁”等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特點,分析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涵,討論現代訴訟與非訴制度糾紛解決方式的優(yōu)勢與趨勢,及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情況與挑戰(zhàn)
無訟;息訟;調解;仲裁;訴訟法律觀念
“無訟、息訟”是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這種法律觀念不僅僅是訴訟法律文化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也是貫穿在整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當中,影響整個法律文化走向的終極因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憧憬,孟子的天道與人道相合的信念,都表明了古代中國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追求和諧的精神。而 “和諧”追求在社會關系領域里必然體現為“無訟”??鬃釉唬骸安换脊讯疾痪换钾毝疾话?,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薄奥犜A,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可以說,“無訟”價值取向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基本走向和特征,更是傳統(tǒng)訴訟文化最直接的理念基礎和價值取向。
但是“無訟”只是一種理想和價值追求。訴訟不但是一種法律制度,也是運用法律的一種手段,歸根到底是一種解決糾紛的方式,法律的終極使命始終是秩序和正義,傳統(tǒng)中國對“和諧”、“無訟”世界的憧憬,意味著對法律的秩序價值的偏重,由此作為基本價值取向形成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與西方偏重“正義”的法律文化是截然不同的?!盁o訟”造成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嚴重脫節(jié)甚至出現理想的異化,最直接的因素在于,作為“無訟”理想被染上濃厚的政治色彩,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殊性所在,而這是當今時代和法治精神所不能接受的。
如上文所提到“,無訟”理想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利用和強化,被注入了政治的內容,而“息訟”則是為了達到“無訟”境界而采取的最典型的方式?!跋⒃A”與農業(yè)文化背景下的中國特定的社會政治理想緊密相關,其結果莫非有下列幾種,一種為當事人自動和解,過錯一方產生悔過之意;第二種為糾紛因被官方拖延或拒絕而長期得不到解決,最終不了了之;第三種,矛盾激化,導致社會不安;第四種,當事者攝于官府的威嚴,出于 “厭訟”心理(息訟達到的間接效果),以一方作出犧牲和讓步而告終,放棄訴諸公堂。結果經常是當事人委曲求全地平息一場糾紛,由一種“明”的不安定因素轉向潛在的因素,甚至導致一場更為激烈的矛盾糾紛的產生?!跋⒃A”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它給社會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這就是歷代統(tǒng)治者不得不自欺欺人的矛盾心理所在,總而言之“息訟”是“無訟”理想在統(tǒng)治者那里的扭曲和異化。
在“無訟”“息訟”的環(huán)境下,“厭訟”是自然的訴訟心理?!皡捲A”是“無訟”的極端化,是理想與經驗互動的現實結果。較之統(tǒng)治者的“息訟”傳統(tǒng),是更為現實和無可奈何的選擇。但這又注定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盁o訟”、“息訟”與“厭訟”是傳統(tǒng)訴訟觀念的三大支柱,它們共同構筑了傳統(tǒng)訴訟文化中的觀念大廈。“無訟”是價值觀念,屬于理想的范疇,“息訟”是歷代統(tǒng)治者對“無訟”的利用與強化以及異化,“厭訟”是上述各種因素互動的現實結果,也是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使然。
傳統(tǒng)訴訟觀念與現代型訴訟制度大相徑庭。根據現代的法治精神,人們創(chuàng)設了調解,和解制度,與傳統(tǒng)的“無訟”“息訟”制度則不相同。在契合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tǒng)道德同時,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百姓有糾紛找調解的傳統(tǒng)與習俗已經形成。我國后來修訂了人民調解法;在繼承追求“息訟止爭”的東方智慧的同時吸收西方經驗,在全面總結新中國人民調解工作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和鞏固了人民調解的群眾性、民間性、自治性的性質和特征同時確認了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體現了人民調解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保障。
“調解”“和解”源于我國古代民間“排難解紛”、“止訟息爭”的傳統(tǒng),百姓有糾紛找調解的傳統(tǒng)與習俗已經逐漸形成。本世紀以來,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呈現出各種矛盾凸顯疊加的局面,人民調解的范圍也逐漸從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小額債務、輕微侵權等常見、多發(fā)的矛盾糾紛,向土地承包、拆遷安置、環(huán)境保護、醫(yī)患糾紛等社會熱點、難點糾紛擴展。在新形勢下,發(fā)揮民間調解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是未來中國法治的趨勢:由于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迅速,為了讓有限的法律資源解決更多的疑難案件,調解和解制度要更廣泛地利用,加快司法效率,更好地達到法治公平正義的目的。
仲裁制度是民(商)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自愿將爭議提交選定的第三者根據一定程序規(guī)則和公正原則作出裁決,并有義務履行裁決的一種法律制度,通常為行業(yè)性的民間活動,是一種私行為,即私人裁判行為,而非國家裁判行為,它與和解、調解、訴訟并列為解決民(商)事爭議的方式。仲裁活動具有司法性,是中國司法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仲裁制度主要是國外的舶來品,從原始的海商貿易裁判到如今民商事案件的重要糾紛解決方式,仲裁因其效率高、程序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承認,這也證明了司法資源的稀缺性的趨勢,傳統(tǒng)的私力調解和解,人民調解和仲裁等等多方面的糾紛解決方式,正是當代法治精神的體現:重視公平正義的同時,提高效率。綜上所述,調解、和解、仲裁等當代糾紛解決方式的出現,既繼承了傳統(tǒng)的“以和為貴”的人文主義精神,也反映了當代法治理念中節(jié)約法治資源,提高法治效率的精神內核,是法律對時代的反映,更是法治社會的重要體現。傳承與摒棄是法律繼承的重要步驟,在新時代的法治社會,我們在立法司法執(zhí)法方面更要如此堅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更加努力地建設下去。
[1]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古人的訴訟觀念[A].法學與文學之間[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tǒng)的基本精神[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商務印書館,1997.
[4]馬作武.古代息訟之術探討[J].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2).
肖利劍(1989~),男,漢族,遼寧鞍山人,遼寧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